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






























































安徽省
简称:


图中高亮显示的是安徽省
名称起源源于清朝巡抚安徽等处事、安徽等处承宣布政使司,取安庆府、徽州府两府首字,后直接称安徽省
行政区类型

省会
(及最大城市)

合肥市

省委书记

李錦斌

人大常委会主任

李錦斌

省长

李國英

政协主席

張昌爾

面积
140,100 [1] km²(第22位)
-占全国
1.45%
-占水域
%

人口(2013)
6600万[2](第8位)
-密度
455/km²(第9位)
-占全国
4.96%

总和生育率(2010)
1.48(第5位)

方言

江淮官話、中原官話、徽语、贛語、吴语、客家話[3]、西南官话[註 1]

GDP(2018)

¥27518.70 亿元
$4306.53 亿美元(第13位)
-人均
¥44206 元
$6,918 美元(第25位)
-占全国

3.28%

HDI(2014)
0.720( 高 ,第23位)
主要民族絕大多數為汉族,
另有回族、满族、畲族等
邮政编码
电话区号
市树
市花
车辆号牌

地级行政区
16个

县级行政区
105个

乡级行政区
1845个
ISO 3166-2CN-34

政府门户网站
www.ah.gov.cn













安徽省

Anhui (Chinese characters).svg
汉语
安徽
简化字
安徽
繁体字
安徽

汉语拼音
Ānhuī
邮政式拼音
Ngan-hui、AnhweiAn-hwei
字面意思
安庆府、徽州府



















安徽省,简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一级行政区,省会为合肥市。安徽省大致位于东经114°54′至119°37′与北纬29°41′至34°38′之间,全省东西宽约450公里,南北长约570公里,总面积13.96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45%,居华东第3位,全国第22位。安徽省在地理上属于华东地区,地跨淮河和长江,同时在地域文化上呈现出明显差异,从而孕育出了省内的四大文化圈,即淮河文化、庐州文化、皖江文化和徽文化;在经济上属于长江三角洲地区[4]和中国中部经济区,北部和南部分属中原经济区和长江经济区。其南部原徽州府的徽商与粤商、晋商、浙商、苏商一道,在历史上被合称为“五大商帮”。自21世纪以来,安徽省与上海市、浙江省、江苏省共同构成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已成为世界六大城市群之一[5]




目录





  • 1 历史

    • 1.1 名称由来


    • 1.2 古代

      • 1.2.1 远古


      • 1.2.2 隋唐之前


      • 1.2.3 隋唐宋金元


      • 1.2.4 明朝


      • 1.2.5 清朝



    • 1.3 近现代


    • 1.4 省会沿革



  • 2 地理

    • 2.1 地形


    • 2.2 气候


    • 2.3 地质


    • 2.4 水文



  • 3 行政区划


  • 4 人口


  • 5 经济

    • 5.1 农业


    • 5.2 工业


    • 5.3 商业

      • 5.3.1 国内贸易


      • 5.3.2 对外贸易




  • 6 交通

    • 6.1 铁路

      • 6.1.1 国有铁路


      • 6.1.2 城市轨道交通



    • 6.2 公路


    • 6.3 水运

      • 6.3.1 航道


      • 6.3.2 港口



    • 6.4 航空



  • 7 社会文化

    • 7.1 方言与民系


    • 7.2 城市


    • 7.3 宗教

      • 7.3.1 道教


      • 7.3.2 佛教


      • 7.3.3 基督新教


      • 7.3.4 天主教


      • 7.3.5 伊斯兰教



    • 7.4 饮食


    • 7.5 传统戏剧



  • 8 旅游


  • 9 教育


  • 10 名人

    • 10.1 政治、军事界


    • 10.2 学界


    • 10.3 文学界


    • 10.4 艺术界


    • 10.5 工商界


    • 10.6 体育界



  • 11 政治


  • 12 国际友好省份


  • 13 註釋


  • 14 参考文献

    • 14.1 引用


    • 14.2 来源



  • 15 外部链接


  • 16 参见




历史





















































Taijidong6.jpg
安徽历史系列条目


安徽歷史

史前時期

舊石器時代

新石器時代



東夷 山越



淮夷 山越



淮夷 山越

春秋
戰國

淮夷 山越
楚國



泗水郡 衡山郡 九江郡 廬江郡



豫州刺史部 徐州刺史部 扬州刺史部

三國

豫州刺史部 徐州刺史部 扬州刺史部



扬州刺史部

南北朝

揚州



汝阴郡 下邳郡 钟离郡 彭城郡 谯郡 江都郡 淮南郡 庐江郡 新安郡 历阳郡 丹阳郡 宣城郡 同安郡



河南道 淮南道 江南东道

五代

南唐



淮南路 江南路
淮南西路 江南东路



河南江北行省
江浙行省 江西行省



南直隸



江南布政使司
江南左布政使司
安徽等处承宣布政使司
安徽省

中華民國

安徽省

中華人民
共和國


安徽省






















名称由来


安徽清初属于江南省,清朝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拆江南省江苏安徽两省而正式建省,取当时安庆府和徽州府首字而得名。当时的省会安庆府境内有皖山、皖水,即现今的天柱山和皖河,春秋时曾被封为伯国,称为“皖国”,故安徽简称“皖”[6]



古代



远古


安徽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早在距今约二三百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就有被称为“和县猿人”的能够直立行走的古人类在这一地区活动。上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在本省潜山县的薛家岗又发现了距今约五六千年的新石器时代人类活动的痕迹,后来又在本省多处发现了其他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7],同时本省境内的银山智人遗址被列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8]



隋唐之前




广德太极洞




九华山的肉身寺


商朝(前16世纪 - 前11世纪)的开国君主汤曾经短期定都在安徽北部的亳州,当时安徽大部分居民并非华夏族,而是后来逐步同化入汉族的东夷、山越人等。


西周和春秋时期,安徽省北部为华夏族诸侯国,中南部则多为主体民族为淮夷和山越的方国,境内的各国大多较为孱弱,曾多次被周天子或周边大诸侯国侵略、占领。


战国末期,前278年,楚国的郢都(今湖北荆州市)被秦国攻占,于是迁都陈县(今河南淮阳),并于公元前241年迁都寿春(今安徽寿县)。前224年,楚国大将项燕被秦国的王翦60万大军击败,前223年,寿春陷落,楚国灭亡。前221年,秦国完成征服六国、统一天下的计划。安徽大部分地区属于九江郡(寿县),北端属于泗水郡和砀郡。秦末楚汉相争,公元前202年十二月,项羽在今安徽固镇县垓下之战败给刘邦,自刎于乌江(安徽和县)。刘邦建立汉朝。


汉武帝时东瓯国大规模迁到庐江郡(安徽西部的舒城地区)。汉朝末年,寿春成为军阀袁术的基地。袁术后来自称皇帝,但于公元199年六月病死,寿春归属军阀曹操(亳州人,三国曹魏之实际开创者)。


五胡十六国期间,从4世纪开始的之后三百年间,几支塞北游牧民族入侵华北地区并相继建立军阀政权,南方则一直保持着汉人的王朝。安徽北部成为南北方对峙的前线,战火不断。383年在北方的前秦和南方的东晋之间展开的淝水之戰就是其中比较重要的一次战役。



隋唐宋金元


隋文帝在位时代的开皇之治促使这一地区经济得到很大程度的恢复。隋炀帝大业六年(610年)到唐高祖武德七年(624年)经过短暂的混战,唐朝统一天下,并保持了一个多世纪的和平和统一。安史之乱中,安徽北部淮河地区遭受战火蹂躏。晚唐时875年王仙芝、黄巢起义,从河南经安徽和县渡长江入皖南,到福建、广东,后经安徽攻长安,天下大乱,藩镇割据,不久唐朝灭亡。


北宋后期,北方的金朝崛起。1127年以后,安徽北部的淮河再次成为南北对峙的前沿:北方的金和南方的南宋。1161年金朝海陵王完颜亮出兵伐宋,在今安徽马鞍山采石大战失败。1234年,金亡于蒙古帝国。1276年,蒙古人攻占南宋京城杭州。安徽全境归元朝。



