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國媒體
中華民國媒體,泛指在台湾的報紙、電視、電臺、網路等媒體。目前指的是在中華民國自由地區的報紙、電視、電臺、網路等媒體。
目录
1 歷史
1.1 大陸時期
1.2 臺灣時期
1.2.1 國民政府接管臺灣前
1.2.2 國民政府接管臺灣後至今
2 政治立場
2.1 泛綠
2.2 泛蓝
2.3 親中
3 表達自由與媒體開放
4 主要媒體
4.1 通訊社
4.2 電視
4.3 無線電廣播
4.4 報紙
4.5 雜誌和期刊
4.6 網路媒體
5 報導模式
6 外界調查
7 參考文獻
8 外部連結
9 參見
歷史
大陸時期
上海泰晤士报、上海犹太纪事报、中国时报 (开封)、京报 (民国)、人民画报 (1946–1948)、大晚报、大江报、强学报、救亡日报、新中华日报、新蜀报、时事新报、晨報 (北京)、消闲报、申报、良友画报、重庆日报
臺灣時期
臺灣 |
臺灣概況
|
臺灣文化
|
臺灣藝術
|
臺灣地理
|
臺灣歷史
|
臺灣主題首頁 |
國民政府接管臺灣前
1885年7月,英格蘭長老會牧師巴克禮創辦臺灣第一份印刷刊物《臺灣府城教會報》,以白話字作為文字媒介,雖為傳教而生,但是其中不乏社會百態及文藝創作[1][2]。
日人治臺初期遭受不少阻力,因此引進大眾傳播媒體,由日人辦報為殖民政府喉舌,控制言論,文字多以日文為主,就算有中文也是文言文,且嚴禁臺灣民眾發行報刊,以此達到馴化臺灣、便於殖民的目的。初期臺灣有四家穩定經營的日報,分別是北部的《臺灣日日新報》,中部的《臺灣新聞》,南部的《臺南新報》與東部的《東臺灣新報》,此為臺灣近代報紙與報業之濫觴。
民間辦報則以民營的《臺灣民報》最為著名。1920年春,林獻堂等人在東京共組「新民會」,創辦《臺灣青年》雜誌社,發行月刊,編輯兼發行人為蔡培火,創刊後廣受海內外臺胞捐助支持。《臺灣青年》創刊初期強調青年奮起與文化發展,其後逐漸強調民族色彩,成為日本當局管制的對象,而無法順利運往臺灣,甚至被迫禁止發行。1922年,《臺灣青年》改名《臺灣》,內容中日文各佔一半。1923年4月,《臺灣民報》半月刊創刊,後因東京大地震火災暫時停刊,復刊後改為半月刊,12月,日本當局對年初臺灣議會同盟會的與會者展開逮捕行動,史稱「治警事件」,《臺灣民報》許多工作人員皆遭收押判刑,一度因此暫停出刊。《臺灣》月刊在《臺灣民報》站穩市場後停刊,《臺灣民報》改為周刊,《臺灣》雜誌社股份有限公司也改稱《臺灣民報》社股份有限公司。1926年,對臺灣人具有好感的臺灣文官總督伊澤多喜男,核准《臺灣民報》雜誌社遷回臺灣,條件是必須有部份版面刊載日文。
國民政府接管臺灣後至今
台灣於1980年代解嚴前之新聞媒體,因多由中國國民黨及中華民國政府持有,故有人主張「黨政軍退出媒體」[3]。在指戒嚴時代,媒體成為統治者打擊異議份子及遂行言論管制及意識型態宣傳之工具;當時的媒體監督機構主要也只單純地探討媒體內容,而從未針對媒體結構進行批判[4]。1987年解嚴及2000年後,新聞局的裁撤及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的成立使政府控制媒體的情況不再。據無國界記者組織的世界評比,台灣於2007年在新聞自由排名上首次超美國和日本,2015年排名是亞洲第一名[5]。惟據愛德曼公關公司的調查,台灣媒體受信賴程度卻僅1%,為亞太最低[6]。
