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法
历法是用年、月、日等時間單位计算时间的方法。
主要分为阳历、阴历和阴阳历三种。阳历亦即太阳历,其曆年为一个回归年,现时国际通用的公历(西历)即为太阳历的一种,亦简称为阳历;阴历亦称月亮曆,或称太阴历,其曆月是一个朔望月,曆年为12个朔望月,其大月30天,小月29天,伊斯兰历即为阴历的一种;阴阳历的平均曆年为一个回归年,曆月为朔望月,因为12个朔望月与回归年相差太大,所以阴阳历中设置闰月,所以这种历法与月相相符,也与地球绕太阳周期运动相符合。中国的农历就是阴阳历的一种。
历法中包含的其他時間元素(單位)尚有:
- 节气
- 世纪
- 年代
目录
1 历法系統
1.1 太陽曆
1.1.1 太陽曆中的日
1.1.2 曆法改革
1.2 太陰曆
1.3 陰陽曆
2 历法的時間單位
3 其他历法分類
3.1 計算曆法及天文曆法
3.2 完整曆法及不完整曆法
4 用途
5 中国古代的历法
6 一些特殊的曆法
6.1 會計年度
7 参考文献
7.1 引用
7.2 来源
8 延伸閱讀
9 外部链接
10 参见
历法系統
一個历法系統會為每一天設計一個历法上的日期,因此星期本身不算是完整的历法系統。若一個系統為一年內的每一天命名,但沒有標別年份的方式,也不是完整的历法系統。
最簡單的历法系統是以某一參考日或時間為準,計算經過了多少個時間單位,像儒略日和UNIX时间就是這種系統,在時間單位不變的情形下,唯一可能的變化是更改參考日或時間,使計算的時間單位少一點,計算历法系統只需要加法及減法。
其他历法系統有一個或是多個較大的時間單位。
有一個較大的時間單位的历法系統。
- 週次和每週的第幾天:此系統不常見,其特點是沒有年,每隔一週,週次就會加一。
年和此年中的第幾天:例如ISO 8601的順序日期表示法。
有二個較大的時間單位的历法系統。
年、月和日:大部份的历法系統都屬於這一種,包括公历(及在公历以前,相當類似的儒略曆、伊斯兰历、農曆、太阳回历及希伯來曆。- 年、週次和每週的第幾天:例如ISO week date。
較大的週期也可以和自然現象同步:
太陰曆是和月亮的運動(月相)同步,例如伊斯兰历。
太陽曆是依和太陽運動有關的季節變化同步,例如伊朗曆。
陰陽曆是合併了月亮和太陽的變化,例如農曆、印度曆或希伯來曆。- 也有一些历法系統似乎是和金星的運動同步,例如一些古埃及历法,和金星出現在赤道上的時間同步。
星期是少數沒有和自然現象同步的時間週期。
常常历法系統會包括一個以上的週期,或是同時有週期內及不在週期內的日期,像法國共和曆的一個月有30天,一年有五天或六天不屬於任何一個月。
大部份的历法系統會整合更多複雜的時間週期,例如大部份的历法系統都會有年、月、星期、日,但定義可能不同。許多历法系統都有一星期的七天,已使用超過幾千年[1]。
太陽曆
太陽曆中的日
太陽曆會為每一個太陽日定義一個日期,一日會以二次連續事件(如日落)之間的時間為準,一年當中,二次連續事件的間隔時間可能略有變化,或者會平均為平均太陽日,其他的历法也使用太陽日為時間單位。
曆法改革
有許多有關曆法改革的提議,像是世界曆、國際固定曆、全新世紀年及漢克亨利萬年曆(
Hanke-Henry Permanent Calendar)。類似的想法在不同時期都有出現,但因為沒有連續性、實施時的大規模調整,或是宗教反對等原因,最後都沒有實現。
太陰曆
不是所有的历法系統都用太陽年為單位。太陰曆就是以月相變化來計算日期的曆法。因為回归年的長度不是月相週期的整數倍。單純的太陰曆很快就會無法和季節對齊.不過和其他現象會對齊的很好,例如潮汐,像伊斯蘭曆就是太陰曆。
