波罗密











佛教
波羅密(度)
 
南傳六波羅密

佈施
持戒
忍辱
精進
出離
般若
(十波羅密)
真實
決意
  
北傳六波羅密
(六度)
佈施
持戒
忍辱
精進
禪定
般若
(十度)
方便
 
 







波羅蜜(巴利語:पारमिPāramī;有时用字不同,译作波罗密),即波羅蜜多(梵語:पारमिता Pāramitā),佛教術語,是所有菩薩行者必修的善德,是成就究竟菩提一切圣者的根本资粮。在大乘佛教中一般称“度”,六波罗蜜即六度,十波罗密即十度;其具体内涵在北传、南传稍有不同。




目录





  • 1 字源


  • 2 南传佛教

    • 2.1 六波罗密


    • 2.2 十波羅密



  • 3 北传佛教

    • 3.1 六波羅蜜


    • 3.2 十波罗蜜



  • 4 相關條目


  • 5 参考资料




字源


由“Pāramā”和后綴“ī”所组成,“Pāramā”意为“至上的”,在这里特指菩萨,因此波羅蜜意为“菩萨的责任”或“菩萨的财富”[1]


汉地早期翻译爲「度」(渡),以为词根是“pāram”(对岸,彼处),故解读爲渡到彼岸;又称“事究竟”、「到彼岸」、“度无极”、“播罗弭多”[2],意謂從生死的此岸能因佛法而救度到涅槃解脫的彼岸[3][4][5][6]。北传认为六渡包括菩薩所修的一切行門,由於具體行門很多,故又加「萬行」,俱称爲六度万行



南传佛教


在南传佛教体系中,波罗蜜与大乘同样有六、十之分。明昆長老所編著的《南传菩萨道》(Great Chronicle of Buddhas,又译《大佛史》)將十波羅蜜視為聲聞、緣覺與菩薩的共學道品,而非菩薩特德[7]



六波罗密


现代上座部佛教教法中,六波罗密爲:佈施、持戒、出離(Nekkhamma)、智慧(般若)、精進、忍辱(忍耐)。


歷史上的部派佛教时期,说一切有部毘婆沙師立四波羅蜜:布施、持戒、精進、智慧(般若);《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藥事》立六波羅蜜,再多加忍辱(忍耐)、禪定。爲大乘所採取。[8]



十波羅密


十波羅蜜爲六波羅密外再加:真實(真諦)、決意(受持)、慈、捨。有巴利藏外文獻提到,此十波羅蜜,依其有關聯的性質,亦可攝為六波羅蜜[8]



北传佛教



部派佛教时期,說一切有部毘婆沙師(迦溼彌羅)立四波羅蜜:佈施(dāna)、持戒(sīla)、精進(viriya)、智慧(prajñā;即般若),以此統攝異說,將外國師別立的忍辱(kshanti)攝於戒,禪定(dhyāna)、多聞(Bahuśruta)攝於慧,戒、慧滿即名彼滿[9]


《增壹阿含·序品》,說出世部所誦《大事英语Mahāvastu·多佛品》,《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藥事》,乃至於《佛本行集經》、《修行本起經》、《六度集經》等,皆說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這六種波羅蜜,而為大乘佛教所採用[10]


銅鍱部的波羅蜜種類,源自《小部·本生》、《小部·譬喻》、《佛種姓》、《所行藏英语Cariyāpiṭaka》及其註釋書,而由覺音尊者整理為十波羅蜜[10]。《解脫道論》也記載這十種波羅蜜[11]



六波羅蜜


又名六度無極:檀那(佈施)、尸羅(持戒)、羼提(忍辱)、毗梨耶(精进)、禪那(禅定)、般若(智慧)。其中般若波羅蜜為六波羅蜜之根本,一切善法之淵源,故又稱諸佛之母。


《法華經》、《般若經》、《大智度論》、《瑜伽師地論》等諸多大乘經論皆取此說[12]。寶行王正論說,佈施、持戒為利他,忍辱、精進為自利,禪定、智慧為解脫,略攝大乘義[13]