根據2015年的媒體報導彙整數據和評析,台灣本土電視節目製作經費不斷減少、製作成本低是節目品質愈趨不佳的原因之一。由於許多電視台選擇購入韓劇、日劇和中國大陸劇等節目,這樣的趨勢讓台灣電視產業發展每況愈下,進入製作經費不足導致節目品質不佳,而電視台不斷對外購買節目的惡性循環。觀察比較台、陸、韓、日戲劇節目製作費,台劇平均一集節目的製作成本約為台幣205萬元,最低40萬元,而壹電視在2011年推出的《拜金女王》單集製作費達600萬元已屬高規格製作;2011年的知名偶像劇《我可能不會愛你》一集製作費為台幣210萬元,台灣電視史上收視率最高的偶像劇《命中注定我愛你》則為300萬元[7]。大陸劇平均單集製作費達台幣736萬元,高規格古裝劇的一集節目成本超過千萬元,如2014年底開播的《武媚娘傳奇》達1562萬元。韓劇平均一集製作費達台幣1738萬元,是台劇的8倍以上,如2007年裴勇浚主演的《太王四神記》因製作特效,一集節目的投入成本上看5000萬元,創下韓國電視劇紀錄;2016年的《太陽的後裔》一集製作成本約為台幣2700萬元[7]。至於台灣綜藝節目製作費平均一集約為台幣96萬元,中視於2011年開播的《華人星光大道》一集達400萬元最高,1994年開播的知名經典綜藝節目《超級星期天》製作成本則為250萬元,遠高於台灣許多單集製作成本約台幣20至30萬元的談話性節目。中國大陸的綜藝節目平均一集製作費達台幣3381萬元,是台灣的35倍,其中以《奔跑吧兄弟》於2015年的第二季節目單集製作成本達8333萬元最高;而其他知名節目如分別於2012年和2013年起製播的《中國好聲音》以及《我是歌手》一集各有3600萬元、1800萬元的製作費。韓國綜藝節目一集製作成本約台幣200萬元到300萬元不等;日本則為一集台幣千萬元以上的水準。[8]
電視台因應成本考量,導致節目不斷重播是台灣電視產業發展的另一問題。台灣的33個綜合與戲劇頻道統計結果為平均一天重播時數達12小時,僅公視一天為3小時重播內容;無線四台一天重播7到8小時;大部分有線台平均每天重播超過10小時[8]。
2016年,台灣電視戲劇節目的收視率前三名皆為「鄉土劇」。根據AC尼爾森的收視率調查報告,截至該年度9月11日,戲劇節目收視率排名前三者分別為:民視的黃金時段八點檔鄉土劇《春花望露》排名第一,收視率達4.66;排名第二的是於《春花望露》上一檔播出的鄉土劇《嫁妝》,平均收視為4.35;第三名的三立電視台八點檔鄉土劇《甘味人生》,收視達3.76。由於鄉土劇一集節目製作成本僅約台幣130萬元,內容吸引閩南客群,在黃金時段能獲得高收視率,進而帶動電視台的廣告收入提升,相關經營者因此傾向持續製播能夠挹注營收的鄉土劇[7]。
行動裝置普及和觀眾收視習慣的改變,也為產業界帶來變化。根據中華民國文化部於2016年出版的《2014影視廣播產業趨勢研究調查報告──電視產業》調查指出,台灣觀眾用「電視」收看電視劇的比例為19.99%,用「網路」觀看達41.35%。如2015、2016年引起話題的《出境事務所》、《麻醉風暴》、《荼靡》等劇,在電視播出的收視率遠不如閩南語鄉土劇,透過網路影音平台發布卻獲得正面迴響和反應[7]。2018年,有媒體報導評論由於電視產業經營環境每況愈下,電視節目難以經營維繫,連帶影響台灣綜藝節目產量逐漸降低,加上觀眾的收視習慣逐漸移轉至網路節目,而電視台經營者亦傾向製播戲劇節目以增加海外收入,減少製作新的綜藝節目或提供機會培養新主持人,使得電視產業更難培養新一代的主持明星[9]。
政治立場
在臺灣兩極化政治和媒體相對開放自由的環境下,媒體作為第四權,成為各方政治勢力爭奪的對象和利用的工具(例如過去戒嚴時期政府對媒體的不當影響還遺留至今),由於許多媒體表達的觀點、立場有其傾向性及極其不中立及不客觀,因此各被與其立場相左的人士、團體或其他媒體,貼上各種政治標籤。
2005年10月24日,《民眾日報》〈鹿鼎集〉專欄作家陌上桑,在該專欄撰寫〈媒體 「霉」體〉一文,批評:「今天台灣媒體(電子或平面),顯然已深沉染上黨派團體色彩,一藍一綠,涇渭分明。」並因此一口氣攻訐《中國時報》、《聯合報》、《自由時報》、《台灣日報》等四家報社。[10]
泛綠
民間全民電視公司,簡稱民視,因為創立資金來自於當時的黨外運動,而創辦人兼前任董事長為具有強烈獨派意識的已故民進黨立法委員蔡同榮,常被視為泛綠媒體或獨派媒體。視為親泛綠的媒體還有自由時報、華視、三立電視、年代電視、壹電視、Taipei Times、蘋果日報、讀報、民報、BuzzOrange報橘等。
泛蓝