Alexander Marshack在一個很有爭議性的書籍中[2]認為一個骨棒上的痕跡(c. 25,000 BC)代表太陰曆,而Michael Rappenglueck也認為一幅15,000年前的洞穴畫中就有太陰曆[3]。
陰陽曆
陰陽曆是陰曆,但為了讓月份和季節可以對應,會以依一定規則加一個月的方式來調整,像希伯來曆就有19年的週期,而農曆的閏月也有類似的規則。
历法的時間單位
幾乎所有的历法系統都會將數日整合為月或是年。在太陽曆中,一年接近地球的回歸年(也就是一個完整季節循環需要的時間),一般會用在農業活動的規劃上。太陰曆則是以月相變化為主,一些历法系統也會有其他的時間週期,例如星期。
因為回歸年的長度不是一日的整數倍,因此太陽曆有些年的天數會和其他的年的天數不一様,例如在閏年要加一天(閏日)。若像陰曆的月或是陰陽曆中一年的月份數,也會有類似的情形,這稱為置閏。像大多數太陽曆的一年也無法分為長度相同,不會變動的十二個月。
一些文化會定義其他的時間單位,例如星期,而中國以往使用的一干支是60,因此有干支紀年及干支紀日。有些文化會用不同的年代起算日期,例日本的年份就是以天皇即位為準,並且有對應的年號,例如明仁天皇的年號是平成,2006年就是平成18年。
有些曆法會定義特定的日期,例如農曆中就會針對季節的變化,將一太陽年中選出二十四個日期,定為二十四個節氣。
其他历法分類
計算曆法及天文曆法
天文曆法(astronomical calendar)是以天文觀測為準的曆法,例如宗教性的伊斯蘭曆及第二聖殿時的古猶太曆。這種曆法也稱為是以觀測為準的的曆法,好處是完美而且永遠準確,缺點是沒有一定的公式,若要回推多久以前某一天的日期比較困難。
計算曆法(arithmetic calendar)是以嚴格的數學公式計算的曆法,例如現在的猶太曆,也稱為是以規則為準的曆法,好處是容易計算特定時間是哪一天,不過和自然變化的精準性就比較差,即使曆法本身非常的精準,也會因為地球自轉及公轉的略為變化,造成其精準性慢慢變差,因此一個計算曆法使用的期間有限,可能只有數千年,之後就要用新的曆法系統代替。
完整曆法及不完整曆法
曆法也分為完整及不完整。完整曆法會為每一天設定一個日期,而不完整曆法就不會。像古羅馬曆沒有為冬天的日子設計日期,直接跳過,統稱為冬日,這就是不完整曆,大部份的曆法就是完整曆法。
用途
历法的主要用途是識別日期,記錄已經發生過的事,告知或同意末來的某一事件。日期可能有農業上、生活上、宗教上或社會上的重要性。例如历法可以用來決定何時要播種或是收割,哪幾天是法定假日或是宗教假日,日期可以標示會計年度的開始及結束,有些日期有法律上的重要性.例如需繳稅的日子或是合約的期限。一天的日期也可以提供一些相關的資訊,例如其季節。
曆法也是完整計時系統的一部份,有日期及時間即可精確的定義某一特定的時刻,現代的計時器可以顯示日期、時間及星期幾。
中国古代的历法
朝代 | 曆名 | 編者 | 使用年份 |
---|---|---|---|
西漢 | 太初曆/三統曆 | 鄧平 | 前104年-84年 |
東漢 | 四分曆 | 編訢 | 85年-205年 |
乾象曆 | 劉洪 | 206年-236年 | |
曹魏 | 景初曆 | 楊偉 | 237年-442年 |
劉宋 | 元嘉曆 | 何承天 | 443年-462年 |
大明曆 | 祖沖之 | 463年-520年 | |
北魏 | 正光曆 | 李業興 | 521年-539年 |
