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国共内战


















第二次國共內戰

國共內戰和冷战的一部分

People's Liberation Army occupied the presidential palace 1949.jpg
1949年4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攻陷南京總統府






日期第一阶段(中國大陸戰場):1945年—1950年
第二阶段(台灣海峽戰場):1950年—1979年
地点中國大陸、台灣海峽
结果
中國共產黨控制中國大陸及絕大多數沿海島嶼,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中華民國政府退往台灣,但雙方對領土均有主張,雙方相隔台灣海峽呈對峙狀態。
参战方

Naval Jack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svg中國國民黨



1947年以前:
Flag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svg中華民國國民政府
Flag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Army.svg國民革命軍



1947年以後:
Flag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svg中華民國政府
ROC Ministry of National Defense Flag.svg中華民國國軍




支持:
 美國

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



1947年以前:
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军队



1947年以后:
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国人民解放军



1949年10月1日以后:
Flag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svg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
People's Liberation Army Flag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svg 中國人民解放軍




支持:
 蘇聯
 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
指挥官和领导者

中國國民黨Flag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svg蔣中正(1948年5月20日前為國民政府主席,行憲後為中華民國總統)


中國國民黨Flag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svg李宗仁(1949年1月21日-1950年2月29日代行總統職權)

中国共产党Flag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svg毛澤東 主席
中国共产党Flag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svg朱德 总司令
兵力

4,300,000人(1946年7月)
3,650,000人(1948年6月)
1,490,000人 (1949年6月)

1,200,000人(1946年7月)
2,800,000人(1948年6月)
4,000,000人 (1949年6月)
伤亡与损失

(1946年7月-1950年6月)伤亡171.1万,被俘458.7万,投诚63.4万,起义84.7万,改编29.3万

(1946年7月-1950年6月)阵亡26万,被俘、失踪19万,伤85万

第二次國共內戰發生於1945年至1950年間[1][2],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解放軍,為推翻中國國民黨統治而進行的國內戰爭[3]:4923


抗日戰爭結束前后,國共間的衝突一直持續著[4]:704。國共雙方開始在重慶展開談判並召開政治協商會議,然而谈判很快破裂,内战全面爆发。在戰爭初期,國軍一度取得全面優勢,佔領中共所控制的張家口和延安等戰略要地。然而到1947年初,在土地改革等政策幫助下,解放军取得戰爭主動權,開始局部反攻以對抗國軍的重點進攻。及至1947年中,在挺進大別山後,中共取得整場戰爭的主動權,戰局逆轉。解放軍在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中迅速擊敗國軍,渡過長江,並在控制中国大部分地区後,於1949年10月1日在北京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中華民國政府则退往臺灣,與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相隔台灣海峽对峙,並長期在中國大陸沿海爆發衝突,互有勝負。1979年後,海峽两岸关系才開始缓和,至此兩岸雙方再未發生戰事。迄今,内战戰火虽已停止,然而随着两岸政治情勢的变化,军事紧张局面亦时有发生。


這場戰爭也改变了很長一段時期中國的政治版图和社會結構,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中華民國二者成为彼此对立的兩個政權,在战争结束后展开了延續至今的軍事對峙局势。中華民國政府的有效統治範圍也因这场战争限縮至台澎金马地区和部分南海岛屿[5],中國大陸方面認為由此引发了台湾问题[6][7][8][9]




目录





  • 1 名称


  • 2 背景

    • 2.1 国内因素

      • 2.1.1 国民政府的战略和行动


      • 2.1.2 中共的战略和行动



    • 2.2 国际因素


    • 2.3 政治协商与军事调处


    • 2.4 土地改革


    • 2.5 金融改革


    • 2.6 学潮蜂起


    • 2.7 情报与宣传



  • 3 经过

    • 3.1 受降、接管


    • 3.2 内战爆发


    • 3.3 国军全面进攻


    • 3.4 国军重点进攻与解放军局部反攻


    • 3.5 解放军战略进攻与国军重点防御


    • 3.6 國共战略决战


    • 3.7 渡江戰役


    • 3.8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


    • 3.9 解放军向全国进军


    • 3.10 夺占东南沿海岛屿


    • 3.11 金门炮战



  • 4 战争统计

    • 4.1 关于国军


    • 4.2 关于解放军



  • 5 影响

    • 5.1 人口外流


    • 5.2 国际关系


    • 5.3 两岸分治


    • 5.4 福建經濟滯後



  • 6 参考文献

    • 6.1 引用


    • 6.2 来源



  • 7 外部链接


  • 8 参见




名称


中华民国方面認為是中共對政府的叛亂[10],過去称这场战争为戡乱战争,現在台灣方面較常稱為國共內戰


中国共产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方面称这场战争为中国人民解放战争,亦稱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3]:4923。通常简称解放战争。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解放軍,為推翻中國國民黨統治而進行國內戰爭[3]:4923


国际上一般称这次战争为第二次国共内战[來源請求]



背景



国内因素





蒋介石与毛泽东在重庆会谈期间的合影。


1945年8月15日,中国抗日战争勝利后,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的共同敌人——日本消失了,两党过去积累的历史矛盾以及对国家前途的分歧开始浮出水面[11]:1-2。当时中国国内普遍厌倦战争渴望和平,两党为顺应民心,蒋介石和毛泽东争取政治主动,都高姿态谋求和平。8月14日,蔣為便於解決與中共歧見,電請毛澤東前往重慶[12]:721。8月16日,毛澤東覆蔣,俟對朱德要求表示意見後,再考慮相會問題[12]:721。8月20日,蔣再電敦促,說明朱德要求不能接受[12]:721。8月23日,蒋三次去电敦促[12]:721。8月24日,毛稱願與會見,共商和平建国大計[12]:721。8月25日,中共中央委員會發表《對目前時局的宣言》,要求國民政府承認解放民選政府及抗日軍隊,制定八路軍、新四軍及華南抗日縱隊接受日軍投降地區,公平合理整編軍隊,承認各黨派合法地位,召開各黨派代表會議,成立民主聯合政府[12]:721。中国国民党和中國共產黨为和平努力受到国内舆论一片赞扬,而双方并没有放松争夺实际利益,在对日接收问题上两党矛盾突出。國民政府依盟軍指示代表中国唯一合法政府接受日軍降权,但中国共产党卻認為不只是国民政府军队才有權代表中國接受敵偽軍投降,重慶統帥部,不能完全代表中國人民和中國真正的抗日軍隊,中共以實際的抗命行動,試圖可以获取一部分席位代表全中國接受日本投降,双方军队在华北、东北多处冲突[13]:1141-1146




在二戰結束時日本佔領區(紅色)及中共抗日根據地(紅條)。


在八年抗戰中,國軍雖然奮勇抗敵,仍在日军正面进攻下節節败退,从华东败退到西南。因此在日本投降前夕,国民政府军队主力集中于后方,在长江以北、平汉路以东几乎没有政府正规军存在,在长江以南、粤汉铁路以东仅有第三战区的部队[14]


而中国共产党在抗战期间则在日偽軍控制力較小處擴大解放區。到1945年4月,中國共產黨在华北控制了大部分农村地区,根据地总人口约9550万,并建立起一支可以与国民政府一争的军队[14][15]:10-43。在社會方面,由於戰爭之破壞,作為社會安定力量之士紳階層解體,而由於失產失業者增多,向為中國共產黨所依恃之流民也增多,這是解放軍能夠迅速膨脹起來之重要原因[4]:724



国民政府的战略和行动




1946年5月5日国民政府还都南京。


国民政府军队远离战线,相比于在日占区的中共军队,在竞争接收华北和东北日占区时,在地理上处于劣势。8月11日,蒋中正命令日军只能向他指定的部队投降,同时要求国军受降并收復战略要地,对中共军隊则命令“原地驻防待命”[16]。8月21日,国民政府任命中国战区15名受降长官。国民政府鉴于后方军队仓促之间难以运往日占区的现实,利用日伪军临时“维持治安”。8月23日,中国陆军总司令何应钦向日军中国派遣军总司令官冈村宁次下令,要求日军维持占领区,保证交通线通畅以待国军到达,命令日伪军队攻擊新近被中共军队占领的地盘。在国际上,由于美国担心中国共产党势力扩大,国民政府在受降过程中得到美国直接支持。此外,国民政府还在日本投降前夕与苏联签订盟约,以接受外蒙古独立以及承诺苏联在东北的特殊权益,换得苏联承诺东北属于中国,并不支持中共[17]:1-3


国民政府要求日伪维持治安,引起广泛不满。在抗战后的内战期间,政府接收官員腐败,导致民怨。中国国民党接收大员贪腐被认为是触发台湾二二八事变最直接原因,在被讥讽为劫收的接收之外,伪币因为政府的错误政策急遽贬值,受占領地区人民因此受到直接的经济损失,加上政府对汉奸惩处的範疇太過廣泛籠統,以及对前受占領地区人民居高临下的态度相对比,民众对国民政府在战后复兴时期的表现感到失望[15]:10-43


10月,乘美国运输舰前往东北的國军到达大连时,被苏联及中共军队拒绝登陆,后转到葫芦岛仍无法登陆只得转在秦皇岛登陆。后在进发至山海关时遭遇中共军队阻击。



中共的战略和行动




1945年9月上党战役中,中共军队围攻长治。




1946年应中共要求,广东东江纵队乘美国运输舰前往烟台整编,后参与山东内战


1945年8月15日正午,日本裕仁天皇透過廣播發表《终战诏书》,宣布无条件投降。盟軍最高統帥麥克阿瑟元帥發佈《一般命令第一號》指示日軍,在中國(除滿洲外)、台灣及北緯16度以北越南境內所有日軍,必須立即向中國國民政府主席及軍事委員會蔣介石委員長及其代表投降。對此,岡村寧次表示絕對服從。朱德以中國解放區總司令名義致牒英、美、蘇駐華大使,聲言國民政府無法代表中國接受日、偽軍投降,唯有延安總部才有權代表參加受降工作。接著,朱德致電岡村寧次要求日軍分別向華北、華東、華中、華南的中共將領投降,但最終遭到日軍拒絕,盟國則完全不予理會[12]:721。中國共產黨拒绝蒋原地待命的命令,所属部队向日伪全线反攻,同时命令日军除了被國军包围的部分向中共军队投降[18][17]:1-3。至8月26日,共产党已佔領大小五十九个城市和乡村,日伪军队根据国民政府的命令向中共进攻,到9月底攻占了20多个城镇[15]:10-43。在山西上党战役,塞北平绥等地,共軍阻撓國軍受降,雙方发生激战。9月,中共放弃原来占据平汉鉄路以东计划,正式提出“向北发展,向南防御”,准备放弃江南各根据地,并将部队撤到江北,大力发展东北和华北根据地,为将来发展打下基础。八路军中的原东北军将领万毅、吕正操、张学思等部和冀热辽军区李运昌部进军东北,准备接受日、伪军投降。8月30日,八路军曾克林部在一支苏军配合下攻克山海关。曾克林的先头部队在东北短时间内就接受大量军火,招募了大量人员。黄克诚率新四军第3师3万余人9月中旬从苏北出发,11月底到达东北[19]。同时,罗荣桓带领中共军队在山东的主力部队6万余人大量渡海到达东北。原来要南下的刘转连部第359旅,也改派往东北。先後抵達10幾萬人。同时,中共成立东北局,向东北派出20多位高级干部。


主持中央的刘少奇起草《关于迅速进入东北控制广大乡村和中小城市的指示》,要求晋察冀和山东解放区,必须迅速派大批干部和部队到东北一切重要地区去工作,海陆并进,越快越好,不要声张,控制广大乡村和苏军未曾驻扎的中小城市,建立地方政权与地方部队,放手发展。


























1945年下半年国共主要冲突列表
战斗名称大致时间爆发原因实况
上党战役9.10-10.12
阎锡山部隊在長治接受日軍投降,中共軍隊發起進攻
阎锡山部队10個師被殲,长治被中共攻占
津浦战役10.15-12.14中共阻止國军沿津浦路北上接受日軍投降中共军队攻占山东大片地区,山东华中两“解放区”连成一片
平绥战役10.18-12.14
傅作义部队在绥远受降,中共为打通华北东北交通
中共军队围攻归绥、包头两城一个半月,未能攻克最后撤退
平汉战役10.24-11.2國軍沿平漢路北上接受日軍投降,中共军队阻止其北进中共军队合围国军7个师,全部殲滅
山海关战斗11.15开进东北之国军在山海关途中遭遇中共军队阻击国军突破中共军队阻击,穿越山海关,收復锦州


国际因素




1945年8月12日,蘇聯對日宣戰後,150萬蘇軍全面進入中國東北、庫頁島南部和南千島群島,迅速擊敗日本關東軍,日本扶植之滿洲國滅亡。


中國共產黨之發展,自始受到蘇聯支持[4]:723。1945年2月,在雅尔塔会议上,美国、英国为换取苏联出兵东北,减少美国的牺牲,未经中国国民政府同意赋予苏联大连国际化、苏联在大连港特殊权力、苏联租用旅顺港设立海军基地以及苏联在中东铁路和南满铁路特权。胡適認為中國大陸陷入中國共產黨之手是斯大林25年間處心積慮之結果[4]:723。顧柏克(Anthony Kubek)認為國共鬥爭是美蘇鬥爭之縮影,而在國共鬥爭中,美國政府受到一批親共人士影響,支持中國共產黨之「聯合政府」謀略,為國民政府拒絕後,即不再熱誠支持國民政府,在國共談判中,處處翼護中國共產黨[4]:723


1945年8月14日,中国国民政府和苏联签订《中苏友好同盟条约》,以中国同意外蒙古进行公民投票决定前途(事实上即承认蒙古人民共和国),换取苏联将东北交还给国民政府,并承诺不支持中共。


12月底,按照波茨坦公告,苏联、美国、英国三国外长在莫斯科召开会议。关于中国,三国达成协议中国应该建立一个统一民主的政府,该政府应该有广泛参与,和内战停火。三国都同意不干涉中国内政。苏联外长指出,苏联驻东北军队已经完成对日军的缴械和遣返;应中国政府要求,苏联驻东北军队的撤回将推迟到1946年2月。美国国务卿指出,苏联在华北驻军的主要任务是实施对日军的缴械和遣返。在中国军队能独立担负责任后,苏联驻军将立即撤回[20]



维基文库标志


维基文库中相关的原始文献:
中華民國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邦友好同盟條約及其他有關文件



