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依良治
body.skin-minerva .mw-parser-output table.infobox captiontext-align:center
野依良治 野依 良治(のより りょうじ) | |
---|---|
出生 | (1938-09-03) 1938年9月3日 大日本帝国兵庫縣武庫郡精道村(現蘆屋市) |
居住地 | 日本 美國 |
国籍 | 日本 |
母校 | 京都大學 |
知名于 | Noyori不对称氢化反应 |
奖项 | 朝日獎(1993) 日本學士院獎(1995) 沃尔夫化学奖(2001) 诺贝尔化学奖(2001) 羅蒙諾索夫金質獎章 |
科学生涯 | |
机构 | 哈佛大學 名古屋大学 理化學研究所 |
博士導師 | 野崎一 |
其他学术顾问 | 艾里亚斯·詹姆斯·科里 |
日語寫法 | |
---|---|
日語原文 | 野依 良治 |
假名 | のより りょうじ |
平文式罗马字 | Noyori Ryōji |
野依良治(日语:野依 良治/のより りょうじ Noyori Ryōji ?,1938年9月3日-[1]),日本化学家,日本学士院會員,專長有機化学。曾任理化学研究所所长,現任名古屋大学特別教授等職。文化勳章表彰。文化功勞者。
野依教授因有關不对称合成的贡献获得2001年诺贝尔化学奖[2]。他是日本人首位諾貝爾獎暨沃爾夫獎雙料得主,也是繼湯川秀樹、朝永振一郎之後,第3位獲頒羅蒙諾索夫金質獎章的日本人諾貝爾獎得主。
目录
1 生平
2 不對稱合成
3 榮譽
4 發言
5 參考資料
6 參見
7 外部連結
生平
1938年9月3日,野依良治生于大日本帝國兵库县,是家中長子。1945年終戰時,全家疏散至神戶市避難,他因此進入名校兵庫師範學校男子部附屬小學校(現·神戶大學附屬住吉小學校)就讀。12岁时,野依在听过一场关于尼龙的报告后,对化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因他相信化学具有“从没有价值中创造巨大价值”的作用。
1951年4月,野依考入日本一流中學私立灘中學。1957年4月,考入世界名校京都大学,在京大完成學士、博士(1967年)學位。期間取得名古屋大學工學碩士學位[3]。
1968年,在平田義正的招攬下,野依擔任名古屋大学副教授,當時年僅30歲。翌年在哈佛大学教授艾里亚斯·詹姆斯·科里(1990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的课题组做了一段博士后研究。美國時期,他與巴里·夏普萊斯建立了合作關係。1972年返回名古屋大学,被聘为全职教授。
2001年,諾貝爾獎100周年之際,野依良治與舊識夏普萊斯分享了諾貝爾化學獎,成為第10位日本人諾貝爾獎得主。2003年開始擔任日本最高學術機構理化学研究所(RIKEN)所长,至2015年卸任為止,執掌RIKEN長達11年半,是在位時間最長的所長。
不對稱合成
野依良治和他的同事發現BINAP和銠的絡合物可作为不对称氢化反应催化剂,對於合成(-)-薄荷醇非常有效。野依良治的團隊与高砂香料工業公司合作,将该方法工業化。目前高砂香料工業每年产3,000噸ee高达94%的單一(-)-薄荷醇對映異構體[4]。該包含不對稱合成的合成方法以香葉烯為起點:香葉烯、二乙胺與鋰生成含烯丙基的胺。然後該胺化合物通過BINAP和銠的絡合物催化異構化反應並酸性水解生成R-香茅醛。R-香茅醛通過溴化鋅作爲路易斯酸的催化發生分子內關環的羰基ene反應生成異蒲勒醇。然後異蒲勒醇被氫化為(1R,2S,5R)-(-)-薄荷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