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亲
| ||||
---|---|---|---|---|
二勝六莊嚴-世親菩薩 | ||||
国籍 | 印度 | |||
著名成就 | 舊曰天親菩薩,音譯婆藪盤豆、筏蘇盤豆、伐蘇畔度、筏蘇畔徒、婆藪槃陀。 | |||
宗派 | 瑜伽行唯識學派 | |||
頭銜 | 二勝六莊嚴 | |||
師承 | 其兄之無著 | |||
徒弟與學生 | 陳那 | |||
著作 | 《俱舍論》、《大乘百法明門論》、《唯識三十頌》 |
印度那爛陀寺時代 的佛教哲學 |
---|
地點 那爛陀寺 超戒寺 |
派別 中觀派 唯識派 |
人物 【二勝六莊嚴】─ 龙树、圣天、无著、 僧護、佛護、月稱、 月官、寂護、蓮華戒、 馬鳴、解脫軍、寂天、 師子賢、阿底峽 |
著作 【藏傳佛教五部大論】─ 《入中論》、《釋量論》、《俱舍論》、《現觀莊嚴論》、《戒律本論》 【其他】─ 《中觀根本論》、《瑜伽師地論》、《入菩薩行論》、《菩提道燈論》 |
佛教 |
---|
基本教義 四圣谛 八正道 十二因缘 五蘊 緣起 业 五戒 禅那 波罗密 涅槃 三法印 空性 真如 |
修行位階 佛 菩萨 辟支佛 阿罗汉 阿那含 斯陀含 須陀洹 |
人物 释迦牟尼 十大弟子 迦多衍尼子 馬鳴 龍樹 提婆 無著 世親 鳩摩羅什 慧遠 菩提达摩 智顗 玄奘 惠能 蓮花生 |
宗派 部派 上座部 大乘 金剛乘 藏傳 漢傳 |
經籍舉要 阿含經 法句經 大般若经 心經 金剛經 法華經 華嚴經 維摩經 涅槃經 楞伽經 大悲咒 楞嚴經 圆觉经 藥師經 地藏經 阿彌陀經 大智度论 俱舍論 坛经 |
聖地 八圣地 四道場 汉地寺院 |
相關主題 艺术 制度 历史 組織 批評 |
佛教主題 |
世親菩薩(梵文:वसुबन्दु Vasubandhu),舊曰天親菩薩,音譯婆藪盤豆、筏蘇盤豆、伐蘇畔度、筏蘇畔徒、婆藪槃陀。
佛教4世紀瑜伽行唯識學派論師,生於北印度健馱邏國富婁沙富羅城,在說一切有部中出家,為無著之弟,和無著同為古印度瑜伽行唯識學派創始人。
目录
1 生平
2 記載
3 重要著作
4 現代考證
4.1 世親在世年代
4.2 二世親
5 相關連結
6 外部連結
7 引用
生平
世親菩薩為婆羅門種姓,出身健馱邏國,自小受完整婆羅門經典教育。
他原本通達小乘,造《阿毘達磨俱舍論》,對佛法有些誤解因此誹謗,其兄無著擔心他誹謗大乘會下墮惡道,因此想方設法與弟弟世親見面,並誦出十地經。世親聽聞之後,體悟到大乘甚深妙法,很後悔以前誹謗大乘,於是拿著刀想要把自己的舌頭割掉謝罪,無著菩薩告訴他曰:「你原來犯的罪實在太大了,即使你有一千條舌頭,都割下去也不能滅你的罪孽。你如真的想滅除此罪,應當尋找更有效的辦法。你的罪既然由舌而生,自然也應該用舌去滅。你如能誠心誠意地宣揚大乘,以前的罪孽就會因此滅掉。」「因地而倒,因地而起」。世親聽了哥哥的話,不再斷舌頭,并開始弘揚大乘,造了超過百部的大乘論,並且修證到接近初地的十迴向位。
記載
- 付法藏第二十一祖。羅閱城人,姓毘舍佉。父光蓋,母嚴一,家富無子,父母乃禱佛塔求子。一夕,母夢吞明暗二珠,覺而有孕,後一月果產一子,即尊者婆修槃頭。年十五,禮光度羅漢出家,感毘婆訶菩薩為其授戒。未師事闍夜多之前,常一食不臥,六時禮佛,清淨無欲,為眾所歸。闍夜多欲度之,乃對眾云(大五一‧二一三上):「我不求道,亦不顛倒;我不禮佛,亦不輕慢;我不長坐,亦不懈怠;我不一食,亦不雜食;我不知足,亦不貪欲。心無所希,名之曰道。」婆修槃頭聞其說,遂發無漏智,後繼闍夜多衣鉢,宣通經藏,廣化眾生。行化至後那提國時,付法予摩奴羅,跏趺而逝。[1]
- 即《俱舍論》之作者。又作天親。為古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創始人之一。四五世紀頃北印度健馱邏國富婁沙富羅城人,乃國師婆羅門憍尸迦第二子。與其兄無著(梵 Asavga)初於薩婆多部(有部)出家,無著直入大乘,世親卻入經量部,立志改善有部教義,遂入迦濕彌羅國,研究《大毘婆沙論》。四年後歸國,為眾講毘婆沙,並作阿毘達磨俱舍論。師初抨擊大乘佛教,謂大乘非佛所說。後以無著之方便開示,始悟大乘之理,轉而信奉、弘揚大乘要義。其論著與注釋之典籍甚多,奠定大乘佛教瑜伽派之基礎。重要著述有俱舍論三十卷、攝大乘論釋十五卷、十地經論十二卷、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論、廣百論、菩提心論、三十唯識論頌、大乘百法明門論、無量壽經優波提舍等四十多種。
