徙置區
徙置區(英语:Resettlement Area)是香港早期的出租公共房屋,於1954年至1975年間興建,主要分佈於較早開發的衛星城市和新市鎮(包括觀塘、葵涌、荃灣、屯門和元朗等),由徙置事務處管理。1973年,屋宇建設委員會(屋建會)改制成為香港房屋委員會(房委會);徙置區與其他政府出租房屋統稱「公共屋邨」:徙置區稱為「乙類屋邨」[1]、屋建會廉租屋邨及政府廉租屋則稱為「甲類屋邨」。現時,第一至六型大廈絕大部份已拆卸或重建,而第七型大廈亦已有部分開始重建。
目录
1 歷史
2 屋邨型號和屋邨列表
2.1 第一型
2.2 改裝第一型
2.3 半改裝第一型
2.4 第二型
2.5 改裝第二型
2.6 第三型
2.7 第四型
2.8 第五型
2.9 第六型
2.10 第七型
3 現況
4 另見
5 外部連結
6 注釋
歷史
徙置區源起於1953年的石硤尾大火,之後香港政府在鄰近山邊興建多層式大廈(「徙置大廈」)安置災民,即香港首個公屋「石硤尾徙置區」(今石硤尾邨)。
徙置區很多時會俗稱「新區」,可能是「徙區」音轉,亦有可能是因為多處新開發地帶,例如葵涌邨。
屋邨型號和屋邨列表
徙置事務處共於香港不同地區先後興建了25個徙置區,樓宇共分七種類型(當中第一型至第六型是由徙置事務處管理,之後的由房委會接管),當中第一二型只有七層高,故俗稱「七層大廈」。
由徙置事務處興建的徙廈,現在只有「美荷樓」和兩座第四型徙廈僅存。
第一型
第一型是香港最早期徙廈,大廈呈「H」字形,樓高只有5至7層,沒有升降機,主要分佈於新九龍。各單位大小約10至20平方米,沒有獨立廁所和廚房,因此連接著兩翼中間的樓層會用作為公共廁格和廚房用地,而徙廈亦會在天台搭建天台小學給徙置區的學童提供基本教育,此類天台學校一直沿用至第三型徙廈為止。1970年代中期,少數公共屋邨把原有的第一型徙廈改建成「改裝第一型」。其餘未經改裝的第一型徙廈於1975年開始清拆,黃大仙下邨第8座 (黃大仙上邨長欣樓) 成為了最後一座清拆的第一型徙廈,於1996年清拆。
@media all and (max-width:720px)body.skin-minerva .mw-parser-output .mw-stackfloat:none!important;width:100%!important.mw-parser-output .stack-containerbox-sizing:border-box.mw-parser-output .stack-clear-leftfloat:left;clear:left.mw-parser-output .stack-clear-rightfloat:right;clear:right.mw-parser-output .stack-leftfloat:left.mw-parser-output .stack-rightfloat:right.mw-parser-output .stack-objectmargin:1px;overflow:hidden
※ 本列表以該徙廈興建年份和拆卸年份作先後排列
名稱/座號 | 落成年份 | 拆卸年份 |
---|---|---|
石硤尾邨徙置大廈第3座 | 1954年 | 1975年 |
石硤尾邨徙置大廈第4座 | ||
石硤尾邨徙置大廈第5座 | ||
石硤尾邨徙置大廈第6座 | ||
石硤尾邨徙置大廈第7座 | ||
石硤尾邨徙置大廈第8座 | ||
石硤尾邨徙置大廈第9座 | ||
石硤尾邨徙置大廈第10座 | ||
石硤尾邨徙置大廈第11座 | ||
石硤尾邨徙置大廈第12座 | ||
石硤尾邨徙置大廈第13座 | ||
大坑東邨第3座 | 1955年 | 1983年 |
大坑東邨第4座 | ||
大坑東邨第5座 | ||
大坑東邨第6座 | ||
大坑東邨第7座 | ||
大坑東邨第8座 | ||
大坑東邨第9座 | ||
大坑東邨第10座 | ||
大坑東邨第11座 | ||
大坑東邨第12座 | ||
大坑東邨第13座 | ||
李鄭屋邨第1座 | 1980年 | |
李鄭屋邨第2座 | ||
李鄭屋邨第10座 | ||
李鄭屋邨第12座 | 1982年 | |
李鄭屋邨第3座 | 1985年 | |
李鄭屋邨第4座 | ||
李鄭屋邨第5座 | ||
李鄭屋邨第6座 | ||
李鄭屋邨第7座 | ||
李鄭屋邨第8座 | ||
李鄭屋邨第9座 | ||
李鄭屋邨第13座 | ||
李鄭屋邨第14座 | ||
李鄭屋邨第15座 | ||
李鄭屋邨第16座 | ||
李鄭屋邨第17座 | ||
李鄭屋邨第18座 | ||
