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陶纪
本條目包含不適當的自我參照。 |
奥陶纪 485.4–443.4百万年前 PreЄ Є O S D C P T J K Pg N | |
全時期平均大氣O2含量 | 约13.5 Vol %[1] (为現代的68% ) |
全時期平均大氣CO2含量 | 约4200 ppm[2] (为前工業時期15倍) |
全時期平均地表溫度 | 约16℃[3] (高於現代2℃) |
海平面(高於現代) | 180米;最高至210米,至末期落至140米[4] |
奥陶纪(英语:Ordovician,發音: /ɔːrdəˈvɪʃən/,符号O)是地质时代中显生宙古生代的第二个纪,约开始于4.9亿年前,结束于4.38亿年前。“奥陶”(Ordovices)之名來自英国威尔士一古代凯尔特人部落奧陶維斯人,后被地质学家查爾斯·拉普沃思用来作地质年代名[5]。中文名称源自旧时日本人使用日语汉字音读的音译名“奥陶纪”(音读:オードーキ,罗马字:ōdōki)。奥陶纪可分为早奥陶世、中奥陶世、晚奥陶世。
目录
1 生物
2 地史
2.1 气候
3 参考资料
生物
奥陶纪由于浅海广布、气候适合,海生无脊椎动物进一步繁盛,分异更为显著,占绝对优势。浅海滋生着底栖的三叶虫、腕足类、双壳类、腹足类、介形类、海百合、海林檎等。清澈的浅海中有苔藓虫、珊瑚、海绵类、喙壳类、鹦鹉螺、牙形石、层孔虫、藻类等。深水、滞流静水海域,海底不适合底栖生物生存,海面漂浮着笔石类、有薄壳的纤小动物,如叶虾类,这些可以顺洋流漂浮,成为广布的化石。
笔石最早出现于中寒武世,奥陶纪大量繁盛,主要营漂浮方式,分布广,演化快、容易保存,是奥陶纪重要的分带化石。早奥陶世早期以树形笔石为主,中期正笔石类中的无轴亚目大量繁盛,晚期有轴亚目的雕笔石出现;中、晚奥陶世是正笔石类的鼎盛时期。鹦鹉螺类最早出现于晚寒武世,奥陶纪属种繁多,体形较大,长达1米,可能是奥陶纪海域中最凶猛的动物。三叶虫和腕足类很多。奥陶纪开始出现的或大量繁盛的三叶虫有栉虫类、斜视虫类、镰虫类、三瘤虫类、镜眼虫类、手尾虫类、隐头虫类、裂肋虫类、齿肋虫类等,腕足类中有绞纲的正形贝类、扭月贝类占重要地位。
最古老的脊椎动物——甲胄鱼、豐嬌昆明魚也在这时候开始出现。
地史
中国奥陶纪的海侵是在寒武纪海域延续下来的。扬子、中朝地台西部边缘地带,在中、晚寒武世、早奥陶世略有上升,奥陶纪早期地层缺失,较新的奥陶纪地层与寒武系呈假整合接触。在中朝地台的中、东部和扬子地台,奥陶纪、寒武纪地层皆呈整合接触。中奥陶世之后中朝地台上升为陆地,除西部边缘地区外,晚奥陶世没有沉积。
奥陶纪加里东运动在地台区表现为频繁的震荡运动,地槽区有较多的火山喷发岩、中基性和中酸性火山岩,如北方地槽区。
- 欧亚大陆有4个稳定的地台区(俄罗斯地台、西伯利亚地台、中朝地台、扬子地台)。除少数地区外,基本上被海水侵入,形成浅海水域,地台周围被地槽区围绕。俄罗斯、扬子地台的南缘,呈东西向条带状的古地中海,南缘止于非洲北部、阿拉伯半岛中部、伊朗南部、印度半岛北部,向南经中南半岛与澳大利亚东、北部奥陶纪的海域相连,更南可能伸延到南极地区。
- 北美大部为地台浅海区,沉积以石英砂岩、页岩、碳酸盐岩为主,厚度不大。北美大陆的东西侧为地槽区的海域,西部以碎屑岩、碳酸盐岩为主,东部有硬砂岩、泥岩和火山岩。南美的西太平洋沿岸地带为地槽海域,中北部为地台浅海海域。
- 南大陆的周围边缘地带被地槽区、地台型海域围绕,非洲、印度半岛、澳大利亚西南部、南美东部、南极洲东部皆为陆地。
气候
奥陶纪早、中期继承了寒武纪的气候,气候温暖、海侵广泛;晚期南大陆西部发生大规模的大陆冰盖和冰海沉积,代表寒冷的极地气候。
按古地磁数据,奥陶纪南极位于现在北非西北部,这与非洲冰碛层的分布于南极圈内的解释是吻合的。南大陆的东部仍处于赤道附近。北美、西伯利亚、中国华北有蒸发岩沉积,推测为干热气候环境,属低纬度地区。奥陶纪北极位于南太平洋,大陆地区基本位于南半球,从沉积物看,当时南半球的气候分带比较明显。由于晚奥陶世末期大冰期的存在,影响全球海平面的下降,并引起广泛的海退。
参考资料
^ Image:Sauerstoffgehalt-1000mj.svg
^ Image:Phanerozoic Carbon Dioxide.png
^ Image:All palaeotemps.png
^ Haq, B. U.; Schutter, SR. A Chronology of Paleozoic Sea-Level Changes. Science. 2008, 322 (5898): 64–68. Bibcode:2008Sci...322...64H. PMID 18832639. doi:10.1126/science.1161648.
^ Charles Lapworth (1879) "On the Tripartite Classification of the Lower Palaeozoic Rocks," Geological Magazine, new series, 6 : 1-15. From pp. 13-14: "North Wales itself — at all events the whole of the great Bala district where Sedgwick first worked out the physical succession among the rocks of the intermediate or so-called Upper Cambrian or Lower Silurian system; and in all probability much of the Shelve and the Caradoc area, whence Murchison first published its distinctive fossils — lay within the territory of the Ordovices; … Here, then, have we the hint for the appropriate title for the central system of the Lower Palaeozoics. It should be called the Ordovician System, after this old British tribe."
地质年代 | |||||||||||||||||||||||||||||||||||
---|---|---|---|---|---|---|---|---|---|---|---|---|---|---|---|---|---|---|---|---|---|---|---|---|---|---|---|---|---|---|---|---|---|---|---|
冥古宙 | 太古宙 | 元古宙 | 显生宙 | ||||||||||||||||||||||||||||||||
隱 生 代 | 原 生 代 | 酒 神 代 | 雨 海 代 | 始 太 古 代 | 古 太 古 代 | 中 太 古 代 | 新 太 古 代 | 古元古代 | 中元古代 | 新元古代 | 古生代 | 中生代 | 新生代 | ||||||||||||||||||||||
成 鐵 紀 | 層 侵 紀 | 造 山 紀 | 固 結 紀 | 蓋 層 紀 | 延 展 紀 | 狹 帶 紀 | 拉 伸 紀 | 成 冰 紀 | 埃 迪 卡 拉 紀 | 寒 武 紀 | 奧 陶 紀 | 志 留 紀 | 泥 盆 紀 | 石 炭 纪 | 二 疊 紀 | 三 疊 紀 | 侏 羅 紀 | 白 堊 紀 | 古近纪 | 新近纪 | 第四紀 | ||||||||||||||
古 新 世 | 始 新 世 | 漸 新 世 | 中 新 世 | 上 新 世 | 更 新 世 | 全 新 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