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鱼
淡水魚是最常見的淡水生物。牠們是居住於湖泊、溪流、河川等淡水環境的魚類。地球的淡水面積少,淡水魚品種卻異常豐富,佔魚類物種數的約 41.2% 。
例如全球魚類約28000種(已记载為26000多種),淡水魚就有約10700種。雖然可以見到總數比海水魚少,但淡水水域只佔總水域2.5%,故淡水魚明顯比海水魚豐富得多。平均每種海水魚可棲息的水體要比淡水魚高出7500倍。這是由於內陸河川常被分隔,致使淡水魚易於特化,所以在可棲息水體比海水魚少的情況下,仍有眾多種類。此外跟人類易於採集河、湖水魚種也有關係。
目录
1 定義
2 分類
2.1 以水中鹽分濃度分類
2.2 以演化、棲地、習性分類
2.3 根據中國淡水魚分類
2.4 洄游魚類分類
3 身體構造
3.1 魚鰭
3.2 體色
3.3 攻擊與防禦器官
4 食物
5 棲息地
6 游泳方式
7 繁殖
7.1 魚卵
7.2 護卵方式
8 本能
8.1 攻擊行為
8.2 防禦方式
8.3 洄遊
8.4 趨性
9 各地概況
9.1 中國大陸
9.2 香港
9.3 台灣
10 保護
11 生食潛在危險性
12 參考文獻
13 外部連結
定義
- 廣義:生活在淡水(只含 0.3% 鹽份的水)中的魚類。
- 狹義:部份或一生時間生活在淡水中的魚類。
分類
以水中鹽分濃度分類
- 最常用的分類法
初級性淡水魚- 一生只能生活在淡水中的魚類。佔總全球魚類33.1%,約8600種。
- 例如:鯰魚、羅漢魚、鯉魚。
次級性淡水魚- 一生大部份時間生活在淡水,偶而活動或棲息於半淡鹹水、海水中的魚類。佔總全球魚類8.1%,約2100種。
- 例如:吳郭魚、大肚魚。
周緣性淡水魚- 棲息於海水或半淡鹹水,其生活史亦會在淡水中生活,或進入半淡鹹水中活動的魚類。包括溯河性魚類、降海性魚類及偶然進入河川生活的海水魚。佔總全球魚類0.6%,約160種。
- 例如:蛇鰻、牛尾魚。
以演化、棲地、習性分類
純淡水魚- 一生都生活於淡水中的魚類。
- 例如:鯰魚、羅漢魚。
洄遊性魚(兩向洄遊魚)- 生涯史中,某段時間生活於淡水、海洋等不同鹽度的水域。包括溯河性魚類、降海性魚類。
- 因地理而與海洋隔絕的陸封性洄遊魚類。
- 例如:櫻花鉤吻鮭、香魚。
- 又可分為兩類:淡水域洄遊魚類、河海洄遊魚類。
- 淡水域洄遊魚類
- 淡水魚的生涯史中,包括洄遊,都在淡水中進行。
- 例如:埔里中華爬岩鰍。
- 河海洄遊魚類
- 其生活史中,會經過不同鹽度的棲息地。河海交界處是牠們洄遊必經之地。
- 例如:日本禿頭鯊。
- 淡水域洄遊魚類
河口性魚- 所有生活在淡鹹水交會區及海水的魚類。
- 例如:棕塘鱧。
根據中國淡水魚分類
圓口類- 最原始的魚形脊椎動物。魚嘴並無真正的上下顎,口器為吸盤型,多是寄生或半寄生動物。沒有脊椎,只有脊索。
軟體魚類
低等魚類。
骨胳全為軟骨,鱗片為細小盾鱗,腸內有螺旋瓣。
軟骨硬鱗魚類
硬骨魚類。- 骨胳系統為軟骨性,原始鱗片為骨質菱形,尾鰭為歪形,腸內有螺旋瓣。
真骨魚類- 現代最普通、最多、最繁盛的魚類。
中國1050種淡水魚中,除少數13種外,其餘全為真骨魚類。
洄游魚類分類
- 海洋洄遊魚類
- 淡水洄遊魚類
- 河口半鹹水洄遊魚類
- 過河口性洄遊魚類
身體構造
魚鰭
魚鰭擔當著魚類遊泳的必要工具,共有胸鰭、背鰭、臀鰭、尾鰭四種。
- 胸鰭 - 幫助變換方向及停止遊動。
- 有些會很特別:
彈塗魚的胸鰭可支撐身體,甚致可當腳般走路。
- 背鰭、臀鰭 - 維持平衡和降低阻力。
- 尾鰭 - 推進魚體前進。
體色
多數淡水魚有特別的色彩和斑紋,或者體色與周圍環境一致,可隱蔽自己,或迷惑敵人及獵物,以保護自己或偷襲獵物。淺水中,魚的體色通常背為青、綠色,腹為淺白色,這些顔色被稱為消滅色,水底望上去,以為是天空,望下去,則覺是海水;而深水中,體色非常陰沈,常為深紅、黑等色。
- 喜於水面結隊游泳的魚
魚體斑紋常有縱紋,游泳時,望上去比實際上快。- 例如:斑馬魚。
