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太炎


注意:本页面含有Unihan扩展A区用字:「」。有关字符可能會错误显示,詳见Unicode扩展汉字。

body.skin-minerva .mw-parser-output table.infobox captiontext-align:center














章太炎

章太炎.jpg
出生
(1869-01-12)1869年1月12日(同治七年十一月三十)
 大清浙江省杭州府餘杭縣
(今属杭州市余杭区)

逝世
1936年6月14日(1936-06-14)(67歲)
中華民國江蘇省吳縣蘇州城內錦帆路寓所
(今属苏州市姑苏区(原平江区)錦帆路章太炎故居)

職業
思想家,史學家,樸学大师,民族主義革命者
國籍
大清
中華民國
配偶
先妻:王 氏(1892年-1903年結婚)
後妻:湯國梨(1913年-1936年結婚)
兒女

长女,章,(1893年-1915年)

次女,章,(1897年-1992年)

三女,章,(1899年-1973年)

四女,章

长子,章导,(1917年-1990年)


次子,章奇,(1924年-)
施影響於
鲁迅;黄侃;钱玄同等

章太炎(1869年1月12日-1936年6月14日),原名學乘,字枚叔,以紀念漢代辭賦家枚乘。後易名为炳麟。因反清意识浓厚,慕顾绛(顧炎武)的为人行事而改名为,号太炎。世人常称之为“太炎先生”。早年又號「膏蘭室主人」、「劉子駿私淑弟子」等。中國浙江餘杭人,清末民初思想家、史學家、樸学大师、民族主義革命者、中華民國國語設計者。




目录





  • 1 生平

    • 1.1 朴学训练与排满情结


    • 1.2 革命与讲学


    • 1.3 讲理学与救学弊



  • 2 思想


  • 3 轶事


  • 4 章太炎在台灣


  • 5 章太炎在日本


  • 6 章門弟子名錄


  • 7 家庭


  • 8 著作

    • 8.1 丛书、全集类


    • 8.2 尚未收入丛书、全集类


    • 8.3 年谱及学術自述


    • 8.4 章太炎著作的注疏


    • 8.5 译作



  • 9 主笔刊物


  • 10 評價


  • 11 纪念


  • 12 参考文献

    • 12.1 引用


    • 12.2 来源



  • 13 外部链接




生平



朴学训练与排满情结


章太炎生于清同治七年十一月三十(1869年1月12日),书香门第,并且家庭富有,有藏书楼,家中还有医學家传。幼年受祖父(章鉴)及外祖(朱有虔,汉学家)的民族主义熏陶,通过阅读《东华录》、《扬州十日记》等书,不满于满清的外族统治,奠定了贯穿其一生的华夷观念,并在后来与《春秋》的夷狄观以及西方的现代民族主义观点相结合,形成具有其个人特色的民族主义观。光绪十七年(1891年)章遵从父亲章睿(古文经学家)遗命入杭州诂经精舍,师从俞樾、谭献等。早年关注经、子之学,初步确立对“今、古文”界线的认识。著有《膏兰室札记》、《春秋左传读》等。




1906年出版《訄書重訂本》卷首之章太炎像


1894年清日甲午戰爭之後,章太炎曾捐款予維新派強學會,與康南海、梁啓超通信。又到上海任《時務報》主筆。但終因學術意見之爭,發生與麥孟華等人「拳毆」之事件。此後回到浙江,與較為穩健改革派王仁俊、宋恕等人相往來。1898年春,曾應張之洞之邀,赴武漢辦報。戊戌政變後,章氏仍遭通緝,避地台灣,任《台灣日日新報》記者。1899年夏,東渡日本,與梁啓超等人修好,返回上海參與《亞東時報》編務工作。此時章太炎之排滿觀和古文經立場日益明確,在蘇州出版了其著作《訄書》(第一版木刻本),由梁啓超題簽。晚清1900年義和團事件發生後,趨新之士大夫嚴復、汪康年、唐才常等在上海組織「中國議會」以挽救時局,並策劃自立軍起義,章太炎應邀參加。在會上,章太炎反對光緒帝復辟,主張驅逐滿、蒙代表,並割辮明志[1]。但章氏仍與康、梁等人保留着聯絡。



革命与讲学




章太炎手迹及在日本所參照和服所做的漢服


1902年章太炎再次逃亡日本,寓梁启超《新民丛报》馆,并与孙中山结交,极力牵合孙、康二派的关系。同时通过日本的中介,接触到西方哲学、社会学、文字学等领域的学术著作。当年夏回国后,重新改定《訄书》(即《訄书重订本》,1906年于东京出版铅印本,改用此前邹容的题签),并有撰写《中国通史》的计划,与梁启超同为现代中国“新史学”的奠定者。此期间,参加上海爱国学社。1903年,发表《驳康有为论革命书》,指斥清帝,又为邹容《革命军》作序鼓吹,遂发生震惊中外之“苏报案”,乃与清廷两曹对质,被上海公共租界當局判刑,入狱三年。1906年赴日本参加同盟会,继任《民报》主笔,主持《民报》与《新民丛报》的论战。此期间,章太炎主张“以国粹激励种性”,“以宗教发起热情”,其《民报》上的文字,乃是以佛理说革命,主张“革命之道德”。撰有《中华民国解》。又参与此期兴起的国粹主义运动,自1905年起,在《国粹学报》上发表若干学术文字,并在东京开设国学讲习班,“宏奖光复,不废讲学”。