通过对日作战,苏联控制中国东北及蒙疆(内蒙古)的部分地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毛泽东欲接管東北,以便与中国国民党继续斗争。而斯大林则为了避免和美国支持的蒋介石国民政府进一步加深冲突,拒绝毛泽东的要求,决定在中国推行“联合政府”政策,並一度向國民政府提出協議,支持國民政府接管東北,換取蘇聯在東北的經濟利益,並不得讓美國勢力進入東北。然而由于国民政府拒绝苏联方面的要求,苏军于1946年在撤离東北回国之前为中共抢占東北的真空地带提供很多便利条件[21]。部分學者認為:蘇聯按時參戰,佔領東北,允許中共佔領大部分鄉村地區,阻止國府重返東北,還把大量日軍裝備送給中共軍隊,使蔣介石在內戰中必須走向軍事失敗[22]:9;蔣解散30萬曾為日本人效力之偽軍,在東北把他們全部釋放,結果補充共產黨方面力量[22]:10。苏联红军曾经把缴获自日本关东军的部分日本武器移交给中共将领林彪的东北野战军[23]。在東北,蘇聯自日本關東軍手中接收轉交給中國共產黨武器裝備[24]:91-92。歷史學家張玉法认为,1947年,在戰況不利下,中國共產黨曾請求蘇聯給予援助[4]:703。張玉法認為國共之間是一個國際戰爭,蘇聯不斷給予中國共產黨以武力和外交支援;美國則為迫使國民政府改變政府之形式,援助少而責難多,終使國民政府實力與聲望每況愈下,不僅喪失與中國共產黨從事軍事對抗之力量,也喪失與中國共產黨談和之條件[4]:711。還有學者指出,蔣解散30萬曾為日本人效力之偽軍,在東北把他們全部釋放,結果補充共產黨方面力量[22]:10。但也有美國學者認為,蘇軍一方面允許共軍和八路军接管农村,另一方面却让蒋中正官员接收满洲所有的城市,并保护了他们好几个月[25]



政治协商与军事调处




1945年10月10日,國共雙方在重慶签署《双十协定》。




1945年8月,毛泽东赴重庆谈判,在飞机上向欢送的延安军民挥手告别。




1945年9月,毛泽东与蒋介石在重庆举行酒宴欢庆抗战胜利。



當中國抗日戰爭結束,國民政府有餘力壓制中國共產黨之發展,但因世界大戰剛結束,戰爭已為世人所厭惡,國民政府只好在美國之壓力下與中國共產黨和談[4]:723。1945年8月28日,毛泽东與周恩來等赴重庆開始國共兩黨就和平建國等問題舉行會谈,並先後簽訂《國共雙方代表會談紀要》和《關於停止軍事衝突的協定》[3]:4923。中國共產黨在和談中,一面擴張,一面爭取國際上及國內各小黨同情,實力大增[4]:723-724。各黨派代表和社會賢達舉行政治協商會議,通過和平解決國內問題之五項協議[3]:4923。毛泽东率代表团就国家前途与蒋介石等谈判。具体谈判主要在中共代表周恩来、王若飞和国民政府代表王世杰、张群、张治中、邵力子之间进行。


從1945年8月到1946年12月,將近有一年半時間,由美國居中調解,調解失敗;從1947年1月到6月,由民社黨、青年黨等居中調解,調解也失敗[4]:704


國共双方于10月10日签署《双十协定》,达成和平解决争端的意向,决定在年底召开政治协商会议解决具体问题。


在重庆谈判期间,蒋介石默许阎锡山进攻解放区,在上党战役中失敗。可重慶談判簽署雙十協議墨迹未干,蒋介石即向国军秘密传达《剿匪手本》,准备内战。


1946年1月,中國國民黨、中國共產黨、民盟、中國青年黨等代表召开政治协商会议,围绕政府组织、施政纲领、军事、国民大会和宪法五个问题展开讨论,最终达成五项协议。协议规定,政府改组后以国民政府委员会为最高国务机关,规定国府委员里国民党占半数,另外半数由其他党派和社会贤达组成,重大议案须2/3多数委员支持通过;在执政纲领上,通过了以中共草案为基础的《和平建国纲领》,一致同意和平实现民主宪政;一致同意整编国共军队,实现军队国家化[17]:36-42。2月25日国共双方达成双方军队整编方案;3月6日,毛泽东提出部队分两期復员,第一期復员1/3,第二期再復员1/3。当时中共军队共130万人,两期復员,只余40多万。由于兵员裁撤过多,导致共产党军队在国共内战初期处于不利态势[26]


雙十協定后,國共衝突仍未停止,尤其平綏戰役中,傅作義軍隊在包頭、歸綏仍被圍困至12月。為盡快停戰,國民政府代表張群、中共代表周恩來在美國總統特使乔治·卡特莱特·马歇尔的調停下商談停戰令。雙方圍繞赤峰、多倫地區歸屬問題爭執一番后,國府做出讓步,以迎接政治协商会议召开。1月10日,国民政府代表張群与中国共产党代表周恩來簽署《關於停止國內軍事衝突、恢復交通的命令和聲明》,與1月5日达成之《關於停止國內軍事衝突的協議》同時公布,停戰命令規定於1月13日24時起全國一律停戰;張群、周恩來簽訂建立軍事調處執行部協議,規定:軍調部設北平,設委員會三人,國民政府代表鄭介民,中共代表葉劍英,美國駐華代辦羅伯遜充任主席,各有表決、互讓權,事宜須經三人一致通過,三人不能協議之問題,應提交軍事三人小組決定之[27]:7951-7952。2月1日,蔣介石與周恩來會談,蔣介石表示政府僅派張治中一人出席軍事三人小組,張群不再參加;周恩來轉達毛澤東關於軍黨分立、國共長期合作之意見,並謂毛澤東將參加聯合政府[27]:7970。2月,国共达成整军方案,决定统一整编国共军队为国军,协定划定全国驻军服务区,各军队集结在此统一整编;整编以12个月为一期,分期缩编部队,直到完成全国60个师的目标。3月下旬,苏军撤离东北,国共为争夺东北开始爆发内战。3月27日,国民政府代表张治中、中国共产党代表周恩来和美国代表吉伦於重慶怡园正式签订关于派遣執行小組前往東北調處停止衝突協定[27]:8019。但该协定已对激烈进行的东北内战无实际约束力[28]




1946年5月,国共双方在四平激战。


苏军从东北撤离后,国共在东北发生大规模军事冲突。1946年3月1日,蘇聯向國民政府表態決定自東北撤軍。4月6日蘇聯撤軍後,中共軍隊迅速抢占长春、哈尔滨、齐齐哈尔等中心城市,国民政府则在美国帮助下将大批精锐部队运至东北,向中共军队大举进攻,东北局势急剧恶化。由於中共軍队在蘇军撤退後一個半小時,對原本由中蘇共管的長春發動攻勢,並在4月8日佔領長春[29]:202-203,国民政府认为此舉率先違反了1月停战令[30],導致4月時東北長春幹線發生大規模軍事衝突。林彪部主力30餘萬,集中於四平街附近,企圖阻止國軍前進[31]:154。國軍杜聿明部迫於情形,自5月起在東北發動反攻[31]:154。5月3日,國軍克復本溪,激戰於四平街一帶,5月19日克復四平街[31]:154。5月22日,東北民主聯軍完撤出長春[27]:8057。第二次四平战役后,林彪所部被重创,国军一直追击到松花江畔。5月23日,国军克復长春,5月28日克復吉林,6月5日直逼哈尔滨[31]:154。6月6日,蔣頒發第二次停戰令[32]:48。在马歇尔壓力下,蒋介石同意东北休战15天,后来又延长8天。從6月5日起,蔣先後向中共提出五項要求,解放軍必須退出:(一)隴海路以南的一切地區;(二)膠濟線全線;(三)承德及其以南地區,以及冀東沿海;(四)東北除黑龍江、興安兩省、嫩江省中部北部及延吉地區以外之所有各省;(五)六月七日後中共在山東、山西兩省從偽軍手中解放的一切地區;並聲明中共如不退出上述地區,則國民政府不能考慮停戰問題[33]:494。7月,蔣徇調人之請,兩次頒令停止衝突,並主張召開五人小組,商談政治問題,與三人軍事小組同時進行,中國共產黨堅決反對[32]:48。休战期间,蒋要求中共必须放弃苏北、胶济铁路、承德、古北口和哈尔滨,遭到中共拒绝[17]:56-58。11月,蔣頒布第三次全面停戰令[32]:49


1946年3月,中国国民党六届二中全会的宪法草案修改提议案引起中國共產黨激烈反应。重庆與南京的国共谈判与全国性的军事冲突同时进行,两者互相影响。在中國國民黨內,「民主促進會」、「三民主義同志聯合會」等團體到1948年1月在香港組織「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選李濟琛為主席,譚平山、何香凝、蔡廷鍇等為中央常務委員,反對國民政府,反對美國干涉中國內政[4]:724。但中国共产党仍然能在国统区公开活动,并在重庆发行《新华日报》,此时内战仍未以国共公开决裂方式爆发。同時期,在美国总统杜鲁门支持下,马歇尔下令自1946年7月29日到1947年5月26日,美国对国民政府实行武器禁运[34][35]。在1946年夏至1948年2月、3月間,美國為迫使國民政府容許中國共產黨參加政府,無一械運來中國[4]:723。1948年夏間,美國始給予4億5千8百萬援助,但指定用於軍事僅有1億2千5百萬元[4]:723。戰爭結束後,魏德邁將軍在美国國會作證,杜魯門政府1947年決定停止進一步的培訓國民政府军隊,并对国民政府實施武器禁運,西方記者与決策者不斷指責和批評中國國民黨,這成為國军士氣低落並最終失敗的原因之一[36]。中國共產黨在美國之同情和蘇聯之實質支持下,勢力日增[4]:723


此後,作為預備行憲的看守国民政府為以宪政吸引民心与中共对抗,而在1947年4月依据政治协商会议决议正式改组,「结束一党专政」,容纳制宪各党进入政府。到1947年6月底,國民政府放棄談判政策,開始全面軍事對抗中國共產黨[4]:704。7月18日,國民政府取消中國共產黨國民大會代表及國民政府委員保留名額及參政員名額,此後國軍即全面攻擊解放軍佔領區[4]:704。在政界,於1947年10月28日被國民政府解散之中國民主同盟,由沈鈞儒等在香港重建起來,宣言與中國共產黨和其他民主黨派合作[4]:724。1947年11月21日至11月23日,国民政府举行第一届国民大会代表选举,1948年3月召开第一屆國民大會第一次會議,以差额选举方式选举产生了首届中华民国总统,副总统。5月,中华民国政府开始运作,「国民政府」正式走入历史。



土地改革





1950年,土改工作队向农民宣传新政府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1946年,贫农对地主进行批斗。




1950年,歌剧《白毛女》中白毛女与小白毛的形象,中共方面将该剧在解放区和国统区广泛巡演,成为解放区文艺创作的标志性作品。


1945年10月,国民政府公布二五减租办法。1946年公布《土地法》,依照該法政府應當從地主赎买土地分给贫农,以实现孫中山所倡導的「耕者有其田」。然而这个政策在實際操作中僅僅停留在宣传層面。其後在节节败退丢失大片国土的1948年,政府又为了得到统治区的民心而在立法院通过了《土地改革方案》,以切實贯彻耕者有其田的目标,然而該政策仍只在極少數地區試行。直到国府已无力回天的1949年,政府才宣称终于完成在全国推行耕者有其田政策的一切准备,計劃到1952年在大陆地区基本完成这个目标。然而此時全國一半以上的区域已经处在中共控制之下,使得這一計劃在中國大陸的實施最終成為無法實施。而针对中共佔領區的土改运动,行政院則在1946年10月公布《绥靖区土地处理办法》,主張对中共已分田地之地区,国军占领后不强迫农民归还地主土地,而采「繼續佃耕,減輕地租」的办法。辦法指出,“绥靖区内之农地,其所有权人,非自耕农时,在政府未依法处理前,准依原有证件,或保甲四邻证明文件,保持其所有权,并应由现耕农民继续佃耕。绥靖区内佃租额,不得超过农产正产物三分之一”。然而,受中共打土豪政策影響下的地主及其民团在跟随国军还乡之后,以各种手段收回其损失,導致大規模出现地主及民团屠杀驱赶贫民的现象,令国民政府的民心进一步喪失。


中共方面則一改抗战时期减租减息政策,大力实施土地改革。1947年10月10日,中共中央公布《中国土地法大纲》;解放軍總部號召打倒蔣介石[3]:4923。基本办法是在农村按照土地多少划分贫农、中农、富农、地主。地主富农土地被没收,地主要受到批斗,因此起初使得廣為贫农佃农的支持。然而在1947年底土改高潮时,連中农的土地也要被分割沒收。以至解放區农村出现恐怖气氛,据晋绥地区报告,“一般群众恐慌,生产情绪低落,灾情加重,并发生严重外跑现象。不仅地富逃亡,甚至中贫农逃亡也不少”[37]:608。甚至有村庄连贫中农之东西都没收,“用盐水把人淹死在瓮里,还有用油从头上烧死人的”。人心惶惶,不可终日[38]


有鉴于此,1947年12月25日,毛泽东在陕北米脂召开的中共中央会议上作报告,提出土改总方针是“依靠贫农,巩固地联合中农,消灭地主阶级和旧式富农的封建和半封建的剥削制度”,强调“必须坚决地团结中农,不要损害中农的利益”,“哪怕只发生一户中农被错当成地主来整,我们也必须十分注意纠正”其后,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又在1948年春连续发出指示,要求必须避免对中农采取任何冒险政策,容许中农保有较平均水平为高的土地;区别新富农和旧富农,对老区新富农按富裕中农待遇;对开明士绅应予照顾,对大中小地主应有所区别;坚持少杀人,严禁乱杀人;明确土改的地区差别,即老区只进行适当调整,半老区按《土地法大纲》进行土改,新区第一步土改不触动富农;明确地主、富农和中农的划分标准;保护已分配土地的私有产权;要求纠正关于土改的“左”倾宣传等等[39]:1267-1274。据此,各根据地在1948年内普遍进行了纠正土改的工作,主要是纠正侵犯中农利益的做法。最終使得農村民眾,特別是佔據多數的貧困農民的民心最終倒向中共一方[40]:353-354


得益于土地改革的推行,中共得以通过基层组织直接向农民收取农业税,这使得中共财政收入在整个战争进程中均高于国民政府。其中,1949年中共财政收入更是达到粮食304亿斤[41],约合11亿美元,而同期国民政府的财政收入仅有9000万美元[42]。中共财政收入达到同期国民政府的十二倍,极大加快了战争进程,支援了解放军的作战,导致中共军队迅速取得胜利。



