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提琴
body.skin-minerva .mw-parser-output table.infobox captiontext-align:center
大提琴的正面與側面 | |
弦樂器 | |
---|---|
H-S 分類 | 321.322-71 (複合弦鳴樂器,以弓擦弦發聲。) |
起源 | 約1660年 |
音域 | |
相關樂器 | |
| |
著名演奏家 | |
|
大提琴(意大利語:violoncello;英语:cello)是一種弓弦樂器,為維奧爾家族(包括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及低音提琴)樂器之一,除可擔當獨奏外,在室內樂、弦樂團和管弦樂團中也負責低音弦樂的部份。
大提琴演奏者最初是坐著且兩腳夾琴演奏,後來改良增加尾針支撐琴體。但仍有少部分國家的演奏家是夾琴呈幾乎水平的姿態演奏。[1]其最常見的演奏方式是持弓擦過琴上的弦(拉弦)[2],但有時也會撥弦或敲弦。
大提琴每條弦之間的音程相差完全五度。4根琴弦由高音至低音稱為1弦至4弦,音高分別為A3、D3、G2和C2[1]。大提琴譜通常使用低音譜號記譜[1];而演奏較高音域時會使用次中音譜號或高音譜號。[3]
大提琴有時候會在國樂團作為低音樂器以取代低胡,後有人發明琶琴、拉阮、革胡等低音乐器,但效果未如大提琴。
目录
1 簡述
2 歷史
2.1 現代使用
2.1.1 管弦樂團
2.1.2 中樂團
3 著名曲目
4 參考來源
5 外部連結
簡述
大提琴以完全五度定弦,從C2開始(中間C下雙八度),其次是G2、D3,最高弦是A3。這四條弦與中提琴的定弦相同,只是下降了八度。[3]與小提琴、中提琴不同(但與低音提琴相似)的是,大提琴具有擱在地板上的支架「尾針」,以支持樂器的重量。大提琴與歐洲古典音樂密不可分,並被描述為「最接近人聲的樂器」。[4][5][6]大提琴是樂團弦樂部分的標準配備,也是弦樂四重奏的低音伴奏(儘管許多作曲家也讓它演奏主旋律)。
歷史
大提琴發源於十六世紀,由義大利人安德雷亚·阿马蒂製造出世界上第一把大提琴。初期大提琴的體積過於龐大,難以彈奏快速音群,因而不受歡迎;直到18世紀初,義大利製琴師史特拉底瓦里縮小並統一了大提琴的規格,改良演奏上的困難,因此而沿用至今。[6]
隨著18、19世紀的不斷改良,19世紀到21世紀,大提琴已經可以獨奏,並有著許多出名的獨奏曲。[6]
現代使用
管弦樂團
大提琴是標準交響樂團編制的一部分,一個樂團通常有八至十二個大提琴演奏者。大提琴一般坐在舞台左前方(觀眾右側)[1],與第一小提琴聲部相對。大提琴首席是此聲部的領導,負責確認演奏者的弓法及演奏,並通常擔當樂曲中獨奏的部分。首席總是坐在最靠近觀眾的位置。
大提琴是管弦樂的重要組成部分;所有交響作品幾乎都涉及大提琴,並有許多作品需要大提琴來獨奏。大部分時間,大提琴負責低音和聲伴奏,以豐富音樂效果。有時大提琴會演奏一小段主旋律,隨後恢復伴奏的身分。[1]
中樂團
由於國樂中低音樂器甚是缺乏,國樂團遂引進大提琴作為低音弦樂聲部來取代低胡。[7]後有人發明拉阮、革胡等低音樂器,但效果未如大提琴。[7]
著名曲目
歷代作曲家們為大提琴寫了大量的協奏曲和奏鳴曲。其中最知名的巴洛克時期作品大提琴是约翰·巴赫的《無伴奏大提琴组曲》[2][6],其序曲〈Prelude〉尤為著名。古典樂派時期以來,约瑟夫·海顿的兩首C大調、D大調協奏曲脫穎而出[6],而路德维希·范·贝多芬所作的5首大提琴與古鋼琴的奏鳴曲亦是一枝獨秀,這5首樂曲跨越了其作曲生涯中的3個重要時期。浪漫樂派時期的曲目包括罗伯特·舒曼的協奏曲、安东宁·德沃夏克的協奏曲和約翰尼斯·布拉姆斯的兩首奏鳴曲以及雙重協奏曲。二十世紀初的樂曲主要有爱德华·埃尔加的e小調大提琴協奏曲[6]、阿希爾-克勞德·德布西的鋼琴暨大提琴之奏鳴曲以及柯达伊·佐尔丹和保羅·欣德米特的無伴奏大提琴奏鳴曲。由於大提琴豐富的可應用性以及現代音樂獨奏者(如謝格孚黎德·波姆、罗斯特罗波维奇等人)陸續地委託、鼓舞作曲家創作,大提琴深獲20世紀中、後期作曲家,如普羅高菲夫、肖斯塔科维奇、本杰明·布里顿、利盖蒂·捷尔吉、维托尔德·卢托斯瓦夫斯基和亨利·杜替耶等人的青睞。
參考來源
^ 1.01.11.21.31.4 大提琴. ntcu.edu.tw. [2017-07-07].
^ 2.02.1 怡君. 【樂器巡禮】大提琴的發展和歷史. 大紀元. 2006-03-03 [2017-07-07].
^ 3.03.1 弓絃樂器家族. [2017-07-07].
^ Instruments of the Orchestra - Cello. [2017-07-07].
^ Leyla Mamedova; Isin Metin; Nuran Ekici; Murad Huseyinov; Gulara Huseyinova; Mehmet Kanter. An Ultrastructural Study on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Musical Timbres on the Skeletal Muscle Cells. Asian Journal of Cell Biology. 2007, 2 (2): 43–49 [2016-10-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12-07).
^ 6.06.16.26.36.46.5 大提琴(Cello). 愛樂充電站. 愛樂電台. [2017-07-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6-11).
^ 7.07.1 為什麼國樂之中會有大提琴呢?. 2016-08-12 [2017-07-07].
外部連結
维基共享资源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大提琴 |
The Internet Cello Society: an online community of cellists; includes several forums.
cellist.nl: An international register of professional cellists, teachers, and students.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