一般被視為親泛藍的媒體有中國時報集團、聯合報、中視、東森電視、中華日報、工商時報、經濟日報、中央日報、TVBS、中國廣播公司、飛碟聯播網、News98等。
親中
被視為親中媒體者主要為旺旺集團接手後的中時集團,兩者合併為旺旺中時媒體集團,旗下媒體包括中國時報、時報周刊、中天電視等。
表達自由與媒體開放
根據《中華民國憲法》(1947年12月25日生效)第十一條保障人民有言論、講學、著作及出版之自由。但自憲法生效以來由於當時的歷史、政治、經濟、科技等種種原因,在早期時間內在中華民國自由地區並沒有完整地履行。報禁在1988年1月1日才得到解除。
1990年,廣播政策才放寬允許私人有線電視頻道與衛星電視業者經營。而當開放電視、AM和FM廣播電台執照之後,則開啟了一個全新的資訊流通時代。之後台灣媒體便迅速地放任其自由發展,帶來了全新的機會與競爭。
主要媒體
通訊社
據原行政院新聞局統計,截至2007年9月,台灣有1,260家通訊社[11]。多數集中在臺北。
- 主要
中華民國政府官方通訊社:中央通訊社
中華民國國防部官方通訊社:軍事新聞通訊社(軍聞社)
- 較區域化
- TPNews台灣商務網:台灣商務新聞通訊社,以臺灣中小企業產業新聞為主
中國經濟通訊社CENS:以出版台灣外銷產業貿易雜誌為主,並撰寫台灣英文經濟、產業新聞報導,期下有 CENS.com 和 News.cens.com 二大站
國際專業管理亞太年會:亞洲經濟通訊社以報導政治經濟、商業管理、知識資訊、民生教育、非營利組織等新聞為主。
佛光山宗教集團:人間通訊社人間通訊社網址
電視
目前台灣的電視普及率接近100%,有線電視的普及率也相當高,達60%(據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公佈2016年調查資料)[12]。
1993年,中華民國政府制定《有線廣播電視法》來管理台灣快速激增的有線電視系統。1999年2月,《衛星廣播電視法》公佈,開放外國公司營運有線電視,防止有線電視的壟斷性發展。至2004年止,臺灣共有60家本國公司和19家外國公司提供93個和42個衛星頻道。
2005年中,臺灣共有63個有線電視系統。由於便宜的費率(一般約560新台幣/月)加上節目內容的多元,有線電視在台灣相當受歡迎。頻道大多數以中華民國國語和閩南語播出,少數為日語或英語發音。服務特定族群的客家電視台和原住民族電視台在2003年及2005年開播。絕大多數的頻道都是原文發音配上中文字幕。可看的頻道在不同的地區有些微的不同,以下的頻道是大多數地區都可以看到的。
(依筆劃數多寡排列)
種類 | 集團 | 電視台及頻道 |
---|---|---|
公有 | 台灣公廣集團 | 中華電視公司(CTS,無線) 華視HD(無線) 華視教育體育文化台HD(無線) 華視新聞資訊台HD(無線) 國會頻道1台(無線) 國會頻道2台(無線) 公共電視(PTS,無線) 公視HD(無線) 公視2台HD(無線) 公視3台HD(無線) 客家電視HD(無線) |
公有 | 原住民族文化事業基金會(原住民族委員會所屬) | 原住民族電視台HD(TITV,無線)由公視代播 |
私有 | 非凡電視 | 臺灣電視公司(TTV,無線) 台視HD(無線) 台視新聞台HD(無線) 台視財經台(無線) 台視綜合台(無線) 非凡新聞台(有線) 非凡商業台(有線) |
私有 | 旺旺中時集團 | 中國電視公司(CTV,無線) 中視HD(無線) 中視新聞台HD(無線) 中視經典台(無線) 中視菁采台(無線) 中天電視(有線) 中天新聞台(有線) 中天綜合台(有線) 中天娛樂台(有線) |
私有 | 民間全民電視公司(FTV,無線) | 民視無線台HD(無線) 民視新聞台(有線) 民視第一台HD(無線) 民視台灣台HD(無線) |
私有 | 三立電視 | 三立台灣台(有線) 三立都會台(有線) 三立新聞台(有線) 三立iNEWS台(有線) MTV(台灣頻道)(有線) |
私有 | 台塑集團 | 八大第一台(有線) 八大綜合台(有線) 八大戲劇台(有線) 八大娛樂台(有線) |