金融改革




受内战影响,国统区出现恶性通货膨胀,致使寄一封信需用到邮票243枚,共计邮资204万7800元。




1949年,中华民国中央银行发行的十万元面额金圆券。金圆券于1948年原定发行20亿元,至1949年6月,发行额已达130.3万亿元之巨。巨额金圆券钞票成为国民政府经济失败的标志。




1946年,美国《生活》杂志拍摄的中国国统区街头画面,饥寒交迫的儿童在街角死去。


中國抗日戰爭所帶來之經濟崩潰和社會解體使國民政府恢復秩序之努力歸於失敗[4]:724。由于战事的不断持续,国民政府财政入不敷出,只得通过印发货币弥补财政赤字,令法定货币急剧贬值。並與期间多次发生黄金挤兑风波,令国民政府黄金储备大幅度减少。由於通貨膨脹和支付不斷增加,國民政府庫存之金銀及外幣,在1945年底為9億美元,1946年5月降為6億美元,1946年底降為4億5千萬美元,1947年10月降為3億美元,1948年4月降至1億1千萬美元[4]:724。1947年初,法幣發行總額為3萬5千億,至7月增至10萬億以上[31]:159。1948年7月29日,蒋在莫干山召开会议研究发行金圆券事,谓王云五所拟金圆券方案,设计挽救财政,收集金银、外币,管制物价,都是必要措施[43]:352。8月19日,蔣頒布「財政經濟緊急處分令」,發行金圓券,同時停止發行法幣;並在各地設置經濟管制督導員[32]:56。蔣發表談話,呼籲同胞奉行法令,擁護新幣制,以福國利民[32]:56。並公佈「金圓券發行法」,主要內容為:一、金圓券发行采用十足准备,其中必须有40%为黄金、白银及外汇,其余以有价证券及政府指定的国有事业资产充当。每元法定含金0.22217公分(公分即克),由中央銀行發行,發行總額定為20億元;二、金圓券一元折合法幣300萬元[31]:159


國民政府開始發行新货币——金圆券,名义上可以无限兑换黄金。初期政府以行政手段強迫民間以黃金、外幣兌換。但由於沒有嚴守發行限額,肆意濫發,从而造成更为严重的恶性通货膨胀,令民間經濟陷入巨大混亂。结果金圆券至1949年7月停止流通。金圓券只使用了10個月左右,貶值卻超過2萬倍。令城市居民,特別是城市中產階級所受的經濟損失極巨,使得国民政府失去了原來最重要的支持者,亦是国民政府在國共內戰中迅速失敗原因之一。1949年下半年,国民政府又发行银圆券。但由于在大陆统治进入末期,加之无足够银元为担保,该货币很快在流通中被拒收。内战末期,国民党將黄金运往台湾,成为退守台湾初期国民政府经费的主要来源之一。


而在中共一方,由於国共内战的顺利进展,使得分散的各解放区迅速连成一片,为适应形势的发展,亟需一种统一的货币替代原来种类庞杂、折算不便的各解放区货币。1947年4月,中共中央宣布成立以董必武为主任的“华北财经办事处”,统一华北各解放区财经政策,调剂各解放区财经关系和收支,同时着手开展统一货币的工作。1947年10月成立了以南汉宸为主任的“中国人民银行筹备处”,着手中国人民银行的筹建工作。终于在1948年12月1日,在河北省石家庄市成立中国人民银行,同日开始发行统一的人民币。在進入上海後,中共迅速在上海全市推行人民幣,並從全國抽調大量物資以穩定物價,最終結束了上海乃至全國的惡性通貨膨脹。



学潮蜂起





上海同济大学学潮,国府军警持水龙头镇压


1946年以後,各地學生不斷發動反飢餓運動,在國民政府鎮壓下,他們又提出「反壓迫」之口號[4]:724。隨着戰爭發展,在中共之領導下,國統區人民反饑餓、反內戰、反迫害之運動也逐步高漲[3]:4923。中共在战场后方通过秘密的地下党员,策动学潮,著名的有1947年5月,上海、南京等地大学学生的“反饥饿,反内战”大游行,此次游行学生与军队冲突酿成血案[44]。此外,与中国共产党互为友党的中国民主同盟在1947年10月被取缔之前也利用自己的合法身份积极参与学潮,配合中共的斗争[45]。1947年5月30日,新華社發表毛澤東所寫時評,高度評價國統區學生運動,認為是解放軍作戰之外第二條戰線[46]:8364


1948年8月15日,中华民国政府教育部指控称,“职业学生一年半以来制造学潮109次,耽误课业506天,学潮漫及18个重要都市[47]”。



























































1946年底至1949年10月主要学潮

时间

爆发地点

原因

实况

备注
1946年12月北平
北京大学预科女生沈崇被美国士兵强奸
全国性反美运动中共领导[48]
1947年5月南京物价上涨,公立大学所发伙食费不够全国性反饥饿反内战运动中共领导[44]
1947年5月武汉物价上涨,公立大学所发伙食费不够学生与军警冲突中共领导
1947年10月杭州浙大学生会「于子三」参与地下党被捕死于监狱全国各地学生抗议政府逮捕屠杀学生中共领导[49]
1948年1月上海同济学生自行选举自治会,被校方开除学籍同济大学学生赴市政府请愿中共领导[50]
1948年3月北平民国政府查封中共地下党组织华北学联万余学生在北大民主广场举行营火晚会-
1948年4月北平民国政府逮捕华北学联学生五百学生在政府北平行辕请愿中共领导[51]
1948年6月沪津美国决定扶植日本经济上海万余名学生游行示威抗议美国扶植日本,天津北洋大学拒绝美国救济粮-
1948年7月北平北平市参议会决定重新考核东北流亡学生在北平临时大学之入学资格四千学生前往李宗仁官邸请愿-
1948年7月北平政府和学生互相开枪对射[52],死亡8名学生[53]:177一万学生前往李宗仁官邸请愿抗议中共领导[54]:26


情报与宣传




1947年2月前的重庆曾家岩民生路新华日报社,办理新华日报、群众周刊等


除此之外,中共在国府高層安插大量的情报人员,包括刘斐、熊向晖、郭汝瑰以及傅作义的秘书阎又文等大批中共地下党員所組織起的綿密情報網[55]令國民政府幾乎所有重要作戰情報皆為共軍提前掌握,嚴重影響了國軍作戰。


1947年2月被查封之前,中共在重庆出版的《新华日报》大力宣传中共的思想。1946年国共内战爆发时,《新华日报》每天都登有新华社发的中共军队胜利战报,每天辟有专栏刊登启事[56],将中共俘虏的国军将官公布在报纸上让家属认领。此事引起了国统区的普遍恐慌。据新华日报编辑回忆说,“有反动派对此不满,表示:‘世界上哪有这样的怪事,在打仗的时候,竟允许敌人在自己的区域发宣言、发战报,进行宣传?’……想以此作为迫害我们的借口……敌人对新华日报的稿件更加紧了控制。新华社的稿件不准登,前线的胜利消息不准登……。我们有时也作些不损原意的改动,更多的时候根本不理睬,该登的还是照样登。敌人对我们毫无办法。”[57]:41同時,重庆地下党秘密发行《挺进报》以取代新华日报,大量散播中共军队在前线胜利的消息,并组织工潮,学潮和农村暴动。1949年9月,昆明銀行從業員聯誼會發表告社會人士書,反對徵兵徵糧,反對苛捐雜税,反對蔣桂系統軍隊入雲南[46]:9002


原本国民政府也同样拥有一定能力的特务机构的军统局与戴笠等众多特工干部对中共进行谍报和渗透的工作。不过随着戴笠意外丧生后,军统局在中共方面安插的情报人员也因失去内外联系而随之被埋没和倒戈,至此国民政府所有的谍战与政战系统彻底崩溃,为后续的国共内战战争中的崩盘带来一定的影响。



经过



受降、接管




1946年,国军部队于接管日占区城镇后在街道上成队列行进。



1945年8月,美军在广岛投掷原子弹之后,苏联军队出兵中国东北。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投降[58]:32。国共军队为争夺受降权开始爆发内战。8月下旬,阎锡山部队在长治地区接受日本投降,中共视其为心腹大患,发起了上党战役。同时,国军沿平绥、同蒲、平汉、津浦等铁路,向华北推进受降。共产党军队则予以阻止,内战之火愈演愈烈[59]:238



内战爆发




1946年,通过美国运输船向东北开进的国军部队。




1946年,在四平城内集结的国军部队。


在苏联的默许之下,中共军队渗透进入东北,而国府认为东北问题属于主权外交问题,不承认中共的占领。


11月,根据中苏协议,国军进入东北接管,但受到苏联阻挠。辗转登陆后,在山海关遇到中共阻击,东北爆发内战[60]。中國抗日戰爭勝利後,中國國民黨和中國共產黨於1946年1月10日签訂停止軍事衝突協定,規定雙方軍隊自1月13日午夜起就地停止軍事行動[3]:2015。在马歇尔的调停下,國共下令停战。中國共產黨履行協定,中國國民黨在下達停戰令前,密令軍隊「盡速搶佔戰略要點」,接着又調動軍隊進攻解放區[3]:2015。3月开始,随着苏军撤离东北,国共再度大打,全面争夺。4月,国军在四平与林彪部共军发生激烈战斗,5月初,国军新六军突破共军防线,18日占领四平[61]。蔣利用停戰機會,在關外,以「接收主權」為名,增兵東北,搶佔戰略要地,形成「關內小打,關外大打」,據不完全統計,從1月13日至5月20日,國軍向解放區發動大小進攻3,635次,使用兵力258萬餘人,強佔解放區村鎮2,077個,縣城26座;蔣在將近十個月打打談談之後,自以為完成發動全面內戰之準備[33]:494。在马歇尔施压下,6月初,国民政府发布第二次停战令[62],兵力上的对比是:中共军在1945年9月拥有127万正规军和268万民兵(另有一说这是内战开打时的数字)[63]。以满洲国军为代表,最高峰时在编人数超过80万的伪军[64]:31,有相当高比例又是被双方军队收编大部分加入国军,小部分加入中共军[65],这些改编都是在日本投降后几个月完成的[66][67]。到1946年6月国民革命军拥有军队430万,能够用于机动作战的高素质部队200-220万[68]:374[69]:12[70]:450[71]:93。在国民革命军中,一直存在着有装备精良训练充分的部队和受差别待遇的人员素质和装备水平都低,军纪也较坏杂牌部队并存的现象,后者经常与中央系部队互相敌视,难于统一指挥[72][73][74]:33[75]:182[76]



维基文库标志


维基文库中相关的原始文献:
中華民國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邦友好同盟條約及其他有關文件




国军全面进攻



停戰談判中斷,國民政府並於1946年6月26日以大舉圍攻中原解放區為起點,掀起內戰[33]:494,公開發動全面進攻解放區[3]:2015。1946年6月,蔣在美國支持下,調动160萬正規軍,向解放區全面進攻,解放軍反擊[77]:472。面對蔣全面進攻戰略,解放軍集中優勢兵力,在運動中各個殲滅敵人之作戰原則[33]:494-495。中共中央和毛澤東制定以殲滅國軍有生力量為主而不是以保守地方為主之積極防禦之戰略方針,領導解放區軍民還擊,經過8個月作戰,迫使國軍放棄全面進攻之計劃,於1947年上半年將進攻重點放在山東和陝北[3]:4923。1947年3月,蔣集中兵力向陝北、山東重攻,不久被粉碎[77]:472


在此期間,國民政府在其完成各項軍事部署後,於1946年6月26日,公然發動對解放區的全面進攻[3]:4923。停战有效期刚过,國軍在劉峙、程潛的統率下,以20萬優勢兵力攻打在湖北、河南边界宣化店被包围的李先念部6萬中原解放军,李先念率部提前突围[78]。全國內戰爆發開始,蔣實行全面進攻戰略,使用其正規軍百分之八十,即193個旅,158萬人之兵力,企圖首先消滅中原解放軍,然後攻佔江蘇、安徽,再攻華北,「在三個月或六個月內解決問題」;全面進攻重點在華東戰場,並實施軍事、政治和經濟相結合,地方團隊、還鄉團等與正規軍相配合之總體戰[33]:494


7月,国共就苏北政权的谈判陷入僵局,此时国军为保卫南京侧翼安全,向苏中和苏北的新四军驻地发动进攻[79]:2。國軍5個整編師共15個旅約12萬人,企圖由南通至泰州一線向蘇中解放區大舉進攻[3]:1489。解放军发起苏中战役,中共稱之為「七戰七捷」[3]:1489。粟裕、譚震林指揮19個團3萬餘人,從7月13日至8月27日,连续作战七次,均獲勝利[3]:1489-1490。在一個半月中,殲滅國軍6個旅及5個交警大隊,共5萬餘人[3]:1490。12月中旬,粟裕部在运动战中歼灭国军第六十九师。而国军则占领苏北全部城镇,把中共军队压过陇海线。


在山西,解放军在7月下旬发起攻势。7月20日,解放軍为攻佔大同,围困应县国军。8月,解放軍賀龍部開始围攻大同[31]:154。傅作义部全力增援大同守军。9月14日,傅作义的國民革命軍第三十五軍克復集宁,解大同之围[31]:154。此时国共在集宁处于胶着状态,中国共产党迟迟未能攻克大同,故解放軍主动撤退。10月初,应马歇尔要求,国民政府下达第三次停战令。停战令期限刚过,中共军队主力在大同。10月11日,国军第三十六集团军奇袭夺取中国共产党华北区中心城市张家口[31]:154。正在斡旋国共冲突的民主人士梁漱溟看到国军攻占张家口的报纸后称“一觉醒来,和平已经死去。”[80]


