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体遗传学





演化與演化論



现代生物分类群体从它们的
共同祖先遗传分化的图示。



關鍵議題

進化論介紹英语Introduction to evolution
演化的證據
共同起源
共同起源的證據



機制與過程

群体遗传学 · 遗传多样性
突變 · 自然选择 · 適應
遺傳漂變 · 基因流
物種形成 · 輻射適應
共同演化 · 趨異演化 · 趋同演化
平行演化 · 绝灭



研究與歷史

證據
歷史
現代綜合理論
社會影響



演化生物學領域与应用

社會生物學
生態遺傳學
演化人類學
演化發育生物學
演化語言學
演化伦理学
演化经济学
演化心理學
进化博弈理论
进化计算
人類演化
分子演化
系统发生学
古生物学
人工選擇
群體遺傳學
系統分類學



生物學主題



群体遗传学英语:Population genetics)又稱族群遺傳學種群遺傳學,是研究在演化动力的影响下,等位基因的分布和改变。演化动力包括自然选择、性選擇、遺傳漂變、突变以及基因流動五种。通俗而言,群体遗传学则是在种群水平上进行研究的遗传学分支。它也研究遗传重组,种群的分类,以及种群的空间结构。同样地,群体遗传学试图解释诸如适应和物种形成现象的理论。


群体遗传学是现代进化综论出现的一个重要成分。该学科的主要创始人是休厄尔·赖特、约翰·伯顿·桑德森·霍尔丹和羅納德·費雪,他们还曾经为定量遗传学英语Quantitative genetics的相关理论建立基础。


传统上是高度数学化的学科,现代的群体遗传学包括理论的,实验室的和实地的工作。计算方法常使用溯祖理论英语Coalescent theory,自1980年代发挥了核心作用。




目录





  • 1 多樣性的描述

    • 1.1 哈溫平衡


    • 1.2 連鎖不平衡



  • 2 演化動力

    • 2.1 突變


    • 2.2 自然選擇


    • 2.3 基因流


    • 2.4 性選擇


    • 2.5 遺傳漂變



  • 3 參見


  • 4 參考資料


  • 5 参考書目




多樣性的描述


性狀由遺傳和環境的交互作用決定。多樣性的來源包括基因、環境和和兩者的交互作用。照定義,只有可遺傳的部份會影響生物演化,所以族群遺傳學主要用等位基因的頻率來表示生物多樣性,並追蹤其變化來了解一個性狀的演化。一個種群中,某個性狀的多樣性源自遺傳差異的比例,稱為可遺傳性(heritability)。



哈溫平衡



在沒有演化動力下,也就是沒有天擇、沒有突變、隨機交配(有性生殖、沒有性擇)、種群無限大(沒有漂變)、沒有基因流時,雙倍體生物的基因頻率f可以用哈溫比例表示如下:[1]



f(AA):p2


f(Aa):2pq


f(aa):q2

這個基因座有兩個等位基因:A和a。


當演化動力存在時,會造成基因型頻率偏離哈溫平衡,包括等位基因頻率的改變和連鎖不平衡。



連鎖不平衡



當基因座之間彼此獨立時,一個個體共時帶有A基因和B基因的機率f(AB)應該要等於f(A)×f(B)。但是有些演化動力或分子機制會造成基因座之間不獨立。連鎖不平衡描述的就是不同基因座之間,某些基因非隨機共同出現的機率。[2]


f(AB) = f(A)f(B) + D

f(Ab) = f(A)f(b) - D

f(aB) = f(a)f(B) - D

f(ab) = f(a)f(b) + D

D即是A和B之間的連鎖不平衡。也可以用如下公式計算:


D = f(AB)f(ab) - f(Ab)f(aB)


演化動力



突變



是多樣性的來源。在族群遺傳學主要區分為中性突變、有益突變和有害突變。


可逆的突變可以作如下表示:[3]


pt+1=(1−μ)pt+νqtdisplaystyle p_t+1=(1-mu )p_t+nu q_tp_t+1=(1-mu )p_t+nu q_t

qt+1=μpt+(1−ν)qtdisplaystyle q_t+1=mu p_t+(1-nu )q_tq_t+1=mu p_t+(1-nu )q_t

其中pq代表等位基因的的頻率,μν是突變率,t是時間。


平衡狀態是:


p∗=νμ+νdisplaystyle p^*=nu over mu +nu p^*=nu over mu +nu


自然選擇



自然選擇發生於不同的基因型有不同適應度時:[4]


f(A)=f(AA)wAAw¯+f(Aa)wAa2w¯displaystyle f(A)=f(AA)w_AA over bar w+f(Aa)w_Aa over 2bar wf(A)=f(AA)w_AA over bar w+f(Aa)w_Aa over 2bar w

w¯=f(AA)wAA+f(Aa)wAa+f(aa)waadisplaystyle bar w=f(AA)w_AA+f(Aa)w_Aa+f(aa)w_aabar w=f(AA)w_AA+f(Aa)w_Aa+f(aa)w_aa