興和曆 | 李業興 | 540年-549年 | |
北齊 | 天保曆 | 宋景業 | 550年-565年 |
後周 | 天和曆 | 甄鸞 | 556年-578年 |
大象曆 | 馮顯 | 579年-583年 | |
隋 | 開皇曆 | 張賓 | 584年-607年 |
皇極曆 | 劉焯 | 605年-617年 | |
大業曆 | 張冑玄 | 608年-618年 | |
唐 | 戊寅曆 | 傅仁鈞 | 619年-665年 |
麟德曆 | 李淳風 | 666年-728年 | |
大衍曆 | 一行 | 728年-761年 | |
五紀曆 | 郭獻之 | 762年-784年 | |
貞元曆 | 徐承嗣 | 785年-821年 | |
宣明曆 | 徐昂 | 822年-892年 | |
崇玄曆 | 邊岡 | 893年-955年 | |
五代 | 欽天曆 | 王樸 | 956年-959年 |
北宋 | 應天曆 | 王處訥 | 960年-980年 |
乾元曆 | 吳昭素 | 981年-1000年 | |
儀天曆 | 史序 | 1001年-1023年 | |
崇天曆 | 宋行古 | 1024年-1063年 | |
明天曆 | 周琮 | 1064年-1073年 | |
奉元曆 | 衛朴 | 1074年-1091年 | |
觀天曆 | 皇后卿 | 1092年-1102年 | |
占天曆 | 姚舜輔 | 1103年-1105年 | |
紀元曆 | 姚舜輔 | 1106年-1126年 | |
金 | 大明曆 | 楊級 | 1127年-1179年 |
重修大明曆 | 趙知徵 | 1180年-1280年 | |
南宋 | 統元曆 | 陳德一 | 1135年-1160年 |
乾道曆 | 劉孝榮 | 1167年-1177年 | |
淳熙曆 | 劉孝榮 | 1177年-1190年 | |
會元曆 | 劉孝榮 | 1191年-1198年 | |
統天曆 | 楊忠輔 | 1199年-1206年 | |
開禧曆 | 包翰元 | 1207年-1250年 | |
淳祐曆 | 李德卿 | 1251年-1252年 | |
會天曆 | 譚玉 | 1253年-1270年 | |
成天曆 | 陳鼎 | 1271年-1274年 | |
乙未曆 | 耶律履 | 1180年- |
- 授时曆
- 时宪曆
一些特殊的曆法
會計年度
會計年度是指政府或企業為預算、會計或納稅而設的年度。一個會計年度共有12個月,開始及結束時間則依各國而不定,例如美國的會計年度是從10月1日開始,到9月30日結束。印度和香港的會計年度是從4月1日開始,到3月31日結束,不過有些小公司的會計年度會從屠妖節開始,到隔年的屠妖節前一天結束。
在會計上常會用4/4/5 日曆,每一個月會有固定的週數,以便各月之間和各年之間的比較。例如一月固定有四週,二月固定有四週,三月固定有五週等,每五至六年會自動加上第53週,ISO 8601是有關日期的國際標準化組織辦法,一週固定從週一開始,在週日結束。第一週是包括公曆中一月四日的那一週。
参考文献
引用
^ Zerubavel, The Seven Day Circl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5).
^ James Elkins, Our beautiful, dry, and distant texts (1998) 63ff.
^ Oldest lunar calendar identified. BBC News. 2000-10-16 [2013-03-14].