十波罗蜜


大乘佛教又說有十波羅蜜(十度),為六波羅蜜上再設方便(upāya;漚波耶)、願(pranidhāna;鉢羅尼陀那),力 (佛教)(bala;波羅)、智(jñāna;若那)[14]


《解深密經》載,六波羅蜜之外另施設四波羅蜜之原因,謂方便波羅蜜為施、戒、忍三波羅蜜之助伴;願波羅蜜為精進波羅蜜之助伴;力波羅蜜為禪波羅蜜之助伴;智波羅蜜為般若波羅蜜之助伴[15]


欲證佛菩提道必修十波羅蜜直至圓滿,方有資糧能圓成佛道。在成唯識論稱為十勝行,即菩薩在十地時所修行的道法,「謂十地中,修十勝行,斷十重障,證十真如」,方能證得「究竟轉依」。



相關條目


  • 六度萬行


参考资料




  1. ^ 明昆三藏法师·《南传菩萨道》[永久失效連結],2008年8月29日查阅。


  2. ^ 《大乘義章》卷12「波羅蜜者是外國語。此翻名亦名到彼岸」 (CBETA, T44, no. 1851, p. 705, b12-13)《大乘義章》卷12:「度,到彼岸者;波羅者「岸」,蜜者是「到」」 (CBETA, T44, no. 1851, p. 705, b20)


  3. ^ 在龍樹的《大智度論》卷12〈1 序品〉便說明:「彼以生死為此岸,涅槃為彼岸


  4. ^ 《大智度論》(卷十二):「波羅,秦言彼岸。蜜,秦言到。若能直進不退,成辦佛道,名到彼岸。復次,於事成辦,亦名到彼岸。天竺俗法,凡造事成辦,皆言到彼岸。」


  5. ^ 《俱舍论》(十八卷):“我释迦菩萨、于何位中,何波罗密多、修习圆满?颂曰:但由悲普施,被折身无忿,赞叹底沙佛,次无上菩提,六波罗密多、于如是四位,一二又一二,如次修圆满。论曰:若时、菩萨普于一切,能施一切;乃至眼髓。所行惠舍、但由悲心;非自希求胜生差别。齐此、布施波罗密多修习圆满。若时、菩萨被析身支,虽未离欲贪;而心无少忿。齐此、戒忍波罗密多修习圆满。若时、菩萨勇猛精进,因行遇见底沙如来、坐宝龛中、入火界定;威光赫奕,特异于常。专诚瞻仰,忘下一足,经七昼夜,无怠净心。以妙伽他、赞彼佛曰:天地此界多闻室,逝宫天处十方无。丈夫牛王大沙门,寻地山林遍无等。如是赞已;便超九劫。齐此、精进波罗密多修习圆满。若时、菩萨处金刚座,将登无上正等菩提,次无上觉前,住金刚喻定。齐此、定慧波罗密多修习圆满。能到自所往圆德彼岸故;此六名曰波罗密多。”


  6. ^ 《大乘义音》(卷十二):“波罗密者,是外国语,此翻为度,亦名到彼岸。”


  7. ^ 釋性廣. 人間佛教之禪觀所緣(上 )──依菩薩淨行入甚深法界. 弘誓月刊. 


  8. ^ 8.08.1 The Ven. Mingun Sayadaw (编). 南傳菩薩道. 


  9. ^ 《大毘婆沙論》:「菩薩經三劫阿僧企耶,修四波羅蜜多而得圓滿,謂:施波羅蜜多,戒波羅蜜多,精進波羅蜜多,般若波羅蜜多。……外國師說:有六波羅蜜多,謂於前四加忍、靜慮。迦濕彌羅國諸論師言:後二波羅蜜多即前四所攝,謂忍攝在戒中,靜慮攝在般若,戒、慧滿時即名彼滿故。復有別說:六波羅蜜多,謂於前四加聞及忍。……此二亦在前四中攝,忍如前說,聞攝在慧。雖諸功德皆可名為波羅蜜多,而依顯了增上義說,故唯有四。」


  10. ^ 10.010.1 印順. 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第三項 菩薩行──波羅蜜多. 