明朝


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由于定都於金陵應天府(今日南京),現今的江苏省和安徽省直屬中央六部管理,称为“直隶”。该区域跨长江和淮河南北,首次将经济和文化差异很大的广阔地区,包括今安徽北部朱元璋的家乡凤阳,今安徽南部多山的徽州,和今江苏南部以富裕著称的太湖流域,都划归同一个行政区管辖。


明太祖定凤阳为中都,一度考虑迁都于此,后来放弃这个计划,只建成陵墓和一部分城墙。明代在安徽境内共设有7个府,其中4个位于长江以南:徽州府、宁国府、太平府、池州府;2个位于长江北岸:安庆府、庐州府;而整个淮河流域只有凤阳府一府。长江南岸的芜湖縣在明朝发展成新兴的經濟中心。


明成祖發動靖難之變,入主金陵後,永樂遷都,定都北京,原直隶地区改称南直隶。1635年明末流寇李自成部攻陷凤阳,掘明朝皇室的祖坟,焚毁朱元璋曾经出家的“皇觉寺”。



清朝


1645年,清軍攻占南京,将南直隶改为江南省;1667年,又将江南省分为江苏省和安徽省。安徽省会设在安庆,驻有安徽巡抚以及安徽按察使,至于管理安徽民政的江南左布政使则长期寄驻江宁府(南京),直到1760年(乾隆二十五年),也一并迁来安庆。省界与今天比较变化不大。


晚清时期,太平天国定都南京,安徽南部是其主要粮食和军事基地,在曾国藩的湘军和陈玉成的太平军反复拉锯战中,安徽南部流失大部分人口,经济遭到嚴重打击,战后从河南、湖北居民移居皖南,文化习俗有所改变。同时期,捻军也发源于贫困而土匪横行的安徽北部。李鸿章在合肥附近招募淮军赴江浙作战。太平天国之后淮军成了清朝的一支重要力量。



近现代





蚌埠市龙湖体育馆





蚌埠市东海大道





马鞍山市


中华民国成立之后,1912年津浦铁路通车,蚌埠兴起。1912年柏文蔚督皖。1913年倪嗣冲督皖。1920年张文生督皖。1922年马联甲督皖。1923年吕调元督皖。1924年姜登选督皖。1925年陈调元督皖。1926年底陈调元归顺北伐国民革命军。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安徽成了日本人、汪精卫政权、国军和中国共产党的新四军势力交错的地方。1941年在安徽发生国共冲突的皖南事变。1946年日本投降后,民国政府把安徽省会从安庆迁往合肥。1948年到1949年,安徽是国共内战期间徐蚌會戰的主战场。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安徽一度以长江为界分为皖北和皖南2个行政公署(省级)。1952年又重新合併。省界有小幅的调整:原属徽州地区的婺源县划归江西,盱眙县和泗洪县划归江苏,作为交换,江苏徐州的萧县和砀山县划给了安徽。但这又使得原本就伸入江苏境内的 天长市的地理位置更加突兀,类似于飞地。


在1959-1961年的三年困难时期,安徽省的非正常死亡人口达到633万人,占灾前人口3446万人的18.37%,其比例居中国各省的第一位[9]


经历了“大跃进”和紧接着的“文化大革命”后,安徽的农村生产力遭到很大破坏,延续20多年的"大锅饭"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严重挫伤,也极大地束缚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


1978年11月24日,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秘密将土地公开,创造性地实行分田包产到户、自负盈亏,使得农民有了生产自主权,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结果是,1979年粮食比上年增长6倍,相当于1966年到1970年的5年粮食总和,农业获得大丰收。与此同时,安徽省肥西县、来安县也开始试验包产到户。1982年1月,中共中央总结经验,发出了《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肯定了安徽的做法,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迅速推开。安徽农民为中国的改革开放作出了历史性贡献[7]


1978年,中国开始改革开放,安徽的农村和城市改革也逐步开始。在农村,流通体制改革进行,农村市场逐步放开;农村产业结构得到调整,“科技兴农”方针被提出,乡镇企业也得到迅速发展。在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兴起。1980年,全省开始推行企业经营责任制,并改革工资制度和奖金制度,以按劳分配为主,企业“吃大锅饭”的状况得到初步改善[7]




包河浮莊(徽派園林)


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后,安徽经济开始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逐年提高。



省会沿革



(主要资料来源:[10]


  • 1667-1760 江寧(大清安徽布政使司驻地),安庆(大清安徽巡抚衙门、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驻地)

  • 1760-1853 安庆(大清安徽布政使司驻地)

  • 1853-1861 安庆(太平天国安徽省驻地)

  • 1853-1862 庐州(合肥)(清安徽布政使司驻地)

  • 1862-1911 安庆(大清安徽布政使司驻地)

  • 1911-1914 安庆(中华民国安徽省军政府/政府驻地)[11]

  • 1914-1920 蚌埠(中华民国安徽省政府驻地,倪嗣冲时期)

  • 1920-1925 安庆(中华民国北洋政府安徽省政府驻地,张文生、马联甲、吕调元、姜登选时期)

  • 1925-1927 蚌埠(中华民国北洋政府安徽省政府驻地,陈调元时期)

  • 1927-1927 芜湖(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安徽省政府驻地)

  • 1927-1929 安庆(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安徽省政府驻地)

  • 1929-1929 蚌埠(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安徽省政府驻地,方振武、石友三时期)

  • 1929-1938 安庆(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安徽省政府驻地)

  • 1938-1938 六安(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安徽省政府驻地)

  • 1938-1945 蚌埠(中华民国维新政府/汪精卫政权国民政府安徽省政府驻地)

  • 1938-1945 立煌(金寨)(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安徽省政府驻地)

  • 1945-1948 合肥(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安徽省政府驻地)

  • 1948-1949 安庆(中华民国政府安徽省政府驻地)

  • 1949-1949 芜湖,屯溪(中华民国政府安徽省政府驻地)

  • 1949-1952 合肥(中华人民共和国皖北行政公署驻地)

  • 1949-1949 屯溪(中华人民共和国皖南行政公署驻地)

  • 1949-1951 芜湖(中华人民共和国皖南行政公署驻地)

  • 1951-1952 合肥(中华人民共和国皖南行政公署驻地)

  • 1952年至今 合肥(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徽省人民政府/省人民委员会/省革命委员会驻地)


地理



地形





黄山





天柱山


安徽省与浙江省、江苏省、山东省、河南省、湖北省和江西省相接,地貌以平原、丘陵和低山为主。平原与丘陵、低山相间排列。地形地貌呈现多样性,长江和淮河自西向东横贯全境,全省大致可分为五个自然区域:淮北平原、江淮丘陵、皖西大别山区、沿江平原和皖南山区。平原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31.3%(包括5.8%的圩区),丘陵占29.5%,山区占31.2%,湖沼洼地占8.0%。境内有大别山、黄山、九华山和天柱山等山脉,最高峰黄山莲花峰海拔1860米[12]


华北平原半旱生落叶阔叶林区省境淮河以北及淮河南岸河漫滩地带的皖北平原,属此区的淮北平原亚区,地势坦荡辽阔,为华北平原的南部。海拔多在20~50 米,自西北向东南微倾。淮河北侧的支流向东南流入淮河和洪泽湖。平原北部深受黄河泛滥影响,近代沉积物覆盖深厚。在排水不畅的低洼和微凹地区有盐碱土和砂姜土分布。农垦历史悠久,自然植被多已无存,现为人工栽培的侧柏、杨、柳、泡桐、刺槐、榆等。


北亚热带长江中下游平原混交林区省境淮河南岸河漫滩地带以南的皖中丘陵及长江沿江平原属此区的长江下游平原丘陵亚区。由河谷平原、湖盆平原(巢湖盆地最大)以及与这些平原相毗连的低山、丘陵、岗地等多种地貌类型组成。平原地区农业发达。丘陵地势起伏,大部已垦为农田,其中西部的淠史杭灌溉区水源较丰,东部则水源缺乏,旱灾突出。



