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合 (数学)
集合(英语:Set,或簡稱集)是基本的数学概念,它是集合论的研究对象,指具有某种特定性质的事物的总体,(在最原始的集合論─樸素集合論─中的定義,集合就是“一堆東西”。)集合裡的事物(“东西”),叫作元素。若然xdisplaystyle x是集合Adisplaystyle A的元素,記作x∈Adisplaystyle xin A。
集合是现代数学中一个重要的基本概念,而集合论的基本理论是在十九世纪末被创立的。这里对被数学家们称为“直观的”或“朴素的”集合论进行一个简短而基本的介绍,另外可參见朴素集合论;關於对集合作公理化的理論,可见公理化集合论。
目录
1 导言
1.1 定义
1.2 符号
1.3 集合的特性
2 集合的表示
3 集合间的关系
3.1 子集与包含关系
3.1.1 定义
3.1.2 基本性质
3.1.3 举例
4 集合的运算
4.1 併
4.1.1 定义
4.1.2 示例
4.1.3 基本性质
4.2 交
4.2.1 定义
4.2.2 基本性质
4.2.3 示例
4.3 差
4.3.1 定义
4.3.2 基本性质
4.3.3 示例
4.4 對稱差
4.4.1 定义
4.4.2 基本性质
5 运算性质
6 集合的元素个数
7 公理化集合论
8 類
9 参考文献
10 参见
导言
定义
简单来说,所谓的一个集合,就是将数个对象归类而分成为一个或数个形态各异的大小整体。
一般来讲,集合是具有某种特性的事物的整体,或是一些确认对象的汇集。构成集合的事物或对象称作元素或是成员。集合的元素可以是任何事物,可以是人,可以是物,也可以是字母或数字等。
在數學交流當中為了方便,集合會有一些別名。比如:
- 族、系 通常指它的元素也是一些集合。
符号
元素通常用a, b, c, d, xdisplaystyle a, b, c, d, x等小写字母來表示;而集合通常用A, B, C, D, Xdisplaystyle mathbf A, B, C, D, X 等大寫字母來表示。
當元素adisplaystyle a属于集合Adisplaystyle mathbf A 時,记作a∈Adisplaystyle ain mathbf A 。
当元素adisplaystyle a不属于集合Adisplaystyle mathbf A 时,记作a∉Adisplaystyle anot in mathbf A 。
如果A, Bdisplaystyle mathbf A, B 两个集合所包含的元素完全一样,则二者相等,写作A=Bdisplaystyle mathbf A=B 。
集合的特性
无序性:一个集合中,每个元素的地位都是相同的,元素之间是无序的。
- 集合上可以定义序关系,定义了序关系后,元素之间就可以按照序关系排序。但就集合本身的特性而言,元素之间没有必然的序。(参见序理论)
互异性:一个集合中,任何两个元素都认为是不相同的,即每个元素只能出现一次。
- 有时需要对同一元素出现多次的情形进行刻画,可以使用多重集,其中的元素允许出现多次。
确定性:给定一个集合,任给一个元素,该元素或者属于或者不属于该集合,二者必居其一,不允许有模棱两可的情况出现。
集合的表示
- 集合可以用文字或数学符号描述,称为描述法,比如:
A=displaystyle A=大于零的前三个自然数
B=displaystyle B=光的三原色和白色
- 集合的另一种表示方法是在大括号中列出其元素,称为列举法,比如:
- C=1,2,3displaystyle C=left1,2,3right
D=displaystyle D=红色,displaystyle ,蓝色,displaystyle ,绿色,displaystyle ,白色displaystyle
尽管两个集合有不同的表示,它们仍可能是相同的。比如:上述集合中,A=Cdisplaystyle A=C而B=Ddisplaystyle B=D,因为它们正好有相同的元素。
元素列出的顺序不同,或者元素列表中有重复,都没有关系。比如:这三个集合2,4displaystyle left2,4right,4,2displaystyle left4,2right和2,2,4,2displaystyle left2,2,4,2right是相同的,同样因为它们有相同的元素。
- 集合在不严格的意义下也可以通过草图来表示,更多信息,请见文氏图。
集合间的关系
子集与包含关系
定义
集合Adisplaystyle A、Bdisplaystyle B,若∀a∈Adisplaystyle forall ain A,有a∈B∴A⊆Bdisplaystyle ain Btherefore Asubseteq B。则称Adisplaystyle A是Bdisplaystyle B的子集,亦称Adisplaystyle A包含于Bdisplaystyle B,或Bdisplaystyle B包含Adisplaystyle A,记作A⊆Bdisplaystyle Asubseteq B。