在山东,8月10日,劉鄧大軍三个纵队突袭陇海线,占领砀山和兰封之间百余公里铁路,随后国军调集大军反攻。9月初,解放军撤退同时在定陶全歼国军整编第三师,但是国军整体呈攻势没有改变。在东线鲁西南地区,国军进展较为顺利,在晋南地区,胡宗南部队受阻,整編第一師第一旅被陈赓部围歼。10月下旬,国军占领25座县城,完成华北南线作战,中国共产党晋冀鲁豫部队被压制在黄河以北。四個月來,國軍佔領解放區105座城市,卻損失32個旅,約30萬人兵力[33]:495。11月1日,国军登陆烟台,鲁南各地相继收復[31]:154。解放军的撤退让中国国民党误以为胜利在望。然而解放军人数实际上未减少,很快展开反攻。1月,國軍進指陳毅部於魯南,由徐州綏靖主任薛岳指揮[81]:313。初戰,國軍馬勵武、周敏英兩軍(整编第二十六师,整编第五十一师另第一快速纵队)於棗莊、嶧縣地區,為解放軍所敗(国军损失5万余人),2月間雖陳誠親赴徐州指揮(以20个旅从苏北,以3个军从鲁中,两面夹击临沂),激戰半月,臨沂遂告克服,陳毅終告撤退(佯败于南线国军,弃守臨沂,主力隐蔽兼程北上)[81]:313-314。2月下旬陳毅部反於萊蕪區,將李仙洲(北线国军第二绥靖区副总司令)部(3个军7个师约5.6万人)包圍解決[81]:314




1946年制宪国民大会制定《中华民国宪法》。




1946年11月16日周恩来在南京召开记者会,谴责制宪国大召开,宣布自己将返回延安。




1947年3月7日,政府代表张治中在南京送董必武等中共驻京人员乘坐美飞机撤回延安。


1946年10月11日,国军進據张家口,戰事雖告一段落,戰爭並未停止[82]:75。蔣把佔領一些地方當作「勝利」,尤其是佔領張家口後,立即下令召開國民代表大會;並積極準備突襲延安,繼續向華東、晉冀魯豫、晉察冀、東北等解放區進攻,其主要戰場仍在華東之蘇北和山東[33]:495。中国共产党和民盟要求追究中国国民党破坏和平的责任。中国国民党坚持于1946年11月中召开制宪国民大会,而周恩来称,“国民大会一旦召开,他就回延安”[78][83]。在部分人看来,国民大会前中国共产党能否提交名单已经成了问题关键。在马歇尔拒绝调停情景下,10月26日,梁漱溟代表第三方面提出一个解决方案,但经周恩来施压又撤回此案[84]:207。11月11日,国民政府通知第三方面,国民大会代表报道人数达到法定人数,无论中国共产党是否参加,均预定在11月15日举行。第三方面中的民社党和青年党决定参加国大,民盟则拒绝参加并开除民社党出民盟,这一分裂标志着第三方面调停失败。11月15日,制宪国民大会开幕,蔣為取得軍事上配合,擬定結束蘇北戰事作戰計劃[33]:495


1946年,中國共產黨實行總動員,公開進攻榆林、遼寧,並大舉進攻蘇北,旋又加緊破壞北寧路[32]:49。中国共产党东北民主联军发动攻势,林彪、罗荣桓部队经由土改和创建根据地,兵源大增,经1946年兵力逐渐占据优势,且装备精良,故一直以攻势为主。同年夏,關內各地國軍雖迭獲勝利,东北地區由於防地遼闊,兵力不足;加以交通被解放軍所破壞,乃形成被動之形勢[31]:162


1947年2月底,林彪部渡松花江南下,5月初大舉發動猛攻,5月17日攻佔懷德,5月21日攻佔公主屯,孤立永吉、長春、四平街[31]:162。据中国共产党称,直至1947年4月,歼灭国军4万余人,攻占城镇11座。


1947年1月31日,延安總部公布1946年7月至1947年1月戰爭幾項重要統計:七個月中,共殲滅國軍56個整旅(師)、其中1月份殲國軍12個旅;斃、俘其將級軍官103名,其中俘獲87名,俘獲後逃跑4名,擊傷12名[46]:8276。國軍攻佔解放區城市199座,解放軍攻佔國統區城市100座[46]:8276


1946年7月至1947年2月,经过八个月作战,国军损失正规军66个旅(师)共54万余人,非正规军17万人,合计71万人,攻勢受到嚴重挫折。



国军重点进攻与解放军局部反攻




1947年全国战场的战事概况。




1947年3月10日,中国共产党首都留守处人员从南京返回延安3天后,国军胡宗南兵团从洛川沿成榆公路向延安进攻。




1947年5月中旬,国军整編第七十四师在孟良崮战役中全师覆没,师长张灵甫阵亡。




1947年,毛泽东撤离延安。根据毛泽东的要求,中共中央机关分为中共中央前方委员会、中共中央工作委员会、中共中央后方委员会分散办公。


1947年3月10日,各路国军20万在西安綏靖公署主任胡宗南指挥下,分由洛川、宜川向延安进攻,中國共產黨调动5,000兵力[85],憑藉地雷和伏地堡壘頑強抵抗,国军3月19日攻入延安[31]:158。解放軍争取中共中央自动撤离延安,国军攻入空城。國軍称斃傷解放軍1萬6千餘人,俘虜解放軍1萬餘人[31]:159,中共方面则称伤亡甚微。3月18日中共中央主動從延安撤退并随彭德怀西北野战军2万余人開始在陝北高原進行遊擊戰,期间获得青化砭、羊馬河、沙傢店等战斗的胜利。


在山东南部,解放軍郝鵬舉率領2萬人歸附國軍[31]:158。1946年11月15日,國民大會開幕,蔣為取得軍事配合,擬定結束蘇北戰事作戰計劃,又調集31萬人企圖與解放軍華東主力在臨沂地區決戰,結果四個月戰事又以損失41萬5千餘人而告失敗[33]:495。1947年4月初,津浦鐵路徐州至濟南段打通,國軍包圍解放軍陳毅部於沂蒙山區[31]:158。顾祝同率领60万国军进攻。由於國軍採用齊頭並進戰術,將軍隊控制在一個範圍內,導致解放軍遊擊戰朮無法奏效。但粟裕提出以山東解放軍主力決戰方式粉碎圍攻的方式最終被採用。4月30日,據新華社統計,國軍在4月份被解放軍折損合10個半旅,奪佔國軍駐守縣城48座[46]:8345。5月16日,華東野戰軍圍攻孟良崮,至下午5時,全殲整編第七十四師3.3萬人[46]:8355。在孟良崮戰役中,整編第七十四師全軍覆沒,師長張靈甫陣亡。5月19日,蔣介石飛徐州,與顧祝同研討山東軍事,決定各部暫駐原防,全面整訓,改正戰術,準備最後決戰[46]:8356


5月初,胡宗南国军经过3个多月战斗,仍未接触到中共中央,并在青化砭、羊马河、沙家店连续败于中共彭德怀。在华北地区,国军兵力空虚,聂荣臻组建晋察冀野战军机动作战。自1947年5月起,解放軍徐向前、彭德懷等部開始圍攻太原,山西省政府主席閻錫山堅守[31]:164


6月,国军继续自鲁南向北进攻,国军分兵驻守所占城市从而被共军包围。6月6日,解放軍攻陷熱河赤峰[31]:162。6月16日,國軍被迫放棄安東省會[31]:162。解放軍開始進攻遼寧瀋陽[31]:162。6月,解放軍猛攻四平街,國軍守軍陳明仁部堅守月餘,殲敵甚眾,蔣特電嘉勉[32]:51。6月28日,最高法院檢查署下令通緝毛澤東,7月4日國民政府通過「厲行全國總動員戡平共匪叛變方案」,以對付中國共產黨[4]:704。至7月,林罗部围攻四平,血战未克,兵力受损。


6月18日,胡琏整编第十一师占领中共山东指挥部所在地鲁中南麻镇。此时因刘邓军在鲁西进攻,国军被迫自鲁中回援,陈毅粟裕部队乘机进攻南麻整编第十一师,但因连降大雨,解放军弹药受潮,攻击出现困难,久攻未克。此时国军再度调集大军围攻,陈粟部因多处军队有遭遇合围危险,伤亡较大,因此放弃围攻,撤至黄河以北惠民。


同年夏天起,解放军逐渐掌握优势,开始主动反击。6月30日,国民政府司法院最高检察署通缉毛泽东、周恩来等。7月31日,中國共產黨正式使用中国人民解放军这一名称。經過一年內線作戰,解放軍粉碎了國軍全面進攻,基本挫敗其重點進攻。戰爭第一年,解放軍殲滅國軍112萬人[3]:4923。國軍總兵力由1946年6月的430萬下降到373萬,官兵士氣下降,113個旅被殲滅或受到過殲滅性打擊,用於機動作戰兵力寥寥可數。經過一年作戰,解放軍總兵力由127萬上升到195萬,正規軍擴展至近100萬人。



解放军战略进攻与国军重点防御




1947年10月,国民政府宣布取缔中国民主同盟,中国共产党及民盟方面予以强烈声讨。




1948年全国战场战局概况。




1948年,国立交通大学教授在立法委员选举中投票。




1948年4月30日,中共中央发布“五一口号”,呼吁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和社会贤达尽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组建民主联合政府。


1948年1月和8月,蔣先後採取分區防禦和重點防禦戰略方針[77]:473。不久在解放軍打擊下,其政權迅速崩潰[86]:689。從1948年9月起,軍隊主力在解放軍接連發動的遼瀋戰役、淮海戰役、平津戰役中被殲滅[77]:473


1947年6月30日,解放軍戰略防禦轉入戰略進攻,以主力一部挺進中原,將戰爭引向國統區,在外線大量殲敵;以部分主力和廣大地方武裝繼續在內線作戰,箝制和消滅敵人,收復失地[3]:4923。在中原地区,1947年6月30日刘伯承邓小平部队夜强渡黄河,发起鲁西南战役,正式标志中国人民解放军揭开战略进攻序幕。7月1日,刘邓渡河后包围郓城国军整编五十五师,此时陈粟军从国军缝隙处南下,进攻费县,威胁兖州。同时刘邓大军又攻克郓城、曹县,并将羊山集处国军整编六十六师合围。7月底围歼羊山集整编第六十六师。8月,国军肅清膠濟鐵路沿線解放军[31]:158。8月21日膠濟鐵路全線打通,8月23日國軍在河南收復汝南、新蔡[4]:704


8月,刘邓大军在国军大部队围攻下,南下中原,进攻国军薄弱地带。8月19日,全军渡过黄泛区。8月22日,華中解放軍陳賡部自豫西新安、澠池、陝縣等地分道偷渡黃河,穿越伏牛山,一度攻陷嵩縣、洛寧、登封、臨汝、魯山、方城等地,遭國軍圍剿,復渡河回豫北[31]:162。8月23日强渡汝河,8月26日乘淮河洪峰之间渡河,进入大别山战略锁钥区。追击国军因淮河水涨而被阻淮河北岸。与此同时,陳賡、謝富治兵團在茅津渡处渡河成功,紧逼洛阳。8月,在毛泽东指示下,陈粟军队重新南渡黄河,发起进攻。三路大軍,互相策應,在黃河與長江之間的廣大地區形成了一個「品」字形的戰略態勢。刘邓大军进入大别山后,白崇禧成立九江指挥部围剿。


在陕北战场,彭德怀部队在1947年8月初围攻榆林,钟松整编第三十六师北上救援。随后彭德怀围点打援,发动围攻钟松的沙家店战役。刘戡全力救援,钟松逃脱。


8月开始,东北野战军发动秋季攻势,大量歼灭国军部队。此一全面攻勢,蘇聯原不贊同,斯大林曾透過劉少奇要中共採取游擊戰爭,暫置大城於不顧,但周恩來認為發動全面攻勢之時機已經成熟,解放軍乃於全國各地對國軍展開攻勢[4]:706-707


此時解放軍東北有林彪,黃河下游有劉伯承,山東東部有許世友,山東西部有陳毅,河南西部有謝富治,陝西北部有彭德懷,另有羅瑞卿、徐向前等部亦在華北各地攻城掠地[4]:707。中共中央於9月1日發出《解放戰爭第二年的戰略方針》,提出「舉行全國性的反攻,即以主力打到外線去」戰略進攻方針;接着三路大軍躍進大別山,成「品」字形展開,態勢東攝南京,西逼武漢,南扼長江,瞰制中原,使蔣由進攻戰略改為防禦戰略[33]:496。9月2日,解放軍攻陷湖北麻城[4]:705。9月底,國軍分別自龍口、煙台登陸,山東戰事告一段落[31]:158。9月20日在安徽先後收復舒城、六安、廬江、桐城和霍山,9月24日及9月27日在山東先後克復莒縣和龍口,10月1日及10月5日又在山東先後克復煙臺和威海衛[4]:704-705


10月,彭德怀再度围攻榆林,国军无兵可调,蒋致电宁夏省政府主席马鸿逵求援,马鸿逵命整编第十八师支援榆林,彭德怀再度围点打援。宁夏军与彭德怀部队在元大滩激战,双方伤亡惨重。最后彭德怀撤退。


10月10日,解放軍總部發布《中國人民解放軍宣言》,發出「打倒蔣介石,解放全中國」之號令[33]:496。主要內容是:組成民族統一陣線,打倒蔣介石獨裁政府,成立民主聯合政府;懲辦內戰罪犯;實行人民民主制度;肅清貪官污吏,建立廉潔政治;沒收官僚資本,發展民族工商業;廢除封建剝削,實行耕者治其田的制度;承認各少數民族有平等自治的權利;廢除一切賣國條約,同外國訂立平等互惠通商友好的條約[3]:3717。同時,整黨和新式整軍運動分別在中共黨內和在軍隊中開展,提高全黨、全軍戰鬥力[3]:4923


10月,因华北国军增援东北,解放军乘机向保定,石家庄进攻。11月23日,解放軍攻陷安徽武穴[4]:705。國軍11月1日在吉林收復永吉,11月18日在湖北收復黃梅[4]:705。11月12日,聂部攻克石家庄。為統一指揮,國民政府於1947年11月30日任命傅作義為「华北剿匪总司令」,指揮山西、河北、察哈爾、熱河、綏遠五省軍隊[4]:706。傅作义率主力部队沿平保线寻机作战。聂部围点打援,机动歼灭國軍,国军第三十五军两个师部陣亡。徐向前在山西南部发起运城战役,12月國軍全部被殲滅。此时国军在晋南仅剩临汾一座城市。


1947年底,蔣中正不得不承認「全國各戰場皆陷於劣勢被動之危境」,於是又被迫由全面防禦轉為分區防禦,把戰略集團分別安在徐州、瀋陽、北平、漢口、西安五個中心戰場上[33]:496。由於蘇聯不斷援助中國共產黨,到1947年11月,美國亦恢復對國民政府援助[4]:705。12月25日至12月28日,中共中央十二月會議在陝北米脂楊家溝召開,共有中央委員、候補中央委員以及陝甘寧和晉綏兩解放區主要負責人19人參加會議,毛澤東在會上報告《目前形勢和我們的任務》,分析解放戰爭轉入進攻後之國內形勢,指出中國人民之革命戰爭已經到達一個轉折點,總結軍隊作戰經驗,提出十大軍事原則,並進一步闡明革命政治綱領、經濟綱領和各項方針政策;會議準備在新形勢下奪取勝利[3]:3715