气候


安徽气候温暖湿润,四季分明,季风显著。气温一般南高于北,全省年平均气温在14-17℃之间,一月平均温度为0~4℃,七月为27~29℃,10℃以上活动积温为4620~5300℃。当强大寒潮过境时,往往气温骤降,甚至冻害越冬作物。无霜期约为200~250 天。年降水量750~1700 毫米,地区分布一般南部多于北部,山地多于平原。皖北约750~800 毫米,皖中约800~1000毫米,沿江一带约1100~1400毫米,皖南约1600毫米,黄山光明顶为2373毫米,是全省降水量最多之地。由于季风和梅雨的不稳定性,各地历年最大和最小降水量可相差1~3倍以上,夏季各月降水量的逐年变化更大,往往引起旱涝灾害。旱灾在皖北以春旱或春夏连旱居多,淮河以南多为夏旱或秋旱。涝灾则以淮河流域较多,主要出现在7~8月;其次为长江流域,多出现在6~7月[12][13]


地处暖温带与亚热带过渡地区,淮河以北为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淮河以南、黄山山脉以北为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黄山山脉以南为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自然植被和土壤亦因此自北而南更迭,即落叶阔叶林-棕壤;落叶阔叶、常绿阔叶混交林-黄棕壤和常绿阔叶林-黄、红壤。在主要栽培作物方面,也依次有小麦、杂粮、麦稻过渡和水稻占优势的差异。



地质


省境地跨三大构造单元,淮北和沿淮两侧属于中朝准地台南部,地层中富含前震旦纪的沉积变质铁矿(如霍丘)和二叠纪煤层(如淮南、淮北);皖西大别山区和江淮地区部分为秦岭褶皱系的东端,分布有前震旦纪沉积变质磷矿层(如宿松、肥东);沿江和皖南属于扬子准地台的东北部分,古生代和三叠纪为海水淹没,广泛沉积了层厚、质纯的白云岩和灰岩,燕山运动期间沿江一带岩浆活动普遍、频繁,形成了具有工业意义的铁、铜、硫、钒、铅、锌、明矾石等矿藏和石油资源。在淮北地区近年又发现了金矿。



水文


安徽全省水资源总量约680亿立方米。20世纪50年代以来,结合治淮,兴建了多项综合利用水利工程,并开辟了新汴河、茨淮新河等,在防洪、灌溉、航运等方面发挥了显著作用。


长江流经安徽南部,境内全长416公里,淮河流经安徽北部,境内全长430公里。长江水系湖泊众多,较大的有巢湖、龙感湖、南漪湖。其中巢湖面积约为825平方公里[14],为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



行政区划


现辖16个地级市,以及44个市辖区,7个县级市,54个县:


  • 地级市:

    • 合肥市、芜湖市、蚌埠市、淮南市、马鞍山市、淮北市、铜陵市、安庆市、黄山市、滁州市、宣城市、阜阳市、六安市、宿州市、亳州市、池州市
  • 县级市:

    • 巢湖市、天长市、宁国市、明光市、桐城市、界首市、潜山市


























































































































安徽省行政区划
#
区划名称
汉语拼音
政府所在地
面积(K㎡)
常住人口 (2016)
行政区划代码





— 地级市 —

1

合肥市
Héféi Shì

蜀山区
11,484
7,869,000
340100
2

芜湖市
Wúhú Shì

鸠江区
5,987
3,670,000
340200
3

蚌埠市
Bèngbù Shì

龙子湖区
5,945
3,331,000
340300
4

淮南市
Huáinán Shì

田家庵区
5,531
3,456,000
340400
5

马鞍山市
Mǎ'ānshān Shì

雨山区
4,042
2,276,000
340500
6

淮北市
Huáiběi Shì

相山区
2,732
2,208,000
340600
7

铜陵市
Tónglíng Shì

铜官区
2,938
1,601,000
340700
8

安庆市
Ānqìng Shì

宜秀区
13,525
4,612,000
340800
9

黄山市
Huángshān Shì

屯溪区
9,807
1,379,000
341000
10

滁州市
Chúzhōu Shì

琅琊区
13,398
4,044,000
341100
11

阜阳市
Fǔyáng Shì

颍州区
9,775
7,991,000
341200
12

宿州市
Sùzhōu Shì

埇桥区
9,787
5,599,000
341300
13

六安市
Lù'ān Shì

金安区
15,447
4,772,000
341500
14

亳州市
Bózhōu Shì

谯城区
8,429
5,104,000
341600
15

池州市
Chízhōu Shì

贵池区
8,272
1,443,000
341700
16

宣城市
Xuānchéng Shì

宣州区
12,340
2,601,000
341800


人口


第六次人口普查全省常住人口为5950.1万人,同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十年减少35.9万人,下降0.6%,年平均下降0.06 %,普查登记时全省户籍人口为6862.0万人,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十年增加616.7万人,增长9.9%,年平均增长0.95%。全省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为3024.6万人,占50.83%;女性人口为2925.5万人,占49.17%。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由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的106.61下降为103.39。[15]












































































安徽省各市面积与人口数据(2007年末)
区划名称面积(公里²)常住人口户籍人口
安徽省
140,125.79
61,180,000
66,757,129

合肥市
7,029.48
4,910,000
4,789,046

芜湖市
3,362.55
2,260,000
2,304,631

蚌埠市
5,952.13
3,210,000
3,552,702

淮南市
2,585.13
2,290,000
2,394,179

马鞍山市
1,685.74
1,270,000
1,273,201

淮北市
2,740.91
2,050,000
2,136,588

铜陵市
1,064.47
720,000
736,468

安庆市
15,398.39
5,590,000
6,109,857

黄山市
9,678.83
1,400,000
1,479,753

滁州市
13,523.22
4,110,000
4,439,557

阜阳市
10,122.77
8,360,000
9,742,858

宿州市
9,939.80
5,690,000
6,171,734

六安市
18,410.94
6,090,000
6,955,075

亳州市
8,522.58
5,100,000
5,788,897

池州市
8,391.73
1,430,000
1,580,238

宣城市
12,323.43
2,580,000
2,752,007


经济



2017年,安徽省全年生产总值27518.70亿元,人均44206元,折合6918美元。按可比价格计算,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8.5%。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2611.7亿元,增长4%;第二产业增加值13486.6亿元,增长8.6%;第三产业增加值11420.4亿元,增长9.7%。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0.5:48.4:41.1调整为9.5:49:41.5,其中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41.8%。[16]


与其他省份的经济发展相比,安徽属于中等发展速度的省份;同时农业经济所占比重较大,属于农业大省;安徽的经济总量属于中等偏上。和中国其他地区一样,安徽经济的发展很大程度上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2007年,全省监测的234个河流(湖泊、水库)中,20.1%的水质优,为Ⅰ~Ⅱ类;25.6%的水质良好,为Ⅲ类;但有31.2%的水质轻度或中度污染,为Ⅳ-Ⅴ类;更有23.1%的水质重度污染,为劣Ⅴ类;2007年,安徽省会合肥和重要城市铜陵的空气质量仅为三级;2007年,合肥、蚌埠、淮南、马鞍山、芜湖、宣城、铜陵、池州、安庆和黄山市10个城市均出现不同程度的酸雨[17]



农业


安徽省大部分地区光热充足,降水丰沛,雨热同期,都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加上本省中北部有大片平原,土壤也较为肥沃,使得本省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比较优越[18]


2017年全年粮食种植面积6642.5千公顷,比上年减少2.1千公顷。油料种植面积698.3千公顷,减少32.8千公顷。棉花种植面积147千公顷,减少36.4千公顷。蔬菜种植面积945.1千公顷,扩大24.9千公顷。
全年粮食产量3476万吨,比上年增产58.6万吨,增长1.7%。其中,夏粮1395.3万吨,增产7.6万吨,增长0.55%;秋粮1984.1万吨,增产52万吨,增长2.69%。油料产量208.4万吨,下降3%。棉花产量14.3万吨,下降22.7%[16]



工业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安徽省的工业得到长足发展,已经形成了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其中能源、冶金以及重工业占举足轻重之地位。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自改革开放以来发展较快,也是近年来本省工业发展的重点。奇瑞汽车是本省汽车工业的标志。近年来,股份制、外商及港澳台商纷纷在安徽投资创办企业。


2017年末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0449户,比上年净增1067户。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2285.3亿元,增长19.7%。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9%,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长9.1%、股份制企业增长9.1%、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长8.5%。分门类看,采矿业增长0.5%,制造业增长9.5%,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长9.2%[16]
























































































































2017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要产品产量及增速[16]

产品名称

单 位

绝对数

比上年增长(%)   

