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沙条约组织
body.skin-minerva .mw-parser-output table.infobox captiontext-align:center
俄语:Договор о дружбе, сотрудничестве и взаимной помощи | |
华沙条约组织成员国 | |
华沙条约组织成员国在世界上的位置` | |
簡稱 | 华约 |
---|---|
標語 | Союз мира и социализма (俄语) “和平和社会主义的联盟” |
成立時間 | 1955年5月14日 |
廢除 | 1991年7月1日 |
類型 | 军事同盟 |
總部 | 波兰华沙 (总指挥部) 蘇聯莫斯科 (军事总部) |
會員 | 保加利亚 阿尔巴尼亚 (1968年退出) |
总指挥官 | 彼得·卢谢夫(末任) |
总参谋长 | 弗拉基米尔·罗波夫(末任) |
東方集團 | |||||||||
---|---|---|---|---|---|---|---|---|---|
苏联加盟共和国
| |||||||||
苏联的盟国
| |||||||||
关联组织
| |||||||||
反抗组织及活动
| |||||||||
冷战相关事件
| |||||||||
衰落
| |||||||||
华沙条约组织(俄语:Организация Варшавского Договора,简称华约组织或华约;亦称华沙公约组织)曾經是為對抗西方资本主义阵营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势力而成立的共产党国家政治军事同盟。1955年德意志聯邦共和國(西德)加入北约后,欧洲社会主义阵营国家(包括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即東德)签署了《华沙公约》(又稱「蘇東條約」,全称《阿尔巴尼亚人民共和国[註 1]、保加利亚人民共和国、匈牙利人民共和国、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波兰人民共和国、罗马尼亚人民共和国、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友好合作互助条约》)。该条约由原苏共中央第一书记赫鲁晓夫起草,1955年5月14日在波兰首都华沙签署,东欧社会主义国家除南斯拉夫以外,全部加入华约组织;在亞洲方面,除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之外,其他社會主義國家都是华约组织觀察員。1990年两德统一,东德退出华约,此后华约便逐渐陷入瘫痪状态,但直到1991年华约组织才宣告解散。目前大部分原华约成员国在冷战结束后都加入了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只有少数国家未加入北约。
目录
1 华沙条约的组织机构(1955-1991)
2 成員國
3 华约组织解散后加入北约的国家
4 华约和北约在欧洲武装力量的对比
5 影响和结局
6 华沙条约组织武装部队历任首长
7 注释
8 參考文獻
9 外部連結
10 参见
华沙条约的组织机构(1955-1991)
.mw-parser-output .chart-containermax-width:100%;overflow:auto;overflow-x:auto;overflow-y:visible.mw-parser-output .chart-contentborder-spacing:0;border-collapse:separate
政治協商委員會 | |||||||||||||||||||||||||||||||||||||||||||||
常設委員會 | 聯合秘書處 | ||||||||||||||||||||||||||||||||||||||||||||
裝備委員會 | 後勤委員會 | ||||||||||||||||||||||||||||||||||||||||||||
國防部長委員會 | 外交部長委員會 | ||||||||||||||||||||||||||||||||||||||||||||
聯合武裝部隊司令部 | |||||||||||||||||||||||||||||||||||||||||||||
軍事委員會 | 總參謀部 | 技術委員會 | |||||||||||||||||||||||||||||||||||||||||||
聯合武裝部隊 一體化部隊 | |||||||||||||||||||||||||||||||||||||||||||||
- 政治协商委员会:為華約的最高决策机构,由各缔约国党的第一书记、总理、国防部长和外交部长组成。负责协商和决定缔约国的国防、政治、外交和经济等重大问题。下设常设委员会(驻莫斯科),联合秘书处(执行机构,设在莫斯科)。
- 国防部长委员会:為華約的最高军事机构。由缔约国国防部长、华约联合武装部队总司令和总参谋长等人组成。主要任务是研究共同的军事政策及联合武装部队的训练、演习、组织建设等问题。
- 外交部长委员会:负责协商各缔约国的对外政策。
- 联合武装部队司令部:為華約的军事指挥机构。负责对华约武装部队的领导、训练、装备和调动等。各缔约国派一名将军作为常驻代表,苏联国防部第一副部长任总司令,其他成员国的国防部长或副部长任副总司令。