私有 | TVBS | TVBS(有線) TVBS新聞台 (有線) TVBS歡樂台(有線) |
私有 | 東森媒體集團 | 東森幼幼台(有線) 東森新聞台(有線) 東森財經新聞台(有線) 東森綜合台(有線) 東森戲劇台(有線) 東森洋片台(有線) 東森超視(有線) |
私有 | 年代集團 | 年代新聞台(有線) 年代MUCH台(有線) 東風衛視(有線) JET綜合台(有線) 壹電視新聞台(有線) 壹電視電影台(有線) 壹電視綜合台(有線) |
私有 | 聯合報系 | UDN TV |
私有 | 富邦集團 | MoMo親子台(有線) MOMO購物網(有線) |
私有 | 和信集團緯來電視網 | 緯來日本台(有線) 緯來綜合台(有線) 緯來電影台(有線) 緯來育樂台(有線) 緯來戲劇台(有線) 緯來體育台(有線) 緯來精采台(有線) |
私有 | 國興傳播股份有限公司 | 國興衛視(有線) |
私有 | 佛光山 | 人間衛視(有線) |
私有 | 慈濟 | 大愛電視(有線) |
代理 | 三商多媒體 | NHK(日語播音) |
外資 | CNN | CNN(英語播音) |
外資 | 索尼影視娛樂 | AXN (有線) |
外資 | BBC | BBC(英語播音)(有線) |
外資 | 時代華納 | Cartoon Network(有線) Cinemax(有線) HBO(有線) |
外資 | 福斯國際電視網 | Star World(有線) 衛視中文台(有線) 衛視電影台(有線) FOX頻道(有線) FOX體育台(有線) FOX體育二台(有線) FOX體育三台(有線) 衛視西片台(有線) |
外資 | 探索傳播 | Discovery(有線) Discovery旅遊生活頻道(有線) |
外資 | 國家地理學會(50%) 新聞集團(50%) | 國家地理頻道(有線) |
|
中華民國政府於2012年6月30日收回所有無線類比電視頻道使用權,改為全數位訊號播放。預計2017年完成有線電視系統全數位化。
無線電廣播
1993年,台灣只有33家廣播公司,今天台灣有178家有註冊的廣播電臺(截至2007年9月止)[11]。如果加上未合法化的「地下電台」,台灣廣播電台的密度,無論是AM調幅還是FM調頻,皆相當驚人。脫口秀、流行音樂、新聞評論、叩應等類型的節目皆受到歡迎。
- (下面列出擁有聯播網絡,或知名度較高的電台)
|
|
報紙
當報禁在1988年剛解除時,台灣只有31家報紙;今天則成長到2,273家報紙(截至2007年9月止)[11],其中包含超過30家全國性報紙與數百家地方性報紙。報紙的選擇很廣,含蓋了大多數不同的政治觀點。
1. 全國性發行、規模較大的報紙:
|
|
2. 台灣主要的英文報紙:
China Post(英文中國郵報)
Taipei Times(台北時報)- 屬自由時報擁有
Taiwan News(英文台灣新聞)- 由義美集團擁有
Taiwan Economic News (中經社-台灣英文經濟及產業新聞網)--由聯合報系集團子公司"中國經濟通訊社CENS"經營
3. 於全台各大車站免費發送的報紙:
U paper - 由台北捷運與聯合報系合作發行,2007年4月起開始於北捷各車站發送
爽報 - 屬香港壹傳媒,主要於台北捷運及台鐵車站發送
雜誌和期刊
1988年時,台灣只有約3,400家雜誌,雜誌出版業共計7,088家(截至2010年7月底止)[13]。雜誌的種類非常多元化,包括商業、政治、娛樂、英文、生活時尚、電腦、健康、烹飪、汽車、女性、教育和旅遊等各類型雜誌。
網路媒體
苦勞網(1997年)
新頭殼(2009年)
風傳媒(2014年)
端傳媒(2015年)
報導者(2015年)
焦點事件(2015年)
風向新聞(2015年)
鏡週刊(2016年)
信傳媒(2016年)
上報(2016年)
壹週刊(2018年)- NOWnews
ETtoday新聞雲- 讀報
- 民報
- 關鍵評論網
芋傳媒(2018年)- 今日訊息
- 提攜分享
- 三嘻行動哇 Yipee!