万吨
109.7
0.5

亿米
14.1
-9.2
化纤
万吨
39
7.4
饮料酒
亿升
22.5
4.8
卷烟
亿支
1026.8
2.4
彩色电视机
万部
1399.6
34.3
家用洗衣机
万台
2056
2.3
家用电冰箱
万台
3338.3
10.4
房间空调器
万台
3781.2
21.8
能源生产总量
万吨标准煤
8710.2
-3.6
原煤
万吨
11724.4
-4.4
发电量
亿千瓦时
2419.7
8.8
柴油
万吨
251.9
27.6
生铁
万吨
2265.4
1.4
粗钢
万吨
2793.4
5.6
钢材
万吨
3143.9
2.4
十种有色金属
万吨
221
12.8
水泥
万吨
13394.2
7.3
平板玻璃
万重量箱
3769.5
9.3
硫酸
万吨
583.1
-10.7
纯碱
万吨
86.6
-2.4
化肥
万吨
233.3
-4.2
化学农药
万吨
10.9
-12.6
合成洗涤剂
万吨
88.8
5.6
金属切削机床
万台
8.4
3.7
汽车
万辆
133.5
-28
电力电缆
百万米
2729.7
15.5
橡胶轮胎外胎
万条
4958.3
3.3


商业



国内贸易


2017年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192.6亿元,比上年增长11.9%,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0%。按经营地统计,城镇消费品零售额9009.4亿元,增长11.7%;乡村消费品零售额2183.2亿元,增长13%。按消费类型统计,商品零售额9967.4亿元,增长11.8%;餐饮收入1225.2亿元,增长12.6%。[16]


限额以上企业商品零售额中,吃、穿、用类商品零售额分别比上年增长14.4%、9.6%和11.7%,粮油类增长10.7%,肉禽蛋类增长12.9%,服装类增长10.9%,日用品类增长12.5%,中西药品类增长8.8%,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增长13.6%,家具类增长23.1%,通讯器材类增长7.9%,建筑及装潢材料类增长9.9%,汽车类增长7.8%,石油及制品类增长17.1%。[16]



对外贸易


2017年全年进出口总额536.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0.8%。其中,出口304.8亿美元,增长7.2%;进口231.6亿美元,增长45%。从出口经营主体看,生产型企业出口增长8.8%,贸易型企业出口下降8.5%。从出口商品看,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分别增长10.1%和27.1%。[16]








































2017年全省出口主要分类及地区分布[16]
指  标
绝对数(亿美元)
比上年增长(%)
出口额
304.8
7.2
 其中:机电产品
169.4
10.1
 其中:高新技术产品
75.4
27.1
 其中:一般贸易
213.7
4.9
     加工贸易
83.9
16.7
 其中:对亚洲
132.6
8.4
     对欧洲
59.7
3.4
     对北美洲
61.8
5.9
     对非洲
17.6
2.3
     对拉丁美洲
26.4
13.4
     对大洋洲
6.7
20.3


交通



铁路



国有铁路




京沪铁路蚌埠淮河铁路大桥


目前安徽省内主要的铁路线有京沪线、陇海线、京九线、青阜线、阜淮线、淮南线、宣杭线、皖赣线、宁西线、沪蓉线等。[19]


高速铁路方面有京沪高速铁路、宁安城际铁路、合蚌客运专线、商杭客运专线、合武客运专线等。[19]


安徽省有阜阳站、蚌埠站、蚌埠南站、合肥站、合肥南站、芜湖站等多个一等客运站和阜阳北站、蚌埠东站 、芜湖东站、淮南西站四个货运一等站。二等客运站有淮南站、宿州站、滁州站、淮北站、馬鞍山站、铜陵站、亳州站、黄山站、砀山站、水家湖站、合肥西站、绩溪站、淮南东站等。[20]



城市轨道交通


目前安徽省有多个城市有城市轨道交通规划、在建或运营。


合肥轨道交通1号线和2号线已运营[21][22],1号线北延伸、3号线、4号线和5号线在建[23][24][25],2号线东延伸、3号线南延伸、4号线西延伸、6号线、7号线、8号线和S2线待国务院批准[26],其中2号线东延伸、3号线南延伸、4号线西延伸、6号线、S2线等已开始前期准备工作[27][28],9号线、10号线、11号线、12号线、13号线、14号线、15号线、S1线、S3线、S4线、S5线和S6线等仍在规划中[29][30]


芜湖轨道交通1号线和2号线在建,另有3条城区轨道交通线路和三条市域轨道交通线路在规划中。


此外,蚌埠市、淮南市、马鞍山市、安庆市、黄山市、滁州市和阜阳市等均有城市轨道交通规划。



公路





原206国道蚌埠段


安徽省的公路密度位于中国的前列。地市级汽车客运站共14个,县级汽车客运站65个,货运站20个。[19]




主要的高速公路有京台高速公路的合徐高速、合宁高速、合安高速、庐铜高速、铜汤高速、汤屯高速;长深高速公路的宁淮高速安徽段;济广高速公路的亳阜高速、安景高速;连霍高速公路安徽段;宁洛高速公路的蚌明高速、界阜蚌高速;沪陕高速公路的合宁高速、合六叶高速;沪蓉高速公路的合宁高速、合徐高速、合六叶高速;沪渝高速公路的广祠高速、宣广高速、芜宣高速、沿江高速、高界高速;杭瑞高速公路的徽杭高速;宁芜高速公路的宁马高速、马芜高速;合安高速公路;芜合高速公路的芜宣高速合巢芜高速;以及合肥绕城高速公路。



水运



维基文库标志


维基文库中相关的原始文献:
安徽省水路建设规划(2017—2021年)



安徽省大部分地处淮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水运条件优越。



航道


截至2016年底,安徽省全省内河航道总里程6613公里,通航里程5729公里,航道枢纽97处,其中具备通航功能的49处。[31]


根据《安徽省水运建设规划(2017-2021年)》,安徽省境内现存或规划有一级航道一条(长江干流)、二级航道三条(淮河干流、合裕线、江淮运河)及多条三、四、五级航道。



港口


全省共有16个港口:


包括安庆港(长江主航道)、芜湖港(长江主航道、芜申运河、青弋江等)、马鞍山港(长江主航道、姑溪河等)、合肥港(合裕航道、江淮运河等)、蚌埠港(淮河主航道)五个主要港口;


池州港(长江主航道、秋浦河等)、铜陵港(长江主航道)、滁州港(滁河、清流河等)、淮南港(淮河主航道、窑河等)、六安港(淠河)、阜阳港(沙颍河)、亳州港(涡河)七个重要港口;


宿州港、淮北港、宣城港、黄山港四个一般港口。



航空


合肥新桥国际机场、黄山屯溪國際机场、安庆天柱山机场、阜阳西关机场、池州九华山机场等为安徽省的主要民用机场。[19]


同时建设与规划中还有芜湖宣城机场、蚌埠滕湖机场、滁州琅琊机场、宿州大店机场、亳州标里机场和金寨南溪机场。



社会文化



安徽自古以来是文化发达之地,并经历文化重心从汉唐以前的皖北地区到唐宋以后的皖中南地区的转移。


  • 黄山山脉以南的原徽州地区属于徽文化圈;


  • 安庆、池州、芜湖、铜陵、马鞍山沿江五市的市区属于皖江文化带;


  • 阜阳、亳州、淮北、宿州、蚌埠、淮南组成淮河文化圈,属中原文化地区;


  • 合肥、滁州(不含天长)、六安为具有过渡特征的庐州文化圈;


  • 宣城(不含绩溪县)等皖南东部地区属于宣州吴文化圈;

  • 滁州天长市属于淮扬文化圈;

  • 安庆西南部和池州东至县南部属于赣文化圈。

安徽文化上的较大差异是安徽省内人口对“安徽人”认同感低的一个重要原因。



方言与民系



安徽地跨淮河、长江、新安江三大流域,文化南北差异巨大。省内的汉语方言分部与使用状况与江苏、浙江、江西等周边省份内部多元的方言状况类似,因此,并不存在某种单一体系的安徽方言或所谓“安徽话”。尤其是位于长江以南的皖南地区,由于自身复杂的地理因素以及历史上多层次的移民冲击,是中国东南地区方言状况最为多元、最为复杂的地区之一。[32]