“ | 如果在欧洲发生了任何国家或国家集团对一个或几个缔约国的进攻,每一缔约国应根据联合国宪章第五十一条行使单独或集体自卫的权利,个别地或通过同其他缔约国的协议,以一切它认为必要的方式,包括使用武装部队,立即对遭受这种进攻的某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给予援助。 | ” |
—— 华沙条约 第四条 第一款[1] |
成員國
成員國及觀察員國 | 所屬地位 | 官方語言 |
---|---|---|
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 | 成員國 | 俄語 |
保加利亞人民共和國 | 成員國 | 保加利亞語 |
羅馬尼亞社會主義共和國 | 成員國 | 羅馬尼亞語 |
德意志民主共和國 | 成員國 | 德語 |
匈牙利人民共和國 | 成員國 | 匈牙利語 |
波蘭人民共和國 | 成員國 | 波蘭語 |
捷克斯洛伐克社會主義共和國 | 成員國 | 捷克語 斯洛伐克語 |
阿爾巴尼亞人民共和國 | 成员國(1968年退出) | 阿爾巴尼亞語 |
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 | 觀察員國 | 越南語 |
蒙古人民共和國 | 觀察員國 | 蒙古語 |
老撾人民民主共和國 | 觀察員國 | 老撾語 |
华约组织解散后加入北约的国家
华约解体后,北约开始了东扩,1999年接納波蘭、匈牙利、捷克三國為北約新成員國。之后三次不断东扩,见下表。
现北约成員國 | 原华约成員國 | 加入北约时间 | 首都 | 官方語言 |
---|---|---|---|---|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 | 德意志民主共和国 | 1990年10月3日(两德统一) | 柏林 | 德语 |
捷克共和国 | 捷克斯洛伐克社會主義共和国 | 1999年3月12日 | 布拉格 | 捷克语 |
匈牙利 | 匈牙利人民共和國 | 1999年3月12日 | 布达佩斯 | 匈牙利语 |
波兰共和国 | 波蘭人民共和國 | 1999年3月12日 | 华沙 | 波蘭語 |
保加利亚共和国 | 保加利亞人民共和國 | 2004年3月29日 | 索非亚 | 保加利亚语 |
罗马尼亚 | 羅馬尼亞社會主義共和國 | 2004年3月29日 | 布加勒斯特 | 罗马尼亚语 |
爱沙尼亚共和国 | 爱沙尼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 2004年3月29日 | 塔林 | 爱沙尼亚语 |
拉脱维亚共和国 | 拉脫維亞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 | 2004年3月29日 | 里加 | 拉脱维亚语 |
立陶宛共和国 | 立陶宛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 | 2004年3月29日 | 维尔纽斯 | 立陶宛语 |
斯洛伐克共和国 | 捷克斯洛伐克社會主義共和国 | 2004年3月29日 | 布拉迪斯拉发 | 斯洛伐克语 |
阿尔巴尼亚共和国 | 阿爾巴尼亞人民共和國 | 2009年4月1日 | 地拉那 | 阿尔巴尼亚语 |
华约和北约在欧洲武装力量的对比
对比项目 | 华约 | 北约 |
---|---|---|
武装力量人数(千人) | 3573.1 | 3660.2 |
陆军空降兵和陆军航空兵(千人) | 1823.5 | 2115.4 |
空军(千人) | 425.1 | 482.3 |
海军(千人) | 338.0 | 685.0 |
大炮 | 71560 | 57060 |
战术导弹发射装置(台) | 1608 | 136 |
坦克(辆) | 59470 | 30690 |
军用装甲车(辆) | 70330 | 46900 |
飞机(架) | 7876 | 7130 |
直升机(架) | 2785 | 5270 |
大型水面舰艇(隻) | 102 | 499 |
航空母舰(艘) | 4 | 15 |
潜艇(隻) | 308 | 200 |
其中核潜艇 | 80 | 76 |
影响和结局
北约、华约两大国际组织的成立,代表双方以冷战形式的军事对抗正式开始。1968年8月,捷克斯洛伐克发生布拉格之春的改革运动,华约组织武装力量在苏联的領導下大规模武装入侵捷克斯洛伐克,招致普遍抗议。阿尔巴尼亚于同年9月13日宣布退出华约。
1960年代中苏交恶后,华沙条约国家对同是社会主义国家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采取了与北约相同的敌对措施,并威胁进行核攻击,直到1967年中国氢弹实验成功后,局势才相对缓和。
1990年10月3日東德在兩德統一后退出华约,轉往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华约于1991年3月31日停止一切活动,1991年7月1日在捷克斯洛伐克首都布拉格签署了终止华沙公约的议定书,華沙公約组织正式宣布解散。
华沙条约组织武装部队历任首长
- 华约武装部队历任总司令
- 1955年-1960年6月:伊万·斯捷潘诺维奇·科涅夫苏联元帅
- 1960年5月-1967年7月:安德烈·安东诺维奇·格列奇科苏联元帅