1948年,為國軍處境險惡之一年[81]:315。從本年起,國軍在各戰場,均陷於被動[81]:315。解放軍在東北,在山西、河北、察哈爾,在山東、河南、陝西各區,都陸續舉行反攻[81]:315。由於解放軍全面反攻,及國軍不斷失利,於是各戰場形勢,都發生根本變化[81]:315


1948年1月,國民政府任命衛立煌為「東北剿匪總司令」,同時命令各省設保安司令部,確保各省治安[4]:706。在东北战场,1948年初,林罗部队再度发动冬季攻势,国军精锐部队新五军遭圍攻,导致国军遭受重创。2月,林罗部以强大兵力第四次围攻四平,经过血战攻克四平。此时东北的国军完全处于被动地位,林彪部队指东打西,指南打北,处于完全机动地位。此时,北宁线被中共切断,国军只能依赖空中补给,国军试图撤退,但是空运问题难以解决。


2月下旬,陕西战场刘戡部,由延安撤退,轉進西安時,在宜川、黃陵之間中伏,全軍覆沒,師長嚴明戰死,刘戡自杀[81]:315。因中共包围延安刘戡败退西安時,中共彭德怀部在宜川围点打援,刘戡第二十九军主力陣亡。1948年2月底,刘邓部队自大别山区出击。解放軍陈赓部再度渡河南下,3月12日攻陷洛阳,復陷豫西各縣,擾及鄂北一帶,7月17日攻陷襄陽[31]:163。陈赓、谢富治兵团乘中原国军兵力空虚,进攻洛阳,两进两出,两次歼殺国军守军。陳賡、劉伯承兩部,於春、夏先後擊滅鄧縣、鎮平、內鄉等數十萬強悍善戰之民團,消除在豫、陝、鄂邊區行動之障礙[81]:316。3月間,山東戰場膠濟鐵路西段,及周村、淄川、博山、威海衛等,全為解放軍許世友、譚震林兩部攻佔[81]:315-316


4月,刘邓部队进攻阜阳。4月底,彭德懷全歼渭河以北地区国军并掌控延安,奉命驻守黄龙地区。國軍亦於撤退途中,損失甚重,從此渭河以北地區,無力控制[81]:315。4月27日,濰縣之第九十六軍覆沒,軍長陳金城被俘[81]:316


5月,渤海膠東魯中三個戰場,解放軍把它連成一片,濟南完全陷於孤立[81]:316。在华北地区,5月中旬,解放军攻克临汾。5月,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原野战军,发动宛东战役,击溃国军第十八军。经过近一年战斗,中原地区战事转向对解放军有利,国军日趋被动。


6月22日晨,由河南國民政府主席劉茂恩統帥之整編第六十六師和所屬第十三旅及河南保安第一、第二旅三個保安團陣亡。劉陳所部與粟裕部會攻開封,守將李仲莘戰死,攻陷開封,中原戰場儲備之武器糧草盡為解放軍所奪去[81]:316。別路解放军粟裕部,於6月23日攻陷开封,整編第六十六師師長李仲莘陣亡[31]:163。期間華東野戰軍第一、第四、第六縱隊及兩廣縱隊和中野第十一縱隊對西援之邱清泉部使用運動防禦攻克蘭封,中野第九縱隊及豫蘇皖軍區一部襲佔中牟阻擊東援之鄭州孫元良部。華野第十縱隊中野第一、第三縱隊阻擊胡漣部于上蔡以北,華野山東兵團包圍兗州蘇北兵團攻克海州以西[81]:316。因開封為粟裕攻克,蔣中正隨即命整編第五師及第83師邱清泉向開封攻擊前進,以整編第七十二師、第七十五師、新編二十一旅自睢縣杞縣迂迴進至開封;華東野戰軍第一、第四、第六縱隊與中原野戰軍第十一縱隊在睢縣杞縣太康民權之間夾擊區軍團,並命中野第三、第八縱隊與上蔡地區第十縱隊和杞縣兩廣縱隊阻援。6月26日,開封復被國軍邱清泉、孫元良兵團所收復,追剿陳毅部於黃泛區,激戰十餘日,解放軍傷亡近8萬人,乃向隴海鐵路以北退卻[31]:163。第三、第八縱隊撤離開封退至通許縣,區部進抵睢杞間停止不前。開封郊外國軍與解放軍發生激戰[32]:55。繼而粟裕部伏擊區壽年兵團於睢陽,區部損失甚重,區壽年被俘[81]:316。27日夜粟裕部合圍區壽年兵團;29日晨成功將整編第75師、新編第21旅包圍于龍王店,將整編第72師包圍于鐵佛師,阻援部隊控制杞縣王固集一線夜阻援軍在杞縣以東及西南地區阻擊邱清泉。至7月1日全殲區軍團[81]:316


在軍界,有李宗仁、白崇禧一派之桂系,仍然自樹勢力[4]:724。為統一華中各省軍事,6月底成立「華中剿匪總司令部」,命白崇禧為總司令[4]:708


6月30日,邱清泉部第五軍自豫東杞縣被中原野戰軍圍困之區壽年、沈澄年部,國共兩軍展開激戰;為保障粟裕、陳士榘、張震所部之睢杞作戰,中原野戰軍於是日起至7月1日在西平以西阻擊國軍吳紹周兵團,並予之以重大殺傷,迫使邱清泉整編第十八兵團向吳紹周兵團靠攏[46]:8629。解放軍自攻佔開封後,一方面學會攻城戰術,一方面增強攻堅信心[81]:316。於是解放軍之戰略戰術,都獲得重大修正[81]:316


6月至7月,解放军华东野战军发动豫东战役,歼灭整编第六十六师一个旅,第七兵团兵团部及下辖的整编第七十五师,确定了解放军在中原地区的优势地位。山東兗州為解放軍攻陷[32]:55。劉伯承於攻克開封後,旋即率部進襲襄樊,7月16日,攻下襄樊,守將康澤被俘,鄂西北盡攻陷[81]:316。至此國軍中原戰場防禦體系,已支離破碎[81]:316。7月以後,形勢日趨嚴重[31]:164


毛泽东在1948年8月称“解放战争好像爬山,现在我们已经过了山的坳子,最吃力的爬坡阶段已经过去了。”[87]:135晉冀察邊區和冀魯豫邊區已經打通,到8月間合併為華北解放區,而且到7月以後,華北、華中兩解放區已在江淮河漢間造成併肩作戰之整體[4]:708。兩年內戰後,蔣190萬正規軍被分別牽制在東北、華北、華東、中原、西北五個戰場上[33]:497



國共战略决战





1949年,《新华文摘》封面刊出政治漫画,讽刺蒋介石政权在济南战役中的军事失败。




1948年至1949年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的战局概况。




解放军东北野战军部队對錦州城垣发起進攻。




解放军東北野战军在日制九七式中战车的掩护下向沈阳沿线进攻。




淮海战役中,解放军华东野战军坦克部队使用美制M3A3斯图亚特坦克配合步兵发起攻击。


戰爭第二年,解放軍殲滅國軍152萬人,並攻克大批國軍重點設防城市,為與國軍戰略決戰創造條件[3]:4923。國軍到1948年6月底總兵力保持365萬。中國人民解放軍兩年共損失80餘萬,歸隊45萬,動員110萬翻身農民參軍,80萬俘虜兵補充入部隊,達到280萬。戰爭隨即進入第三年。


蔣於1948年8月上旬召開南京軍事會議[88],決定實行重點防禦戰略方針,並準備撤出東北,確保華中,企圖收縮戰線,集中兵力,依托戰略要點之堅固陣地堅守防禦,同時組成強大兵團機動作戰,以攻為守;為此,裁並綏靖區,減少機關,擴大機動兵團,並在大後方加緊二線兵團編組訓練[33]:497國軍不斷失敗,軍事上及政治上信心逐漸動搖,加以金圓券改革不過一月,即又開始貶值,於是敗北主義更加盛行於文武百官之間[81]:316。在戰略指導上,蔣以中原戰場為全戰局之樞紐,為集中兵力確保華中,決定堅決保持三角(即徐州、漢口、西安)、四邊(即隴海鐵路、兗州以南津浦鐵路、鄭州以南之平漢鐵路及寶雞至成都公路)、十三點(即開封、鄭州、濟南、商邱、南陽、襄陽和樊城、確山、信陽、漢中、安康、鍾祥、宜昌、合肥),形成東西呼應[33]:497


1948年9月16日,解放軍集中兵力10餘萬圍攻济南,因國軍第八十四師吳化文部叛變,至25日城陷[31]:163。第二綏靖區司令官兼山東省政府主席王耀武被俘[32]:56。陳毅、粟裕等部圍攻濟南,正當戰事發展至高潮時,吳化文軍在城外陣前譁變投向中國共產黨[81]:316,所部10餘萬人全部解甲[81]:316。解放军攻克设防坚固的要塞济南。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解放军連續進行在遼瀋、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基本上殲滅國軍主力,解放長江中、下游以北地區[3]:4923。在三大战役中,国军总兵力损失150万人以上,精锐兵团几乎覆没。


1948年春,東北人民解放軍林彪部連續在東北發動七次攻勢,2月7日攻佔遼陽,2月26日攻佔營口,3月14日攻佔四平街,3月19日攻佔永吉,國軍集中兵力堅守長春、瀋陽、錦州三個地區,補給全賴空運接濟,因運輸量有限,三地食糧燃料奇缺,長春每日餓斃者不下百人[31]:162


9月中旬,林彪部猛攻锦州及義縣,企圖切斷國軍關內外聯繫[81]:317。東北剿匪總司令衛立煌貽誤戎機,大為解放軍所乘[31]:162


10月16日,解放军攻克锦州,東北剿匪副總司令范漢傑、兵團司令盧濬泉及所部數萬人,除傷亡外,全部被俘[81]:317。10月17日,長春守軍第六十軍軍長曾澤生,率所部投向中國共產黨[81]:317。10月18日蔣飛臨瀋陽,指示東北作戰計劃,仍未能迅速挽回頹勢[31]:162。10月23日,解放軍攻陷長春,東北剿匪副總司令鄭洞國被俘[31]:162。新編第七軍軍長李鴻等亦率部投降[81]:317。10月28日,廖耀湘兵團在彰武打虎山被圍殲,廖被俘[81]:317


11月2日,解放軍攻陷瀋阳,衛立煌先期飛北平,部分國軍突圍撤至营口,經海運南下,东北盡失,國軍先後犠牲精銳達30萬人[31]:162。國軍自瀋陽、營口撤出東北[32]:56。瀋陽守軍周福成,率部投向中國共產黨[81]:317。接著解放軍相繼開入東北各要津[81]:317


先是國軍鑒於東北全盤失敗,故將關內各戰場孤守據點之兵力儘量撤回,以圖縮短戰線[81]:317。秋後,鄭州至連雲港間各孤點盡行放棄,準備退守江南[81]:317。但中途遭解放軍牽制,以致行動暴露[81]:317。11月,解放軍進攻徐州[32]:56。國府任命劉峙為徐州剿匪總司令部總指揮,自動放棄鄭州、開封等據點,調動40萬重兵與之決戰[31]:163


11月初,粟裕及劉伯承兩向徐蚌地區發動攻勢[81]:317。雙方大戰展開,因國軍彼此缺乏聯絡,未能盡量發揮作戰功效[31]:163。黃百韜兵團原定11月5日開拔,向大運河以西撤退[89]:305。11月8日,第三綏靖區司令何基灃、張克俠率部譁變[81]:317。遂致國軍在徐州北部防線開了一個缺口,由山東南部地區南下之解放軍粟裕部,便輕易迅速通過缺口,於11月9日直插到徐州東側,擋住黃維兵團退路[89]:305。夥同原在南面之陳毅主力,對黃百韜兵團兩面夾擊[89]:306。11月14日,東線黄百韬兵团被解放军粟裕部包围於碾庄附近[31]:163。11月22日,江蘇邳縣之碾莊失守,司令官黃百韜自殺殉職[32]:57


當碾莊戰役惡化時,國府急調華中黃維兵團(約15萬人)趕往支援[81]:317。黃維部行至宿遷雙堆集[81]:317。11月24日起,杜聿明指揮邱清泉、孫元良兩兵團,由徐州出動,連續幾天向南攻擊,由於解放軍憑藉工事,頑強抵抗,進展緩慢[89]:325。由固鎮北攻之李延年兵團,情形也一樣[89]:325。12月1日,蔣召見第十二兵團副司令胡璉,令其立即飛赴雙堆集,協助黃維指揮[46]:8741


11月27日,南線黄维兵团被解放军劉伯承部包围於蒙城、澮河、渦河之間双堆集,至12月6日所部瓦解,黃维被俘,副司令官胡琏突圍以出[31]:163。12月15日,除胡璉率領一部突圍抵蚌埠外,黃維兵團全部被殲[81]:317


11月30日,杜聿明率邱清泉、李彌、孫元良3個兵團及徐州機關和部分青年共30萬人向徐州西南方向撤退[46]:8740。12月1日,徐州剿匪副總司令杜聿明率孫元良、李彌及邱清泉等兵團向西轉進[81]:317。徐州國軍為避免包圍,於12月2日自動棄城南撤,至永城東北之青龍集、陈官庄間地区,遭粟裕麾下解放軍30餘萬要擊,傷亡極眾[31]:163


12月6日當晚,孫元良兵團全部被全部打垮[89]:338。孫元良和兩個師長突圍而出,兩個軍長、師長被俘,部隊大部潰散,勉強收容幾千人,編成一個師,撥歸邱兵團第七十二軍[89]:338。自12月19日起大雪紛飛,一直下了十多天,空投大受影響[89]:338。時值天氣嚴寒,連日雨雪,加以國軍掩護大批隨行難民,接濟困難,遂感不支[31]:163。1949年1月6日,解放軍看見招降無效,就發動猛烈總攻[89]:338。苦持至1月10日,解放軍挾大规模兵力進攻,國軍陣地卒被突破,徐州剿匪總司令部副總司令杜聿明被俘,兵團司令邱清泉身亡,李彌、孫元良等突圍以出[31]:163。解放軍使用运动战进攻突破國軍人海战术陣地,李彌、孫元良全军覆没仅以身免[90]。国军所部连机关眷属共40萬人,除戰鬥身亡外,全部解甲[81]:318。此役,雙方參戰人員共一百多萬人;經2個月以上之激戰,國軍所有精銳部隊,損失幾盡[81]:318。解放軍總共傷亡13.4萬人[91]。自此以後國軍陷入於絕對劣勢中[81]:318。解放军乘勢往南攻陷蚌埠、臨淮等地,進而威脅南京[31]:163