除了皖南山区遍布的客籍方言岛之外,在安徽省内自北向南主要并存着中原官话、江淮官话、赣语、吴语、徽语等五大汉语方言体系,[3]亦因方言与文化习俗之别而对应着中原、江淮、赣府、吴越四大汉族民系族群。



城市


根据《国务院关于调整城市规模划分标准的通知》[33],安徽省有I型大城市1座,II型大城市1座。


安徽省的城市布局大致为“两圈两带一群”,“两圈”为合肥都市圈和芜马都市圈,“两带”为沿江(皖江)城市带和淮蚌合芜宣发展带(轴),“一群”为皖北城市群。重点推进合肥都市圈一体化、芜马宣一体化和安池铜一体化,鼓励促进蚌淮(南)城市组群、宿淮(北)城市组群和阜阳都市区的发展。


规划2030年城镇人口规模500万以上的城市1个(合肥),300-500万的城市1个(芜湖),200-300万的城市4个(蚌埠、淮南、阜阳、马鞍山),100-200万的城市6个(安庆、淮北、滁州、六安、亳州、铜陵、宣城),50-100万的城市3个(黄山、池州、巢湖),20-50万的城市5个(界首、天长、明光、桐城、 宁国);城镇人口规模20-50万的县城50个,10-20万的县城7个,5-10万的县城6个;城镇人口规模大于5万的镇25个。


规划有2座区域性特大城市(合肥、芜湖),4座区域性中心城市(蚌埠、阜阳、安庆、黄山),10座地区性中心城市(马鞍山、铜陵、宣城、六安、池州、滁州、淮南、淮北、宿州、亳州);一类县(市)域性中心49个,二类县(市)域性中心13个;中心镇200个。[34]



宗教


body.skin-minerva .mw-parser-output .transborderborder:solid transparent








安徽宗教[35][note 1]



  伊斯蘭教 (0.58%)


  中國傳統宗法性宗教 (4.64%)


  基督宗教 (5.30%)


  無宗教或其他宗教[note 2] (89.48%)



根據2007年和2009年進行的調查,安徽有4.64%的人口有祖先崇拜,5.3%的人口是基督徒。[35]根據2010年的一項調查,穆斯林占安徽人口的0.58%。[36]報告沒有提供其他宗教的統計數字;89.48%的人口無宗教或信奉中國民間宗教,佛教,儒教和道教。



道教


位于休宁县的齐云山是中国道教四大名山之一。



佛教


位于青阳县[註 2]的九华山是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山上寺庙林立,为地藏菩萨道场。



基督新教


1950年代,安徽省基督新教有20多个教派,信徒共5万人。其中中华内地会17000多人,集中在阜阳一带;长老会信徒15000人,中心在怀远、宿縣(宿州)和寿县;其他人数在1000人以上的教派还有圣公会、基督会、美南浸信会和基督复临安息日会。芜湖曾是多个教派的公共宣教区。“文革”以后的1987年,安徽省的基督教信徒猛增到45万人。现在安徽的基督徒人数大约有200万。北部的淮河流域分布最为集中。并且在省会合肥开办了2年制的安徽神学院。安徽神学院创办于1986年,位址设于合肥市濉溪路8号,初设2年制专科(实际是中专)神学班,招收2届学生之后停办。之后有一年制义工培训班开设若干年。



天主教


安徽省的天主教变化不大,人数仍然保持在6万人的规模。主要分布在北部原来的蚌埠教区。



伊斯兰教


信徒为本省的回族,主要分布在北部淮河流域。


@media all and (max-width:720px).mw-parser-output .tmulti>.thumbinnerwidth:100%!important;max-width:none!important.mw-parser-output .tmulti .tsinglefloat:none!important;max-width:none!important;width:100%!important;text-align:center



觀音庵千手觀音菩薩





滁州瑯琊山瑯琊寺無梁殿




安徽省阜阳市颍州区东关社区青云街清真寺。





青陽縣池州的佛寺





九华山拜经台




廬州府城隍廟





饮食


安徽风味包括皖南、沿江、沿淮之地的菜点特色。


  • 皖南徽菜是中国八大菜系之一,主要流行于徽州及毗邻的浙西、赣东北地区。徽菜讲究火功,芡大油重,朴素实惠,保持原汁原味。不少菜肴都是取用木炭小火炖、煨而成,汤清味醇,原锅上席,香气四溢。以善于烹制山珍海味而闻名,其代表菜有:“清炖马蹄”、“黄山炖鸽”、“腌鲜鳜鱼”、“火腿炖甲鱼”、“红烧果子狸”、“石耳炖鸡”、“方腊鱼”、“徽州桃脂烧肉”、“问政山笋”等。

  • 沿江风味,以芜湖、安庆地区为代表,主要流行于沿江,以后也传到合肥地区。沿江风味以烹调河鲜、家禽见长,讲究刀工,注意形色,善于用糖调味,擅长红烧、清蒸和烟熏技艺,其菜肴具有酥嫩、鲜醇、清爽、浓香的特色。“菜花甲鱼菊花蟹,刀鱼过后鲥鱼来,春笋蚕豆荷花藕,八月桂花鹅鸭肥”,鲜明地体现了沿江人民的食俗情趣。代表菜有“清香炒悟鸡”、“生熏仔鸡”、“八大锤”、“毛峰熏鲥鱼”、“火烘鱼”、“蟹黄虾盅”、“无为板鸭”、“李鸿章杂烩”等。

  • 沿淮风味,以蚌埠、宿县、阜阳等地为代表,主要流行于安徽北部。沿淮风味有质朴、酥脆,咸鲜、爽口的特色。菜品讲究咸中带辣,汤汁味重色浓,并贯用香菜佐味和配色。在烹调上长于烧、炸、馏等技法,善用芫荽、辣椒配色佐味。代表菜有:“符离集烧鸡”、“奶汁肥王鱼”、“香炸琵琶虾”,“鱼咬羊”、“老蚌怀珠”、“朱洪武豆腐”、“焦炸羊肉”等。

  • 小吃名点有:顶市酥、歙县豆腐脑髓、石头馃、徽州状元饭、徽州毛豆腐、蟹壳黄、合肥四大名点(麻饼、烘糕、寸金、白切片)、耿福兴酥烧饼、芜湖小笼包、马厂酥笏牌、大救驾、八公山豆腐、安庆雪花贡糕、无为送灶粑粑、五城茶干 、一品玉带糕、油炸臭豆腐、固镇油茶、淮南牛肉汤、庐州汤包店鸭油汤包、江淮酒家鸭油烧饼等


传统戏剧


安徽的传统戏剧有徽剧,黄梅戏,庐剧,凤阳花鼓戏,泗州戏,亳州梆剧,阜南嗨子戏,贵池傩戏。



旅游




黟县宏村




安徽花鼓戲


全省共有2处世界遗产、10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5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9座省级历史文化名城、4座中国历史文化名村、56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5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 世界遗产:黄山、皖南古村落:西递和宏村


  • 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黄山、九华山、天柱山、琅琊山、齐云山、采石、巢湖、花山谜窟、太极洞、花亭湖


  •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歙县、寿县、亳州、安庆、绩溪

  • 省级历史文化名城:桐城、黟县、凤阳、潜山、涡阳、蒙城、宣州、和县、贵池


  • 中国历史文化名村:黟县西递镇西递村、黟县宏村镇宏村、歙县徽城镇渔梁村、旌德县白地镇江村


教育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0年末全省共有研究生培养单位18个,在学研究生38991人。普通高校100所,在校生93.9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24.3%,比上年上升2个百分点。各类中等职业教育(不含技工学校)在校生87.3万人。普通高中743所,在校生127.6万人,高中阶段毛入学率80%,比上年上升5.8个百分点。普通初中2995所,在校生279万人,初中阶段适龄人口入学率99.22%。小学13997所,在校生460.4万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99.93%。各级各类成人学校毕业生39.8万人。全面实施免费义务教育,受益学生739.5万人。
安徽教育发达,省会合肥市是全国四大科教城市之一,安徽还是国家科技创新试点省,拥有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安徽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师范大学等国家重点大学以及诸多科研机构。



