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
醫學 | |||
| |||
內科學
| |||
外科學
| |||
其他醫學專科
| |||
替代醫學
| |||
診斷醫學
| |||
相關學科
| |||
醫事人員
| |||
醫療行為
| |||
健康議題
| |||
主題與專題
| |||
其他
| |||
醫生又稱醫師,在中國古代称大夫或郎中。「医生」其本意是指专精医学的人,「生」指先生(也是以前社会对师长的敬称)。唐朝的医疗行政机构叫太医署,它采取政教合一的政策,既是医务行政机构,又是医学教育机构,是世界上最早的医学院。现在「大夫」一词在中國大陸北方人中也常用。
据称,三国时,东吴有位名医叫董奉,精通医道,有妙手回春之术,医德也高。他晚年为百姓治病不收诊费和药钱,但要求病人痊愈后必须到山上种植杏树,名为“康乐杏”。后来,杏林用来专指医术精良,医德高尚的医生。[1]
目录
1 医生的社会地位
2 教育与訓練
2.1 所有医生
2.2 内科医生
2.3 外科醫師
2.4 中華民國臺灣的醫學教育
2.5 香港的44個醫生專科[2]
3 規範
4 社會問題
5 參見
6 参考文献
7 外部連結
医生的社会地位
過去醫師由於薪資高而擁有與公務員、教職員、企業主管、法官同樣崇高的社會地位,又與律師、會計師、建築師、精算師、機師等並列為職場「六師」,是士人求職最為嚮往的職業之一,然而因為社會職場不斷變遷之原故,「六師」的光環至今已出現萎縮的趨勢。
教育与訓練
世界各地的醫學教育訓練與職業途徑都不同。
所有医生
按照不同的地区和大学,入门的医学教育可能在中等教育或高等教育后进行。前者一般上需费时五至六年来完成。需要预先接受大学教育(一般上是三至四年的学位课程,并且常常是理科)的医学教育通常费时四至五年。因此,获得一个基础的医学学位可能需花五至八年的时间,按照不同的地区和大学而定。比如,美国医学院要求入学生必须成功的完成四年的大学,然后才可以接受四年的医学教育。从美国医学院毕业之后,学生得到医学博士的称呼与荣誉。
在入门训练完成之后,刚毕业的医生在被赋予完全的注册以前经常需要经过一至两年的时间在被监视下实行医术。这可能被称为实习或者有条件的注册。
医生持有在他毕业的大学赋予的医学学位。这个学位使医生在特定的国家有资格被授权或注册,并需要特定的实习期。
内科医生
在毕业之后,医生可能接受进一步的某一领域的训练成为专科医生。这经常需要花三至六年,按照不同的专科和地方而定。一个在内科学(或其次专科)完成训练的医生被称为内科医生。
在某些地方,专科训练在完成入门训练之后或之前开始。在其他地方,初级的医生必须先接受一至两年的普通训练,才能接受专科训练。因此,按照不同的地方而定,一个内科医生在完成基本的医学训练之后经常不被承认为专科医生直到七年或更久以后。
- 英文的physician常常被翻譯成「內科醫師」,但事實上在英語國家physician可以直接當成醫生使用,例如醫病關係即為physician-patient relationship,此時並不專指內科醫師而言;詳情請參照英語維基。
外科醫師
相對於內科醫生,外科醫師需要完成外科學的訓練,外科學探討的是執行手術相關的技巧與知識。
中華民國臺灣的醫學教育
臺灣的醫生培育過程如下:
- 有意從醫者需通過各種大學入學考試或甄試以進入醫學相關科系就讀,如:醫學系或後醫系;入學後身分即成為醫學生,直到畢業。完成醫學的大學教育通常需五到八年。但從2013年開始,為了接軌主流世界醫學教育制度,高中後醫學系學制全部改為六年制醫學系,後醫系學制則改為四年。
- 畢業前一到三年通常需要接受臨床見習,見習指的是只能夠進行醫學觀察而不能做醫療介入,亦即不能參與或執行確診、開藥、手術等等醫療行為,而只能從旁觀察,此時身分為見習醫師。
