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羅波帝


body.skin-minerva .mw-parser-output table.infobox captiontext-align:center




















那羅波帝
နရပတိ
阿瓦王朝
統治
1442年–1468年
前任
彌利憍苴一世
繼任
梯訶都羅
出生
1413年
孟養
逝世
1468年
卑謬
配偶
阿杜拉·迪利·馬哈·亞扎·代維英语Atula Thiri Maha Yaza Dewi of Ava
子嗣
梯訶都羅
敏基蘇瓦英语Mingyi Swa of Prome
德多敏紹英语Thado Minsaw of Prome
父親
孟養他忉
母親
欣妙拉英语Shin Myat Hla of Ava
宗教信仰
上座部佛教

那羅波帝(緬甸語:နရပတိ发音 [nəɹa̰pətḭ];1413年-1468年),或稱那羅波帝一世溫多王,《明史》作以速剌,他是緬甸阿瓦王朝君主,1442年至1468年間在位。那羅波帝是前代國王彌利憍苴一世的弟弟。[1][2][3]那羅波帝統治期間,與明朝一同打擊孟卯(或稱麓川),曾拿獲思任發、思機發送往明朝。[4]




目录





  • 1 生平

    • 1.1 早年


    • 1.2 統治


    • 1.3 晚年



  • 2 參見


  • 3 參考文獻




生平



早年


那羅波帝是阿瓦國王孟養他忉的次子,長大後被授以文多英语Wuntho, Myanmar為采邑。[5]1429年,那羅波帝受任卑謬總督,並得到梯訶都(သီဟသူ)的稱號。1439年,孟養他忉逝世,那羅波帝的兄長彌利憍苴一世繼位為王。[6]1442年,彌利憍苴一世突然逝世,此時阿瓦王國仍在與北方的孟卯(或稱麓川)交戰,阿瓦軍仍在北方的孟拱圍城。[7]


阿瓦廷臣原屬意前線統帥梯訶波帝(彌利憍苴一世的妻舅與女婿)繼承王位,但梯訶波帝拒絕了,他推舉時任卑謬總督的那羅波帝。隨後,那羅波帝於1442年4月即位為王。[8]梯訶波帝則回到前線,在那羅波帝登基之日攻下孟拱,俘獲孟卯詔法(或稱麓川土司)思任發。[9]那羅波帝在實皆建立的睹波焰佛塔(Tupayon Pagoda)有碑銘描述了此事。[10]梯訶波帝則被那羅波帝任命為新的孟養詔法。[9]



統治


明英宗朱祁鎮在麓川之役中思任發兵敗逃離麓川後即下諭,能擒獻思任發者得麓川地。[10][11][12]在阿瓦軍擒獲思任發後,明將王驥要求那羅波帝交出思任發,然而那羅波帝以麓川之地為言不願交送,明廷因此下令一並征討阿瓦。[10][13]


緬甸史書記載,阿瓦軍與明軍於1444年(一說1445年)在八莫附近的江東英语Kaungton城(一說太公英语Tagaung, Mandalay城)交戰,明軍兵力達三百萬、阿瓦則是有二十萬(一般認為兵力有誇大),阿瓦軍擊退了明軍。[6][9][10]1445年(一說1446年),明軍再次來襲,兵鋒直抵阿瓦城下,那羅波帝只好同意明朝的要求,然而此時思任發已經自殺,只能交出他的屍體。緬史還記載明軍幫助那羅波帝平定了央米丁地區的叛亂以作為報酬。[6][9][10][14]《明史》則記載雙方並無交戰,那羅波帝(即以速剌)於1446年(正統十一年)將思任發送往雲南,後思任發被斬首送往北京。[11][15][16]1447年(正統十二年),那羅波帝被明英宗朱祁鎮授以宣慰使之職,並表示願出兵助明軍攻打思任發之子思機發。[6][10][17]


1450年,孟養詔法梯訶波帝逝世,其子敏烏迪(Min U Ti)與思機發、思卜發一同起兵叛亂。那羅波帝派兵鎮壓,處死了敏烏迪,思機發與思卜發投降並宣誓效忠那羅波帝。那羅波帝以思卜發之子為新任孟養詔法,並將思機發、思卜發扣留在阿瓦。1454年(景泰五年),那羅波帝將思機發等人交給明廷以換取孟養的控制權。[9]明史則記載阿瓦換得銀戞之地。[18][19][20]


1451年,東吁總督明恭一世英语Minkhaung I of Toungoo死於暗殺,東吁脫離阿瓦的統治。[21]1459年,東吁叛軍首領被手下暗殺,那羅波帝以其妻舅任職東吁總督。[22]那羅波帝曾於1451年與阿臘干英语Arakan阿梨汗英语Min Khayi會晤於兩國邊境的山上,勘定邊界、睦鄰友好。[23]那羅波帝還曾於1456年在錫蘭康提購置田產,以供養前往佛牙寺朝聖的緬甸僧侶。[18]



晚年


1467年,那羅波帝被其孫刺傷,起因是那羅波帝譴責其孫與其表親的情事。那羅波帝的傷勢不嚴重,但他大受驚嚇,因其曾親臨阿瓦前王梯訶都被錫箔英语Hsipaw State詔法伏殺之事,當時那羅波帝尚為幼童,在屍體旁目睹了奄奄一息的梯訶都。那羅波帝逃往卑謬,不願再返回阿瓦。次年(1468年),那羅波帝崩逝於卑謬。[23][24]



參見


  • 阿瓦王朝


參考文獻


引用


  1. ^ 《緬甸史》,198頁、243頁.


