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哈德·埃特尔


body.skin-minerva .mw-parser-output table.infobox captiontext-align:center


















格哈德·埃特尔
Gerhard Ertl

Prof Ertl-Portrait.jpg
格哈德·埃特尔

出生
1936年10月10日
德国巴登-符腾堡斯图加特
居住地
德国
国籍
 德國
母校
斯图加特大学、慕尼黑工业大学
知名于
表面化学
奖项
Nobel prize medal.svg 诺贝尔化学奖(2007年)


科学生涯
研究領域
表面化学
机构
汉诺威大学、慕尼黑大学、
慕尼黑工业大学、柏林自由大学、
柏林工业大学、
马克斯·普朗克学会弗里茨·哈伯研究所英语Fritz Haber Institute of the Max Planck Society
柏林洪堡大学
博士導師
海因茨·格里舍尔

格哈德·埃特尔(德語:Gerhard Ertl,1936年10月10日),德国物理学家与物理化学家,在柏林的马克斯·普朗克学会弗里茨·哈伯研究所英语Fritz Haber Institute of the Max Planck Society从事研究工作,2007年因为对表面化学研究的贡献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目录





  • 1 早年生活


  • 2 教学工作


  • 3 研究工作


  • 4 参考资料


  • 5 外部链接




早年生活


埃特尔1936年10月10日生于德国斯图加特,1955年至1957年间在斯图加特大学就读,他亦曾在巴黎大学(1957年-1958年)和慕尼黑大学(1958年-1959年)就读。1961年他在斯图加特大学获得硕士学位,1965年在慕尼黑工业大学获得博士学位。



教学工作


完成博士课程后,埃特尔在慕尼黑工业大学担任讲师(1965年-1968年),1968年至1973年间在汉诺威大学出任教授,1973年至1986年转往慕尼克大学物理化学学院任教。1970至1980年代,他亦曾在加州理工学院、威斯康星大学密尔沃基分校和柏克莱加州大学任客座教授。1986年,他转往柏林自由大学继续教学,同年出任马克斯·普朗克学会弗里茨·哈伯研究所英语Fritz Haber Institute of the Max Planck Society物理化学系主任,直至2004年退休。[1]



研究工作


埃德尔因对分子层面机制的研究而闻名,他发展出一套固体表面化学,尤其是气固表面化学反应过程,的研究方法。他在高真空条件下,用LEED(低能电子散射)研究氢原子在金属表面吸附。他的研究直接启发了人们对于催化反应的了解。他最著名的研究或者可以包括氨合成,和一氧化碳在铂表面的氧化。但是他发展出来的方法学,广泛的影响了表面化学的进展,而实际影响,可以包括农业,半导体,以及异相催化。


他在1998年与柏克莱加州大学的加博尔·A·绍莫尔尧伊因为对表面化学的贡献而共同获得沃尔夫化学奖。2007年,他因为在该领域的研究成果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瑞典皇家科学院评价“他的研究有助了解‘铁为什么会生锈’、‘燃料电池和汽车中的催化剂如何工作’、‘南极上空的臭氧层如何被破坏’”。[2][3]



参考资料




  1. ^ H.-J. Freund and H. Knozinger. Foreword for the Gerhard Ertl Festschrift. J. Phys. Chem. B. 2004, 108 (38): 14183 – 14186. doi:10.1021/jp049239i. 


  2. ^ 新华网. 德国科学家独享2007年诺贝尔化学奖. 2007年10月10日 [2007-10-10]. 


  3. ^ http://www.ch.ntu.edu.tw/nobel/2007.html



外部链接


  • 格哈德·埃特尔

  • 1998年沃尔夫奖


  • 埃特尔的出版物[永久失效連結]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情報】本週珍珠商品重點:煉金時裝 + 艾港勞工宿舍!!

京昆高速公路

【攻略】陳戈-謝勒汗智慧的古書 (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