名人


安徽属于名人众多的省份,从古至今名人辈出。



政治、军事界





朱元璋


古代

  • 皋陶: 上古四圣(尧、舜、禹、皋陶)之一,中国司法鼻祖。


  • 管仲:(?-前645),管子,春秋时齐国政治家、哲学家,辅佐齐桓公称霸,被视为中国历史上宰相的典范。


  • 鲍叔牙:(?-前644),春秋时齐国大夫。


  • 华元:(?-?),春秋时宋国大夫。


  • 养由基:(?-前559),春秋时楚国名将、神射手。


  • 甘茂:(?-?),楚国下蔡人,战国中期秦国名将。


  • 甘罗:(前247-?),十二岁当上卿。


  • 范增:(前278-前204),楚国居鄛人,项羽谋士,被尊为“亚父”。


  • 张良:(?-前185),韩国颍川城父人,刘邦谋士,汉初三杰之首。


  • 英布:(?-前195),楚国六县人,秦末汉初名将,项羽十八诸侯之一,汉初异姓王之一。


  • 文翁:(前156-前101)),西汉庐江舒人,西汉循吏,任蜀郡守时兴教育、举贤能、修水利,政绩卓著。


  • 刘馥:(?-208),东汉沛国相县人,东汉末年扬州刺史。


  • 曹操:(155-220),东汉沛国谯县人,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 曹丕:(187-226),魏文帝。


  • 三国曹魏将军 曹仁,曹洪,曹休,曹真,曹爽,夏侯惇,夏侯渊,夏侯尚,夏侯玄,夏侯霸,许褚,文钦,文鸯,文虎等


  • 三国曹魏官员 刘晔,蒋济,胡质,胡威,桓范等


  • 三国东吴将军 周瑜,鲁肃,吕蒙,蒋钦,周泰,陈武,吕范,吕据等


  • 三国东吴官员 薛综,薛莹,楼玄等


  • 桓温:(312-373),晋代谯国龙亢人,东晋权臣、军事家。


  • 桓冲:(328-384),东晋著名将领,桓温之弟。


  • 桓玄:(369-404),桓楚政权的建立者,桓温之子。


  • 朱温:(852-912),唐代宋州砀山人,后梁太祖。


  • 杨行密:(852-905),唐代庐州合肥人,南吴太祖。


  • 吕夷简:(979-1044),北宋淮南路寿州人,祖籍京东路莱州,北宋宰相兼枢密使。


  • 包拯:(999-1062),北宋庐州合肥人,包青天,北宋开封府尹,被视为中国历史上清官的典范。

  • 元末红巾军领袖 刘福通,郭子兴,赵普胜等


  • 朱元璋:(1328-1398),明朝的建立者,明太祖。


  • 朱棣:(1360-1424),明成祖,永乐大帝

  • 明朝开国功臣 李善长,胡惟庸,朱升等

  • 明朝开国将领 徐达,常遇春,邓愈,汤和,傅友德,冯国用,冯胜,胡大海,丁德兴,沐英,蓝玉,廖永安,廖永忠,耿炳文,俞廷玉,俞通海,俞通源,俞通渊,吴良,吴桢,赵德胜,耿再成,华高,张德胜,曹良臣,吴复等


  • 胡宗宪:(1512-1565),明朝政治、军事人物,以设计除倭寇闻名。


  • 俞大猷:(1503-1579),祖籍安徽霍邱,明代抗倭名将。

  • 明朝海商首领 汪直,徐海


  • 左光斗:(1575-1625),明朝御使,谥忠毅。


  • 张英:(1637-1708),清朝政治人物,官至大学士。


  • 张廷玉:(1672-1755),清朝大学士、军机大臣。


  • 年羹尧:(1679-1726),清朝大将军。


  • 曹文埴:(1735-1798),清朝户部尚书。


  • 曹振镛:(1755-1835),清朝嘉庆、道光年间重臣。


  • 姚莹:(1785-1853),清朝政治人物、学者。


  • 王茂荫:(1798-1865),清朝户部右侍郎,负责货币事务。


  • 孙家鼐:(1827-1909),光绪帝师,主持创办京师大学堂。

  • 清末捻军首領 张乐行,张宗禹,任化邦等

清末淮军系统



李鸿章



  • 李鸿章:(1823-1901),晚清中兴名臣,洋务派领袖。


  • 李瀚章:(1821-1899),曾任两广总督。


  • 李经方:(1855-1934),曾任驻日清国公使。


  • 刘秉璋:(1826-1905),淮军名将,官至四川总督。


  • 刘铭传:(1836-1896),淮军名将,台湾首任巡抚,台湾现代化的先驱。


  • 张树声:(1824-1884),曾任两广总督。


  • 丁汝昌:(1836-1895),北洋水师提督。


  • 周馥:(1837-1921),曾任两江总督、闽浙总督、两广总督。

其他还有吴长庆,聂士成,程学启,刘瑞芬,张树珊,周盛波,周盛传,唐殿魁,唐定奎,潘鼎新,叶志超,马玉昆等


中华民国北洋政府

  • 段祺瑞:(1865-1936),北洋皖系军阀首领,北洋政府国务总理。


  • 李经羲:(1859-1925),曾任北洋政府国务总理兼财政总长。


  • 汪大燮:(1859-1929),曾任北京政府外务总长等要职,并曾担任临时国务总理。


  • 龚心湛:(1871-1943),曾任北洋政府代理国务总理。


  • 许世英:(1873-1964),曾任北洋政府国务总理。


  • 贾德耀:(1880-1940),曾任北洋政府国务总理。


  • 周学熙:(1865-1947),财政总长、实业家。山东大学首任校长。


  • 徐树铮:(1880-1925),萧县人,曾收复外蒙古。

其他还有段芝贵,姜桂題,倪嗣冲,陆建章,聂宪藩,杨善德, 张广建,马毓宝,郑士琦,施从滨,吴新田,吴炳湘,雷震春,赵理泰,孙毓筠等


中华民国国民政府

  • 辛亥革命先烈 吴樾,施从云,范鸿仙,田激扬,吴旸谷,倪映典,陈作新等


  • 柏文蔚 (1876-1947),军人,政治家,革命家。


  • 冯玉祥 (1882-1948),国民革命军陆军一级上将,西北军领袖。


  • 张治中 (1890-1969),国民革命军二级上将,主导参与多次国共和谈。


  • 卫立煌 (1897-1960),抗日名将


  • 孙立人 (1900-1990),抗日名将


  • 戴安澜 (1904-1942),抗日名将


  • 周诒春 (1883-1958),著名教育家,曾任国民政府农林部长、卫生部长。


  • 杨亮功 (1895-1992),中华民国考试院院长,总统府资政。


  • 许历农 历任黄埔军校校长、国防部总政治作战部主任、总统府国家统一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职。


  • 朱致远 曾任黄埔军校校长。


  • 王建煊 曾任财政部部长、立法委员,现任监察院院长,新党领导人。


  • 郭寄峤 (1902-1998),曾任中华民国国防部部长。


  • 郑为元 (1913-1993),曾任中华民国国防部部长。


  • 汪道渊 (1913-2011),曾任中华民国司法行政部部长、中华民国国防部部长。

其他还有方振武,吴忠信,徐谦,徐庭瑶,罗本立,刘和谦,陈镇湘,郭汝霖,丁之发,尹士豪,杭立武等


中国共产党高级领导人



陈独秀




李克强



  • 陈独秀 (1879-1942),中国共产党的创建者之一及首任总书记,新文化运动的领袖。


  • 王明 (1904-1974),中国共产党前期的重要领导人之一。


  • 王稼祥 (1906-1974),中国共产党高层领导人。


  • 姚依林 (1917-1994),籍贯贵池,生于英属香港,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


  • 汪道涵 (1915-2005),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会长。


  • 胡锦涛 (1942-),籍贯绩溪,生于江苏泰州,前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


  • 吴邦国 (1941-)前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


  • 李克强(1955-) 现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


  • 汪洋(1955-)现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


  • 刘奇葆(1953-)现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

其他:陈延年,陈乔年,柯庆施,张劲夫,黄镇等,共产党将领有许继慎,李克农,洪学智,王克,丁文昌,温宗仁,皮定钧,陶勇,曾绍山,滕海清,徐立清,周衣冰等。


其他

  • 左慈 东汉末年著名道士,少居天柱山。


  • 大乔、小乔 三国时期著名美女。


  • 赛金花 (?-1936),清末民初传奇女子。


  • 施剑翘 (1906-1979),民国时期为报父仇,刺杀了军阀孙传芳的传奇女子。


  • 王亚樵 (1887-1936),民国时期著名刺客,创建“斧头帮”。


  • 杨仁山 (1837-1911),近代中国佛教复兴之父。


  • 周叔迦 (1899-1970),中国佛学家,中国佛教协会发起人之一。


  • 赵朴初 (1907-2000),社会活动家、宗教领袖、书法家,中国佛教协会发起人、会长,民进中央副主席。


  • 陈撄宁 (1880-1969 ),道教学者,中国道教协会会长。


  • 朱蕴山 (1887-1981),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主席。


  • 章伯钧 (1895-1969),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央主席、民盟中央副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部长。