  2. ^ 《東南亞史》, pp. 209–210.


  3. ^ 《明史》,卷三百一十五.


  4. ^ 《緬甸史》,198頁、243–244頁.


  5. ^ Hmannan Yazawin,第二卷,61–62頁.


  6. ^ 6.06.16.26.3 《緬甸史》, p. 198.


  7. ^ Fernquest 2006, pp. 61–63.


  8. ^ Hmannan Yazawin,第二卷,82頁.


  9. ^ 9.09.19.29.39.4 Fernquest 2006, pp. 62–66.


  10. ^ 10.010.110.210.310.410.5 《東南亞史》, p. 210.


  11. ^ 11.011.1 《緬甸史》, p. 243.


  12. ^ 《明史》,卷三百一十五:(正統)七年,任發兵敗,過金沙江,走孟廣,緬人攻之。帝諭能擒獻賊首者,予以麓川地。.


  13. ^ 《明史》,卷三百一十五:(正統)八年,總督尚書王驥奏,緬甸酋馬哈省、以速剌等已擒獲思任發,不解至,唯以麓川地為言,朝命遂有並征緬甸之命。.


  14. ^ Hmannan Yazawin,第二卷,87頁.


  15. ^ 《明史》,卷三百一十四:(正統)十一年,緬甸始以任發及其妻孥三十二人獻至雲南。任發於道中不食,垂死。千戶王政斬之,函首京師。.


  16. ^ 《明史》,卷三百一十五:是時,大師已集騰沖,緬使致書,期以今冬送思任發至貢章交付。驥與剋期,遣指揮李儀等率精騎通南牙山路,抵貢章,受獻,而緬人送思任發者竟不至。九年,驥駐師江上,緬人亦嚴兵為備,遣人往來江中,覘官軍虛實。驥以麓川未平,緬難不可復作,乃令總兵官蔣貴等潛焚其舟數百,緬人潰,驥亦班師。於是總兵官沐昂奏:「緬恃險黨賊,應加兵,但滇中方連年征討,財力困弊,旱澇相仍,糧餉不給,未可輕舉。臣已遣人諭緬禍福,俾獻賊首。緬宜聽從。」十二年,木邦宣慰罕蓋法,緬甸故宣慰子馬哈省、以速剌,遣使偕千戶王政等獻思任發首及諸俘馘至京,並貢方物。.


  17. ^ 《明史》,卷三百一十五:(正統十二年)帝命馬哈省、以速剌並為宣慰使,賜敕獎勞,給冠帶、印信。未幾,以速剌奏求孟養、戛裏地,且請大軍亟滅思任發之子思機發兄弟,而己出兵為助。帝諭以機發可不戰擒,宜即滅賊以求分地,弗為他人得也。.


  18. ^ 18.018.1 《東南亞史》, p. 211.


  19. ^ 《緬甸史》, p. 244.


  20. ^ 《明史》,卷三百一十五:景泰二年賜緬甸陰文金牌、信符。時以速剌久獲思機發不獻,又放思卜發歸孟養。朝廷知其要挾,故緩之。五年,緬人來索地,參將胡誌以銀戛等地與之,乃送機發及其妻孥。帝以思卜發既遠遁,不必窮追,仍加賞錦幣,降敕褒獎。.


  21. ^ Phayre 1967, pp. 84–85.


  22. ^ Hmannan Yazawin,第二卷,170頁.


  23. ^ 23.023.1 《緬甸史》, p. 199.


  24. ^ Hmannan Yazawin,第二卷,97–99頁.


書籍

  • 戈·埃·哈威著; 姚梓良譯. 《緬甸史》. 北京: 商務印書館. 1973年. 


  • D·G·E·霍爾著; 中山大學東南亞歷史研究所譯. 《東南亞史》. 北京: 商務印書館. 1982年. 


  • 張廷玉等主撰. 《明史》. 1739年. 


  • Royal Historical Commission of Burma. Hmannan Yazawin 1–3 2003. Yangon: Ministry of Information, Myanmar. 1832 (缅甸语). 


  • Fernquest, Jon. Crucible of War: Burma and the Ming in the Tai Frontier Zone (1382-1454) (PDF). SOAS Bulletin of Burma Research. Autumn 2006, 4 (2).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09-02-19). 


  • Phayre, Lt. Gen. Sir Arthur P. History of Burma 1967. London: Susil Gupta. 1883. 




前任:
彌利憍苴一世

緬甸阿瓦王朝君主
1442年–1468年
繼任:
梯訶都羅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情報】本週珍珠商品重點:煉金時裝 + 艾港勞工宿舍!!

京昆高速公路

【攻略】陳戈-謝勒汗智慧的古書 (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