報導模式
外界調查
- 2007年金車教育基金會的調查指出,台灣大多數的青年學生對國際資訊認知貧乏且片斷,僅對單一重大事件、影視明星及體育賽事有興趣。加入WHO是台灣多年來努力目標,卻只有64.9%的學生知道是世界衛生組織。而油價高漲的年代,卻只有五成的學生知道石油價格掌控在簡稱OPEC的石油輸出國組織。2012年奧運舉辦地,僅有31%學生知道是在英國倫敦,比94年調查下降高達20%。七成一的青年學生認為最需加強英語教育,因為要擁有國際觀,應具備的重要條件就是要有外語能力(75.3%),時常閱讀國外資訊(74.8%)及瞭解國際禮儀(58.6%)。[14]
- 2008年有一篇廣受討論的部落格文章[谁?]曾提到《當我們的國際觀只剩下王建民》「離開台灣後,我看電視的時間變多了,我竟然也覺得電視變好看了,就連新聞也精采很多。台灣人對這個世界似乎『毫無感覺』,因為台灣人只想關心自己的事,只關心媒體告訴我們的事,當全世界的焦點都關注在糧食危機、在蘇丹達佛、在西藏、在是否抵制奧運時,台灣媒體呈現的是蕭萬長到大陸參加博鰲會、吃飯坐主桌、看表演坐第一排之類的畫面,台灣媒體呈現的是有所謂台灣之光之稱的王建民又贏了。也許今天我人在國外,於是才會有這種對於台灣在國際新聞資訊流通上的不平衡感,但也因為我到了國外,才會知道台灣人因為選擇性少而錯失了多少重要的訊息。在台灣,我們的選擇似乎只增加在購物中心的boutique裡,台灣媒體守門人的偏食,幾乎讓觀眾沒得選擇。Walter Lippman在《Public Opinion》裡指出了大眾傳播媒介對於人們形成公共事務認知及瞭解外在世界的重要性;由於外在世界過於複雜,以致一般民眾無法僅依靠單薄的個人經驗來理解,而必須仰賴大眾傳播媒介來吸收資訊,塑造個人『腦海中的圖像』(the pictures in our head)。台灣人,你能想像自己的國際視野只剩下王建民以及手上的那幾個境外基金嗎?當媒體都偏食了,我們就不能自願得到厭食症。」[15]。
- 2008年,台灣媒體卻後知後覺。以2008年科索沃宣佈獨立事件為例,國外各大媒體幾乎都將科索沃宣佈獨立一事於事發六小時內登上頭條,而同時間,各官網上全然是些不重要的政治及社會新聞[16]。
東吳大學政治學系教授劉必榮在《如何培養青年的國際觀》的演講中提到:第一當然是「語言」;第二是「培養對國際事物的興趣」;第三是要有「國際文化的敏感度」;第四是「對國際局勢的瞭解」;第五是「緊密的連結概念」;第六是時時為台灣「在國際社會中找定位」[17]。這些顯然都是台灣媒體所需大力加強的。
參考文獻
^ 王天濱著,《臺灣新聞傳播史》第二章·初始期─清領時期,2002年,臺北:亞太圖書。
^ 王天濱著,《臺灣報業史》第一章·混沌初開─臺灣報業伊始,2003年,臺北:亞太圖書。
^ 管中祥,黨政軍退三台之後.....
^ 林照真,《新聞學研究》60期,當前台灣近似媒體觀察組織的幾個盲點 頁171-176
^ BBC中文網,新聞自由度:中國倒數第五 台灣亞洲最佳
^ 2006/10/25 自由時報:新聞自由排名 台灣勝日美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檔,存档日期2007-09-29.
^ 7.07.17.27.3 台劇的現況和困境 數據告訴你真相,看雜誌,2017-01-05
^ 8.08.1 [1],電視為什麼這麼難看? 數據告訴你真相,聯合新聞網,2015-07-30
^ 徐乃麟《財神》收攤 年收砍半跌出Top 10,蘋果日報 (台灣),2018-11-12
^ 陌上桑原文出處
^ 11.011.111.2 存档副本. [2007-12-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2-23).
^ http://www.ncc.gov.tw/chinese/news.aspx?site_content_sn=1979&is_history=0&pages=0&sn_f=35545
^ 報紙、雜誌產業概況 Archive.is的存檔,存档日期2012-07-13 - 2010-8-19
^ 強化學生國際觀 應重視國際知識和關懷, 大紀元, 11/29/2007
^ 當我們的國際觀只剩下王建民
^ 科索沃宣佈獨立
^ 如何培養國際觀(劉必榮部落格)
外部連結
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繁体中文)
參見
- 台灣媒體史
- 台灣媒體亂象
- 腳尾米
- 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
- 臺灣通訊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