李鄭屋邨第19座 | ||
樂富邨第1座 | 1957年 | 1991-1992年 |
樂富邨第2座 | ||
樂富邨第3座 | ||
樂富邨第4座 | ||
樂富邨第5座 | ||
樂富邨第6座 | ||
樂富邨第7座 | ||
樂富邨第8座 | ||
樂富邨第9座 | ||
樂富邨第10座 | ||
樂富邨第11座 | ||
樂富邨第12座 | ||
黃大仙下邨第6座 | 1977年 | |
黃大仙下邨第7座 | ||
黃大仙下邨第9座 | ||
黃大仙下邨第10座 | ||
黃大仙下邨第11座 | ||
黃大仙下邨第12座 | ||
黃大仙下邨第13座 | ||
黃大仙下邨第14座 | ||
黃大仙下邨第3座 | 1987年 | |
黃大仙下邨第4座 | ||
黃大仙下邨第5座 | ||
黃大仙下邨第1座 | 1958年 | |
黃大仙下邨第2座 | ||
黃大仙下邨第20座 | ||
黃大仙下邨第21座 | ||
黃大仙下邨第22座 | ||
黃大仙下邨第23座 | ||
黃大仙下邨第24座 | ||
黃大仙下邨第25座 | ||
黃大仙下邨第16座 | 1989年 | |
黃大仙下邨第17座 | ||
黃大仙下邨第15座 | 1991年 | |
黃大仙下邨第18座 | ||
黃大仙下邨第19座 | ||
黃大仙下邨第8座(黃大仙上邨長欣樓) | 1996年 | |
翠屏邨第14座 | 1955-1958年 | 1982年 |
翠屏邨第12座 | 1985年 | |
翠屏邨第13座 | ||
翠屏邨第15座 | ||
翠屏邨第16座 | ||
翠屏邨第2座 | 1986年 | |
翠屏邨第3座 | ||
翠屏邨第4座 | ||
翠屏邨第5座 | ||
翠屏邨第6座 | ||
翠屏邨第17座 | ||
翠屏邨第18座 | ||
翠屏邨第19座 | ||
翠屏邨第24座 | 1989年 | |
翠屏邨第7座 | 1990年 | |
翠屏邨第8座 | ||
翠屏邨第9座 | ||
翠屏邨第10座 | ||
翠屏邨第11座 | ||
翠屏邨第1座 | 1991年 | |
翠屏邨第20座 | ||
翠屏邨第21座 | ||
翠屏邨第22座 | ||
翠屏邨第23座 | ||
柴灣邨第17座 | 1957-1959年 | 1982年 |
柴灣邨第18座 | ||
柴灣邨第20座 | ||
佐敦谷邨第1座 | 1959-1960年 | 1991年 |
佐敦谷邨第2座 | ||
佐敦谷邨第6座 | ||
佐敦谷邨第7座 | ||
佐敦谷邨第8座 | ||
佐敦谷邨第10座 | ||
佐敦谷邨第11座 | ||
佐敦谷邨第12座 | ||
佐敦谷邨第13座 | ||
佐敦谷邨第14座 | ||
佐敦谷邨第15座 | ||
佐敦谷邨第16座 |
改裝第一型
改裝第一型徙廈是徙置事務處於1970年代根據原本擁有的第一型徙廈改裝而成,單位面積大大擴增。初時的「改裝第一型」徙廈是沒有設立獨立廁所和廚房的,1980年代才把每個單位改建成有獨立廁所和廚房的基本公屋屋邨,有部份的徙廈更把兩翼之間的樓層打通,使兩翼分開兩座不同的徙廈(例:石硤尾邨第15至18座和第25至40座)甚至把其中一翼拆卸(例:柴灣邨第22座),少數的在改建中更被分別冠上名字(例:石硤尾邨第41座命名為「美荷樓」)。
隨着啟德機場的遷出,香港的土地需求增加,故被改裝的第一型徙廈因應「土地浪費」為由,而於1991年至2008年把這些徙廈清拆重建。只有石硤尾邨的美荷樓被列為二級歷史建築而可以保留下來。
※ 本列表以該徙廈興建年份和拆卸年份作先後排列
名稱/座號 | 落成年份 | 拆卸年份 |
---|---|---|
石硤尾邨第10座 | 1954年 | 2000年至2001年 |
石硤尾邨第11座 | ||
石硤尾邨第12座 | ||
石硤尾邨第13座 | ||
石硤尾邨第35座 | ||
石硤尾邨第36座 | ||
石硤尾邨第38座 | ||
石硤尾邨第15座 | 2008年 | |
石硤尾邨第16座 | ||
石硤尾邨第17座 | ||
石硤尾邨第18座 | ||
石硤尾邨第25座 | ||
石硤尾邨第26座 | ||
石硤尾邨第27座 | ||
石硤尾邨第28座 | ||
石硤尾邨第29座 | ||
石硤尾邨第30座 | ||
石硤尾邨第31座 | ||
石硤尾邨第32座 | ||
石硤尾邨第33座 | ||
石硤尾邨第34座 | ||
石硤尾邨第37座 | ||
石硤尾邨第39座 | ||
石硤尾邨第40座 | ||
石硤尾邨第41座(美荷樓) | 保留 | |
石硤尾邨第8座 | 1956年 | 2000年至2001年 |