其中f(x)x的頻率,wxdisplaystyle w_xw_xx的相對適應度。w¯displaystyle bar wbar w即是整個種群的平均適應度。適應度也可用選擇係數(selection coefficient)表示為wAA=1+sAAdisplaystyle w_AA=1+s_AAw_AA=1+s_AA。值得注意的是適應度不一定是一個常數,而可能是基因頻率的函數,這種情況稱為頻率依賴選擇(frequency-dependent selection)。負為頻率依賴選擇,也就是頻率低的基因較適應的情況,是維持基因多樣性的一個重要機制。另一個可以維持基因多樣性的情況是超顯性,即異型合子的適應度最高。



基因流



當個體在不同種群間移動時,稱為遷徙(migration)或基因流(geneflow)。


在兩個面積類似的棲地之間(兩島嶼模型)的基因流可用如下式子表示:


p1,t+1=(1−m)p1,t+mp2,tdisplaystyle p_1,t+1=(1-m)p_1,t+mp_2,tp_1,t+1=(1-m)p_1,t+mp_2,t

p2,t+1=mp1,t+(1−m)p2,tdisplaystyle p_2,t+1=mp_1,t+(1-m)p_2,tp_2,t+1=mp_1,t+(1-m)p_2,t

其中p1displaystyle p_1p_1p2displaystyle p_2p_2分別代表某個等位基因兩個棲地中的頻率,m是遷徙率。


當一個棲地遠大於另一個時(陸地—島嶼模型),則用如下式子:


It+1=(1−m)It+mCtdisplaystyle I_t+1=(1-m)I_t+mC_tI_t+1=(1-m)I_t+mC_t

C和I分別代表陸地和島嶼的基因頻率。如果沒有別的演化動力,最終島嶼的基因頻率會和陸地相同。



性選擇



各種非隨機交配會造成性選擇。


x1′=p11x1x1+(1/2)p12x1x2z1+(1/2)p21x2x1+(1/4)p22x2x2z2displaystyle x1'=p_11x_1x_1+(1/2)p_12x_1x_2 over z_1+(1/2)p_21x_2x_1+(1/4)p_22x_2x_2 over z_2x1'=p_11x_1x_1+(1/2)p_12x_1x_2 over z_1+(1/2)p_21x_2x_1+(1/4)p_22x_2x_2 over z_2

x是基因型頻率,pijdisplaystyle p_ijp_ij是雌i對雄j的偏好,1代表AA,2代表Aa。



遺傳漂變



當族群大小有限時,會因為單純的機率造成基因頻率的改變。可以用二項分布描述基因頻率從一個值變為另一個值的機率。當族群大小是N時,等位基因有2N個,經一個世代後,族群中會有j個A基因的機率是:[5]


P=(2Nj)pjq2N−j=(2N)!j!(2n−j)!pjq2N−jdisplaystyle P=2N choose jp^jq^2N-j=(2N)! over j!(2n-j)!p^jq^2N-jP=2N choose jp^jq^2N-j=(2N)! over j!(2n-j)!p^jq^2N-j


因為0<q<1,族群大小(N)越小時,這個機率越高。


除了用二項分布配合馬可夫鏈來計算,漂變也可以用一維布朗運動的擴散方程來描述。[6]


因為模型都經過一定的簡化,方程式中的N並不完全對應到真實世界的族群大小,而被稱為有效族群大小。[7]



參見


  • 基因库

  • 生态遗传学

  • 微观演化

  • 分子演化


參考資料




  1. ^ Hartl & Clark 2007, pp. 48-49.


  2. ^ Hartl & Clark 2007, pp. 77-78.


  3. ^ Hartl & Clark 2007, p. 156.


  4. ^ Hartl & Clark 2007, pp. 208-209.


  5. ^ Hartl & Clark 2007, pp. 95-97.


  6. ^ Hartl & Clark 2007, pp. 105-111.


  7. ^ Hartl & Clark 2007, p. 121.



参考書目



  • Gillespie, John. Population Genetics: A Concise Guide. Johns Hopkins Press. 1998. ISBN 0-8018-5755-4. 


  • Hartl, Daniel. Primer of Population Genetics 4. Sinauer. 2007. ISBN 978-0-87893-308-2. 


  • Hartl, Daniel; Clark, Andrew. Principles of Population Genetics 3. Sinauer. 1997. ISBN 0-87893-306-9.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情報】本週珍珠商品重點:煉金時裝 + 艾港勞工宿舍!!

京昆高速公路

【攻略】陳戈-謝勒汗智慧的古書 (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