来源
Birashk, Ahmad, A comparative Calendar of the Iranian, Muslim Lunar, and Christian Eras for Three Thousand Years, Mazda Publishers, 1993, ISBN 0-939214-95-4
Dershowitz, Nachum; Reingold, Edward M, Calendrical Calculation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7, ISBN 0-521-56474-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2-10-17) with Online Calculator
Zerubavel, Eviatar, The Seven Day Circle: The History and Meaning of the Week,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5, ISBN 0-226-98165-7
Doggett, LE, Calendars, (编) Seidelmann, P. Kenneth, Explanatory Supplement to the Astronomical Almanac, University Science Books, 1992, ISBN 0-935702-68-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4-04-01)
Árni Björnsson, High Days and Holidays in Iceland, Reykjavík: Mál og menning, 1995 [1977], ISBN 9979-3-0802-8, OCLC 186511596
Richards, EG, Mapping Time, the calendar and its histor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8, ISBN 0-19-850413-6
Rose, Lynn E, Sun, Moon, and Sothis, Kronos Press year = 1999, ISBN 0-917994-15-9
Spier, Arthur, The Comprehensive Hebrew Calendar, Feldheim Publishers, 1986, ISBN 0-87306-398-8
Dieter Schuh, Untersuchungen zur Geschichte der Tibetischen Kalenderrechnung, Wiesbaden: Franz Steiner Verlag, 1973, OCLC 1150484 (德语)
延伸閱讀
Fraser, Julius Thomas, Time, the Familiar Stranger illustrated, Amherst: Univ of Massachusetts Press, 1987, ISBN 0-87023-576-1, OCLC 15790499
Whitrow, Gerald James, What is Time?,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3, ISBN 0-19-860781-4, OCLC 265440481
外部链接
臺灣中央研究院資訊服務處兩千年中西曆轉換
参见
- 历法列表
- 历法改革
公历(格里高利历)
農曆(夏曆)- 保加爾暦法
- 實時時鐘
|
中國曆法 | |||||||||||||||||||
---|---|---|---|---|---|---|---|---|---|---|---|---|---|---|---|---|---|---|---|
史前→东漢 | 古六曆 周朝?-? | 顓頊曆 BC366?-BC105 | 太初曆 BC104-4 | 三統曆 5-84 | 东漢→魏→晉 | 四分曆 85-236 | 景初曆 237-444 | 晉→南朝 | 元嘉曆 445-509 | 大明曆 510-589 | |||||||||
吳 | 四分曆 222 | 乾象曆 223-280 | 十六国·后秦 | 三紀曆 384-417 | 十六国·北凉 | 玄始曆 412-460 | |||||||||||||
蜀漢 | 四分曆 221-263 | 北朝 | 景初曆 398-451 | 玄始曆 452-522 | 魏→北齐 | 正光曆 523-539 | 興和曆 540-550 | 天保曆 551-577 | |||||||||||
魏→北周 | 正光曆 523-565 | 天和曆 566-578 | |||||||||||||||||
北朝→隋 | 大象曆 579-583 | 開皇曆 584-596 | 大業曆 597-618 | 唐 | 戊寅元曆 619-665 | 麟德曆 666-728 | 大衍曆 729-762 | 五紀曆 763-783 | 正元曆 784-806 | 觀象曆 807-821 | 宣明曆 822-892 | ||||||||
唐→後周 | 崇玄曆 893-938 | 調元曆 939-943 | 崇玄曆 944-955 | 遼 | 調元曆 961-993 | 大明曆 994-1125 | |||||||||||||
南唐 | 中正曆 940-962 | 欽天曆[1] 963 | 應天曆 964-975 | 後周 北宋 南宋 | 欽天曆 956-963 | 應天曆 964-982 | 乾元曆 983-1000 | 儀天曆 1001-1023 | 崇天曆 1024-1064 | 明天曆 1065-1067 | 崇天曆 1068-1074 | 奉元曆 1075-1093 | 觀天曆 1094-1102 | 占天曆 1103-1105 | |||||
前蜀 | 永昌曆 909-912 | 正象曆 912-925 | |||||||||||||||||
南漢 | 南漢曆[2] 917-971 | ||||||||||||||||||
南宋 | 紀元曆 1106-1136 | 統元曆 1137-1167 | 乾道曆 1168-1176 | 淳熙曆 1177-1190 | 會元曆 1191-1199 | 統天曆 1200-1207 | 開禧曆 1208-1250 | 淳祐曆 1251-1252 | 會天曆 1253-1270 | 成天曆 1271-1276 | 本天曆 1277-1279 | 元 | 重修大明曆 1215-1280 | 授時曆 1281-1387 | |||||
徐宋[3] | 萬壽曆 1350-1362 | ||||||||||||||||||
金 | 大明曆 1127-1181 | 重修大明曆 1182-1234 | 张周[4] | 明时曆 1354-1357 | |||||||||||||||
明朝 | 大統曆 1368-1683 | 清朝 | 大统历[5] 1637-1644 | 時憲曆[6] 1645-1911 | 現代 | 西曆 農曆 1912—今 | |||||||||||||
明夏 | 先天曆 1363-1371 | 太平天國 | 太平天曆 1853-1863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