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 (英格兰国王)
body.skin-minerva .mw-parser-output table.infobox captiontext-align:center
无地王约翰 | |
---|---|
英格蘭国王 | |
约翰的墓像 | |
統治 | 1199年4月6日—1216年10月19日 |
前任 | 理查一世 |
繼任 | 亨利三世 |
出生 | 1166年12月24日 牛津博蒙特宫 |
逝世 | 1216年10月19日(1216-10-19)(49歲) 诺丁汉郡纽瓦克特伦特河畔纽瓦克城堡 |
安葬 | 伍斯特座堂 |
配偶 | 格洛斯特的伊莎贝尔 昂古莱姆的伊莎贝拉 |
王朝 | 安茹王朝 |
父親 | 亨利二世 |
母親 | 阿基坦的埃莉诺 |
约翰(英文:John,1166年12月24日-1216年10月19日[1]),英格蘭國王,由1199年到1216年在位。亨利二世第五子,母親為阿基坦的埃莉诺,而幼王亨利、狮心王理查、布列塔尼公爵若弗鲁瓦二世則是约翰的兄長。他父王把在法国的领地全部授予几位兄长,由于已经没有领地可以封给约翰,他被称为无地王(the Lackland,源自亨利二世的戏称[2])。
目录
1 早期经历
1.1 童年
1.2 早年生活
2 理查年间
2.1 继位
2.2 勒古莱和约
2.3 丧失诺曼底
3 攻法失败和第一次诸侯战争
3.1 和诸侯关系紧张
3.2 1214年攻法失败
3.3 战前紧张和诸侯战争
3.4 诸侯战争
4 死于内战
5 死後成為狼人之傳說
6 家庭
6.1 祖先
6.2 婚姻和子女
7 評價
8 大眾文化
9 注釋
10 参考书目
早期经历
童年
约翰出生后,按中世纪贵族的传统被母亲交给乳母抚养,[3]后又与其姐琼安一同被送到福特沃特修道院(Fontevraud Abbey)。[4]因为当时来看约翰并没有继承领地的希望,这也许是为了培养他成为神职人员。[3]约翰的父母随后几年互相争斗,都没有介入约翰的童年生活。[3]约翰由卓越的行政官拉努尔夫·格兰维尔教育。[5]他还一度在兄长幼王亨利家度日,可能在那里学习了打猎和军事。[4]
约翰身高1米68,在当时的王室中较矮,长着暗红色的头发。他喜欢读书,这在当时来看是一件反常的事。[6]他还喜欢赌博,热衷打猎,[7]喜好音乐。[8]长大后的约翰被形容为“和蔼,机智,慷慨,好客”。[9]
早年生活
为了安定阿基坦的南部边境,亨利二世试图让5岁的约翰迎娶萨伏伊伯爵翁贝托三世的女儿阿丽希亚,[10]这样约翰就可以继承翁贝托的一些领地,[10]亨利二世也将希农、卢登、米拉博的城堡转到约翰名下。阿丽希亚也翻越阿尔卑斯山加入亨利二世的宫廷,但未及嫁给约翰就死了,约翰再次陷入无领地可继承的境地。[10]
1173年,由于不甘附属于亨利二世,又担心约翰分走自己的领地和城堡,[11]幼王亨利去巴黎和路易七世结盟。[12]王后埃莉诺因为被亨利二世对阿基坦的持续干涉所激怒,也说服理查和若弗鲁瓦去巴黎加入兄长的行列。[12]亨利二世击败了三个儿子的同盟,但在路易山和约中宽大处理了他们:[10]他允许幼王亨利带着骑士周游欧洲,阿基坦仍归理查,若弗鲁瓦可以重回布列塔尼;只有王后埃莉诺作为叛乱的主谋被囚禁。[13]作为和约的一部分,一直和父亲在一起的约翰也被赠与大量领地。从那时起,距离王位最远的他反而成为亨利二世最喜爱的儿子。[10]1175年,他获得已故康沃尔伯爵的领地。[10]次年,亨利二世又违反常例地废除格洛斯特女伯爵伊莎贝尔的姐妹们的继承权,然后让约翰与因此变得很富裕的伊莎贝尔订婚。[14]1177年,在牛津的国会上,亨利罢免爱尔兰领主威廉·菲茨阿尔德尔姆,代之以10岁的约翰。[14]
1183年,幼王亨利和理查为在英格兰、阿基坦、诺曼底争权而开战。亨利二世支持理查。不久,幼王亨利因痢疾去世。因为继承人死了,亨利二世决定重新分配儿子们的封地:理查加冕为英格兰国王,但在亨利二世去世前不可能掌握实权;若弗鲁瓦继续保有布列塔尼;约翰代替理查成为阿基坦公爵。[14]但理查拒绝放弃阿基坦,[14]亨利二世愤怒了,命约翰在若弗鲁瓦帮助下率军南下攻取阿基坦。[14]若弗鲁瓦和约翰攻打阿基坦的首府普瓦捷,而作为回应,理查攻打布列塔尼。[14]1184年底,一家人才勉强和解。[14]
1185年,约翰首次到爱尔兰,由三百骑士和一批行政官随行。[15]亨利二世希望称约翰为爱尔兰国王,但教皇路爵三世不答应。[15]当时爱尔兰刚被征服,和亨利二世的关系仍紧张。约翰取笑爱尔兰贵族的长胡子,又未能和盎格鲁-萨克森居民结盟,结果战败被逐出爱尔兰,回英格兰后将溃败归咎于总督米思勋爵休·德·拉西。[16]
约翰的家庭问题仍在继续:1186年,若弗鲁瓦在一次比武中丧命,留下遗腹子阿尔蒂尔和年幼的女儿埃莉诺。[17]布列塔尼将由阿尔蒂尔而非约翰继承,但若弗鲁瓦的死终究让约翰距离王位更近了一步。[17]理查想加入十字军,但担心出征后亨利二世会命约翰取代他。[18]1187年,他在巴黎和法兰西国王腓力二世结盟,次年就向腓力纳贡,取得腓力对他向亨利二世开战的支持。[19]理查和腓力联手对亨利开战,1189年和解,亨利承认理查为继承人。[20]约翰起初忠于父亲,但当理查胜势确立后倒向理查。[20]亨利二世不久去世。[20]
理查年间