石硤尾邨第9座 | ||
大坑東邨東榮樓 | 1955年 | 2003年 |
大坑東邨東富樓 | ||
大坑東邨東運樓 | ||
大坑東邨東和樓 | ||
大環山邨(紅磡邨)第1座 | 1956年 | 2000年 |
大環山邨(紅磡邨)第2座 | ||
大環山邨(紅磡邨)第3座 | 1995年 | |
大環山邨(紅磡邨)第4座 | ||
柴灣邨第22座 | 1958年 | 1996年 |
佐敦谷邨第3座 | 1959年至1960年 | |
佐敦谷邨第4座 | ||
佐敦谷邨第5座 | ||
佐敦谷邨第9座 | 1991年 |
半改裝第一型
這種徙廈在1980年代至1990年代的香港徙置屋邨中相當極之稀有的型號,大廈的設計大致與改裝第一型相似,相信是因為在改建時有點出錯而成的新型號,並只有在大坑東邨第14座(東新樓)才可找到,直至2001年清拆後而成為歷史。
第二型
第二型徙廈早於1959年在東頭邨出現,主要分佈於新九龍、荃灣和葵涌一帶,與第一型徙廈相同,樓高5至7層,沒有設立升降機,住客沒有獨立廁所和廚房,在兩翼之間的相連梯間設有公眾浴室和廚房。但與第一型最大分別的就是第二型是由三條梯間相連兩翼的,以致徙廈俯瞰外觀呈「日」字形;而第一型的就只有一條。值得一提的是第二型大廈的「日」字四角會出現面積較大的單位,這些單位內更設有獨立廁所和水喉,主要是編配給擁有地契的寮屋拆遷戶,這些單位又被俗稱為「地主房」。
第二型大廈只有石硤尾第14座及東頭邨第9座是單幢式設計(型號與後期的「改裝第二型」相似,但因該大廈實際上並沒有進行改裝,而且各單位沒有設立獨立廚廁,故沒有被列為「改裝第二型」一列)。
第二型徒廈早於1975年開始清拆,樂富邨第21座是最後一座清拆的第二型徙廈,於1996年清拆。第二型成為了香港眾多徙置屋邨中最早消失的型號。
※ 本列表以該徙廈興建年份和拆卸年份作先後排列
名稱/座號 | 落成年份 | 拆卸年份 |
---|---|---|
東頭邨第1座 | 1959年 | 1986年 |
東頭邨第2座 | ||
東頭邨第3座 | ||
東頭邨第4座 | ||
東頭邨第5座 | ||
東頭邨第6座 | ||
東頭邨第7座 | ||
東頭邨第8座 | ||
東頭邨第9座 | ||
東頭邨第10座 | 1986年 | |
東頭邨第11座 | ||
東頭邨第12座 | ||
東頭邨第13座 | 1984年 | |
東頭邨第19座 | 1982年 | |
東頭邨第20座 | ||
東頭邨第21座 | ||
東頭邨第14座 | 1987年 | |
東頭邨第15座 | ||
東頭邨第16座 | ||
東頭邨第17座 | 1988年 | |
東頭邨第18座 | ||
柴灣邨第23座 | 1975年 | |
柴灣邨第24座 | ||
柴灣邨第25座 | ||
柴灣邨第26座 | 1976年 | |
柴灣邨第27座 | ||
柴灣邨第16座 | 1982年 | |
柴灣邨第19座 | ||
橫頭磡邨第12座 | 1959年至1961年 | 1980年 |
橫頭磡邨第13座 | ||
橫頭磡邨第14座 | ||
橫頭磡邨第25座 | 1985年 | |
橫頭磡邨第26座 | ||
橫頭磡邨第1座 | 1986年 | |
橫頭磡邨第2座 | ||
橫頭磡邨第3座 | ||
橫頭磡邨第4座 | ||
橫頭磡邨第10座 | ||
橫頭磡邨第11座 | ||
橫頭磡邨第15座 | ||
橫頭磡邨第16座 | ||
橫頭磡邨第21座 | ||
橫頭磡邨第22座 | ||
橫頭磡邨第5座 | 1988年 | |
橫頭磡邨第6座 | ||
橫頭磡邨第7座 | ||
橫頭磡邨第8座 | ||
橫頭磡邨第9座 | ||
橫頭磡邨第17座 | 1990年 | |
橫頭磡邨第18座 | ||
橫頭磡邨第19座 | ||
橫頭磡邨第20座 | ||
橫頭磡邨第23座 | 1991年 | |
橫頭磡邨第24座 | ||
樂富邨第22座 | 1961年 | 1984年 |
樂富邨第23座 | ||
樂富邨第13座 | 1991年至1992年 | |
樂富邨第14座 | ||
樂富邨第15座 | ||
樂富邨第16座 | ||
樂富邨第18座 | ||
樂富邨第19座 | ||
樂富邨第20座 | ||
樂富邨第17座 | 1994年 | |
樂富邨第21座 | 1996年 | |
黃大仙下邨第26座 | 1990年 | |
黃大仙下邨第27座 | ||
黃大仙下邨第28座 | ||
黃大仙下邨第29座 | ||
黃大仙下邨第30座 | ||
黃大仙下邨第31座 | ||
黃大仙下邨第32座 | ||