- 居住於水草、河流邊的魚
- 魚體斑紋多為若干深黑色的條紋,具保護色作用。
- 例如:台灣石𩼧。
- 居住洞穴的魚
- 通常無色素細胞,魚體為肉色。
- 例如:墨西哥盲魚。
- 晚間活動的魚
- 大部份魚體顔非灰即黑,少數為紅色。
- 例如:赤松球。
產卵期間的魚- 某些雄魚的體色變得鮮艷,這種體色稱「婚姻色」。(海水魚極少拥有婚姻色)。
- 例如:粗首鱲。
- 成年後的魚
- 成年後的體色和小時候的體色有所不同。
- 例如:櫻花鉤吻鮭(小時候有明顯斑紋為保護色,成年後背部變青黑色,腹部為淺白色,還有約9個橢圓形的藍色斑點)。
攻擊與防禦器官
要生存,就要獵食、禦敵。並不是所有魚類都有此類器官。
觸- 引誘小魚,吸引足夠小魚時,突然吸入口中。
棘- 保護自己免被天敵吃去。
- 骨板
- 長喙
吸盤- 多數由胸鰭進化而成。
- 讓魚可從容地吸在岩石、海藻、船底上。
發電器官- 可發放電流,功效有:
- 電暈小魚,再吃掉牠。
- 保護自己,當遇上危險時發電。
- 聯絡同伴。
- 辨別周圍情況。
- 例如:電鰻。
- 可發放電流,功效有:
毒棘、毒腺- 毒腺通常可在毒棘基部找到。
- 可有效防禦自己,一旦被刺,腺管就會破裂,毒液便會進入傷口。
食物
淡水魚多為草食性及雜食性,但亦有少量肉食性。
河川上游- 多以昆蟲、附著性藻類為食。
河川下游- 常以浮游生物、有機碎屑為食。
棲息地
基本上只要有淡水的地方,就有淡水魚居住,上至溫暖宜人的溫泉,下至凍入心肺的南北極,都可找到淡水魚的蹤跡。
河川上游- 約海拔1500公尺以上,水流急。
- 有大量大石頭構成的池塘、石隙等棲息地。
- 例如:鯝魚、鰕虎。
河川中游- 約海拔200至1500公尺。
- 地形會頗為複雜,有平瀨、急瀨、平潭、深潭、瀑布、澗道、迴水等多種棲息地。
- 例如:石鯉、香魚。
河川下游- 水勢平緩,易受污染,當地魚常被耐汙性高的外來魚種取代。
- 例如:大肚魚、土虱。
湖泊- 居住在湖泊的淡水魚體型較大。
- 例如:鯉魚
游泳方式
左右擺動身體可以上下左右的自由移動,魚鰭及魚標幫助游動功不可沒。
- 縱扁型的魚
- 易於水平移動,機動力極佳,便於獵取食物及躲避捕食者。
- 例如:台灣間爬岩鰍。
- 線型的魚
- 泳速雖慢,但可像蛇般擺動及潛行。
- 例如:泥鰍、黃鱔。
- 流線型的魚
- 阻力小令到泳速飛快。
- 例如:劍旗魚、鮭魚。
繁殖
魚的護卵方式和產卵數呈反比。越高明的護卵方式,產卵數越少,反之亦然。
魚卵
魚的卵分為浮性卵和沈性卵。
- 浮性卵 - 浮於水面。
- 沈性卵 - 沈於水底。又分為三種:黏著型、附著型、分離型。
- 黏著型
卵膜黏附於一起。
- 附著型
- 卵膜外有絲狀物體,可附於其他物體上。
- 淡水魚的卵大多為這類型。
- 分離型
- 毫無機率般散播在水底。
- 黏著型
護卵方式
魚護卵的方式有四種。
- 直接產卵於水中,不做任何保護。
- 守護著魚卵。
- 把卵產於水底石上,雄魚、雌魚輪流晝夜守護。
- 把卵置於口中。例如:慈鯛。
- 把卵置於育嬰袋。例如:海馬。
卵胎生型。- 魚卵在雄魚體內成長後直接以小魚型態生出。
- 例如:腔棘魚。
- 建巢
- 將產卵場用嘴打掃乾淨。
- 用嘴或鰭傳送水流以免魚卵缺氧而死。
- 雄魚吐出泡沫,製成泡沫巢,提供孵卵場所。
本能
攻擊行為
- 雄魚為爭奪雌魚而互相攻擊同類。
- 和同種或異種爭取食物。
- 制伏獵物。
- 保護魚卵或幼魚(雌魚此時並不差於雄魚)。
- 保護地盤(驅逐對象不限定為同種)
防禦方式
保護自己。
本有防禦機製- 避免遇到敵人。
- 隱藏
- 生活於洞穴、縫隙內。
- 將身體藏於沙中。
- 寄生於其他動物體內/體外。
- 吸附在其他大型物體下。
- 保護色
- 擁有和環境一樣或相近的顔色。
比目魚為其中的佼佼者,處身於任何環境,即使眼盲,體色都可變得和環境一模一樣。
- 展示警戒色
- 體色極為鮮艷、美麗時,通常是非常危險(有毒)、適口性不佳。
- 用以警戒敵人不要吃牠,否則吃力不討好。