1189年9月,理查继承英格兰王位,并加入第三次十字军。[20]为此,他靠出卖领地、爵位和职位筹集军费,且试图保证他出征时国内不叛乱。[21]他封约翰为摩坦伯爵,让他娶了格洛斯特的伊莎贝尔并得到兰开斯特、康沃尔、德比、德文、多塞特、诺丁汉、索默塞特的大量领地,希望以此换取约翰对他的忠诚。[22]而这些地方的要塞仍然由理查掌控,使约翰没有足够的军力和政治权势进行反叛。[23]约翰也许诺三年不去英格兰,但埃莉诺太后说服理查允许约翰进入英格兰。[24]于是,理查出征期间,约翰成为英格兰摄政,还被视为理查的推定继承人。[25]但出征在外的理查在塞浦路斯结婚了,这意味着他可能有婚生子嗣,约翰地位动摇。[26]
约翰寻求和刚东征归来的腓力二世结盟,希望在腓力帮助下获得诺曼底、安茹等理查名下的法国领地,[26]但被埃莉诺太后劝止。[26]理查一直未归,约翰开始猜测他已死或者迷路了。[27]事实上,理查回国途中被奥地利公爵俘虏并移交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亨利六世,后者索要赎金。[27]约翰趁机前往巴黎和腓力结盟,许诺休弃伊莎贝尔,改娶腓力的姐姐阿丽斯(阿丽斯早年和理查订婚,却成为亨利二世的情妇,理查后来也没有娶她),换取腓力的支持。[28]但埃莉诺太后阻止约翰娶阿丽斯。忠于理查的军队和约翰的军队在英格兰开战。[28]约翰军力薄弱,决定和解。1194年,理查回国,约翰余部投降,[29]本人撤退到诺曼底,最后被理查找到。[29]理查称约翰仅仅是“一个有着怀有恶意的顾问的孩子”(尽管约翰已经27岁了),原谅了他,但没收了他除爱尔兰外的所有封地。[30]
此后,约翰成为理查的忠实支持者。[31]理查希望通过有限而稳妥的军事行动收复被腓力趁机侵占的城堡,和弗兰德、布洛涅和神圣罗马帝国结盟,借日耳曼人对腓力施压。[32]1195年,约翰突袭并包围了埃夫勒,随后又在腓力攻打诺曼底时布置防务。[31]第二年,约翰又攻占加马舍,率人奇袭到距离巴黎仅80公里处,俘虏了博韦的主教。[31]为此,理查放下了对约翰的戒心,将格洛斯特郡重新封给他,并再次封他为摩坦伯爵。[31]
继位
狮心王理查继位后,因没有婚生子嗣,原本指定早逝的若弗鲁瓦的遗腹子阿尔蒂尔为储,但后又因为若弗鲁瓦的遗孀女公爵康斯坦斯太亲法而指定约翰继位。当理查于1199年去世时,大部分英格兰和诺曼贵族根据诺曼底的继承法支持约翰,而布列塔尼、曼恩和安茹的贵族则根据安茹的继承法支持阿尔蒂尔。约翰继位引起了一些诸侯的不满,他们继续拥戴阿尔蒂尔,腓力二世也一度支持阿尔蒂尔,而王太后阿基坦的埃莉诺因反感康斯坦斯而支持约翰。约翰在威斯敏斯特教堂加冕。腓力和阿尔蒂尔联手对约翰作战,阿尔蒂尔进逼昂热,腓力进军图尔,几乎将安茹帝国一分为二,[33]但反法的弗兰德伯爵鲍德温和布洛涅伯爵瑞诺的介入[34]及安茹贵族威廉·德·罗歇的倒戈让局势又倒向约翰一方。[35]1200年腓力与约翰和解,腓力承认约翰为英格兰国王,暂时放弃对阿尔蒂尔继承英格兰王位的支持,[36]尽管如此,和约要求阿尔蒂尔作为约翰的封臣得到保护。[37]约翰则放弃和弗兰德、布洛涅的结盟并承认腓力为自己在法领地的宗主。[37]编年史家将约翰与亡兄理查比较,给他取了个“软剑”的绰号。[38]
勒古莱和约
同年8月,约翰决定迎娶昂古莱姆的伊莎贝尔。因此,他必须休弃现在的妻子格洛斯特女伯爵伊莎贝尔。1199年约翰继位后即宣布和女伯爵的婚姻无效,指出两人都是亨利一世的后裔。[39]当时的编年史家认为约翰已经深深爱上了昂古莱姆的伊莎贝尔。他最终娶了已和休·吕西尼昂订婚的伊莎贝尔为王后,且慢待了休,导致吕西尼昂家族的叛乱,但被约翰镇压。腓力为此以召见封臣安茹伯爵的名义召约翰来宫廷,约翰拒绝。腓力因此将从约翰手中夺取的法国领地都封给阿尔蒂尔(他想亲自占有的诺曼底除外),再次和阿尔蒂尔联手对约翰开战。[40]
丧失诺曼底
约翰最初采取1199年的防御性战略,避免交战,小心保卫要塞。[41]但随着军事行动的进行,约翰一方戰事越来越糟,腓力在东部稳步取得进展。[41]1202年7月,阿尔蒂尔和吕西尼昂家族将埃莉诺太后围在米拉博,想将祖母劫为人质时,约翰在安茹管家威廉·德·罗歇陪同下率雇佣军南下救母,[41]打败并俘虏了阿尔蒂尔,[41]同时被俘的还有阿尔蒂尔同样比约翰有更优先的王位继承权的18岁的姐姐布列塔尼的埃莉诺(一说埃莉诺在此前就已被约翰控制[42]),她后来在约翰逃离诺曼底时被带回英格兰囚禁数年,受到约翰的善待。[43]这下,腓力失去了南侧的盟友,被迫撤军。[41]
通过米拉博一战的胜利,约翰的地位得到巩固,但这很快被他对待俘虏和盟友威廉·德·罗歇的态度葬送了。约翰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德·罗歇,严重冒犯了他,而由于他的虐待,22个被俘的叛乱头领死亡。[44]当时大部分地方贵族都是亲戚关系,他们不能接受自己的亲属蒙受如此待遇。[45]威廉·德·罗歇和约翰其他在安茹和布列塔尼的贵族盟友抛弃了约翰,倒向腓力,布列塔尼也发生了叛乱。[45]约翰财力吃紧,腓力取得优势。[46]
1203年初,约翰进一步被盟友抛弃。[45]他试图说服教皇因诺森三世介入,但教皇的介入并不成功。[45]情况对约翰来说越来越糟,他决定杀死阿尔蒂尔,以求除掉王位竞争者和布列塔尼叛乱的源头。[45]阿尔蒂尔最初被拘押在法莱斯,此时已转移到鲁昂。此后,阿尔蒂尔下落不明,当代史学家普遍认为他是被约翰所谋杀。[45]马加姆教堂年表认为:“约翰俘虏阿尔蒂尔并置于鲁昂监狱有些日子了……当约翰喝醉了,他亲手杀害了阿尔蒂尔,将尸体繫上石头投入了塞纳河。”[47]关于阿尔蒂尔之死的流言进一步削弱了地方上对约翰的支持。[43]约翰因谋杀亲侄、囚禁侄女,落下了无情的名声。