中国人民解放军和平开入北平,平津战役结束。




1949年,中华民国空军向太原守军空投物资,此时太原已成为孤城。


1948年底,华北野战军杨成武部在新保安合围殲殺傅作义精锐国军第三十五军。林彪所部數十萬精銳進入關內,合聶榮臻、賀龍等部解放軍,以近百萬之眾對北平、天津採取大包圍形勢[31]:163。12月21日,东北野战军迅速南下,攻占咸水沽,切断平津国军海运退路。1949年1月初,东北野战军完成对北平、天津和塘沽分割包围。1月7日,解放軍開始猛攻天津,國軍警備司令陳長捷部奮力抵抗,至15日攻陷天津城,解放軍死傷在萬人以上[31]:163。解放軍死傷23,799人,國軍11,270人陣亡、俘虜116,935人、投降2,772人。


時傅作義以所部精銳損失重大,又鑒於淮海戰役失利,故信心開始動搖,戰事演變至此,已有孤城落日之象[81]:318。1月14日,东北野战军对天津发动总攻。1月15日8时,俘虏陈长捷。天津歸入解放軍之手[32]:57。北平仅剩下傅作义守军20万人。傅作义经过第三方苏静、邓宝珊等人与中共接触,达成和平协议。


繼天津失陷之後,傅作義在中國共產黨多方遊說下,率所部30餘萬人並將北平、察哈爾和綏遠地區,先後交予中國共產黨[81]:318。1月22日,華北剿匪總司令傅作義與中國共產黨成立「北平局部和平」,解放军無阻进入北平,除少數學人事先由國府派飛機接運至南京外,國府官員多未能及時撤出[31]:163-164。1月31日,国军出城接受解放军整编。於是長江以北,除武漢一隅外,完全易幟[81]:318。国军在北方仅剩下太原、安阳、新乡、归绥若干据点。



渡江戰役






1949年4月至10月全国战场战局概况。




1949年,解放军装备的美制M3A3斯图亚特坦克在长江附近行军。




1949年4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总统府。





中华民国政府在一年时间内先后退往广州、重庆、成都、西昌等地,最终撤往台湾。




1949年,国军在吴淞上船撤往台湾。




1949年5月16日,解放军部队进驻汉口。


1949年1月,蔣介石召集陸、海、空軍將領會議,指示以戰求和之方針,應隨時提高警覺,免被共產黨所乘[32]:57。是年初,由於各戰場軍事逆轉,已非人力所能改變,加以政治情勢迫促,為適應和談要求,蔣於1月21日宣佈引退,由副總統李宗仁代理職務[81]:318。惟其大勢已去,人心瓦解,城下之盟,又非國府所能接受[81]:318。1月26日,解放军进入六合县城。近逼首都南京。


2月5日,行政院迁移广州办公,南京只保留代总统办公室[31]:169。3月,中共中央召開七屆二中全會,決定奪取全國勝利及其以後之基本政策[3]:4923。4月1日,張治中等飛抵北平,4月5日上午9時「和談」預備會議開始[31]:169。国共雙方在《國內和平協定草案》基礎上經過磋商。4月15日,和談第二次正式會議,周恩來將修正後之《國內和平協定(最後修正案)》,限張治中等4月20日簽字,並表示不論戰爭或和平,屆時解放軍一定渡過長江[31]:169。但在中国共产党规定的和谈截止日,中華民國政府認為:“将中華民國政府高層數人直接列为「战犯」,这是中華民國政府方面无论如何不可能接受的。”4月20日,中國國民黨中央常務委員會發表聲明,指斥中國共產黨之《国内和平协定(最后修正案)》歪曲事實[31]:170。國府最後拒絕簽訂和平協定[3]:4923。4月21日,中國共產黨中央军委主席、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毛澤東和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司令朱德發佈總攻擊令(《向全國進軍的命令》),於是解放軍林彪、彭德懷等部,亦分別對武漢及西安進攻[31]:170。地下党组织江阴要塞起义,要塞司令戴戎光投向中國共產黨,解放军遂在荻港渡過長江南下[32]:59。百萬大軍橫渡江南,渡江战役爆发。4月22日,解放军劉伯承部佔领蕪湖[31]:172,4月23日,解放军第35军进入南京城[3]:4923。接著,解放軍分路追殲國軍殘餘部隊[3]:4923。同日,国军撤离南京,李宗仁置一切职责于不顾,飞往桂林[31]:170。李宗仁遲遲不至廣州處理公務[31]:171。李宗仁与白崇禧组织华南防线。4月24日,太原城破,國軍巷戰慘烈,負傷殺敵者有之,與樓共焚者有之[31]:164。4月底,解放军林彪部直趨武汉[31]:173


5月4日,解放军陳毅部攻陷杭州[31]:172。同日,李宗仁返抵廣州[31]:171。5月14日,林彪、羅榮桓等指揮第四野戰軍先遣兵團第四十三軍,在武漢以東團風至武穴間100多公里地段上強渡長江;次日,第12兵團突破團風至田家鎮國軍江防陣地[46]:8912。5月15日,華中軍政長官白崇禧移衡陽辦公[31]:173。國軍撤守武漢[32]:59。5月16日,解放軍四野第12兵團第四十軍占領漢口,武漢國軍第五十八軍及警備部隊均撤走;同日夜,占領大治、鄂城、陽新等城[46]:8916。5月17日,解放军四野第四十軍占领漢陽、武昌;同日,第12兵團第四十三軍占領九江[46]:8917。5月20日,国军胡宗南部撤离西安[31]:174,隴東各地盡為解放军所有[31]:174。5月21日,解放军劉伯承部攻陷南昌[31]:173。解放軍陳毅部圍攻上海,解放军傷亡近6万人[31]:172。至5月27日,國軍主動向舟山、台灣方面撤退[31]:172。解放军攻佔中国第一大城市上海,之后向东南沿海进军。同月,驻青岛美军开始撤离。


6月1日,國軍撤離崇明島,解放軍占領江蘇[92]:519。6月2日,解放军攻佔青岛;國軍劉安琪第二十一兵團在美軍撤出青島後,登艦往台灣基隆;同日,青島市軍事管制委員會及人民政府成立;向明為軍管會主任,賴可可、譚希林為副主任,馬保三為青島市市長[46]:8932-8933。6月3日,以太原陷落,青島已失去軍事價值,加以孤懸華北,防守不易,國軍自動放棄,全部軍民物資撤至台灣,解放軍遂據有整個華北[31]:164。6月5日,廣東省政府派第四編練司令官歐震兼任廣東省保安司令部代司令;國軍增防江西吉安,在陝西寶雞成立前進指揮所[46]:8935。7月16日,解放军林彪部佔領宜昌[31]:173。長沙外圍展開爭奪戰[32]:60。7月26日,佔領株州;7月29日;佔領常德[31]:173。7月底,解放军第一野战军20万人入甘肅[31]:175


1949年8月1日,湖南省政府主席、国军第1兵团司令陈明仁与長沙綏靖公署主任程潜通電歸附中國共產黨[31]:173。8月4日,程潜与陈明仁宣布參加中國共產黨陣營。8月5日,国府任命黃杰為湖南省政府主席,自動放棄长沙,集中國軍於衡陽附近[31]:173。8月16日,第二野战军佔領贛州[31]:173。8月17日,解放軍陳毅部攻陷福州[31]:173。国府任命湯恩伯主持福建軍政,湯氏集中主力於厦門[31]:173。8月23日,蔣鑑於局勢嚴重,飛往廣州,與李宗仁、閻錫山等籌劃戰守事宜[31]:174。8月24日,蔣飛重慶,主持西南軍政人員會議[31]:174。國軍失守蘭州[32]:61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主席、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主席毛澤東題寫的集美解放紀念碑。


9月,龍雲在雲南發動政變,雲南省政府主席盧漢飛往重慶謁見蔣報告雲南省情況[32]:61。9月1日,國軍羅廣文部增防隴南,支援胡宗南,加強陝南防禦力量;國軍胡璉兵團重占興寧,加強防衛汕頭、廈門[46]:9001。9月2日,國軍重占粵東普寧、隴南禮縣[46]:9002;解放军佔領西寧[31]:175;解放軍第十九兵團分三路進攻寧夏:北路由蘭州出發,沿黃河西岸,經景泰、營盤水一線進軍中衛;中路沿黃河東岸經靖遠,向中寧前進;南路於9月10日由固原地區出發,進軍中寧[46]:9002。白崇禧在衡陽指揮所部署決戰計劃,企圖誘殲衡陽以東解放軍,達成持久作戰之目的,即集結有力兵團,於粵漢路南段,引誘解放軍於衡郴地區包圍殲滅;9月9日起以張淦兵團向汝城、桂東、安仁一線反攻,是日國軍克資興、汝城附近之文明[46]:9006-9007;9月10日,國軍在番禺附近擊敗解放軍游擊隊[46]:9007。9月11日,西北軍政長官公署及防守景泰、靖遠之第九十一軍、第一二〇軍等部於蘭州失守後,沿河西走廊西撤,是日到達張掖[46]:9007;空軍出動大批飛機猛炸上海、杭州[46]:9008。9月2日,解放軍第六十四軍進軍寧夏途中殲敵一個騎兵團,解放同心縣城;解放軍進佔青海北部亹源、大通縣城[46]:9008。9月,解放军在衡宝战役、广西战役中消灭白崇禧集团主力[31]:173。9月20日,解放軍分三路來攻厦門,傷亡慘重[31]:173。9月21日,綏遠省政府主席董其武通電投共[31]:175。9月25日和9月26日,新疆警备总司令陶峙岳和新疆省政府主席鮑爾漢,接受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八项和平条件,率领所部7万余人在迪化分别通电歸附中國共產黨,新疆不戰而和平易手[31]:175。9月28日,解放军第一野战军佔领銀川[31]:175。第一野战军占领陕、甘、宁、青四省。


1949年10月5日,解放军佔領韶關[31]:173。10月8日,解放军占领衡陽[31]:175。10月12日,国府宣佈自本日起西迁重庆辦公,廣東省政府則移設海南島[31]:173。10月13日放棄廣州,至10月底廣東為解放军所占领[31]:173。10月17日,國軍自動放棄廈門,集中兵力固守金門[31]:173。解放軍陳毅部渡海攻占廈門。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






毛泽东在北京天安门城楼上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


在解放军全面进军的同时,1949年9月21日至30日,共产党与中國民主同盟等民主党派及各界代表在北平召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会议通过了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共同纲领》,完成建国准备工作。会议决定建立新政權,按照《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并定于1949年10月1日建国。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通過中國首都定於北京(由北平改名);以後中國歷次憲法均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首都是北京」[3]:3716。並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為五星紅旗,以後歷次憲法均作同樣規定[3]:3715。同時決議: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未正式制定前,以《義勇軍進行曲》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3]:3716


1949年10月1日,中国共产党在北京成立政权,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32]:61。下午2时,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举行第一次会议,按照《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毛泽东就任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朱德、刘少奇、宋庆龄、李济深、张澜、高岗就职为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周恩来就任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部长,朱德就职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下午3时,开国大典正式开始。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


10月9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召开。由马叙伦、林伯渠等人提议,将10月1日定为国庆日。


12月2日,中央人民政府通过了《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日的决定》,规定了每年的十月一日为国庆日。



解放军向全国进军




1949年,解放军部队占领西安市,图为解放军进驻西北军政长官公署的画面。




1950年,位于重庆的中美特种技术合作所内的尸体。中华民国政府在败退前集体处决其监狱内的政治犯和中共俘虏。


1949年10月23日,解放军发出进军川黔的作战命令。10月25日,解放军第10兵团就準備挾勝攻金門;攻方7個主力團共2萬人,而守方李良榮第二十二兵團也有2萬人[93]:10。解放军第28军3个团9,000余人自古寧頭登陸,遭国军圍殲,為年來戰爭國軍之最大勝利[31]:173。亦是解放戰爭中解放軍唯一有營以上成建制損失的戰鬥。


11月1日,解放军展开西南战役,从湖南、湖北进军西南。同日,李宗仁由重慶飛往昆明[32]:62。11月3日,第三野战军登陆浙江舟山群島中的登步島时再次失利,被殲敵三千。11月6日,國軍稱登步島大捷[32]:62。11月14日,蒋介石自台灣飛抵重庆[32]:62。同日,解放军佔领桂林[31]:175。11月15日,解放军佔领贵阳[31]:175。11月20日,李宗仁出走香港。11月25日,解放軍攻陷柳州、梧州[94]。11月29日,政府再由重慶西遷成都;11月30日,解放军攻占重庆[31]:175。同日,解放军佔领南宁[31]:175。白崇禧移其總部於海口,黃杰率領所部退入越南[31]:175


12月7日,政府決定遷往台北至今,並於西昌作為國共內戰大陸戰場的大本營,於成都設置防衛司令部[31]:176。12月9日云南省政府主席卢汉在昆明公開通電歸附中國共產黨[31]:176,中共称卢汉云南起义。11日,四川省政府主席刘文辉、鄧錫侯、潘文华在投共,中共稱彭县起义。解放军和平进军云南、四川两省。12月16日,解放军佔領川南樂山,12月18日佔領劍閣[31]:176。刘文辉佔據雅安欲阻截國軍退路,成都有被圍之慮,国军乃於12月26日撤守[31]:176。胡宗南移其總部於西昌,繼續作戰[31]:176。12月26日,國軍撤出成都[32]:62。12月27日,解放军攻克成都,西南战役结束,此役解放军围歼国军93万,国軍在中国大陆最后一支重兵集团被消灭。12月28日,经过激烈的新渡口战役,解放军第181师横渡涪江天堑占领三台,旋即夺取绵阳。