黃大仙下邨第33座 | 1983年 | |
大窩口邨第12座 | 1975年 | |
大窩口邨第13座 | ||
大窩口邨第1座 | 1977年 | |
大窩口邨第2座 | ||
大窩口邨第3座 | ||
大窩口邨第11座 | ||
大窩口邨第4座 | 1982年 | |
大窩口邨第5座 | ||
大窩口邨第6座 | ||
大窩口邨第7座 | ||
大窩口邨第8座 | ||
大窩口邨第9座 | ||
大窩口邨第14座 | 1989年 | |
大窩口邨第15座 | ||
大窩口邨第16座 | ||
大窩口邨第17座 | ||
大窩口邨第18座 | ||
大窩口邨第19座 |
改裝第二型
改裝第二型徙廈可說是一個鮮為人知的徙廈型號,是徙置事務處於1970年代根據原本擁有的第二型徙廈改裝而成,原意跟部份第一型徙廈進行改裝一樣。改裝後的第二型徙廈就不再像之前的「日」字型設計,而成為了單幢式的設計。不過當中只有極少數第二型徙廈會作這個改裝,原因是因為改裝第二型是會把其中一翼徙廈拆卸,並再為每個單位加設廚廁設施,因需費甚巨,故此絕大部份以第二型徙廈為主的屋邨也不會進行此改裝。
有進行此類改裝的第二型徙廈就只有柴灣邨第21座和石硤尾邨第14座,前者早於1959年建成,1996年清拆。使1963年興建的石硤尾邨第14座曾成為香港碩果僅存的改裝第二型徙廈,但其後也於2008年重建計劃中清拆。
第三型
第三型徙廈是繼第二型徙廈後外出的新型號,於1962年首先於葵涌邨出現以別於之前的設計,大廈大致分為「I」字型(長型設計)和「L」字型(兩座長型大廈相連的徙廈),普遍樓高7至10層(少數的第三型徙廈更只有2至3層高不等,以柴灣邨第11座和慈雲山邨第41座(慈愛邨愛裕樓)為最矮的兩座第三型徙廈,只有兩層高,但前者各單位皆有獨立廚廁,後者不作住宅用途,為一所幼稚園;其次為柴灣邨第10座,只有三層高),所有樓宇仍沒有設立升降機;第三型徙廈更是第一批為各單位設露台的徙廈,不過仍然不設獨立廚廁,只在徙廈突出一部份建有公共廁所和廚房給住客。值得注意的是,第三型徙廈的舊長型設計是根據「舊型政府廉租大廈」的型號而設計的,與之不同的只是第三型徙廈大部份仍設天台學校,而政府廉租屋沒有,此後的第四型至第七型徙廈也是以此為基礎。
1980年代,政府為了改善公屋住客的居住環境,決定在約2000年前把所有沒有獨立廚廁的徙置屋邨(包括第一至第三型徙廈,以及舊型的政府廉租屋)全部清拆,由於第三型徙廈是最後一批沒有設獨立廚廁沒有設立升降機的型號。故大部份的第三型徙廈,清拆時只有大約20至30年左右的樓齡。最高也不過39年。第一批清拆的第三型徙廈於1990年於慈樂邨進行,最後一批清拆第三型徙廈同樣位於葵涌邨(第1至13座),2000年清拆。最後一幢清拆的第三型徙廈原型建築是黃大仙上邨第15座,於2002年清拆。
※ 本列表以該徙廈興建年份和拆卸年份作先後排列
名稱/座號 | 落成年份 | 拆卸年份 |
---|---|---|
葵涌邨第29座 | 1962年至1965年 | 1991年 |
葵涌邨第30座 | ||
葵涌邨第31座 | ||
葵涌邨第36座 | ||
葵涌邨第37座 | ||
葵涌邨第38座 | ||
葵涌邨第39座 | ||
葵涌邨第40座 | ||
葵涌邨第41座 | ||
葵涌邨第42座 | ||
葵涌邨第14座 | 1998年 | |
葵涌邨第15座 | ||
葵涌邨第16座 | ||
葵涌邨第17座 | ||
葵涌邨第18座 | ||
葵涌邨第19座 | ||
葵涌邨第20座 | ||
葵涌邨第21座 | ||
葵涌邨第22座 | ||
葵涌邨第23座 | ||
葵涌邨第24座 | ||
葵涌邨第25座 | ||
葵涌邨第26座 | ||
葵涌邨第27座 | ||
葵涌邨第28座 | ||
葵涌邨第32座 | ||
葵涌邨第33座 | ||
葵涌邨第34座 | ||
葵涌邨第35座 | ||
葵涌邨第1座 | 2000年 | |
葵涌邨第2座 | ||
葵涌邨第3座 | ||
葵涌邨第4座 | ||
葵涌邨第5座 | ||
葵涌邨第6座 | ||
葵涌邨第7座 | ||
葵涌邨第8座 | ||
葵涌邨第9座 | ||
葵涌邨第10座 | ||
葵涌邨第11座 | ||
葵涌邨第12座 | ||
葵涌邨第13座 | ||
柴灣邨第1座 | 1963年 | 1991年 |
柴灣邨第2座 | ||
柴灣邨第3座 | ||
柴灣邨第4座 | ||
柴灣邨第5座 | ||
柴灣邨第6座 | ||
柴灣邨第7座 | ||
柴灣邨第8座 | ||
柴灣邨第9座 | 1996年 | |
柴灣邨第10座 | ||
柴灣邨第11座 | ||
