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斯科
body.skin-minerva .mw-parser-output table.infobox captiontext-align:center
迪斯科 Disco | |
---|---|
曲風起源 | * 放克
|
文化起源 | 1960年代末至1970年代初;美國東岸 |
典型樂器 | 歌唱、電吉他、電貝斯、鍵盤、爵士鼓、電子鼓、敲擊樂器、弦樂、管樂 |
延伸曲風 | 非洲放克、高能量、浩室、後迪斯可、嘻哈、新浪潮、車庫音樂、銳舞、流行電音、自由式 |
子類別 | |
Italo disco, Euro disco, space disco, disco polo, nu-disco | |
融合曲風 | |
舞蹈朋克、disco house、Manila Sound | |
区域特色 | |
美國:紐約、費城、阿特兰大、邁阿密、洛杉磯 加拿大:多倫多、蒙特利爾、溫哥華 | |
其他主題 | |
夜總會 配器法 • 舊學派嘻哈、新學派嘻哈 |
迪斯科(英文:Disco),來自法文的discothèque,意指那些播放錄製好的跳舞音樂的舞廳,來源於美國黑人民間舞蹈和爵士舞。近幾年在世界,特別是歐洲風靡一時的伴舞音樂,節奏是混合了爵士樂、搖滾樂以及拉丁美洲音樂的某些節奏特點。
舞蹈特点
迪斯可舞蹈活動量大,音樂節奏強烈。是一種沒有規定動作的即興式的自由舞蹈,跳舞者同時就是音樂的欣賞者,他們會首先沉迷在人生之中,把自己帶到愛情的旋渦之中,並隨著音響強烈而急劇的節奏而擺動,因沒有規定的步伐,他們會根據節奏的變化即興地做出不同的身體動作,自由地扭動著身體的各個部位,特別是丹田部位,自由奔放,跳出自己。同時間他們也會創造著各自的花樣,充分地毫無約束地表現自己的個性,做出各種不同動作。跳舞人數可男女成對而舞,也可集體同舞,與眾同樂。
发展历程
最早的迪斯科舞厅来自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維琪法國,当时纳粹禁止爵士乐,作为反抗,迪斯科在地下活动。“迪斯科舞厅”一词起源于法语单词“图书馆”(bibliotheque)。战后这种活动公开化,并成为一种时尚[1]。
參考資料
^ 声音的再现 (美)马克·科尔曼 2006年 上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ISBN 7-5062-773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