若A⊆Bdisplaystyle Asubseteq B,且A≠Bdisplaystyle Aneq B,则称Adisplaystyle A是Bdisplaystyle B的真子集,亦称Adisplaystyle A真包含于Bdisplaystyle B,或Bdisplaystyle B真包含Adisplaystyle A,记作A⊂Bdisplaystyle Asubset B。
基本性质
- 包含关系“⊆displaystyle subseteq ”是集合间的一个非严格偏序关系,因为它有如下性质:
自反性:∀displaystyle forall 集合Sdisplaystyle S,S⊆Sdisplaystyle Ssubseteq S;(任何集合都是其本身的子集)
反对称性:A⊆Bdisplaystyle Asubseteq B且B⊆A⇔A=Bdisplaystyle Bsubseteq ALeftrightarrow A=B;(这是证明两集合相等的常用手段之一)
传递性:A⊆Bdisplaystyle Asubseteq B且B⊆C⇒A⊆Cdisplaystyle Bsubseteq CRightarrow Asubseteq C;
- 真包含关系“⊂displaystyle subset ”是集合间的一个严格偏序关系,因为它有如下性质:
反自反性:∀displaystyle forall 集合Sdisplaystyle S,S⊂Sdisplaystyle Ssubset S都不成立;
非对称性:A⊂B⇒B⊂Adisplaystyle Asubset BRightarrow Bsubset A不成立;反之亦然;
传递性:A⊂Bdisplaystyle Asubset B且B⊂C⇒A⊂Cdisplaystyle Bsubset CRightarrow Asubset C;
- 显然,包含关系,真包含关系定义了集合间的偏序关系。而∅displaystyle varnothing 是这个偏序关系的最小元素,即:∀displaystyle forall 集合Sdisplaystyle S,∅⊆Sdisplaystyle varnothing subseteq S;且若S≠∅displaystyle Sneq varnothing ,则∅⊂Sdisplaystyle varnothing subset S,(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
举例
- 所有男人的集合是所有人的集合的真子集。
- 所有自然数的集合是所有整数的集合的真子集。
- 1,3⊂1,2,3,4displaystyle left1,3rightsubset left1,2,3,4right
- 1,2,3,4⊆1,2,3,4displaystyle left1,2,3,4rightsubseteq left1,2,3,4right
集合的运算
併
两个集合可以相"加"。Adisplaystyle A和Bdisplaystyle B的聯集是将Adisplaystyle A和Bdisplaystyle B的元素放到一起构成的新集合。
定义
给定集合Adisplaystyle A,Bdisplaystyle B,定义运算∪displaystyle cup 如下:A∪B=e">。A∪Bdisplaystyle Acup B称为Adisplaystyle A和Bdisplaystyle B的聯集。
示例
1,2∪displaystyle 1,2cup 红色,displaystyle ,白色=1,2,displaystyle =1,2,红色,displaystyle ,白色displaystyle
1,2,displaystyle 1,2,绿色∪displaystyle cup 红色,displaystyle ,白色,displaystyle ,绿色=1,2,displaystyle =1,2,红色,displaystyle ,白色,displaystyle ,绿色displaystyle- 1,2∪1,2=1,2displaystyle left1,2rightcup left1,2right=left1,2right
基本性质
作为集合间的二元运算,∪displaystyle cup 运算具有以下性质。
交换律:A∪B=B∪Adisplaystyle Acup B=Bcup A;
结合律:(A∪B)∪C=A∪(B∪C)displaystyle left(Acup Bright)cup C=Acup left(Bcup Cright);
幂等律:A∪A=Adisplaystyle Acup A=A;
幺元:∀displaystyle forall 集合Adisplaystyle A,A∪∅=Adisplaystyle Acup varnothing =A;(∅displaystyle varnothing 是∪displaystyle cup 运算的幺元)。
交
一个新的集合也可以通过两个集合"共"有的元素来构造。Adisplaystyle A和Bdisplaystyle B的交集,写作A∩Bdisplaystyle Acap B,是既属于Adisplaystyle A的、又属于Bdisplaystyle B的所有元素组成的集合。
若A∩B=∅displaystyle Acap B=varnothing ,则Adisplaystyle A和Bdisplaystyle B称作不相交。
定义