1203年末,约翰试图解救被腓力包围的诺曼底东侧要塞盖亚德城堡。[48]他试图水陆并进,这在今天的史学家看来很有想象力,但该计划过于复杂使军队难以顺利执行。[48]约翰的计划被腓力的军队阻止,于是他撤回布列塔尼,试图将腓力逐出东诺曼底。[48]结果,他极大地损伤了布列塔尼,却未能达到目的。[48]史学家认为他的军事战略还是过得去的,尽管并不出色。[36]很快,约翰的处境迅速恶化,诺曼底东境广泛支持腓力,安茹帝国在南部的权威也因为几年前理查放弃了一些要塞而埋下隐患。[49]约翰在中部地区使用长弓骑兵雇佣军使他失去了中部地区的支持,安茹帝国的权威一步一步倒塌。[50]12月,约翰经海峡撤回英格兰,下令在盖亚德城堡西面建立新防线。[48]1204年3月,盖亚德陷落。次月,埃莉诺太后去世。[48]这不仅仅是对约翰个人的重大打击,还带有约翰和法国南部的联盟解体的危险。[48]腓力南进并袭击诺曼底的中心地带,几乎没有遇到抵抗。[48]8月,腓力攻占诺曼底,南下占领安茹和普瓦图。[51]约翰在大陆上的领地只剩下阿基坦公国了。[52]
攻法失败和第一次诸侯战争
和诸侯关系紧张
如1212年试图推翻国王的阴谋所显示的那样,约翰和诸侯关系紧张已经有些年了。[53]很多不受宠的诸侯来自北英格兰,被史学家称为“北方人”。这些人的個人利益和與法国的冲突無關,很多人还欠约翰很多钱。所以那场叛乱被称为“国王债务人的一场叛乱”。[54]约翰的很多将领,尤其是他任命的英格兰行政官也参与叛乱,他们把彼此的联系看得比对国王的忠诚更重。[55]这种紧张关系在北威尔士蔓延,对约翰在1211年和威尔士亲王卢埃林签订的和约的反对行为最终发展为公开冲突。[56]对一些人来说,任命彼得·德·罗歇为大法官也是造成君臣关系紧张的一个重要因素,因为在很多诸侯眼中彼得是一个“粗鲁的外国人”。[57]约翰1214年在法国的军事失败可能是在他统治的末年遭到诸侯反对的导火索。在布汶战败后,詹姆斯·霍尔特称走向内战的道路“直接,短,不可避免”。[58]
1214年攻法失败
1214年,约翰最后一次试图从腓力手中夺取诺曼底。他很乐观,因为他和外甥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奥托四世及布洛涅伯爵瑞诺、弗兰德伯爵斐迪南构建了联盟,得到教皇的支持,且有足够的资金供养他经验丰富的军队。[59]但当2月约翰兵发普瓦图时,很多诸侯拒绝提供军事帮助,约翰只能寻求雇佣兵来填这个空子。[60]约翰计划由普瓦图向东北进军巴黎,奥托、瑞诺和斐迪南在威廉·隆斯佩(亨利二世的私生子、约翰之弟)支持下由弗兰德向西南进军。[60]
战事最初很顺利,约翰在和法国路易王子的对垒中占优,并于6月收复安茹。[61]随后约翰包围了要塞穆瓦讷的罗歇,路易因兵力较少只得放弃。[62]安茹当地贵族拒绝和国王一起进军,约翰只好撤退到拉罗谢尔。[62]不久,腓力在东面的布汶战役中击败奥托等约翰的盟军,约翰收复诺曼底的希望彻底破灭。[63]他在为期六年的和约中将安茹归还法国并赔款,[63]10月回到英格兰。[63]
战前紧张和诸侯战争
约翰回国后数月,叛乱诸侯在英格兰北部和东部组织对抗他的统治。[64]1215年1月,约翰在伦敦召开国会,谈论进行改革和在春季在助手和叛臣之间进行和谈。[65]教皇因诺森三世寄信支持他,这对约翰很重要,为他提供了镇压诸侯和控制坎特贝里大主教斯蒂芬·朗顿的途径。[66]同时,约翰在普瓦图附近招募雇佣军,尽管其中一部分后来被遣返,以免留下国王升级战端的嫌疑。[65]约翰自称想参加十字军,这使他在教会法律下获得额外的政治庇护。[67]
File:Magna Carta (British Library Cotton MS Augustus II.106)
4月,教皇的支持信到了,但叛乱诸侯也已集结。5月,他们聚集在北安普顿,宣布断绝和约翰的封建君臣关系,选罗伯特·菲茨沃尔特为他们的军事统帅。[68]他们自称“上帝的军队”,进军伦敦,占领了伦敦、林肯和埃克塞特。[69]约翰的示弱和妥协很成功,但叛军攻占伦敦后在约翰的王党阵营中诱发了一批新的叛王者。[69]约翰命朗顿组织和叛乱诸侯和谈。[69]
1215年6月15日,约翰在温莎城堡附近的兰尼米德会见了叛军首领。[69]朗顿的调停努力催生了一部有和约作用的宪章,它后来被重命名为《大宪章》。[70]宪章不仅回应了诸侯的抱怨,还形成了对政治改革的更为广泛的建议,尽管它只保障自由民而非农奴和不自由的劳工的权利。[71]它许诺保障教会权利,免除非法监禁,加速推出正义的新税法。[72]宪章要求组建由25名中立诸侯组成的国会负责监督和保证约翰忠于宪章,叛军撤退并将伦敦交还国王。[73]
但约翰和叛乱诸侯都不想实践和约。[73]叛乱诸侯认为约翰不能接受诸侯国会,将挑战宪章的合法性。他们将强硬派组成诸侯国会,拒绝像先前答应的那样撤军及交还伦敦。[74]而约翰也不守承诺,在察觉到宪章损害到教皇在1203年和约(认可教皇为约翰的宗主)中的权利后向因诺森求助。[75]因诺森答应了,宣称宪章“不仅可耻、苛刻,而且非法、非正义”并开除叛乱贵族的教籍。[75]和约的失败迅速导致了第一次諸侯戰爭。[75]
诸侯战争
叛乱诸侯率先行动:他们占领了属于大主教朗顿但几乎无人防守的战略要塞罗切斯特城堡。[76]约翰已经为军事冲突做足了准备。他储存了资金来付给雇佣兵并保证获得威廉·马绍尔和切斯特伯爵拉努尔夫等英威边境领主们和他们的军队的支持。[77]叛军缺少重型装备,难以袭击将他们南北分隔的由王室城堡组成的防线。[78]约翰的战略是:孤立伦敦叛军、保护弗兰德雇佣兵的补给线,防止法军在东南登陆,然后在缓慢的摩擦战中取胜。[76]约翰推迟处理和北威尔士疾速恶化的关系,卢埃林也在那里举兵反对1211年和约。[79]