  • 周新民 (1897-1979),中国法学家。民盟中央常委兼组织部部长、中国科学院法学所副所长。


  • 孙起孟 (1911-2010),民建中央主席。


  • 董寅初 (1915-2009),中国致公党中央主席。


学界





胡适



  • 庄子 蒙城人,战国时代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 桓谭 (前23-56),西汉沛国相县人,东汉思想家、无神论者。


  • 华佗 (约145?-208),东汉沛国谯县人,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


  • 王蕃 (228-266),数学家、天文学家。


  • 嵇含 (263-306),西晋谯国铚县人,生于巩县亳丘,《南方草木状》作者。


  • 程大位 (1533-1606),算学家,被推崇为中国“珠算鼻祖”。


  • 方以智 (1611-1671),明末哲学家、科学家。


  • 梅文鼎 (1633-1721),天文学家、数学家、历算学家。


  • 戴震 (1724-1777),清代语言学家、思想家。皖派代表人物。


  • 陶行知 (1891-1946),教育家。


  • 胡适 (1891-1962),著名学者、思想家、外交官,曾任北京大学校长,中央研究院院长,中华民国驻美大使,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

  • 邓以蛰 (1892-1973),美学家和艺术理论家,中国现代美学的奠基人之一。


  • 朱光潜 (1897-1986),中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


  • 高一涵 (1885-1968),政治学大师。


  • 方东美 (1899-1977),新儒学八大家之一。


  • 徐中舒 (1898-1991),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


  • 金克木 (1912-2000),印度学家、翻译家、文学家。


  • 吴于廑 (1913-1993),中国世界史学科的主要开拓者和奠基人。


  • 周一良 (1913-2001),历史学家。


  • 严耕望 (1916-1996),历史学家,中央研究院院士。


  • 唐德刚 (1920-2009),历史学家、传记文学家、红学家。


  • 余英时 著名历史学家,汉学家,中央研究院院士。


  • 江泽涵 (1902-1994),中国拓扑学研究的奠基人之一。


  • 任新民 中国导弹与航天事业开创人之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


  • 黄纬禄 (1916-2011)中国导弹与航天技术的主要开拓者之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


  • 叶笃正 中国大气物理学创始人,2007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


  • 慈云桂 (1917-1990)中国计算机科学之父。


  • 陈学俊 中国多相流热物理学科的奠基人。


  • 邓稼先 (1924-1986)著名核物理学家,“两弹元勋”。


  • 杨振宁 世界著名理论物理学家,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


文学界





曹操


  • “三曹”:曹植、曹操、曹丕

  • “竹林七贤”之嵇康、刘伶,嵇康为西晋谯国铚县人,刘伶为西晋沛国人

  • 唐文学家萧颍士,刘长卿,张籍,李绅,曹松,杜荀鹤 等

  • 宋朝诗人杜默,张耒,方岳等

  • 宋朝词人梅尧臣,张孝祥等


  • 程敏政 明朝文学家


  • 汪道昆 明朝杂剧家


  • 阮大铖 明清之际政治人物、戏曲作家。

  • 清朝诗人龚鼎孳,施闰章


  • 桐城派 方苞、刘大櫆、姚鼐、钱澄之、戴名世、程晋芳、方东树、戴钧衡、吴汝纶、吴闿生、马其昶、姚永朴、姚永概等


  • 张潮 清代文学家、小说家、刻书家。


  • 吴敬梓(1701-1754),清代小说家,著《儒林外史》。


  • 梅光迪(1890-1945),西洋文学家。


  • 张恨水(1897-1967),著名章回小说家,也是鸳鸯蝴蝶派代表作家。


  • 海子 (1964-1989),中国当代诗人。

其他:叶以群,吕碧城,苏雪林,方令孺,阿英,蒋光慈,吴组缃,台静农,李霁野,韦丛芜,韦素园,汪静之,朱湘,梁小斌,周而复等



艺术界


  • 晋代画家戴逵,唐朝画家曹霸,北宋画家李公麟、崔白,明朝画家程嘉燧、李流芳、丁云鹏,明末清初“海阳四家” 渐江(法名弘仁)、查士标、孙逸、汪之瑞,黄山画派梅清,清代“扬州八怪”之汪士慎、罗聘,虚谷,吴作人,江兆申,程璋,亚明,书法家吴玉如、潘伯鹰、尉天池,雕塑家刘开渠,画家高泉、陈玉先、田黎明等


  • 邓石如 (1743-1805),清代书法家、篆刻家、画家、文字学家。


  • 程长庚 (1811-1880),京剧鼻祖。

  • 杨小楼 (1878-1938),杨月楼之子,京剧杨派艺术的创始人。


  • 黄宾虹 (1865-1955),国画大师。



赵薇



  • 林散之 (1898-1989),被誉为诗、书、画“三绝”、“当代草圣”。


  • 张曙 (1908-1938),音乐家。


  • 朱践耳 作曲家。


  • 黄梅戏表演艺术家严凤英、马兰、韩再芬等


  • 王莹 (1913-1974),中国电影、话剧女演员,作家。


  • 黎莉莉 (1915-2005),中国著名演员、歌星。

  • 演员 赵薇、蒋雯丽、田海蓉、李小璐、王雅捷、李琳、韩雨芹、甘婷婷、蒋梦婕、杨洋、马思纯 、陳曉等

  • 导演 杨在葆、尤小刚等

  • 节目主持人 芮成钢、周涛、谢楠、大左等

  • 歌手 谢雨欣、解晓东、江涛、许嵩、李荣浩、李祥祥、朱正廷等

  • 模特 汤加丽、裴蓓等


工商界


  • 张小泉 中华老字号杭州“张小泉”剪刀创始人。


  • 王致和 中华老字号北京“王致和”臭豆腐的发明创始人。

  • 胡天柱 (1742-1808),徽墨行家,中华老字号“胡开文”墨业创始人。


  • 胡雪岩 (1823-1885),晚清时期的红顶商人,徽商代表人物,创办有中华老字号“胡庆余堂”。

  • 胡兆祥 中华老字号安庆“胡玉美”蚕豆酱创始人。

  • 张昌翼 (1869-1931),中华老字号北京“张一元”茶庄创始人。


  • 江春 (1720-1789),清朝乾隆时扬州大盐商,扬州瘦西湖白塔由其集资建造。

其他:汪定贵,曹素功,谢正安,胡炳衡,胡练九,周学熙,周叔弢,史玉柱,王传福,吕向阳,杨元庆,祝义才,张近东,尹同耀等



体育界



  • 许海峰,第一位获得奥运会金牌的中国人、奥运会射击冠军。


  • 盛泽田,第一位获得奥运会摔跤项目奖牌的中国选手。


  • 李娜,获得2000年悉尼奥运会金银牌的女子跳水运动员。


  • 周吕鑫,跳水运动员。


  • 邓琳琳,获得2008年北京奥运会女子团体金牌、2012年伦敦奥运会女子平衡木金牌的体操运动员。


  • 李娅,女子体操名将。


  • 王莹,女子跆拳道运动员。


  • 胡青,拳击运动员。


  • 张亮亮,击剑运动员。


  • 刘棣怀、过惕生,围棋棋手。


  • 王汝南,中国棋院院长。


  • 李毅,著名足球运动员,昵称“大帝”


政治



































安徽省四大机构现任领导人
机构

Danghui golden.svg
中国共产党
安徽省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
安徽省人民代表大会
常务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
安徽省人民政府


Charter of the Chinese People's Political Consultative Conference (CPPCC) logo.svg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安徽省委员会
职务书记主任省长主席
姓名