- 1967年7月-1976年12月:伊万·伊格纳季耶维奇·雅库鲍夫斯基苏联元帅
- 1976年12月-1989年:维克托·格奥尔基耶维奇·库利科夫苏联元帅
- 1989年:彼得·格奥尔基耶维奇·卢舍夫大将
- 华约武装部队历任总参谋长
- 1955年-1962年:阿列克谢·因诺肯季耶维奇·安东诺夫大将
- 1962年-1965年:帕维尔·伊万诺维奇·巴托夫大將
- 1965年-1968年:米哈伊尔·伊里奇·卡扎科夫大将
- 1968年-1976年:谢·马·什杰缅科大将
- 1976年-1989年:阿纳托利·伊万诺维奇·格里布科夫大将
- 1989年-1991年:弗拉基米尔·尼古拉耶维奇·洛博夫大将
- 历任驻德集群司令
- 1945年6月10日-1946年:格奥尔基·康斯坦丁诺维奇·朱可夫苏联元帅
- 1946年-1949年:瓦西里·达尼洛维奇·索科洛夫斯基苏联元帅
- 1949年-1953年:瓦西里·伊万洛维奇·崔可夫苏联元帅
- 1953年-1957年:安德烈·安东诺维奇·格列奇科苏联元帅
- 1957年-1960年:马特维·瓦西里耶维奇·扎哈罗夫苏联元帅
- 1960年-1961年8月:伊万·伊格纳季耶维奇·雅库鲍夫斯基苏联元帅
- 1961年8月-1962年4月:伊万·斯捷潘诺维奇·科涅夫苏联元帅
- 1962年4月-1965年1月:伊万·伊格纳季耶维奇·雅库鲍夫斯基苏联元帅
- 1965年1月-1969年:帕维尔·康斯坦丁诺维奇·科舍沃伊苏联元帅
- 1969年-1971年:维克托·格奥尔基耶维奇·库利科夫大将
- 1971年-1972年:谢苗·康斯坦丁诺维奇·库尔科特金上将
- 1972年7月-1980年:叶夫根尼·菲利波维奇·伊万诺夫斯基大将
- 1980年-:米哈伊尔·米特罗法诺维奇·扎伊采夫大将
- 苏联北集群驻波兰历任司令
- 1945年4月21日-1949年:康斯坦丁·康斯坦丁诺维奇·罗科索夫斯基波兰元帅
- 1949年-1950年:库兹马·彼得罗维奇·特鲁布尼科夫上将
- 1950年-1952年:阿列克谢·伊万诺维奇·拉济耶夫斯基中将
- 1952年-1955年:M ·N·康斯坦丁诺夫中将
- 1955年-1958年:库兹马·尼基托维奇·加利茨基(1955年8月晋大将)
- 1958年-1963年:格奥尔基·伊万诺维奇·赫塔古罗夫上将
- 1963年-1964年:谢尔盖·斯捷潘诺维奇·马里亚欣(1964年4月晋坦克上将)
- 1964年:A·C·鲁达科夫中将
- 1964年-1967年:R·B·巴克拉诺夫上将
- 1967年-1968年:伊万·尼古拉耶维奇·什卡多夫(1968年2月晋上将)
- 1968年-1973年:马戈麦德·坦卡耶维奇·坦卡耶夫(1969年2月晋上将)
- 1973年-1975年:伊万·亚历山德罗维奇·格拉西莫夫(1973年11月晋坦克上将)
- 1975年-1978年:奥利格·菲多罗维奇·库利舍夫(1976年10月晋上将)
- 1978年2月-:尤里·费奥多罗维奇·扎鲁金(1978年2月晋上将)
- 苏联中央集群历任司令(1945年6月10日组建,驻奥地利和匈牙利,1955年撤销。1968年10月16日重新组建,驻捷克斯洛伐克。)
- 1945年6月10日-1946年:伊万·斯捷潘洛维奇·科涅夫苏联元帅
- 1946年-1949年:弗拉基米尔·瓦西里耶维奇·库拉索夫(1948年11月晋大将)
- 1949年-1953年:弗拉基米尔·彼得罗维奇·斯维里多夫中将
- 1953年-1954年:谢尔盖·谢苗诺维奇·比留佐夫(1953年8月晋大将)
- 1954年-1955年:阿列克谢·谢苗诺维奇·扎多夫大将
- 1968年10月16日-1972年:亚历山大·米哈伊诺维奇·马约罗夫(1969年2月晋上将)
- 1972年-1976年:N·N·捷尼谢夫(1972年11月晋上将)
- 1976年-1978年12月:德米特里·谢苗诺维奇·苏霍鲁科夫(1977年4月晋上将)
- 1979年1月-1980年:德米特里·季莫费耶维奇·亚佐夫上将
- 苏联南集群历任司令(1945年6月15日组建,驻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1947年撤销。1956年据苏匈两国政府协定重新组建而成,驻扎匈牙利。)
- 1945年-1947年:费奥多尔·伊万诺维奇·托尔布欣苏联元帅
- 1947年:维亚切斯拉夫·德米特里耶维奇·茨韦塔耶夫上将
- 1956年-1960年:米哈伊尔·伊里奇·卡扎科夫大将
- 1960年-1961年:M ·R·尼基京坦克中将
- 1961年-1962年:帕维尔·伊万诺维奇·巴托夫大将
- 1962年-1969年11月:康斯坦丁·伊万诺维奇·普罗瓦罗夫上将
- 1969年11月-1975年:A·N·伊万诺夫(1970年4月晋上将)
- 1975年-1979年4月:费多特·菲利波维奇·克里夫达(1976年2月晋上将)
- 1979年4月-:B·N·西韦诺克上将
注释
^ 阿爾巴尼亞人民共和国於1968年退出。
參考文獻
^ 《华沙条约》(节录)
外部連結
- Sovetika.ru - site about Soviet era
参见
-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 北約東擴計劃
- 蘇聯共產黨
- 集體自衛權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