约翰的军事行动最初成功。11月,他在一次老练的袭击后收复了罗切斯特,史学家雷吉纳尔德·布朗称之为“英格兰截至当时最伟大的围城之一”。[80]收复东南后,约翰分兵,派威廉·隆斯佩收复伦敦以北和东盎格利亚,约翰亲自北上经诺丁汉攻打北方诸侯的领地。[81]两路军队都成功了,伦敦的叛军余部大部分被牵制。[81]1216年1月,约翰进兵和与叛军结盟的苏格兰国王亚历山大二世作战,[82]在一次急行军中收复对方占领的北英格兰领地,仅用10天时间就进逼爱丁堡。[82]
叛乱诸侯邀请法国路易王子领导他们:路易作为亨利二世的外孙女卡斯蒂利亚的布兰卡的夫婿,拥有对英格兰王位的继承权。[83]腓力可能私下对路易有所支持,但拒绝公开支持,路易因为参与对约翰作战,被因诺森三世开除了教籍。[83]路易计划登陆给约翰带来了麻烦,路易会带来海军和叛军亟需的攻城工具。[84]约翰在苏格兰抑制住亚历山大后,南下对付入侵法军。[82]
路易王子希望在1216年5月在英格兰南部登陆,约翰聚集了一支海军予以拦截。[81]但不幸的是,他的舰队被风暴驱散,路易没受到阻拦就在肯特登陆。[81]约翰踌躇了,决定不立即攻击路易,也许是惧战,也许是担心手下的忠诚。[81]路易和叛乱诸侯西进,约翰撤退,用整个夏天的时间在残余领土上重组防线。[85]约翰见证了包括弟弟威廉·隆斯佩在内的将领开小差。夏末,叛军重新控制了英格兰东南及北部的一些地区。[85]
死于内战
1216年9月,約翰开始一轮新的猛攻。他从科茨沃尔德出发,假装解救温莎城堡,向东攻打伦敦周边直至剑桥以分割林肯郡和东盎格利亚的叛军。[86]他北上解了林肯之围,向东返回金斯林恩,可能是督促大陆为他提供补给。[87]在金斯林恩,约翰染上了致命的痢疾。[87]亚历山大二世再次入侵北英格兰,8月攻占卡莱尔,南下朝见路易王子;约翰差一点截住了他。[88]路易和英格兰诸侯的矛盾却在加剧,威廉·马绍尔的儿子小威廉和威廉·隆斯佩等人都抛弃路易重归约翰阵营。[89]
约翰回到西部,[90]病情加重,到纽瓦克城堡后无力行进。10月18日夜,约翰病死。[91][92]很多人认为他是被毒死的。[93]一队雇佣兵护送他的尸体到沃斯特大教堂安葬,[94]1232年再加上带有肖像的石棺。[95]由其子亨利三世繼位。
死後成為狼人之傳說
在民間傳說中,約翰的死因是被一名修士下毒。據信這毒藥中包含了狼頭草,而狼頭草在中古巫術中是會使中毒者化身成狼人的材料。約翰下葬之後,人們聽見他的墓穴中傳來了各種各樣的嚎叫聲,恐懼的居民們將屍體拖出任其腐爛。但是不久之後,就有人聲稱看見化為狼人的國王在森林之中遊走。
家庭
祖先
.mw-parser-output .chart-containermax-width:100%;overflow:auto;overflow-x:auto;overflow-y:visible.mw-parser-output .chart-contentborder-spacing:0;border-collapse:separate
先祖 | ||||||||||||||||||||||||||||||||||||||||||||||||||||||||||||||||||||||||||||||||||||||||||||||||||||||||||||||||||||||||||||||||||||||||||||||||||||||||||||||||||||||||||||||||||||||||||||||||||||||||||||||||||||||||||||||||||||||||||||||||||||||||||||||||||||||||||||||||||||||||||||||||||||||||||||||||||||||||||||||||||||||||||||||||||||||||||||||||||||||||||||||||||||||||||||||||||||||||||||||||||||||||||||||||||||||||||||||||||||||||||||||||||||||||||||||||||||||||||||||||||||||||||||||||||||||||||||||||||
---|---|---|---|---|---|---|---|---|---|---|---|---|---|---|---|---|---|---|---|---|---|---|---|---|---|---|---|---|---|---|---|---|---|---|---|---|---|---|---|---|---|---|---|---|---|---|---|---|---|---|---|---|---|---|---|---|---|---|---|---|---|---|---|---|---|---|---|---|---|---|---|---|---|---|---|---|---|---|---|---|---|---|---|---|---|---|---|---|---|---|---|---|---|---|---|---|---|---|---|---|---|---|---|---|---|---|---|---|---|