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书 (官职)


中文名稱




繁體尚書
简体尚书
韓文名稱








谚文상서 ‧ 판서
韩文汉字尙書 ‧ 判書
文观部式sangseo ‧ panseo
馬賴式sangsǒ ‧ p'ansǒ
越南文名稱 (?)




國語字Thượng thư
漢喃文.mw-parser-output .han-nomfont-family:"Nom Na Tong","Han-Nom Gothic","HAN NOM A","HAN NOM B","Ming-Lt-HKSCS-UNI-H","Ming-Lt-HKSCS-ExtB","FZKaiT-Extended","FZKaiT-Extended(SIP)","FZKaiS-Extended","FZKaiS-Extended(SIP)","Sun-ExtA","Sun-ExtB","MingLiU","MingLiU-ExtB","MingLiU_HKSCS","MingLiU_HKSCS-ExtB","SimSun","SimSun-ExtB",sans-serif
尚書
滿語名稱




滿文ᠠᠯᡳᡥᠠ ᠠᠮᠪᠠᠨ
穆麟德轉寫aliha amban

尚书是中国历史上从秦汉时期创立的中央政府官职,其重要性于汉朝达到顶峰,隋唐以后也成为分管六部的重要职官。


受到中國文化的影響,朝鮮半島的高麗王朝亦設有尚書的官職,為六部的最高官員。朝鮮王朝時期,改稱判書。越南亦模仿中國官職,設有尚書之職。



概述


尚書(為主掌之意)為古代官職名,先置於秦(戰國末齊亦有相類似的「掌書」),少府之屬官,為樸役之官,地位很低。秦的少府遺吏四人在官中掌天子所發的文書,為漢所沿襲。初為皇帝近侍,漢成帝尚書的改革及光武帝之建尚書臺,使之變為外朝官,由天子之側近分離出去。


漢武帝时,武帝以尚書奪丞相奏議之權,以制丞權。後因尚書文書之務與中書上章報問之職相近,而武漢又喜於內朝決政,身為宦官的中書比身為士人的尚書更便於行走官中,而以中書領尚書。《初學記》卷十一〈職官部〉載『中書令,漢武所置,出納帝命,掌尚書奏事,蓋周宮內史之任。漢初武遊宴後庭,公卿不得入,始用宦者典尚書,通掌圖書章奏之事,其後遂罷尚書,改置中書謁者令(即中書),盡用宦者。』是時上奏書要寫成正副二通,由中書(領尚書)先開副本,若內容其以為不佳則不奏,故能影響政事,《漢書》卷七十四〈魏相傳〉:『上書者皆為二封,署其一曰副,領尚書者先發副封,所言不善,屏去不奏。』昭帝時,霍光更要以領尚書事的身份掌控朝政。宣帝時,以于定国和张敞为平尚書事,企图遏制霍光,但张敞被霍光贬官[1][2]。後霍光去世,其孫霍山領尚書事,宣帝為削其權,使吏民之封事不經尚書直接上奏天子[3],由天子不能直接去處理,故實際上是中書令所理[4]。此例一開,使元帝時中書獨大(如弘恭、石顥),尚書令更要依附中書。


成帝時,遂以領尚書放遂中書宦官,罷中書。亦有王鳳改尚書之官制。《續漢志》云:「尚書四人為四曹月,常待曹主公卿事,二千石曹尚書主郡國二千石事(補充:亦有管刺吏之事),民曹尚書主凡民上書事,客曹尚書主外國夷狄之事。」成帝後設三公曹,因此為五曹。後主客曹又有分南、北主客二曹,二千石曹六有所分。


光武帝更分尚書為六曹(唐六部淵源於此),改尚書為尚書臺,尚書之務更重。杜佑在《通典》中言:「后漢,眾務悉歸尚書,(三公)但受成事而已」,《後漢書》卷七十九〈仲長統傳〉:「雖置三公,事歸台閣,三公之職,備員而已。」


尚書之權日重,後有以其它职务「錄尚書事」者,漸變為外朝之職,內朝部臣之位亦漸被宦官中常侍、黃門取代,由此關為東漢之宦官亂政。《後漢書》卷六十三〈李固傳〉:「今與陛下共理天下者,外則公卿、尚書,內則常侍,黃門。」


蜀汉建立时,诸葛亮以丞相录尚书事,及先主刘备逝世,托孤诸葛亮(223年受封武乡侯),又以尚书令李严(同年受封都乡侯)副之。诸葛亮逝世,丞相之位就此不设,蒋琬(235年封爵安阳亭侯)以尚书令录尚书事,接替成为最高决策官员。之后成乡侯费祎接任尚书令,并迁大将军,仍录尚书事,成为蜀国第三任决策者,都是以尚书的职事为核心。


董允于延熈七年(244年),以侍中守尚书令,为大将军费禕副貳[5] ;呂乂于董允去世後(延熈九年❲246年❳)[5],代其為尚书令[6] ;陳祗于吕乂去世後(延熈十四年❲251年❳),以侍中守尚书令[7]武鄉侯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同南乡侯董厥于景耀四年(261年)并平尚书事[8]