- 最後的一到兩年通常需要接受臨床實習,實習時可以參與醫療行為,但無權獨立負責,亦即需要更高階的醫師來監督與指導。此時身分為實習醫學生。因為此制度常造成重大醫療糾紛,所以在2013年衛生福利部做出重大政策修改,前述制度完全廢除,醫學系畢業生在未取得醫師執照前不得擔任實習醫師之職務。而實習制度也變更為PGY(畢業後一般醫學訓練)制度,醫學系畢業生考取醫師執照後,需再經2年PGY訓練方可獨立開業擔任負責醫師。
- 完成包含實習的大學醫學教育並畢業後,方可參加醫師國家專技考試;通過後,即可取得衛生署認證的醫師證書;此認證表示該醫師已成為一位正式的醫師,即合法得以獨立在醫療院所中行使大部分的醫療行為並須負法律責任,並得選擇各專科醫學會所認可的教學醫院來學習特定的專科,比如:內科、外科、病理科等;惟選擇的過程需應徵該教學醫院,經錄用後,該醫師的身分為該專科的住院醫師,與同科的主治醫師一起照顧該科的病患,並從中訓練與學習。
- 不同專科依照其醫學會的規定,有不同的訓練年限。訓練期滿,即得以參加該專科醫師考試,通過後則衛生署會給予該專科的專科醫師證書,身份進階為該專科的專科醫師,並得以合法獨立執行該專科的所有醫療業務。
- 並非所有專科都有得到衛生署的認證。
- 部分專科尚有分立次專科,以求更專業的治療該類病患;欲取得該次專科之專科醫師身分,則必先取得該專科的專科醫師身分,再選擇並應徵某次專科醫學會所認可的教學醫院來學習特定的次專科。例如:欲成為心臟內科專科醫師者,必先取得內科專科醫師身分,再應徵之。
- 並非所有次專科都有得到衛生署的認證。
- 專科醫師可以應徵各級醫療院所或自行成立醫療院所以執行醫療業務,若獲錄取或得成立時,則可同時被稱為該專科的主治醫師。
香港的44個醫生專科[2]
普通科門診 | 外科 | 內科 | 骨科 |
眼科 | 兒科 | 小兒外科 | 急症科 |
疼痛科 | 精神科 | 美容科 | 心臟科 |
老人科 | 放射科 | 病理學 | 婦產科 |
復康科 | 腎病科 | 麻醉科 | 腦外科 |
泌尿外科 | 泌尿婦科 | 腦神經科 | 風濕病科 |
整形外科 | 耳鼻喉科 | 社會醫學 | 家庭醫學 |
職業醫學 | 腸胃肝臟科 | 脊骨神經科 | 呼吸系統科 |
內科腫瘤科 | 臨床腫瘤科 | 婦科腫瘤科 | 心胸肺外科 |
深切治療科 | 生殖醫學科 | 核子醫學科 | 皮膚及性病科 |
感染及傳染病科 | 內分泌及糖尿科 | 免疫及過敏病科 | 血液及血液腫瘤科 |
規範
在大部分國家,醫師都要有國家許可才能執業,這就是醫師執照,沒有醫師執照而開業或行醫的醫師稱為密醫;而在某些國家,醫師是由國家支持的醫師公會自行管理,像英國就是如此。
社會問題
中華民國醫師因為沒有納入勞基法長期處在過勞狀態,甚至醫師因值勤過久、壓力因素產生出中風猝死等情形。[3]中華民國衛生福利部對此並未重視處理,到2017-02為止,仍然有許多加班過勞的醫師、護理師[4]。
參見
- 醫院
- 醫患關係
- 密醫
参考文献
^ 葛洪. 神仙传. 东晋. 东晋: 第十卷. 请检查|date=
中的日期值 (帮助)
^ 香港44個醫生專科. [2018-11-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5-04).
^ 中風、猝死…中華民國4個月倒下4位醫師 | 生活 | 聯合新聞網
^ 致衛福部:生育事故救濟計畫明走入歷史,我們仍被擋在救濟網絡之外致衛福部:生育事故救濟計畫明走入歷史,我們仍被擋在救濟網絡之外 | 即時新聞 | 20161231 | 蘋果日報
外部連結
維基共享資源中与医生相關的分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