1950年1月,解放軍劉伯承、陳賡、賀龍等部10餘萬人,沿川康公路入西康,接連攻陷雅安、康定等地,與國軍激戰於寧南、會理一帶[31]:177。3月7日,國軍一度克復康定,及解放軍大舉進攻,乃於3月27日主動撤離西昌,將守城部隊空運到台灣[31]:177。3月27日,解放軍進入西昌县城。4月初,西昌戰役結束。3月5日,第四野战军展开海南岛战役,以木船为主要航渡工具横渡琼州海峡,于5月1日攻占海南岛。5月,國軍撤離海南島,並主動放棄舟山群島,15萬國軍及大量物資轉運台灣[32]:64。登步岛后来也被解放軍攻克。到1950年6月大規模作戰行動基本結束[3]:4923。歷時近4年,解放軍共殲滅國軍807萬餘人,取得了戰爭的勝利[3]:4923。1950年至1953年的全国大剿匪,亦彻底消灭中华民国国军在中國大陸的残余势力。


1950年10月6日至10月24日,解放軍發動昌都战役。解放軍賀龍、彭德懷、陳賡等部,分别自西康、青海、雲南进军西藏,10月19日占领藏东地区政治、经济中心昌都,消滅藏軍萬餘人[31]:177。解放軍打通了入藏的道路。


1951年2月,西藏当局派出以阿沛·阿旺晋美为首的代表团,前往北京与中央人民政府代表李维汉等谈判。1951年5月23日,代表团在北京簽訂《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同年12月1日解放軍張國華、范明等部會師拉薩,至翌年2月佔領江孜、日喀則等城市[31]:177。中共稱為西藏和平解放。至此,中国共產黨已经控制整个中國大陆。第二次國共內戰以中國共產黨取得全面勝利告終。



夺占东南沿海岛屿




1950年初,解放军发动海南战役,图为解放军部队登船准备渡过琼州海峡。




1950年末,解放军在浙东沿海备战。


在東南沿海,解放軍在1949年8月發動舟山群島戰役。由於解放军以陸軍起家,缺乏足夠海空軍專業部隊與武器裝備,在訓練上如登陸戰等方面經驗不足,1949年10月在金門戰役被國軍全殲,11月登步島戰役失敗,一時之間不敢貿然作戰。11月10日,毛澤東給第三野戰軍、華東軍區副司令員粟裕電報,並告司令員陳毅、政治委員饒漱石,部署定海作戰:「舟山群島共有敵軍五萬人,並有頗強的戰鬥力,你們以兩個半軍進行攻擊是否足夠?鑒賞金門島及最近定海作戰的兵力,部署,準備情況及攻擊時機等項問題。如果準備未周,寧可推遲時間。提議你們派一要員直赴定海附近巡視檢查一次。」[95]:137國軍雖然在陸軍戰鬥方面損失慘重,但在海空軍当时仍優於解放军,甚至還能派遣空軍轟炸上海或突襲福建沿海島嶼。不過隨著國軍部隊主力集中駐守臺灣,加之解放军陆续组建起海军、空军,因此,解放军开始逐步攻占與臺灣距離較遠的沿海島嶼。12月31日,毛澤東同意努力爭取進攻海南島,以充分準備確有把握而後動作為原則;解放軍第15兵團司令員鄧華、政治委員賴傳珠、第一副司令員兼參謀長洪學智應速到雷州半島前線親自指揮一切準備工作,並且不要希望空軍幫助[95]:203。1950年春天,解放軍發動海南島戰役。雙方經過多日交戰,解放军攻占海南岛。3月28日,毛澤東給粟裕確定先打定海再打金門之方針,待定海攻克後撥船撥兵去福建打金門[95]:282。夏天,解放軍發動萬山群島戰役。而舟山群岛与万山群岛的国军最後也在失去制空权及以固守臺灣優先的策略下,相繼撤離當地,解放军陆续进占万山群岛和包括登步岛在内的全部舟山群岛。8月25日,毛澤東以軍委名義電報第四野戰軍、中南軍區第二政治委員鄧子恢、第三政治委員譚政、參謀長趙爾陸,並中共中央華南分局第一書記葉劍英、第三書記方方,台灣極有可能向潮汕及海陸豐舉行登陸襲擊,必須加強偵察,務使解放軍在登陸襲擊之前,獲得可靠情報;加強兵力,考慮從西面抽調一部兵力(例如一個加強的師)及一部炮火加強東面,確保潮汕及海陸豐沿海防線,並派一個軍級指揮部去擔任指揮,遇敵襲擊時能堅決殲滅之[95]:480-481


1951年1月13日,毛澤東請陳毅考慮對廈門增加防禦兵力,加強防禦工事,加強炮兵及高射炮,儲備糧食彈藥,派去得力指揮人員,並確須預籌由中國大陸向廈門之增援計劃,務達擊退進犯國軍,確保廈門之目的;請通知葉飛(當時任解放軍福建軍區司令員)速籌對策電告[96]:24。1955年,解放军发起一江山岛战役,攻占浙东沿海的一江山岛和大陈岛。至此,解放军攻占浙东沿海全部岛屿。考虑到当时国际环境,为加強攻台,保证一个中国政策,解放军停止对金门軍事行动,至此中国大陆沿海仅剩下福建沿海的金门、马祖被国军控制。



金门炮战



1958年金门炮战后,双方未再爆发大规模直接冲突。1979年,中国大陆停止炮击金门。



战争统计




1948年1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发布《惩处战争罪犯命令》。同年12月27日,新华社引述“陕北某权威人士”言论,公布第一批共43名内战战争罪犯名单。



关于国军


有关解放战争中解放军歼灭国军的确切总人数,长期以来,军事历史学家和军史资料均沿袭采用解放军总部发布的统计数字和说法:共歼灭国军正规军554.247万人,非正规军252.888万人,总计歼敌人数为807.135万人。《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史简编》记载有《人民解放战争敌我兵力损失对比表》,其中歼灭的国军人数如下:


  • 一、1946年7月到1947年6月:国军伤亡42.6万,被俘67.7万,起义1.7万。合计:112万。

  • 二、1947年7月到1948年6月:国军伤亡54万,被俘95.3万,起义2.8万。合计:152.1万。

  • 三、1948年7月到1949年6月:国军伤亡57.2万,被俘183.4万,投诚24.3万,起义13.1万,改编27.1万。合计:305万。

  • 四、1949年7月到1950年6月:国军伤亡17.3万,被俘112.3万,投诚39.1万,起义67.1万,改编2.2万。合计:238万。

  • 五、以上合计:国军伤亡171.1万,被俘458.7万,投诚63.4万,起义84.7万,改编29.3万。合计807.1万。投诚、俘虏和击毙旅级或少将以上高级将领1686名,这里记载歼灭国军总计807.1万,与1950年解放军总部公布的数据完全一致。解放军出版社1990年代出版的《人民解放军野战军战史丛书》的统计情况是:

  • 第一野战军歼灭国军正规军51.9万人,消灭国民党游杂武装12.9万人,总计歼敌64.8万人;

  • 第二野战军歼灭国军正规军及地方部队230万人,消灭国民党游杂武装100万人,共计歼敌330万人;

  • 第三野战军消灭国军正规军、地方保安部队、武装交警部队及游杂武装共计247万人;

  • 第四野战军歼灭国军正规军188万人,消灭国民党游杂武装135万人,共计323万人;

  • 华北野战军歼灭国军正规军、非正规军及游杂武装101万人。解放军总部公布的战报807万统计数字,只统计了这一时期(1946.7-1950.6)所消灭的国军正规军的总人数。其他时间段的数字没有统计到解放战争中去,其次,毛泽东认为:“所谓蒋政权,也就是表现在他的军队上”。国民党政权是依赖它的正规军和地方部队而存在的,国民党残余游擊隊的存在当然是蒋介石的一种辅助力量,对中共一方有一定威胁,但对双方政权不起决定作用。因此,毛泽东规定:“伪军、还乡队、保安团不算敌人的正规军,不在新华社的统计之内”。《人民解放军野战军战史丛书》的解放军总计歼灭国军为1065.8万人的统计的解放战争的时间段是从1946.7月至1950年6月四年消灭国军正规军和含游杂武装的总数。[97]

整个战争期间,国军起义总人数达114万(不含投诚),占国军总兵力800万正规部队的14.25%。驾机起义达43架;大小舰艇73艘,地区性起义面积达553万平方公里。战争期间,有约400万国军战俘加入解放军序列(不含起义)[98],1948年解放军中的国军俘虏兵占了解放军全军30%左右,到了1949年更是达到70%到80%,极大的充实了解放军的实力。[99]



关于解放军


《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史简编》所载,解放军损失如下:


  • 陣亡26万人

  • 失踪和被俘19万人

  • 85万人负伤

伤亡合计130万人(含支前民兵)[100]



影响




毛澤東1949年在北平南苑機場閱兵



人口外流


国共内战前后,部分国人为躲避战火逃离中国大陆,其中部分人前往英属香港,大部分随国民政府前往台湾,以及少量前往美国。出走的知名知识分子包括胡适、查良镛、唐德刚等。



国际关系


国共内战结束后,美国调整對华政策,杜魯門總統在1950年1月5日宣布美國不會防衛台灣,但对台湾进行經濟援助[101][102][103][104]。美國在朝鲜战争爆发后,派出第七舰队进入台湾海峽,使海峽两岸进入分治。中国大陆则加入由苏联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阵营,中国成为东西方冷战的前沿阵地。



两岸分治



隨著國共戰爭大勢底定,戰爭的規模趨於中小型。中華民國政府掌控中國東南沿海部分島嶼及西南部分山區,最終保存實力撤退至臺澎金馬。


在西南,中國人民解放軍攻占成都後,一路追擊已經無法大規模組織戰鬥的剩餘中華民國國軍。國軍第九十三師一路往邊界轉進,最後到達泰緬邊境的三不管地帶,在當地形成反共復國的一股勢力,即“泰北孤軍”。1954年,因緬甸政府向聯合國提出抗議,中華民國政府開始逐步將第九十三師及眷屬撤往臺灣,而在泰國北部之部隊,仍有相當數量的人不願離開,表示要從這裡打回中國大陸去。他們主要為雲南籍官兵,因為身處緬甸,離家較近。最後因為協助泰國政府平定山區共产黨叛亂,獲得泰國國籍,在泰國得以合法永久居留與生活。



福建經濟滯後


福建省自中共建政成為國共對峙的軍事前線,也是唯一至今仍呈分治狀態的省份。兩岸對峙嚴重影響了福建的經濟發展,1950年代至1970年代由於軍事考慮,福建省的重大建設項目較少,使得經濟較為落後。1980年代後隨著兩岸關係一度緩和、中國大陸改革開放政策的推行、基礎設施建設的進行等因素,才使得經濟狀況開始改善。[105]不過目前福建省仍然是東南沿海省份中經濟發展程度最低的一省。而中華民國所控制的福建沿海島嶼,包括金門縣和連江縣,直到1990年代才脫離戰地管制,恢復地方自治。經濟發展也因而受到了很大阻礙。



参考文献



引用




  1. ^ 兩岸關係中“一”與“二”的辯證. 


  2. ^ 結束內戰方能促進兩岸關係持續地和平發展. 


  3. ^ 3.003.013.023.033.043.053.063.073.083.093.103.113.123.133.143.153.163.173.183.193.203.213.223.233.243.253.263.273.283.293.303.31 辭海編輯委員會 (编). 《辭海》(1989年版). 上海辭書出版社. 1989. ISBN 978-7-5326-0083-0. 


  4. ^ 4.004.014.024.034.044.054.064.074.084.094.104.114.124.134.144.154.164.174.184.194.204.214.224.234.244.254.264.274.284.294.304.314.324.33 張玉法. 《中國現代史》. 台北: 東華書局. 1977. 


  5. ^ 《臺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關係條例》,民國100年12月21日


  6. ^ 中國制定反分裂國家法的意圖與影響,第21頁,陳明通,新世紀智庫論壇第29期,2005-03-30


  7. ^ 副總統為「國際獅子會台灣總會300C2區年會」發表專題演講,總統府新聞,2005-04-10


  8. ^ 台灣問題:政治解決策論,第7頁,蕭元愷,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2010-07-01


  9. ^ 两岸政治互信研究,第16頁,张文生主编,九州社 崧博出版社,2011


  10. ^ 链接到维基文库 動員戡亂完成憲政實施綱要. 维基文库. 1947年. “全國總動員以戡平共匪叛亂,如期實施憲政案”


  11. ^ 汪朝光. 《中国近代通史》第10卷:中国命运的决战(1945-1949). 


  12. ^ 12.012.112.212.312.412.512.6 郭廷以. 《近代中國史綱》 第三版. 香港: 中文大學出版社. 1986. 


  13. ^ 毛澤東. 〈第十八集團軍總司令給蔣介石的兩個電報〉(1945年8月13日). 《毛澤東選集》第四卷 第二版.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1. 可是「駐防待命」一說,確與民族利益不符合。我們認為這個命令你是下錯了,並且錯得很厲害,使我們不得不向你(蔣介石)表示:堅決地拒絕這個命令。 


  14. ^ 14.014.1 汪朝光. 〈国民政府对抗战胜利之初期因应〉. 《抗日战争研究》2003年第2期. 


  15. ^ 15.015.115.2 (美)胡素珊. 《中国的内战:1945—1949年的政治》. 王海良 等 译. 北京: 中国青年出版社. 1997. ISBN 978-7-5006-2519-3. 


  16. ^ 蔣中正以軍事委員會委員長名義,要求:「第十八集團軍維護國家尊嚴,恪守盟邦共同之協議,共軍各部隊勿再擅自行動。」見孟廣函:〈抗戰時期國共合作紀實〉,刊《中央日報》,南京,1945-08-11


  17. ^ 17.017.117.217.3 张宪文 等 (编). 《中华民国史》第4卷. 南京: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ISBN 978-7-305-04242-3. 


  18. ^ 朱德:〈命令冈村宁次投降〉(1945年8月15日),《朱德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見张宪文:《中华民国史》第四卷,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85页


  19. ^ 对目前局势及军事方针的建议. 1945-09-14. 


  20. ^ INTERIM MEETING OF FOREIGN MINISTERS OF THE UNITED STATES, THE UNITED KINGDOM, AND THE UNION OF SOVIET SOCIALIST REPUBLICS, MOSCOW. 1945-12-27. 


  21. ^ 沈志华:《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崩溃》第六部分:斯大林与中国内战的起源,ISBN 978-7-5097-0926-9


  22. ^ 22.022.122.2 岳渭仁、冬卉、向東華、曉晴 (编). 《外國人眼中的蔣介石和宋美齡》. 西安: 三秦出版社. 1994. ISBN 7-80546-784-6. 


  23. ^ 杨奎松《读史求实》:苏联给林彪东北野战军多少现代武器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檔,存档日期2013-09-26.