呂乂于延熈九年(246年)之前[6]、太傅許靖的孫子許遊于景耀年間(258—263年)[9]西乡侯张飞之孙张遵[10][11](张遵的两名姑姑先后成为刘禅皇后,所以张遵為劉禪內侄;因著諸葛瞻是劉禪的女婿,所以張遵也是諸葛瞻的內表兄/弟)、成阳亭侯胡济的弟弟胡博[12]显明亭侯向朗的侄兒向充[13][14]都曾任尚書。


至隋朝设立尚书省,成为执行政令的正式机构,管辖六部。這制度被唐朝、宋朝沿袭。其間尚書也被劃作六部的最高長官,即吏部尚書、戶部尚書、禮部尚書等等。明、清兩代不设三省,尚书省遂废,但六部長官仍稱尚書(明朝為正二品,清朝為從一品)。



注释




  1. ^ 《汉书》卷71:会昭帝崩,昌邑王徵即位,行淫乱,(于)定国上书谏。後王废,宣帝立,大将军(霍)光领尚书事,条奏群臣谏昌邑王者皆超迁。定国繇是为光禄大夫,平尚书事,甚见任用。


  2. ^ 《汉书》卷76:(张敞)以数上事有忠言,宣帝徵敞为太中大夫,与于定国并平尚书事。以正违忤大将军霍光,而使主兵车出军省减用度,复出为函谷关都尉。


  3. ^ 《汉书》卷68:时霍山自若领尚书,上(宣帝)令吏民得奏封事,不关尚书,群臣进见独往来,於是霍氏甚恶之。


  4. ^ 《汉书》卷68:(霍)山曰:「.....今陛下好与诸儒生语,人人自使书对事,多言我家者。尝有上书言大将军(霍光)时主弱臣强,专制擅权,今其子孙用事,昆弟益骄恣,恐危宗庙,灾异数见,尽为是也。其言绝痛,(霍)山屏不奏其书。後上书者益黠,尽奏封事,(宣帝)辄下中书令出取之,不关尚书,益不信人。」


  5. ^ 5.05.1 董允傳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畫—《三國志·蜀書九·董允傳》:延熈六年,(董允)加辅国将军。七年,以侍中守尚书令,为大将军费禕副贰。九年,卒。


  6. ^ 6.06.1 吕乂傳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畫—《三國志·蜀書九·吕乂傳》:(呂)乂到官,为之防禁,开喻劝导,数年之中,漏脱自出者万馀口。后入为尚书,代董允为尚书令,衆事无留,门无停賔。


  7. ^ 董允傳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畫—《三國志·蜀書五·諸葛亮傳》:吕乂卒,(陳)祗又以侍中守尚书令,加镇军将军,大将军姜维虽班在祗上,常率衆在外,希亲朝政。


  8. ^ 諸葛亮傳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畫—《三國志·蜀書五·諸葛亮傳》:建兴十二年,(諸葛)亮出武功,与兄瑾书曰:“今已八岁而聦慧可爱,嫌其早成,恐不为重器耳。”年十七,尚公主,拜骑都尉。…每朝廷有一善政佳事,虽非瞻所建倡,百姓皆传相告曰:“葛侯之所为也。”是以美声溢誉,有过其实。景耀四年,为行都护衞将军,与辅国大将军南乡侯董厥并平尚书事。


  9. ^ 許靖傳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畫—《三國志·蜀書八·許靖傳》:()靖虽年逾七十,爱乐人物,诱纳后进,清谈不倦。丞相诸葛亮皆为之拜。章武二年卒。子钦,先靖夭没。钦子,景耀中为尚书


  10. ^ 張飛傳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畫—《三國志·蜀書六·張飛傳》:(飛)长子苞,早夭。次子绍嗣,官至侍中尚书仆射。苞子尚书,随诸葛瞻于緜竹,与邓艾战,死。


  11. ^ 鄧艾傳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畫—《三國志·魏書二十八·鄧艾傳》:(鄧)忠、(師)纂驰还更战,大破之,斩(諸葛)瞻及尚书张遵等首,进军到雒。刘禅遣使奉皇帝玺绶,为笺诣艾请降。


  12. ^ 董和傳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畫—《三國志·蜀書九·董和傳》注:伟度者,姓,名济,义阳人。为(諸葛)亮主簿,有忠尽之效,故见襃述。亮卒,为中典军,统诸军,封成阳亭侯,迁中监军前将军,督汉中,假节领兖州刺史,至右骠骑将军。济弟,历长水校尉尚书


  13. ^ 向朗傳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畫—《三國志·蜀書十一·向朗傳》:(寵)迁中领军。延熈三年,征汉嘉蛮夷,遇害。宠弟,历射声校尉尚书


  14. ^ 來敏傳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畫—《三国志·蜀书十二·來敏传》:(來敏)年九十七,景耀中卒。子忠,亦博览经学,有敏风,与尚书向充等并能协赞大将军姜维。维善之,以为参军。



參見


  • 尚书令

  • 六部

  • 女尚書

  • 內尚書

  • 部長

  • 五兵尚書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情報】本週珍珠商品重點:煉金時裝 + 艾港勞工宿舍!!

京昆高速公路

【攻略】陳戈-謝勒汗智慧的古書 (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