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國方略
三民主義 |
---|
基本概念 哲學思想 知難行易 · 物心合一 民族主義方面 民權主義方面 民生主義方面 國營事業 · 實業計畫 · 耕者有其田 · 平均地權 · 漲價歸公 · 土地改革 |
特征 國民革命 中華民國憲法 中國國民黨 國民政府 黃埔軍校 民報 國民大會 國民革命軍 |
歷史 倫敦蒙難記 興中會 同盟會 辛亥革命 中華民國臨時政府 二次革命 六一六事變 北伐 聯俄容共 |
著作 建國方略 (孫文學說 · 實業計畫 · 民權初步) 建國大綱 三民主義十六講 |
人物 孫中山 · 宋教仁 · 黃興 · 鄒容 蔣中正 · 胡漢民 · 戴季陶 · 陳立夫 王寵惠 · 朱執信 · 汪兆銘 · 邵元沖 吳稚暉 · 于右任 · 廖仲愷 · 張知本 · 鄒魯 · 蔣經國 |
相關条目 民族主義 社會主義 中華民國 总理遗嘱 國父思想 (課程) 三民主義青年團 光復大陸設計委員會 反共產主義 三民主義統一中國大同盟 三民主義統一中國 對三民主義觀點與評價 對三民主義的批評 |
中華民國主题 |
《建國方略》是孫文於1917年至1920年期間完成的3本著作的合訂本,此3本著作分別是:《孫文學說》、《實業計畫》、《民權初步》。
- 1917年,《民權初步》完稿,原名《會議通則》,參考自美國學者沙德(Harriette Lucy Shattuck)女士之《議事規則》(Women's Manual of Parliamentary Law)一書,是為“社會建設”。
- 1919年,《孫文學說》完成,強調「行之非艱,知之惟艱」,提倡「知難行易」,勉人「決志行之,必能有志竟成」,是為“心理建設”。
- 1920年,《實業計畫》翻譯成中文,原以英文發表,題名為The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of China,是為“物質建設”。1921年10月10日由林雲陔、馬君武等人譯出中文本,孫文在廣州發表中文自序。《實業計畫》中提出六項計劃,分港口建設、鐵路、道路建設、採礦業、治河道等八個範疇。
另見
行憲:同樣要經過三個階段,分別是「軍政」、「訓政」、「憲政」
参考文献
外部連結
维基文库中相关的原始文献:
建国方略
- 孫中山學術研究資訊網
- 中山學術資料庫 (提供全文檢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