柴灣邨第12座 | ||
黃大仙上邨第1座(長泰樓)# | 1963年至1964年 | 1997年至1998年 |
黃大仙上邨第2座(長麗樓)# | ||
黃大仙上邨第3座(長逸樓)# | ||
黃大仙上邨第4座(長悅樓)# | ||
黃大仙上邨第9座(長禧樓)# | ||
黃大仙上邨第10座(長和樓)# | ||
黃大仙上邨第11座(長偉樓)# | ||
黃大仙上邨第12座(長耀樓)# | ||
黃大仙上邨第14座(長慈樓)# | 2002年 | |
黃大仙上邨第15座(長頌樓)# | ||
慈雲山邨第17座(慈樂邨樂天樓) | 1964年 | 1990年 |
慈雲山邨第18座(慈樂邨樂輝樓) | ||
慈雲山邨第19座(慈樂邨樂美樓) | ||
慈雲山邨第20座(慈樂邨樂奐樓) | ||
慈雲山邨第21座(慈樂邨樂喜樓) | ||
慈雲山邨第22座(慈樂邨樂悅樓) | ||
慈雲山邨第23座(慈樂邨樂和樓) | ||
慈雲山邨第4座(慈樂邨樂安樓) | 1992年 | |
慈雲山邨第5座(慈樂邨樂裕樓) | ||
慈雲山邨第6座(慈樂邨樂偉樓) | ||
慈雲山邨第7座(慈樂邨樂業樓) | ||
慈雲山邨第8座(慈樂邨樂瑞樓) | ||
慈雲山邨第9座(慈樂邨樂滿樓) | ||
慈雲山邨第10座(慈樂邨樂合樓) | ||
慈雲山邨第11座(慈樂邨樂健樓) | ||
慈雲山邨第12座(慈樂邨樂誠樓) | ||
慈雲山邨第13座(慈樂邨樂信樓) | ||
慈雲山邨第14座(慈樂邨樂英樓) | ||
慈雲山邨第41座(慈愛邨愛仁樓) | ||
慈雲山邨第42座(慈愛邨愛善樓) | ||
慈雲山邨第45座(慈愛邨愛賢樓) | ||
慈雲山邨第46座(慈愛邨愛達樓) | ||
慈雲山邨第24座(慈樂邨樂平樓) | 1993年 | |
慈雲山邨第25座(慈樂邨樂民樓) | ||
慈雲山邨第26座(慈樂邨樂康樓) | ||
慈雲山邨第27座(慈樂邨樂祥樓) | ||
慈雲山邨第28座(慈樂邨樂泰樓) | ||
慈雲山邨第29座(慈樂邨樂公樓) | ||
慈雲山邨第30座(慈樂邨樂正樓) | ||
慈雲山邨第31座(慈樂邨樂賢樓) | ||
慈雲山邨第32座(慈樂邨樂明樓) | ||
慈雲山邨第33座(慈愛邨愛富樓) | 1996年 | |
慈雲山邨第34座(慈愛邨愛裕樓) | ||
慈雲山邨第35座(慈愛邨愛榮樓) | ||
慈雲山邨第36座(慈愛邨愛華樓) | ||
慈雲山邨第37座(慈愛邨愛福樓) | ||
慈雲山邨第38座(慈愛邨愛盛樓) | ||
慈雲山邨第39座(慈愛邨愛康樓) | ||
秀茂坪邨第1座 | 1992年 | |
秀茂坪邨第2座 | ||
秀茂坪邨第3座 | ||
秀茂坪邨第4座 | ||
秀茂坪邨第5座 | ||
秀茂坪邨第6座 | ||
秀茂坪邨第7座 | ||
秀茂坪邨第8座 | ||
秀茂坪邨第9座 | 1965年 | |
秀茂坪邨第10座 | ||
秀茂坪邨第11座 | ||
秀茂坪邨第12座 | ||
秀茂坪邨第13座 | ||
秀茂坪邨第14座 | ||
秀茂坪邨第15座 | ||
秀茂坪邨第16座 | ||
秀茂坪邨第17座 | ||
油塘邨第1座 | 1964年 | 1997年 |
油塘邨第2座 | ||
油塘邨第3座 | ||
油塘邨第4座 | ||
油塘邨第5座 | ||
油塘邨第6座 | ||
油塘邨第7座 | ||
油塘邨第8座 | ||
油塘邨第9座 | ||
油塘邨第11座 | 1965年 | |
油塘邨第12座 | ||
油塘邨第14座 | ||
油塘邨第15座 | ||
油塘邨第16座 | ||
油塘邨第17座 | 1994年 | |
油塘邨第19座 | ||
油塘邨第20座 | ||
油塘邨第21座 | ||
田灣邨第8座 | 1965年至1966年 | 1991年 |
田灣邨第9座 | ||
田灣邨第10座 | ||
田灣邨第11座 | ||
田灣邨第12座 | ||
田灣邨第13座 | ||
田灣邨第14座 | ||
田灣邨第15座 | ||
田灣邨第1座 | 1992年 | |
田灣邨第2座 | ||
田灣邨第3座 | ||
田灣邨第4座 | ||
田灣邨第5座 | ||
田灣邨第6座 | ||
田灣邨第7座 | ||
觀塘(鯉魚門道)邨第1座# | 1962年 | 1997年 |
觀塘(鯉魚門道)邨第2座# | ||
觀塘(鯉魚門道)邨第3座# | ||
觀塘(鯉魚門道)邨第4座# | ||
觀塘(鯉魚門道)邨第5座# | ||
觀塘(鯉魚門道)邨第6座# | ||
觀塘(鯉魚門道)邨第7座# | ||