  24. ^ 何應欽. 《中國與世界前途》. 台北: 正中書局. 1974. 「前年(1970年)蘇聯塔斯社發表的數字,當屬正確。計有:步槍六八五、八九七枝;輕重機槍二九、八二二挺;手槍六〇、三七七枝;火炮一二、四四六門;步機彈一八〇、九九〇、〇〇〇發;手槍彈二、〇三五、〇〇〇發;砲彈二、〇七〇、〇〇〇發;戰車三八三輛;裝甲車一五一輛;卡車一五、七八五輛;飛機一、〇六八架;飛機油一〇、〇〇〇噸;炸彈六、〇〇〇噸;艦艇一、四〇〇艘(計五四、六〇〇噸)」 


  25. ^ 杰克·贝尔登 (编). 《中国震撼世界》. 北京: 北京出版社. 1980. 


  26. ^ 揭秘中共统帅毛泽东在解放战争中的三次大失误. 凤凰网. 2013-06-28. 


  27. ^ 27.027.127.227.3 李新總主編,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中華民國史研究室,韓信夫、姜克夫主編 (编). 《中華民國史大事記》. 北京: 中華書局. 2011. ISBN 9787101079982. 


  28. ^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翻译室翻译 (编). 《马歇尔使华(马歇尔出使中国报告书)》,《中华民国史资料丛稿》. 北京: 中华书局. 1979. 


  29. ^ 梁敬錞譯註 (编). 《馬歇爾使華報告書簽注》. 北京: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 


  30. ^ 秦孝儀主編 (编). 《中華民國重要史料初編--對日抗戰時期第七編(三)》. 台北. 


  31. ^ 31.0031.0131.0231.0331.0431.0531.0631.0731.0831.0931.1031.1131.1231.1331.1431.1531.1631.1731.1831.1931.2031.2131.2231.2331.2431.2531.2631.2731.2831.2931.3031.3131.3231.3331.3431.3531.3631.3731.3831.3931.4031.4131.4231.4331.4431.4531.4631.4731.4831.4931.5031.5131.5231.5331.5431.5531.5631.5731.5831.5931.6031.6131.6231.6331.6431.6531.6631.6731.6831.6931.7031.7131.7231.7331.7431.7531.7631.7731.7831.7931.8031.8131.8231.8331.8431.8531.8631.8731.8831.8931.9031.9131.9231.9331.9431.9531.9631.9731.98 李守孔. 《中國現代史》. 台北: 三民書局. 1973. ISBN 978-957-14-0663-3. 


  32. ^ 32.0032.0132.0232.0332.0432.0532.0632.0732.0832.0932.1032.1132.1232.1332.1432.1532.1632.1732.1832.1932.2032.2132.2232.2332.2432.25 陳布雷等編著. 《蔣介石先生年表》. 台北: 傳記文學出版社. 1978-06-01. 


  33. ^ 33.0033.0133.0233.0333.0433.0533.0633.0733.0833.0933.1033.1133.1233.1333.14 王成斌等主編 (编). 《民國高級將領列傳》(1). 北京: 解放軍出版社. 1998. ISBN 7506502615. 


  34. ^ 2. China (1900-present). University of Central Arkansas. (英文)


  35. ^ Yu-ming Shaw. An American Missionary in China: John Leighton Stuart and Chinese-American Relations. Harvard University Asia Center. 1992: 175,204. ISBN 978-0-674-47835-0. (英文)


  36. ^ Carroll, Ann W. Who Lost China?. 


  37. ^ 成汉昌:《中国土地制度与土地改革》,中国档案出版社,1994年


  38. ^ 习仲勋:关于土改中一些问题给毛主席的报告,1948年1月19日


  39. ^ 毛澤東. 〈關於目前黨的政策中的幾個重要問題〉(1948年1月18日). 《毛澤東選集》第四卷 第二版.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1. 


  40. ^ 汪朝光:《中国近代通史(第十卷)》,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年,ISBN 978-7-214-05830-0


  41. ^ 孙文学; 齐海鹏. 中国财政史 2008年版. 长春: 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8-01-01. ISBN 9787811222272.  使用|accessdate=需要含有|url= (帮助)


  42. ^ 网易军事. 从5000万美元存单看国军军费. 网易网军事. [2017-06-14]. 


  43. ^ 李勇、张仲田 (编). 《蒋介石年谱》. 北京: 中共党史出版社. 1995. 


  44. ^ 44.044.1 试论解放战争时期上海学生群体的政治倾向. Eywedu.com. [2017-05-23]. 


  45. ^ 〈政府宣布民盟非法声明〉,《中央日报》,1947-10-27


  46. ^ 46.0046.0146.0246.0346.0446.0546.0646.0746.0846.0946.1046.1146.1246.1346.1446.1546.1646.1746.1846.1946.2046.2146.22 李新總主編,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中華民國史研究室編,韓信夫、姜克夫主編 (编). 《中華民國史大事記》. 北京: 中華書局. 2011. 


  47. ^ 《世界日报》,北平,1948-08-15,第三版


  48. ^ 北平学委抗暴运动总结,解放战争时期北平学生运动,光明日报社,1991


  49. ^ 汪朝光,中华民国史,第三编第五卷,中华书局,页163


  50. ^ 共青团上海市委编著,上海学生运动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页143


  51. ^ 汪朝光,中华民国史,第三编第五卷,中华书局,页170


  52. ^ 监察委员谷凤翔,胡文晖调查七五事件报告,《世界日报》,北平,1948-08-28


  53. ^ 学生政府究竟谁先开枪,政府曾派国防部次长秦德纯,国民党青年部长陈雪屏往北平调查,东北方面,监察院也派员调查,汪朝光:《中华民国史》第三编第五卷,北京:中华书局


  54. ^ 北平地下党斗争史料,北京出版社,1988年


  55. ^ 又一场潜伏:中共北平情报网大披露. History.news.163.com. 2009-04-27 [2017-05-23]. 


  56. ^ 新华日报——版面上的相对自由与版面后的不自由. Mall.cnki.net. 2012-02-03 [2017-05-23]. 


  57. ^ 新华日报的回忆[M].四川人民出版社,1979年


  58. ^ 刘晓岳:《中国抗日战争史丛书:日本投降与中国受降》,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2001年


  59. ^ 抗日战争胜利前夕至胜利后我党战略方针的转变,党史研究资料,第七辑,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


  60. ^ 〈苏联出兵之后中共对东北的争夺〉. 《党史博览》. 2006, (第08期). 


  61. ^ 解放战爭战略防御: 回忆史料,北京:解放军出版社, 1994年


  62. ^ 蘇俄在中國: 蒋介石,2014


  63. ^ 中国缘何未参加驻日占领军 候选部队内战被歼灭. 


  64. ^ 朱汉群 中华民国史 第四卷


  65. ^ 共产党收编的伪军为何大都跟国民党跑了?. 


  66. ^ 吴化文部就是在45年内被收编.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2-30). 


  67. ^ 倒戈将军吴化文另一面:为人忠厚 部下有困难必帮(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2-30). 


  68. ^ 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军政职官人物志


  69. ^ 国民革命与统一建设: 20世纪初孙中山及国共人物的奋斗


  70. ^ 国民革命与黃埔军校: 纪念黃埔军校建校80周年学術论文集


  71. ^ 赵奇伟 《评苏联对中共的援助》湘潭大学论文


  72. ^ 军队素质、战略计划与解放战争的进程 李东朗《中共党史研究
    》2009年第9期



  73. ^ 世界军事2014年第13期《飞虎旗下的国民党军》中指出某个杂牌师的一营在抗战中最早得授飞虎旗,令中央系官兵“羡慕嫉妒恨”


  74. ^ 《费正清评传》,1997年


  75. ^ 黄嘉樹. 《国民党在台湾, 1945-1988》. 台北: 大秦出版社. 1994. 


  76. ^ 〈川军为抗战作了多少贡献〉一文提到川军抗战之时有很多枪来复线都没有了. 


  77. ^ 77.077.177.277.3 《中國大百科全書》總編輯委員會《軍事》編輯委員會:《中國大百科全書·軍事I》,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9年5月,ISBN 978-7-5000-0242-0


  78. ^ 78.078.1 《周恩来传》. 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8. 


  79. ^ 谢声溢:《徐州绥靖概要》,1946年


  80. ^ 开国大典:一个社会主义中国的诞生. 


  81. ^ 81.0081.0181.0281.0381.0481.0581.0681.0781.0881.0981.1081.1181.1281.1381.1481.1581.1681.1781.1881.1981.2081.2181.2281.2381.2481.2581.2681.2781.2881.2981.3081.3181.3281.3381.3481.3581.3681.3781.3881.3981.4081.4181.4281.4381.4481.4581.4681.47 古貫郊. 〈徐蚌會戰前後的國共大勢〉. 《大決戰(上局):驚濤》. 香港: 中原出版社. 1991. 


  82. ^ 蔣永敬、劉維開著:《蔣介石與國共和戰(一九四五~一九四九)》,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11年,ISBN 978-957-05-2669-1


  83. ^ 戌年记忆——1946. Cctv.com. [2017-05-23]. 


  84. ^ 陈启天:《寄园回忆录》


  85. ^ 王思翔. 延安保卫战——战争经过. Agzy.youth.cn. 2011-12-05 [2017-05-23]. 


  86. ^ 周鴻、朱漢國主編:《中國二十世紀紀事本末》第五卷,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0年3月,ISBN 978-7-209-02403-7


  87. ^ 《中华民国史》,第三编第六卷,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


  88. ^ 王成斌等主編 (编). 《民國高級將領列傳》(1). 北京: 解放軍出版社. 1998: 497–498. ISBN 7506502615. 蔣在會上打氣説:「我個人蒙受如此的奇耻大辱,我仍然要百折不回繼續奮鬥,毫不灰心,毫不氣餒,我不忍放棄這『剿匪』責任。所以,我不能不領導一般同志,艱苦奮鬥,來完成戡亂建國的使命」。但是在人民解放軍接連發起的遼瀋戰役、淮海戰役、平津戰役的打擊下,使他在天空飛來飛去調兵遣將成為徒勞,東北、華東、華北三個主力集團一百七十萬兵力殲滅得一乾二凈。 


  89. ^ 89.089.189.289.389.489.589.689.789.8 王禹廷. 〈攸關全局的徐蚌會戰〉. 《大決戰(下):裂岸》. 香港: 中原出版社. 1991. 


  90. ^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战史》编輯委员会 (编).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战史》. 北京: 解放軍出版社. 1990. 


  91. ^ 胡難. 風雨飄搖:淮海戰場上的國軍,大公網. News.takungpao.com.hk. 2014-06-17 [2017-05-23]. 


  92. ^ 朱文原等編輯撰稿. 《中華民國建國百年大事記》上. 台北: 「國史館」. 2012. ISBN 978-986-03-3586-6. 


  93. ^ 沈卫平. 《金門大戰:台海風雲之歷史重演》. 中國之翼出版社. 2000-07-01. 


  94. ^ 程思遠. 〈白崇禧部隊的覆沒〉. 《大對抗(下):海變》. 香港: 中原出版社. 1991. 


  95. ^ 95.095.195.295.3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 (编). 《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一卷. 北京: 中央文獻出版社. 1987. 


  96. ^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 (编). 《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二卷. 北京: 中央文獻出版社. 1987. 


  97. ^ 王作化. 解放戰爭時期我軍殲敵總數究竟是多少. 中國共產黨新聞. 


  98. ^ 毛磊、王功安:《国共两党关系通史》,武汉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853页


  99. ^ 解放军力有多少俘虏兵. View.news.qq.com. 2012-10-08 [2017-05-23]. 


  100. ^ 《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史简编》,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3年


  101. ^ Harry S. Truman. Truman Library - The President's News Conference. The Harry S. Truman Library and Museum. 1950年1月5日. (英文)


  102. ^ James Marlow. U.S. Formosa Policy Like Hop-Scotch. Saratosa Journal. 1955年4月29日. (英文)


  103. ^ John Pike. First Taiwan Strait Crisis Quemoy and Matsu Islands. GlobalSecurity.org. (英文)


  104. ^ National Security Council 48/2 The Position of the United States with Respect to Asia (PDF): 1218. 1949年12月30日. (英文)


  105. ^ 開闢閩澳經濟關係的新篇章. 



来源


.mw-parser-output .refbeginfont-size:90%;margin-bottom:0.5em.mw-parser-output .refbegin-hanging-indents>ullist-style-type:none;margin-left:0.mw-parser-output .refbegin-hanging-indents>ul>li,.mw-parser-output .refbegin-hanging-indents>dl>ddmargin-left:0;padding-left:3.2em;text-indent:-3.2em;list-style:none.mw-parser-output .refbegin-100font-size:100%

书籍
  • 胡素珊 著,王海良 等 译:《中国的内战:1945–1949年的政治》. 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1997年11月. ISBN 978-7-5006-2519-3.

  • 李新 总编,汪朝光 著:《中华民国史(第3编第5卷):从抗战胜利到内战爆发前后》. 北京:中华书局, 2000年. ISBN 978-7-101-02017-5.

  • 李新 总编,朱宗震、陶文钊 著:《中华民国史(第3编第6卷):国民党政权的总崩溃和中华民国时期的结束》. 北京:中华书局, 2000年. ISBN 978-7-101-02018-2.

  • 费正清、崔瑞德 著,刘敬坤 等 译:《剑桥中华民国史(1912–1949年,下卷)》.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6年. ISBN 978-7-5004-1406-3.


  • 文安立 著,陈之宏、陈兼 译:《冷战与革命:苏美冲突与中国内战的起源》.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年10月. ISBN 978-7-5633-3495-7


  • 文安立 著:《决定性碰撞——中国的内战(1946–50)》(Decisive Encounters: the Chinese Civil War, 1946–1950). 斯坦福大学出版社, 2003年.

  • 汪朝光 著:《中国近代通史(第十卷):中国命运的决战(1945–1949)》. 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年. ISBN 978-7-214-05830-0.



外部链接


  • 林思云:蒋介石的眼泪


参见




  • 国共关系
    • 国共合作


    • 国共内战
      • 第一次国共内战

      • 国共摩擦


    • 国共谈判


  • 國府遷臺朝鲜语국부천대

  • 两岸关系

  • 毛澤東十大軍事原則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情報】本週珍珠商品重點:煉金時裝 + 艾港勞工宿舍!!

京昆高速公路

【攻略】陳戈-謝勒汗智慧的古書 (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