---|---|---|---|---|---|---|---|---|---|---|---|---|---|---|---|---|---|---|---|---|---|---|---|---|---|---|---|---|---|---|---|---|---|---|---|---|---|---|---|---|---|---|---|---|---|---|---|---|---|---|---|---|---|---|---|---|---|---|---|---|---|---|---|---|---|---|---|---|---|---|---|---|---|---|---|---|---|---|---|---|---|---|---|---|---|---|---|---|---|---|---|---|---|---|---|---|---|---|---|---|---|---|---|---|---|---|---|---|---|---|---|---|---|---|---|---|---|---|---|---|---|---|---|---|---|---|---|---|---|---|---|---|---|---|---|---|---|---|---|---|---|---|---|---|---|---|---|---|---|---|---|---|---|---|---|---|---|---|---|---|---|---|---|---|---|---|---|---|---|---|---|---|---|---|---|---|---|---|---|---|---|---|---|---|---|---|---|---|---|---|---|---|---|---|---|---|---|---|---|---|---|---|---|---|---|---|---|---|---|---|---|---|---|---|---|---|---|---|---|---|---|---|---|---|---|---|---|---|---|---|---|---|---|---|---|---|---|---|---|---|---|---|---|---|---|---|---|---|---|---|---|---|---|---|---|---|---|---|---|---|---|---|---|---|---|---|---|---|---|---|---|---|---|---|---|---|---|---|---|---|---|---|---|---|---|---|---|---|---|---|---|---|---|---|---|---|---|---|---|---|---|---|---|---|---|---|---|---|---|---|---|---|---|---|---|---|---|---|---|---|---|---|---|---|---|---|---|---|---|---|---|---|---|---|---|---|---|---|---|---|---|---|---|---|---|---|---|---|---|---|---|---|---|---|---|---|---|---|---|---|---|---|---|---|---|---|---|---|---|---|---|---|---|---|---|---|---|---|---|---|---|---|---|---|---|---|---|---|---|---|---|---|---|---|---|---|---|---|---|---|---|---|---|---|
|
婚姻和子女
约翰第一次婚姻娶格洛斯特的伊莎贝尔,无子女,且婚姻被宣布无效。第二次婚姻娶昂古莱姆的伊莎贝拉,生有:
- 长子亨利(亨利三世,Henry III)(1207-1272)
- 次子理查,第一代康沃爾伯爵(Richard, 1st Earl of Cornwall,1209-1272)
- 长女琼(Joan of England)(1210-1238),嫁苏格兰國王亞歷山大二世。
- 次女伊莎贝拉(Isabella of England)(1214-1241),嫁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腓特烈二世。
- 三女埃莉诺(Eleanor of England)(1215-1275),嫁彭第2布罗克伯爵威廉·马歇尔,后嫁莱斯特的第6伯爵西蒙德孟福尔。
- 私生子:理查、奥利弗、约翰、乔弗雷、亨利、奥斯伯特·吉福德、欧德斯、巴托洛缪、腓力
- 私生女:琼、毛德、伊莎贝尔[96]
評價
約翰被普遍地視為英國歷史上最不成功的君王之一,他串通外敵、謀叛兄長、殺害姪兒、失去歐陸領土的經歷使他在世時就失去臣民的愛戴。約翰在處理國際與貴族關係上犯過不少嚴重的錯誤,致使他在其治世必須花費大量心力來處理它們。甚至有說法認為,約翰失敗的統治使之後的英國王室不再以約翰為男性成員命名。
但約翰統治時期的動盪並不能完全歸咎於他,他與貴族間的緊張關係其實能追溯到其父亨利二世開始的王權集中措施,他聞名的兄長獅心王理查不負責任的統治也早已造成王室財力的疲敝。約翰在軍事跟策略上的手腕是及格的,他的一系列法國戰役雖然以失敗收場但仍是法王難纏的對手,而他在內戰期間更掌握著多數時間的優勢。