给定集合Adisplaystyle A、Bdisplaystyle B,定义运算∩displaystyle cap 如下:A∩B=∈Adisplaystyle Acap B=e且e∈Bdisplaystyle ein B。A∩Bdisplaystyle Acap B称为Adisplaystyle A和Bdisplaystyle B的交集。
基本性质
作为集合间的二元运算,∩displaystyle cap 运算具有以下性质。
交换律:A∩B=B∩Adisplaystyle Acap B=Bcap A;
结合律:(A∩B)∩C=A∩B(B∩C)displaystyle (Acap B)cap C=Acap B(Bcap C);
幂等律:A∩A=Adisplaystyle Acap A=A;
空集合:∀displaystyle forall 集合Adisplaystyle A,A∩∅=Adisplaystyle Acap varnothing =A;(∅displaystyle varnothing 是∩displaystyle cap 运算的空集合)。
其它性质还有:
- A⊆B⇒A∩B=Adisplaystyle Asubseteq BRightarrow Acap B=A
示例
1,2∩displaystyle 1,2cap 红色,displaystyle ,白色=∅displaystyle =varnothing
1,2,displaystyle 1,2,绿色∩displaystyle cap 红色,displaystyle ,白色,displaystyle ,绿色=displaystyle =绿色displaystyle- 1,2∩1,2=1,2displaystyle 1,2cap 1,2=1,2
差
两个集合也可以相"减"。Adisplaystyle A在Bdisplaystyle B中的相对补集,国际上通常写作 B∖Adisplaystyle Bsetminus A,中文教材中有时也会写作B−Adisplaystyle B-A。表示属于Bdisplaystyle B的、但不属于Adisplaystyle A的所有元素组成的集合。
在特定情况下,所讨论的所有集合是一个给定的全集Udisplaystyle U的子集。这样, U−Adisplaystyle U-A称作Adisplaystyle A的绝对补集,或简称补集(餘集),写作A′displaystyle A'或CUAdisplaystyle C_UA。
补集可以看作两个集合相减,有时也称作差集。
定义
给定集合Adisplaystyle A,Bdisplaystyle B,定义运算-如下:A−B=e∈Adisplaystyle A-B=e且e∉Bdisplaystyle enot in B。A−Bdisplaystyle A-B称为Bdisplaystyle B对于Adisplaystyle A的差集,相对补集或相对餘集。
在上下文确定了全集Udisplaystyle U时,对于Udisplaystyle U的某个子集Adisplaystyle A,一般称U−Adisplaystyle U-A为Adisplaystyle A(对于Udisplaystyle U)的补集或余集,通常记为A′displaystyle A'或A¯displaystyle bar A,也有记为Acdisplaystyle A^textc, A′displaystyle A', ∁UAdisplaystyle complement _UA,以及∁Adisplaystyle complement A的。
基本性质
作为集合间的二元运算,- 运算有如下基本性质:
A−A=∅displaystyle A-A=varnothing ;
右幺元:∀displaystyle forall 集合Adisplaystyle A,A−∅=Adisplaystyle A-varnothing =A;(∅displaystyle varnothing 是−displaystyle -运算的右幺元)。
左零元:∀displaystyle forall 集合Adisplaystyle A,∅−A=∅displaystyle varnothing -A=varnothing ;(∅displaystyle varnothing 是−displaystyle -运算的左零元)。
示例
1,2−displaystyle 1,2-红色,displaystyle ,白色=1,2displaystyle =1,2
1,2,displaystyle 1,2,绿色−displaystyle -红色,displaystyle ,白色,displaystyle ,绿色=1,2displaystyle =1,2- 1,2−1,2=∅displaystyle 1,2-1,2=varnothing
- 若Udisplaystyle U是整数集,则奇数的补集是偶数
對稱差
定义
给定集合Adisplaystyle A,Bdisplaystyle B,定义对称差运算△displaystyle vartriangle 如下:A△B=(A−B)∪(B−A)displaystyle Avartriangle B=(A-B)cup (B-A)。
基本性质