長沙灣邨第1座# | 1963年 | 2001年 |
長沙灣邨第2座# | ||
長沙灣邨第3座# | ||
長沙灣邨第4座# | ||
長沙灣邨第6座# | ||
長沙灣邨第7座# | ||
長沙灣邨第8座# | ||
長沙灣邨第9座# | ||
石硤尾邨第1座# | 1964年 | 2000年 |
石硤尾邨第2座# | ||
石硤尾邨第4座# | ||
石硤尾邨第5座# | ||
石硤尾邨第6座# | ||
石硤尾邨第7座# | ||
山谷道邨第6座# | 2001年 | |
山谷道邨第8座# | ||
山谷道邨第9座# | ||
山谷道邨第11座# | ||
山谷道邨第1座# | 2002年 | |
山谷道邨第12座# | ||
山谷道邨第14座# | ||
山谷道邨第15座# | ||
山谷道邨第16座# |
#為第三型徙廈建築原型的政府廉租屋
第四型
第四型徒廈是根據之前的第三型徙廈建築基礎而建造的新型號,徙廈主要呈「I」字型設計,少數呈「E」字形(東頭邨23座)。第四型徙廈可以說是徙置區建築的一大進步,每個單位開始設有獨立廚廁,樓高更高達13至20層不等,故會在徙廈的一邊設有兩座升降機,但並非服務各層住客,通常其中一組會直達至中層,另外一組會直達至最高層。最早的第四型徙廈出現於慈雲山邨慈愛邨,1964年建成。
雖然格局和規劃有所突破和進步,但第四型徙廈卻是堪稱為眾徙廈型號中結構質素最參差的,狀況良好如葵涌石籬邨第10和11座,結構安全而得以暫時保留,並於1996年11月6日改為中轉房屋,在樓宇內設置「石籬收容中心」,擬於2022年清拆(唯目前未達共識);東頭邨第22座及23座也一直可以延後到2013年和2003年清拆。但徙置大廈型號自第四型徙廈起,一直出現至第六型,就已經出現工人偷工減料的情況,以致於1980年代爆發「26座問題公屋醜聞」。當中,第四型徙廈佔有11座之多,也是眾徙置大廈中最多出現問題的型號之一。
※ 本列表以該徙廈興建年份和拆卸年份作先後排列
* 粗體字表示該徙廈是「26座問題公屋醜聞」之一
名稱/座號 | 落成年份 | 拆卸年份 |
---|---|---|
慈雲山邨第40座(慈愛邨愛寧樓) | 1964年 | 1989年 |
慈雲山邨第47座(慈愛邨愛勤樓) | 1992年 | |
慈雲山邨第43座(慈愛邨愛聰樓) | 1995年 | |
慈雲山邨第44座(慈愛邨愛慧樓) | ||
慈雲山邨第15座(慈樂邨樂仁樓) | 1965年 | 1992年 |
慈雲山邨第16座(慈樂邨樂旺樓) | ||
慈雲山邨第61座(慈民邨民智樓) | 1966年 | 1989年 |
慈雲山邨第62座(慈民邨民裕樓) | ||
慈雲山邨第63座(慈民邨民健樓) | ||
慈雲山邨第64座(慈民邨民泰樓) | ||
慈雲山邨第65座(慈民邨民欣樓) | ||
慈雲山邨第52座(慈正邨正安樓) | 1967年 | 1990年 |
慈雲山邨第57座(慈安邨安欣樓) | 1992年 | |
慈雲山邨第58座(慈安邨安基樓) | ||
慈雲山邨第59座(慈安邨安宜樓) | ||
慈雲山邨第60座(慈安邨安家樓) | ||
慈雲山邨第48座(慈正邨正怡樓) | 1996年 | |
慈雲山邨第49座(慈正邨正泰樓) | ||
慈雲山邨第50座(慈正邨正明樓) | ||
慈雲山邨第51座(慈正邨正安樓) | ||
東頭邨第23座 | 1965年 | 2003年 |
東頭邨第22座 | 1967年 | 2013年 |
柴灣邨第13座 | 1966年 | 1999年 |
柴灣邨第14座 | 2001年 | |
柴灣邨第15座 | ||
藍田邨第11座 | 1991年 | |
藍田邨第12座 | ||
藍田邨第13座 | ||
藍田邨第14座 | ||
藍田邨第1座 | 1999年 | |
藍田邨第2座 | 1967年 | |
藍田邨第3座 | ||
藍田邨第4座 | ||
藍田邨第5座 | 2001年 | |
藍田邨第6座 | ||
藍田邨第7座 | 1968年 | 1997年 |
藍田邨第8座 | ||
藍田邨第10座 | ||
石籬邨第4座 | 1966年至1968年 | 1989年 |
石籬邨第5座 | ||
石籬邨第6座 | ||
石籬邨第8座 | 2001年 | |
石籬邨第9座 | ||
石籬邨第10座 | 擬訂2020年(目前暫未達成共識) | |
石籬邨第11座 | ||
牛頭角下邨第2座 | 1967年 | 2004年 |
牛頭角下邨第3座 | ||
牛頭角下邨第6座 | ||
牛頭角下邨第7座 | ||
石排灣邨第2座 | 1988年 | |