約翰仍舊為英國留下了一些正面的影響─然而多半是無心插柳之舉。作為一份權宜之計而簽訂、且幾乎未被實踐的「大憲章」在後世有著極其崇高的地位,更視為西方民主制度的重要里程之一;一些與貴族對立時期所訂的政策則被認為為其孫愛德華一世征服威爾斯打下基礎。另外,利物浦港的建設也始於約翰一朝。
被譽為成文憲法之祖的《大憲章》亦是由約翰在諸侯、貴族、僧侶和民眾的逼迫下所簽署的法令,因此就某種意義上來看,約翰對於政治和法律還是有點貢獻的。
大眾文化
在《羅賓漢》的傳說中,約翰通常被描繪為主要反派,在各種版本的傳說裡,他的邪惡統治與諾丁罕領主的橫徵暴歛互為表裡的造就了夏伍德森林的好漢,而他勾結法國圖謀王位的史實也多半會被提及。
在2010年的電影《罗宾汉》中,約翰由奥斯卡·伊撒克(Oscar Isaac)扮演。片中的約翰被詮釋為一名輕佻、背信、多疑的負面人物,但在與母親與妻子的對手戲中也表現出他自卑、令人同情的一面。
日本的英國史著作中常稱約翰為「失地王」,但應該是錯誤的將他「無地王」的綽號與他失去諾曼底的史實加以連結而產生的。
注釋
^ 也有10月18日的說法
^ McLynn, p.36.
^ 3.03.13.2 Turner, p.31.
^ 4.04.1 Warren, p.26.
^ Turner, p.31; Warren, p.26.
^ Warren, p.140.
^ Warren, pp.139–40; McLynn, p.78
^ McLynn, p.78.
^ McLynn, p.78, 94; Turner, p.30.
^ 10.010.110.210.310.410.5 Turner, p.36.
^ Carpenter (2004), p.223; Turner, p.35.
^ 12.012.1 Carpenter (2004), p.223.
^ Carpenter (2004), p.243.
^ 14.014.114.214.314.414.514.6 Turner, p.37.
^ 15.015.1 Warren, p.35.
^ Warren, p.36.
^ 17.017.1 Warren, p.37.
^ Turner, p.39; Warren, p.38.
^ Turner, p.38.
^ 20.020.120.220.3 Warren, p.38.
^ Warren, pp.38–9.
^ Warren, pp.39–40.
^ Barlow, p.293.
^ Warren, p.40.
^ Inwood, p.58
^ 26.026.126.2 Warren, p.43.
^ 27.027.1 Warren, p.44.
^ 28.028.1 Warren, p.45.
^ 29.029.1 Warren, p.46.
^ Warren, pp.46–7.
^ 31.031.131.231.3 Warren, p.47.
^ Fryde (2007), p.336.
^ Warren, p.51.
^ Warren, p.53.
^ Warren, p.54.
^ 36.036.1 Turner, p.98.
^ 37.037.1 Warren, p.55.
^ Warren, p.63.
^ Turner, p.98
^ Turner, p.99.
^ 41.041.141.241.341.4 Turner, p.100.
^ Eleanor of Brittany and Her Treatment by King John and Henry III, G. Seabourne著
^ 43.043.1 Warren, p.83.
^ Turner, pp.100–1.
^ 45.045.145.245.345.445.5 Turner, p.101.
^ Holt (1984), p.94; Turner, p.94; Bradbury (1998), p.159; Moss, p.119.
^ McLynn, p.306.
^ 48.048.148.248.348.448.548.648.7 Turner, p.102.
^ Power, pp.135–6.
^ Power, p.135.
^ Turner, pp.102–3.
^ Turner, p.103.
^ Turner, pp.173–4.
^ Carpenter (2004), p.273, after Holt (1961).
^ Church (1999), p.154.
^ Rowlands, pp.284–5.
^ Carpenter (2004), p.287.
^ Turner, pp.173–4; Holt (1961), p.100.
^ Barlow, p.335.
^ 60.060.1 Carpenter (2004), p.286.
^ Carpenter (2004), p.286; Warren, p.221.
^ 62.062.1 Warren, p.222.
^ 63.063.163.2 Warren, p.224.
^ Turner, p.174.
^ 65.065.1 Turner, p.178.
^ Turner, p.179.
^ Warren, p.233.
^ Turner, p.174, p.179.
^ 69.069.169.269.3 Turner, p.180.
^ Turner, pp.180, 182.
^ Turner, p.182.
^ Turner, p.184-5.