- 「無著講堂故基西北四十餘里,至故伽藍,北臨殑伽河,中有塼窣堵波,高百餘尺,世親菩薩初發大乘心處。世親菩薩自北印度至於此也,時無著菩薩命其門人,令往迎候。至此伽藍,遇而會見。無著弟子止戶牖外,夜分之後,誦《十地經》。世親聞已,感悟追悔:「甚深妙法,昔所未聞,誹謗之愆,源發於舌,舌為罪本,今宜除斷。」即執銛刀,欲自斷舌。乃見無著住立告曰:「夫大乘教者,至真之理也,諸佛所讚,眾聖攸宗。吾欲誨爾,爾今自悟。悟其時矣,何善如之?諸佛聖教,斷舌非悔。昔以舌毀大乘,今以舌讚大乘,補過自新,猶為善矣,杜口絕言,其利安在?」作是語已,忽不復見。世親承命,遂不斷舌。旦詣無著,諮受大乘。於是研精覃思,製大乘論,凡百餘部,並盛宣行。」[2]
重要著作
- 《唯識二十頌》
- 《唯識三十頌》(梵語:Triṃśikā-vijñaptimātratā),經玄奘翻譯譯唯識三十頌。
- 《大乘成業論》
- 《大乘五蘊論》
- 《佛性論》
- 《阿毗達磨俱舍論》(梵語: Abhidharmakośakārikā)
現代考證
世親在世年代
傳統說法,認為世親在釋迦牟尼過世後九百年出生。
約為: 320-400、390-470、420-500,以上三種年間。
高楠順次郎於1905年1月亞細亞協會雜誌發表文章,主張世親在世年代為西元420年至500年間。
印順法師認為,世親的年代應該是360年至440年間[3]。
二世親
現代學者Erich Frauwallner認為,無著之弟世親與著《俱舍論》之世親,為同名之二人;無著之弟為瑜伽行派之論師(古世親),著《俱舍論》者為說一切有部之論師(新世親)。歷來將二人混同之原因,係因真諦所譯「婆藪槃豆法師傳」之記載,該書以兩人為一人,其中間部分主要為新世親之資料,前後部分則為古世親之資料。古世親即富婁沙富羅城憍尸迦之子、無著之弟,出家後初學說一切有部之學,後轉習大乘,其年代應在三二○年至三八○年頃。新世親之出生地不詳,曾以佛陀蜜多羅為師,屬於有部,然又傾向經量部;據傳說,甚受正勤日王及太子婆羅袟底也(梵 Bālāditya)禮遇。其年代約在四○○年至四八○年間。俱舍論、七十真實論等書均為新世親所著。[4][5]
1937年於西藏所發現的《阿毗達磨燈論》(Abhidharma-dīpa)[6],認為《俱舍論》作者與瑜伽行派之論師世親為同一人[7]。
印順法師認為:古世親為「說一切有部異師」,著《阿毘曇心論》廣釋。新世親為無著之弟,著《俱舍論》,後為瑜伽行派的論師;古世親與後世親有師承的關係[3]。
相關連結
- 說一切有部
- 《俱舍論》
- 《唯識三十論頌》/《淨土論》
- 唯識宗
外部連結
- 世親《淨土論》的淨土思想及其禪修實踐之研究
- 婆藪槃豆法師傳---陳天竺三藏法師真諦譯
- 世親《唯識三十頌》白話
引用
^ 付法藏因緣傳卷六、景德傳燈錄卷二
^ 大唐西域記卷5
^ 3.03.1 印順. 第十三章 阿毘達磨論義的大論辯/第一節 世親及其論書/第一項 世親及其師承. 說一切有部為主的論書與論師之研究. 正聞出版社. 1981年.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2-08).
^ 大唐西域記卷四、歷代三寶紀卷九、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卷二、開元釋教錄卷七、釋迦方志卷上
^ Erich Frauwallner. On the date of the Buddhist Master of the Law Vasubandhu,Volume 3 of Serie orientale Roma. Istituto italiano per il medio ed estremo oriente. 1951: 1529.
^ 中華佛教百科全書. 阿毗達磨燈論.
^ Damien Keown. A Dictionary of Buddhism.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4年1月: 323. ISBN 978-0198605607. (英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