李锦斌[37]

李国英[38]

张昌尔[39]
民族
汉族汉族汉族
籍贯

四川省成都市
河南省禹州市

湖北省黄石市
出生日期
1958年2月(60歲)1963年12月(54歲)1956年6月(62歲)
就任日期
2016年8月2017年1月2016年9月2018年1月


国际友好省份


安徽省目前共有19个友好省州、友好省区、友好省县、友好省际,分布情形为亚洲3个,非洲2个,美洲3个,欧洲10个和大洋洲1个[40]




  •  美國马里兰州 1980年6月10日


  •  德國下萨克森州 1984年9月8日


  •  法国弗朗什孔泰大区 1987年5月18日


  •  日本高知县 1994年11月8日


  •  波蘭下西里西亚省 1997年6月8日


  •  葉門哈达拉毛省 1998年2月17日


  •  澳大利亚北领地 2000年10月23日


  •  南非林波波省 2000年10月31日


  •  比利時瓦隆-布拉班特省 2002年5月9日


  •  埃及代盖赫利耶省 2003年9月2日


  •  菲律賓新怡诗夏省 2003年9月10日


  •  瑞典西约塔兰省 2005年9月28日


  •  阿根廷拉潘帕省 2006年6月20日


  •  捷克乌斯季州 2010年7月19日


  •  俄羅斯下诺夫哥罗德州 2014年7月25日


  •  墨西哥尤卡坦州 2014年10月13日


  •  匈牙利索尔诺克州 2017年6月12日


  •  白俄羅斯布列斯特州 2017年9月13日



註釋



  1. ^ 宁国市有西南官话方言岛。


  2. ^ 现已设地级池州市直辖的副地市级行政管理区九华山风景区管理委员会。



参考文献



引用




  1. ^ 安徽各地市面积知多少?首次地理国情普查公报发布. 新华网. 


  2. ^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六次人口普查


  3. ^ 3.03.1 趙日新. 安徽省的漢語方言. 方言. 2008,. 2008 (4) (中文). 


  4. ^ “沪宁合”成为长三角主轴带之一. Ah.sina.com.cn. [2017-07-05]. 


  5. ^ 中国广播网. 长三角跻身6大世界级城市群. 新华网. 2012-04-10 [2013-10-17]. 


  6. ^ 安徽区划人口. 中国安徽 (中文(中国大陆)‎). [永久失效連結]


  7. ^ 7.07.17.2 徐贵亮. 安徽历史. 北京: 中国地图出版社. 2004年6月第4版. ISBN 978-7-5031-3454-8 (中文(中国大陆)‎).  请检查|date=中的日期值 (帮助)


  8. ^ 国家文物局. 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简介(安徽省) (PDF). 


  9. ^ 曹树基,《大饑荒:1959-1961年的中国人口》,香港时代国际出版有限公司,2005年版


  10. ^ 安徽省建省以来省会城市的变迁历程. Ahage.net. 2008-06-13 [2017-08-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7-06). 


  11. ^ 安徽独立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檔,存档日期2011-07-02.


  12. ^ 12.012.1 安徽地理资源. 中国安徽 (中文(中国大陆)‎). [永久失效連結]


  13. ^ 安徽省气候中心. 安徽气候概况. 


  14. ^ 中国政府网、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 巢湖. 


  15. ^ 安徽省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Anhuinews.com. 2013-12-31 [2017-07-05]. 


  16. ^ 16.016.116.216.316.416.516.616.7 安徽省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安徽省统计局 国家统计局安徽调查总队. 2018-03-08 [2018-04-05] (中文(中国大陆)‎). 


  17. ^ 安徽省环境保护局. 安徽省环境状况公报(2007年). 生态安徽网. 2008-08-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7-29) (中文(中国大陆)‎). 


  18. ^ 中国地图出版社 安徽省教育科学研究所. 安徽地理. 北京: 中国地图出版社. 2006年12月第4版. ISBN 978-7-5031-4340-3 (中文(中国大陆)‎).  请检查|date=中的日期值 (帮助)


  19. ^ 19.019.119.219.3 安徽旅游交通. [2011-02-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1-29). 


  20. ^ 安徽. 2010-12-31 [2011-02-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7-12). 


  21. ^ 安徽日报. 我省首条轨道交通合肥一号线运营. 安徽省人民政府. 2016-12-27 [2018-07-09]. 


  22. ^ 合肥在线. 轨道交通2号线正式开通运营. 合肥城市轨道交通有限公司. 2017-12-26 [2018-07-09]. 


  23. ^ 中安在线. 合肥轨道交通建设快马加鞭 3号线下半年全线“洞通”. 凤凰安徽. 2018-07-07 [2018-07-09]. 


  24. ^ 合肥开建轨道交通4、5号线. 合肥都市网. 2017-01-06 [2018-07-09]. 


  25. ^ 中安在线. 合肥1号线三期本周五开建 局部道路将封闭. 合肥网. 2018-07-05 [2018-07-09]. 


  26. ^ 中安在线. 合肥地铁第三轮规划调整为6条线 9号线投运后推7年. 凤凰资讯. 2017-08-14 [2018-07-09]. 


  27. ^ 合肥地铁2、3、4号线延长线和6号线一期工程首次环评公示. 万家资讯. 2017-11-23 [2018-07-09]. 


  28. ^ 中安在线. 合六轻轨征迁正式启动 全程20个站点将在5年内通车. 凤凰安徽. 2018-03-14 [2018-07-09]. 


  29. ^ 合肥在线. 合肥主城区拟建15条轨道交通线路. 凤凰资讯. 2015-01-19 [2018-07-09]. 


  30. ^ 市场星报. 未来五年合肥构建“半小时通勤圈” 3条城际铁路5条市域快线陆续开设. 合肥热线. 2017-12-14 [2018-07-09]. 


  31. ^ 安徽到2021年或构建全省高等级航道网. 安徽网. 2017-07-27 [2018-04-06]. 


  32. ^ 中国东南方言最为复杂的四大地区:浙南、皖南、湘南、粤北。参考曹志耘《南部吴语语音研究》,第292页,“专家评审意见”(郑张尚芳)。


  33.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国务院关于调整城市规模划分标准的通知. 2014-10-29 [2018-04-05]. 


  34. ^ 安徽省城镇体系规划. 安徽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2018-04-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4-06). 


  35. ^ 35.035.135.2 China General Social Survey 2009, Chinese Spiritual Life Survey (CSLS) 2007. Report by: Xiuhua Wang (2015, p. 15)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檔,存档日期2015-09-25.


  36. ^ 36.036.1 Min Junqing.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Contemporary Islam in China. JISMOR, 8. 2010 Islam by province, page 29. Data from: Yang Zongde, Study on Current Muslim Population in China, Jinan Muslim, 2, 2010.


  37. ^ 新疆等3省区党委主要负责同志职务调整


  38. ^ 安徽省委副书记李国英任代省长,王学军辞任省人大常委会主任. 澎湃新闻. [2016-08-31]. 


  39. ^ 湖北省政协主席、党组书记张昌尔调任安徽省政协党组书记. 澎湃新闻. [2018-01-17]. 


  40. ^ 安徽省缔结友好城市情况一览表(截至2017年10月). 安徽省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 2017-11-15. 



来源


.mw-parser-output .refbeginfont-size:90%;margin-bottom:0.5em.mw-parser-output .refbegin-hanging-indents>ullist-style-type:none;margin-left:0.mw-parser-output .refbegin-hanging-indents>ul>li,.mw-parser-output .refbegin-hanging-indents>dl>ddmargin-left:0;padding-left:3.2em;text-indent:-3.2em;list-style:none.mw-parser-output .refbegin-100font-size:100%

书籍
  • 《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地理》


外部链接




  • 安徽省人民政府

  • 新华网安徽频道

  • 人民网安徽频道

  • 安徽省旅游局:安徽旅游政务网

  • 安徽旅游网

  • 中国安徽在线(中安在线)


参见




  • 安徽历史、安徽人

  • 安徽经济















引用错误:页面中存在<ref group="note">标签,但没有找到相应的<references group="note" />标签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情報】本週珍珠商品重點:煉金時裝 + 艾港勞工宿舍!!

京昆高速公路

【攻略】陳戈-謝勒汗智慧的古書 (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