^ 73.073.1 Turner, p.189.
^ Turner, pp.189–190.
^ 75.075.175.2 Turner, p.190.
^ 76.076.1 Turner, p.192.
^ Turner, p.191.
^ Turner, p.191; Barlow, p.354.
^ Rowlands, pp.286–7.
^ Turner, p.192引用Brown, pp.10–11; Turner, p.193.
^ 81.081.181.281.381.4 Turner, p.193.
^ 82.082.182.2 Duncan, p.267.
^ 83.083.1 Turner, pp.191–2.
^ Barlow, p.356.
^ 85.085.1 Turner, p.194.
^ Turner, p.194; Warren, p.253.
^ 87.087.1 Warren, p.253.
^ Turner, p.194; Duncan, p.267; Warren, p.253.
^ McLynn, p.455; Warren, p.253.
^ Warren, p.254.
^ Fryde, Greenway, Porter and Roy, p.37.
^ Warren, pp.254–5.
^ Given-Wilson, p.87.
^ Warren, p.255; McLynn, p.460.
^ Danziger and Gillingham, p.270.
^ Richardson, p.9.
参考书目
.mw-parser-output .refbeginfont-size:90%;margin-bottom:0.5em.mw-parser-output .refbegin-hanging-indents>ullist-style-type:none;margin-left:0.mw-parser-output .refbegin-hanging-indents>ul>li,.mw-parser-output .refbegin-hanging-indents>dl>ddmargin-left:0;padding-left:3.2em;text-indent:-3.2em;list-style:none.mw-parser-output .refbegin-100font-size:100%
- Aberth, John.(2003)A Knight at the Movies: Medieval History on Film. London: Routledge. ISBN 978-0-415-93886-0.
- Barlow, Frank.(1999)The Feudal Kingdom of England, 1042–1216. Harlow, UK: Pearson Education. ISBN 0-582-38117-7.
- Barrett, Nick.(2007)"The Revenues of King John and Philip Augustus Revisited," in Church (ed) 2007.
- Bartlett, Robert.(2000)England Under the Norman and Angevin Kings: 1075–1225. Oxford: Clarendon Press. ISBN 0-19-822741-8.
- Bevington, David.(2002)"Literature and the theatre," in Loewenstein and Mueller (eds) 2002.
- Bolton, J. K.(2007)"English Economy in the Early Thirteenth Century," in Church (ed) 2007.
- Bradbury, Jim.(1998)Philip Augustus, King of France 1180–1223. London: Longman. ISBN 978-0-582-06058-6.
- Bradbury, Jim.(2007)"Philip Augustus and King John: Personality and History," in Church (ed) 2007.
- Brown, Reginald Allen.(1989)Rochester Castle: Kent. London: English Heritage. ISBN 978-1-85074-129-9.
- Carpenter, David.(1996)The Reign of Henry III. London: Hambledon Press. ISBN 978-1-85285-137-8.
- Carpenter, David.(2004)Struggle for Mastery: The Penguin History of Britain 1066–1284.[永久失效連結] London: Penguin. ISBN 978-0-14-014824-4.
- Church, Stephen D.(1999)The Household Knights of King John.[永久失效連結]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ISBN 978-0-521-55319-3.
- Church, Stephen D.(ed)(2007)King John: New Interpretations. Woodbridge, UK: Boydell Press. ISBN 978-0-85115-947-8.
- Churchill, Winston.(1958)A History of the English-Speaking Peoples, Volume 1. London: Cassell. OCLC 634802587.
- Coss, Peter.(2002)"From Feudalism to Bastard Feudalism," in Fryde, Monnet and Oexle (eds)(2002)。
- Curren-Aquino, Deborah T.(1989a)"Introduction: King John Resurgent," in Curren-Aquino (ed) 1989b.
- Curren-Aquino, Deborah T.(ed)(1989b)King John: New Perspectives. Cranbury, US: University of Delaware Press. ISBN 978-0-87413-337-0.
- D'Ammassa, Don.(2009)Encyclopedia of Adventure Fiction: the Essential Reference to the Great Works and Writers of Adventure Fiction. New York: Facts on File. ISBN 978-0-8160-7573-7.
- Danziger, Danny and John Gillingham.(2003)1215: The Year of the Magna Carta. London: Coronet Books. ISBN 978-0-7432-5778-7.
- Duffy, Sean.(2007)"John and Ireland: the Origins of England’s Irish Problem," in Church (ed) 2007.
- Duncan, A. A. M.(2007)"John King of England and the King of the Scots," in Church (ed) 2007.
- Dyer, Christopher.(2009)Making a Living in the Middle Ages: The People of Britain, 850 – 1520. London: Yale University Press. ISBN 978-0-300-10191-1.
- Elliott, Andrew B. R.(2011)Remaking the Middle Ages: The Methods of Cinema and History in Portraying the Medieval World. Jefferson, US: McFarland. ISBN 978-0-7864-4624-7.
- Fryde, E. B., D. E. Greenway, S. Porter and I. Roy (eds)(1996)Handbook of British Chronology, third edition.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ISBN 0-521-56350-X.
- Fryde, Natalie, Pierre Monnet and Oto Oexle.(eds)(2002)Die Gegenwart des Feudalismus. Göttingen, Germany: Vandenhoeck and Ruprecht. ISBN 978-3-525-35391-2.
- Fryde, Natalie.(2007)"King John and the Empire," in Church (ed) 2007.
- Galbraith, V. H.(1945)"Good and Bad Kings in English History," History 30, 119–32.