- 擬態
- 具保護色功能,但連型態也和環境相似。
- 例如:楊枝魚搖擺的動作會和身邊的海藻極為相似。
- 隱藏
- 避免遇到敵人。
次生防禦行為- 當遇到獵食者後的逃生機制。
- 退避
- 最普通、基本的次生防禦行為。
- 通常躲入石隙、水草叢、海藻等地中。
- 十分有效,同時亦妨礙自身的活動,也不能得知獵食者何時離去。
- 逃逸
- 快速游泳。
- 跳出水面。
- 恐嚇
- 恐嚇敵人。
- 例如:魨會使身體膨脹,變成一大刺球。
- 假死
- 大部份獵食者只追獵活著的生物,假死可有效躲過獵殺。
- 分散攻擊者注意力。
- 某些魚類在尾部有一類似眼睛的大圓點,可使獵食者判斷方向錯誤。
- 退避
- 當遇到獵食者後的逃生機制。
其他防禦方式- 相對地,魚類還有很多各種千奇百怪的防禦方式。
- 群居
- 遇到獵食者時,雖有部分個體被獵食,但分散時會被獵食更多的個體。
- 一個個體發現危險時,可立刻發出警戒信號,通知整個群體,警覺性奇高。
- 群居
- 相對地,魚類還有很多各種千奇百怪的防禦方式。
洄遊
魚類洄遊有不少原因。可分三種:生殖洄游、索餌洄游、越冬洄游。
生殖洄游- 為了產卵,不少魚類都會洄遊到出生地,距離可長可短。可以是:
外海→沿岸
溪河→河口
江河/湖泊→江河/湖泊- 湖中央→湖邊
- ……
沿岸海域有大量浮游生物可供幼魚食用。- 河口則是孵化幼魚的良好場所。
- 部份魚類於此段時間停止進食。
- 為了產卵,不少魚類都會洄遊到出生地,距離可長可短。可以是:
索餌洄游- 洄游目的地有食物比較豐盛。
- 幼魚成長時需大量營養,於是游到食物豐盛地方攝取食物。
- 有些在洄遊過程中就已達到目的(索餌)。
越冬洄游- 水溫降低,尋找適合水溫水域。
- 水溫越低,游速越快。
- 水溫越溫,游速越慢。
其他洄游
水流量改變。
幾種洄游可同時進行,主要取決於魚類種類。
趨性
魚兒對單向環境的刺激,動物的定向行動反應,定型反應。有:
- 趨光性
- 趨電性
- 趨觸性 (趨固性)
- 趨化性
- 趨流性
各地概況
中國大陸
- 18目52科294屬1050種,純淡水魚967種,洄遊性魚15種,河口性魚68種。
- 約500種為特有品種。
- 69種處於瀕危狀態。
- 最多的為鯉形目,約佔一半。
香港
- 145種,118種本地魚,27種外來魚,約三分一接近瀕危絕種。
香港第二大豐富生物,只次於鳥類。- 若以土地比例計算,是亞洲區內淡水魚品種最豐富的地區。
台灣
- 總共約160種。63種純淡水魚。100餘種發現於淡鹹水域(包括22種洄遊性魚、23種河口性魚)。
- 34種為特有品種。
- 最多的為鰕虎科,其次為鯉科,兩者約佔50%。
保護
淡水魚通常居住於內陸水域,然而最近幾十年的經濟發展、人口增加、環境污染、濫墾、濫建、築壩、任意引進非本地品種、過度捕獲等問題,已令到淡水魚的自然棲息地及水質遭受到不可彌補的破壞,令到水生動物物種及數量大幅度銳減,其中約1800種淡水魚處於瀕危狀態,某些物種甚致經已絕種。若一個物種絕種,還會破壞食物鏈,嚴重影響生態平衡。
近親繁殖會影響人類後代,這一定律同樣適用於魚類,魚若近親繁殖,會造成魚類小型化。此情況常見於養魚場。
因此,人們需積極關心保護餘下飽受威脅的淡水魚品種。
生食潛在危險性
寄生蟲[1][2]- 細菌
參考文獻
^ 黃瑞培. 生魚片的蟲蟲危機. 自由時報. 2014-05-26.
^ 食品中動物性寄生蟲之檢驗方法 Methods of Test for Animal Parasites in Foods (PDF). 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本檢驗方法適用於魚貝類、食用肉類、生鮮蔬菜類及泡菜中寄生蟲之檢查。
外部連結
尋回台灣本土的淡水魚類 - 中央研究院- 淡水魚博物館
- 泰漁民捕獲可能是全球最大淡水魚
- 港淡水魚145種僅次鳥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