  11. ^ 《解脫道論:「觀凡夫根念根所,初慈哀世間。我已得脫,當令彼脫。我已得調,當令彼調。我已得安,當令彼安。我已入涅槃,當令彼入涅槃。施、戒、出、忍、諦、受持、慈、捨、精進、智慧,皆令滿足。」


  12. ^ 《瑜伽師地論》卷39:「復次菩薩次第圓滿六波羅蜜多已。能證無上正等菩提。謂施波羅蜜多。戒波羅蜜多。忍波羅蜜多。精進波羅蜜多。靜慮波羅蜜多。慧波羅蜜多。」(CBETA, T30, no. 1579, p. 505, a23-26)


  13. ^ 《寶行王正論》:「由施戒利他 忍進為自利 定慧脫自他 略攝大乘義 略說佛正教 謂解脫自他 此六度為藏 何人能撥此」


  14. ^
    •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25:「是菩薩於念念中。具足十波羅蜜。及十地行。何以故。是菩薩。於念念中。大悲為首。修習佛法。一切迴向大智慧故。十波羅蜜者。菩薩以求佛道所修善根。與一切眾生。是檀波羅蜜。能滅一切煩惱熱。是尸波羅蜜。慈悲為首。於一切眾生。心無所傷。是羼提波羅蜜。求善根無厭足。是毘梨耶波羅蜜。修道心不散。常向一切智。是禪波羅蜜。忍諸法不生門。是般若波羅蜜能起無量智門。是方便波羅蜜。求轉勝智慧。是願波羅蜜。諸魔外道不能沮壞。是力波羅蜜。於一切法相如實說。是智波羅蜜。如是念念中。具足十波羅蜜。是菩薩具足十波羅蜜時。」(CBETA, T09, no. 278, p. 561, b23-c7)

    • 《金光明最勝王經》:「善男子。譬如寶須彌山王饒益一切。此菩提心利眾生故。是名第一布施波羅蜜因。善男子。譬如大地持眾物故。是名第二持戒波羅蜜因。譬如師子有大威力。獨步無畏離驚恐故。是名第三忍辱波羅蜜因。譬如風輪那羅延力。勇壯速疾心不退故。是名第四勤策波羅蜜因。譬如七寶樓觀有四階道。清涼之風來吹四門受安隱樂。靜慮法藏求滿足故。是名第五靜慮波羅蜜因。譬如日輪光耀熾盛。此心速能破滅生死無明闇故。是名第六智慧波羅蜜因。譬如商主能令一切心願滿足。此心能度生死險道。獲功德寶故。是名第七方便勝智波羅蜜因。譬如淨月圓滿無翳。此心能於一切境界清淨具足故。是名第八願波羅蜜因。譬如轉輪聖王主兵寶臣隨意自在。此心善能莊嚴淨佛國土。無量功德廣利群生故。是名第九力波羅蜜因。譬如虛空及轉輪聖王。此心能於一切境界無有障礙。於一切處皆得自在至灌頂位故。是名第十智波羅蜜因。」

    • 《央掘魔羅經》卷3:「佛告央掘魔羅。我於無量百千億劫。具足修行十波羅蜜攝取眾生。無量眾生未發菩提心者開化令發。我於無量阿僧祇劫。具足修行無量波羅蜜諸善根故。生不生身。」(CBETA, T02, no. 120, p. 533, b12-16)

    • 《不增不減經》卷1:「棄捨一切諸有欲求。行十波羅蜜。攝八萬四千法門。修菩提行名為菩薩。」(CBETA, T16, no. 668, p. 467, b9-10)

    • 《帝釋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卷1:「如是布施波羅蜜、持戒波羅蜜、忍辱波羅蜜、精進波羅蜜、禪定波羅蜜、方便波羅蜜、願波羅蜜、力波羅蜜、智波羅蜜亦不可思議;三業清淨,般若波羅蜜亦清淨。如是般若波羅蜜,其義無邊。」 (CBETA, T08, no. 249, p. 846, c17-20)




  15. ^ 十波羅蜜.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京昆高速公路

【情報】本週珍珠商品重點:煉金時裝 + 艾港勞工宿舍!!

【攻略】陳戈-謝勒汗智慧的古書 (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