石排灣邨第1座 | 1999年 | |
石排灣邨第3座 | ||
石排灣邨第4座 | ||
石排灣邨第6座 | ||
石排灣邨第7座 | ||
石排灣邨第5座 | 1968年 | |
元朗邨第1座 | 2001年 | |
元朗邨第2座 | ||
元朗邨第3座 | ||
元朗邨第4座 | ||
元朗邨第5座 | ||
大窩口邨第20座 | 2000年 | |
白田邨第4座 | 1969年 | |
白田邨第5座 | ||
白田邨第6座 |
第五型
第五型徙廈的設計普遍上跟之前的第四型差不多,大廈主要呈「I」字長型設計,而且通常是相連著1至3座大廈。
不過從相關學校的設計上,學校雖然與第五型徙廈的設計模稜兩可,但已經改為獨立式的,不再相連著徙廈。
最早的第五型徙廈出現於葵涌石籬邨,1966年至1968年建成。
第五型徒廈早於1990年開始清拆,隨着牛頭角下邨在2010年完全清拆後,第五型徙廈已經成為歷史。
※ 本列表以該徙廈興建年份和拆卸年份作先後排列
* 粗體字表示該徙廈是「26座問題公屋醜聞」之一
名稱/座號 | 落成年份 | 拆卸年份 |
---|---|---|
石籬邨第7座 | 1966年至1972年 | 1995年 |
石籬邨第14座 | ||
石籬邨第15座 | ||
石籬邨第12座 | 1997年 | |
石籬邨第16座 | ||
石籬邨第1座 | 2001年 | |
石籬邨第2座 | ||
石籬邨第3座 | ||
牛頭角下邨第1座 | 1967年 | 2004年 |
牛頭角下邨第4座 | 1968年 | |
牛頭角下邨第5座 | ||
牛頭角下邨第13座 | 2010年 | |
牛頭角下邨第14座 | ||
牛頭角下邨第8座 | 1969年 | |
牛頭角下邨第9座 | ||
牛頭角下邨第10座 | ||
牛頭角下邨第11座 | 1970年 | |
牛頭角下邨第12座 | ||
秀茂坪邨第34座 | 1967年 | 1991年 |
秀茂坪邨第36座 | ||
秀茂坪邨第35座 | 1998年 | |
秀茂坪邨第37座 | 2002年 | |
秀茂坪邨第38座 | ||
秀茂坪邨第39座 | ||
秀茂坪邨第40座 | ||
秀茂坪邨第41座 | ||
秀茂坪邨第26座 | 1968年 | 1990年 |
秀茂坪邨第27座 | ||
秀茂坪邨第30座 | 1968年至1969年 | 1997年 |
秀茂坪邨第32座 | ||
秀茂坪邨第33座 | ||
秀茂坪邨第28座 | 1998年 | |
秀茂坪邨第29座 | ||
秀茂坪邨第31座 | ||
秀茂坪邨第19座 | 1969年 | 2003年 |
秀茂坪邨第20座 | ||
秀茂坪邨第21座 | 1971年 | |
秀茂坪邨第22座 | ||
秀茂坪邨第23座 | ||
秀茂坪邨第24座 | ||
秀茂坪邨第25座 | ||
慈雲山邨第1座(慈安邨安合樓) | 1969年 | 1996年 |
慈雲山邨第2座(慈安邨安喜樓) | ||
慈雲山邨第3座(慈安邨安民樓) | ||
慈雲山邨第66座(慈民邨民俊樓) | 1968年 | 1997年 |
興華邨第1座(恆興樓) | 1971年 | 1995年 |
興華邨第2座(順興樓) | ||
興華邨第3座(景興樓) |
第六型
第六型徙廈是徙置事務處時期建成之最後一款的公屋大廈類型,於1969年至1974年期間興建,主要在新界早期發展的新市鎮區(例:葵涌、元朗和屯門)興建,整體的結構和外貌上都與前工務局在同期興建之政府廉租屋很相似。在1973年被房委會合併期,第六型徙廈的興建一度出現真空期,及後的26座問題公屋醜聞爆發後,發現有4座第六型徙廈有出現結構問題的情況,第六型徙廈於2002年前清拆,清拆時,各大廈的平均樓齡不逾30年,和第四型都被公認是結構質素最差的公屋。
註:白田邨的第六型徙廈是由屋宇建設委員會管理,唯大廈興建使用了第六型徙廈設計
※ 本列表以該徙廈興建年份和拆卸年份作先後排列
* 粗體字表示該徙廈是「26座問題公屋醜聞」之一
名稱/座號 | 落成年份 | 拆卸年份 |
---|---|---|
藍田邨第15座 | 1969年 | 1998年 |
藍田邨第17座 | 1972年 | 1988年 |
藍田邨第20座 | 1991年 | |
藍田邨第19座 | 1993年 | |
藍田邨第16座 | 1994年 | |
藍田邨第18座 | ||
藍田邨第21座 | 1974年 | 1992年至1993年 |
藍田邨第22座 | ||
藍田邨第23座 | ||
藍田邨第24座 | ||
油塘邨第22座 | 1971年 | 1993年 |
油塘邨第23座 | ||