作为集合间的二元运算,△displaystyle vartriangle 运算具有如下基本性质:
交换律:A△B=B△Adisplaystyle Avartriangle B=Bvartriangle A;
结合律:(A△B)△C=A△(B△C)displaystyle (Avartriangle B)vartriangle C=Avartriangle (Bvartriangle C);
幺元:∀displaystyle forall 集合Adisplaystyle A,A△∅=Adisplaystyle Avartriangle varnothing =A;(∅displaystyle varnothing 是△displaystyle vartriangle 运算的幺元)。
逆元:A△A=∅displaystyle Avartriangle A=varnothing ;
运算性质
集合的运算除了以上情况之外,集合间还具有以下运算性质:
分配律:
- A∪(B∩C)=(A∪B)∩(A∪C)displaystyle Acup (Bcap C)=(Acup B)cap (Acup C)
- A∩(B∪C)=(A∩B)∪(A∩C)displaystyle Acap (Bcup C)=(Acap B)cup (Acap C)
对偶律:
- A∪B¯=A¯∩B¯displaystyle overline Acup B=overline Acap overline B
- A∩B¯=A¯∪B¯displaystyle overline Acap B=overline Acup overline B
集合的元素个数
上述每一个集合都有确定的元素个数;比如:集合 A 有三个元素、而集合 B 有四个。一个集合中元素的数目称为该集合的基数。數學寫法有很多種,不同作者及不同書本用不同的寫法: Card(A), #A, |A|, A¯, A¯¯, bar A, bar bar A。
集合可以没有元素。这样的集合叫做空集,用 displaystyle 或符号∅displaystyle varnothing 表示。比如:在2004年,集合Adisplaystyle A是所有住在月球上的人,它没有元素,则A=∅displaystyle A=varnothing 。在数学上,空集非常重要。更多信息请看空集。
如果集合只含有限个元素,那么这个集合可以称为有限集合。
集合也可以有无穷多个元素,這樣的集合称为无限集合。比如:自然数集便是无限集合。关于无穷大和集合的大小的更多信息请见集合的势。
公理化集合论
若把集合看作“符合任意特定性質的一堆東西”,會得出所謂罗素悖论。为解决罗素悖论,數學家提出公理化集合论。在公理集合论中,集合是一个不加定义的概念。
類
在更深層的公理化数学中,集合仅仅是一种特殊的类,是“良性类”,是能够成为其它类的元素的类。
类区分为两种:一种是可以顺利进行类运算的“良性类”,我们把这种“良性类”称为集合;另一种是要限制运算的“本性类”,对于本性类,类运算并不是都能进行的。
定义 类A如果满足条件“∃B(A∈B)displaystyle exists B(Ain B)”,则称类A为一个集合(简称为集),记为Set(A)displaystyle operatorname Set (A)。否则称为本性类。
这说明,一个集合可以作为其它类的元素,但一个本性类却不能成为其它类的元素。因此可以理解为“本性类是最高层次的类”。
参考文献
.mw-parser-output .refbeginfont-size:90%;margin-bottom:0.5em.mw-parser-output .refbegin-hanging-indents>ullist-style-type:none;margin-left:0.mw-parser-output .refbegin-hanging-indents>ul>li,.mw-parser-output .refbegin-hanging-indents>dl>ddmargin-left:0;padding-left:3.2em;text-indent:-3.2em;list-style:none.mw-parser-output .refbegin-100font-size:100%
- Dauben, Joseph W., Georg Cantor: His Mathematics and Philosophy of the Infinite, Boston: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79) ISBN 978-0-691-02447-9.
Halmos, Paul R., Naive Set Theory, Princeton, N.J.: Van Nostrand (1960) ISBN 0-387-90092-6.- Stoll, Robert R., Set Theory and Logic, Mineola, N.Y.: Dover Publications (1979) ISBN 0-486-63829-4.
参见
- 公理化数学
- 类的理论
- 罗素公理体系
- 集合代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