- Gillingham, John.(1994)Richard Coeur de Lion: Kingship, Chivalry, and War in the Twelfth Century. London: Hambledon Press. ISBN 978-1-85285-084-5.
- Gillingham, John.(2007)"Historians without Hindsight: Coggshall, Diceto and Howden on the Early Years of John's Reign," in Church (ed) 2007.
- Given-Wilson, Chris.(1996)An Illustrated History of Late Medieval England. Manchester: 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 ISBN 0-7190-4152-X.
- Harper-Bill.(2007)"John and the Church of Rome," in Church (ed) 2007.
- Harris, Jesse W.(1940)John Bale, a study in the minor literature of the Reformation. Urbana, US: Illinois Studies in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 Hodgett, Gerald.(2006)A Social and Economic History of Medieval Europe. Abingdon, UK: Routledge. ISBN 978-0-415-37707-2.
- Holt, James Clarke.(1961)The Northerners: A Study in the Reign of King John.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OCLC 862444.
- Holt, James Clarke.(1963)King John. London: Historical Association. OCLC 639752123.
- Holt, James Clarke.(1984)"The Loss of Normandy and Royal Finance," in Holt and Gillingham (eds) 1984.
- Holt, James Clarke and John Gillingham (eds)(1984)War and Government in the Middle Ages: Essays in Honour of J. O. Prestwich. Woodbridge, UK: Boydell Press. ISBN 978-0-389-20475-6.
- Hunnisett, R. F.(1961)The Medieval Coroner.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OCLC 408381.
- Huscroft, Richard.(2005)Ruling England, 1042–1217. Harlow, UK: Pearson. ISBN 0-582-84882-2.
- Inwood, Stephen.(1998)A History of London. London: Macmillan. ISBN 978-0-7867-0613-6.
- Johnson, Hugh.(1989)Vintage: The Story of Wine. New York: Simon and Schuster. ISBN 0-671-68702-6.
- Jordan, William Chester.(1991)"Isabelle d'Angoulême, by the Grace of God, Queen," in Revue belge de philologie et histoire, 69, 821–852.
- Lawler, John and Gail Gates Lawler.(2000)A Short Historical Introduction to the Law of Real Property. Washington DC: Beard Books. ISBN 978-1-58798-032-9.
- Loewenstein, David and Janel M. Mueller.(eds)(2002)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Early Modern English Literatur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ISBN 978-0-521-63156-3.
- Maley, Willy.(2010)"'And bloody England into England gone': Empire, Monarchy, and Nation in King John," in Maley and Tudeau-Clayton (eds) 2010.
- Maley, Willy and Margaret Tudeau-Clayton.(eds)(2010)This England, That Shakespeare: New Angles on Englishness and the Bard. Farnham, UK: Ashgate Publishing. ISBN 978-0-7546-6602-8.
- Mason, Emma.(2008)King Rufus: The Life and Murder of William II of England. Stroud, UK: The History Press. ISBN 978-0-7524-4635-6.
- McEachern, Claire.(2002)"Literature and national identity," in Loewenstein and Mueller (eds) 2002.
- McLynn, Frank.(2007)Lionheart and Lackland: King Richard, King John and the Wars of Conquest. London: Vintage Books. ISBN 978-0-7126-9417-9.
- Moss, V. D.(2007)"The Norman Exchequer Rolls of King John," in Church (ed) 2007.
- Norgate, Kate.(1887)England Under the Angevin Kings, vol. 2. London: Macmillan. OCLC 373944.
- Norgate, Kate.(1902)John Lackland. London: Macmillan. OCLC 1374257.
- Poole, Stephen.(1993)From Domesday Book to Magna Carta 1087–1216.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ISBN 0-19-285287-6.
- Potter, Lois.(1998)Playing Robin Hood: the Legend as Performance in Five Centuries. Cranbury, US: University of Delaware Press. ISBN 978-0-87413-663-0.
- Power, Daniel.(2007)"King John and the Norman Aristocracy," in Church (ed) 2007.
- Ramsay, James Henry.(1903)The Angevin Empire. London: Sonnenschein. OCLC 2919309.
- Richardson, Douglas.(2004)Plantagenet Ancestry: a Study in Colonial and Medieval Families. Salt Lake City: Genealogical Publishing. ISBN 978-0-8063-1750-2.
- Rowlands, Ifor W.(2007)"King John and Wales," in Church (ed) 2007.
- Scott, Walter.(1998)Ivanhoe. Edinburgh: 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 ISBN 978-0-7486-0573-6.
- Stenton, Doris Mary.(1976)English Society in the Early Middle Ages(1066–1307). Harmondsworth, UK: Penguin. ISBN 0-14-020252-8.
- Tulloch, Graham.(1988)"Historical Notes," in Scott (1998).
- Turner, Ralph V.(2009)King John: England's Evil King? Stroud, UK: History Press. ISBN 978-0-7524-4850-3.
- Vincent, Nicholas.(2007)"Isabella of Angoulême: John's Jezebel," in Church (ed) 2007.
- Warren, W. Lewis.(1991)King John. London: Methuen. ISBN 0-413-45520-3.
约翰 (英格兰国王) 金雀花王朝 出生于:1166年12月24日逝世於:1216年10月19日 | ||
---|---|---|
統治者頭銜 | ||
前任: 理查一世 | 诺曼底公爵 1199年-1204年 | 无 原因:被法国国王腓力二世兼併 |
安茹伯爵 1199年-1204年 | 无 原因:被法国国王腓力二世兼併 (下一任相同称号:查理一世) | |
英格蘭國王 1199年-1216年 | 繼任: 亨利三世 | |
前任: 無 | 愛爾蘭領主 1185年-1216年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