油塘邨第24座 | ||
油塘邨第25座 | ||
油塘邨第26座 | ||
秀茂坪邨第42座 | 1998年 | |
秀茂坪邨第43座 | ||
秀茂坪邨第44座 | ||
秀茂坪邨第45座 | ||
新發邨第1座 | 2001年至2002年 | |
新發邨第2座 | ||
新發邨第3座 | ||
新發邨第4座 | ||
白田邨第7座 | 1971年至1972年 | 1995年 |
白田邨第8座 | ||
白田邨第14座 | 1989年 | |
白田邨第15座 | ||
白田邨第16座 | ||
白田邨第17座 | 1994年 | |
慈雲山邨第53座(慈正邨正康樓) | 1973年 | 1990年 |
第七型
亦稱「舊長型大廈」,是香港房屋委員會與徙置事務處合併後,於1974年至1979年間完工的公屋大廈類型(但設計及開建時仍由徙置事務處負責)。第七型徙廈的建築外表雖然確實與其他比較早期的徙廈很相似,也是以編號來命名每座大廈(例如有葵盛西邨、白田邨和梨木樹邨;但瀝源邨和荔景邨等同樣擁有七型徙廈的屋邨卻早在1970年代以中文命名,取代舊式的編號命名制),大廈各層中間位置的電梯大堂和兩端的樓梯,也設有密麻麻的透氣孔。但七型徙廈是不容許住客在租住的單位中作出改動,例如不允許拆去露台的鐵欄、門口不得改建等等,在大廈不論內外都要統一,外觀上比起前六期都來得整齊許多,在維護上也比前六期好上許多。基於七型徙廈早在房委會成立前已完成設計,嚴格來說,這些大廈在房委會成立之後才落成。第一批清拆的第七型徙廈為2014年的白田邨。直至目前,已展開或擬議的七型徙廈重建只有兩個:白田邨(七型大廈部分)及美東邨。
※ 本列表以該徙廈興建年份和拆卸年份作先後排列
名稱/座號 | 落成年份 | 拆卸年份 |
---|---|---|
美東邨美東樓 | 1974年 | 2020年(預計) |
白田邨第1座 | 1975年 | 2014年 |
白田邨第2座 | ||
白田邨第3座 | ||
瀝源邨第1座(榮瑞樓) | 暫未有計劃進行清拆重建(瀝源邨雖有重建潛力,但於2005年進行樓宇勘察後,確認在15年內不用清拆) | |
瀝源邨第2座(華豐樓) | ||
瀝源邨第3座(富裕樓) | ||
瀝源邨第4座(貴和樓) | ||
瀝源邨第5座(福海樓) | ||
瀝源邨第6座(祿泉樓) | ||
瀝源邨第7座(壽全樓) | ||
荔景邨第1座(風景樓) | ||
荔景邨第2座(和景樓) | ||
荔景邨第3座(日景樓) | ||
荔景邨第4座(明景樓) | ||
梨木樹邨第1座 | ||
梨木樹邨第2座 | ||
梨木樹邨第3座 | ||
梨木樹邨第4座 | ||
梨木樹邨第5座 | ||
梨木樹邨第6座 | ||
葵盛西邨第10座 | ||
葵盛西邨第3座 | 1976年 | |
葵盛西邨第4座 | ||
葵盛西邨第5座 | ||
葵盛西邨第6座 | ||
葵盛西邨第7座 | ||
葵盛西邨第8座 | ||
葵盛西邨第9座 | ||
興華邨展興樓 | ||
興華邨樂興樓 | ||
興華邨寧興樓 | ||
興華邨安興樓 | ||
興華邨和興樓 | ||
興華邨裕興樓 | ||
興華邨豐興樓 | ||
荔景邨第5座(仰景樓) | ||
荔景邨第6座(安景樓) | ||
荔景邨第7座(樂景樓) | ||
漁灣邨漁豐樓 | 1977年 | |
漁灣邨漁安樓 | ||
漁灣邨漁泰樓 | ||
葵盛西邨第1座 | ||
葵盛西邨第2座 | ||
石硤尾邨第19座 | ||
石硤尾邨第20座 | ||
石硤尾邨第21座 | ||
石硤尾邨第22座 | ||
石硤尾邨第23座 | ||
漁灣邨漁順樓 | 1978年 | |
白田邨第12座 | 1979年 | 2014年 |
白田邨第9座 | 2020年(預計) | |
白田邨第10座 | ||
白田邨第11座 | ||
白田邨第13座 | ||
石硤尾邨第24座 | 暫未有計劃進行清拆重建 |
現況
現存仍有三座第一至六型徙置大廈尚未拆卸,分別是:
石硤尾邨第41座(美荷樓):因有歷史價值而保留
石籬邨的第10和11座:作為中轉房屋用途,除美荷樓外,這兩棟將成為香港最後兩幢仍然用作居住用途的徙置大廈;房委會原擬在2022年清拆,但仍需等待2020年前達成進一步共識,才會展開重建
另見
- 天台小學
外部連結
- 香港地方-徙置區
注釋
^ 存档副本. [2009-12-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5-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