此前,1903年章太炎与近代古文经学另一重镇刘师培定交,此后因学术祈向相近而交往日密。后刘师培由其妻何震出面,接受端方的收买,写了自首信——《上端方书》。1908年2月,刘师培返回日本东京,充当端方暗探,并且续办更为激进的《衡报》,鼓吹无政府主义革命。同时组织齐民社,举办世界语讲习所。1908年5月24日,上海《神州日报》刊载刘师培夫妇伪造的《炳麟启事》,大意为章太炎声称将“不理世事,专研佛学”。6月10日,东京《民报》上刊载章太炎应对的《特别广告》,他愤怒抨击《神州日报》捏造事实,指称刘氏夫妇是清廷密探。后又发生有人欲谋害章太炎的“毒茶案”,经调查,投毒者是刘师培姻弟汪公权。东京留日学生界一片哗然。其间,日本政府应清廷要求,查禁了《民报》等报刊,刘师培夫妇的《天义报》也未能幸免。


刘师培夫妇在东京不能立足,只得返回国内。刘师培因恶气难消,遂写信向黄兴揭露章太炎曾应允满清总督张之洞、端方:“只要给两万元,便可舍弃革命宣传,赴印度出家”之事,此事令章太炎难以辩驳,十分狼狈[來源請求],此时他又与孙文、汪精卫、黄兴等因《民报》不合,乃由提倡光复转入专心论学,著有《文始》、《新方言》、《国故论衡》、《齐物论释》等。其中《国故论衡》为近代学术史上有数之巨制,开辟了汉语言文字学、经学、文学、及哲学心理学的现代化研究的先河。1909年又编有《教育今语杂志》,撰写若干白话述学著作,以普及学术。



讲理学与救学弊




苏州章太炎故居


1911年10月发生辛亥革命,11月15日回到中国上海,向黄兴提出“革命军兴,革命党消”的劝告。并在槟榔屿《光华日报》连载发表政论《诛政党》。1912年2月任南京临时政府枢密顾问。1912年冬任袁世凯政府东三省筹边使。1913年4月从长春返回上海。6月与汤国梨结婚。6月,针对孔教会提议设孔教为国教,发表《驳建立孔教议》,反对定孔教为国教。在袁世凯镇压二次革命之后,章觉察袁世凯包藏祸心,于1913年8月进京,欲与袁世凯说理。袁不见,章乃以大勋章作扇坠,至新华门大骂,遂遭袁氏囚禁,关押在龙泉寺。被袁世凯囚禁时期,犹为吴承仕等人讲学不辍,后集为《菿汉微言》。此间,再次修订《訄书》,改题《检论》。又集其著作为《章氏丛书》,先后由上海右文社及浙江图书馆出版铅印及木刻本。1916年6月袁世凯死后,章恢复自由,前往上海。1917年3月对段祺瑞参战主张表示反对。7月参与护法运动,任海陆军大元帅府秘书长,为孙中山作《代拟大元帅就职宣言》。1918年离开广州途径四川、湖南、湖北,东下上海。1920年拥护联省自治运动。1922年在上海讲学,曹聚仁根据记录整理为《国学概论》。但章太炎始终没有放弃对黎元洪、吴佩孚、孙传芳等新旧军阀势力的期望,反对国民革命军北伐。1926年4月7日上海成立反赤救国大联合会,章太炎被推为理事长。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章太炎采取不合作态度,自命“中华民国遗民”,曾遭国民党上海党部通缉。1930年代后,活动限于上海、苏州一带。晚年主张读经,并据《春秋》“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之义,力主对日强硬。1935年,在蒋介石资助下,于苏州锦帆路开设章氏国学讲习会,招收最后一批学生,并出版学刊《制言》。章太炎晚年学术由汉学转向宋学及王阳明之心学,而其经学成就亦更注重魏晋经学,上窥两汉经学之不足,撰有《汉学论》。又曾撰《救学弊论》批评现代教育体制,主张回归民间办学和书院教育。




杭州章太炎墓


1936年6月14日因鼻窦癌卒于苏州锦帆路寓所。



思想


章太炎手书大篆联

章氏的思想受到多方影響,因為變化的歷程相當繁複,依其《菿漢微言》中的自述,是以「始則轉俗成真,終則迴真向俗」十二字予以歸結。大抵而言可以1908年(光緒二十四年)著成《齊物論釋》為界。在此之前,章氏先習樸學、諸子學以及西方進化論和社會學,在因蘇報案入獄之後,則改習法相宗,而後思想便以唯識學為尚,認為先秦諸子之學皆不足比擬,固可謂「轉俗成真」。自《齊物論釋》著成之後,章太炎因齊物思想的啟示,不再僅以唯識為唯一標準,轉而認為凡「外能利物,內以遣憂」之學皆有價值,開始對古今中外的學術思想進行重估。即進入「迴真向俗」的境界[2]:15-17


形成章太炎思想的背景主要來自四個淵源:一為受乾嘉考證學的影響,講求客觀實證;二為跟隨晚清諸子學興起的潮流,對荀子、莊子、老子三家思想加以揄揚,尊子貶孔;三為受到嚴復的影響,在其早年的文章中尤其多以進化論作為理論架構;四為佛學,尤其是佛學中的唯識論,是章氏後期思想的支柱,使其思想體系中充滿個體主義、相對主義的色彩。除了這四大淵源外,顧炎武、王夫之的民族思想,章學誠、戴震、孫詒讓、康有為等人的思想也對章太炎具有相當的影響力[2]:23-39



轶事



  • 俞曲園因太炎提倡排滿革命,曾聲言“曲園無是弟子”,章曾就此撰有《謝本師》一文,收入《訄書重訂本》,又有《俞先生傳》,收入《太炎文錄》。但太炎治學,由小學入門,主張音韻文字相通,以此為基礎,結合西學,恢弘清代諸子學之門戶,其方法一本曲園師承,絕非自立門戶。
  • 章太炎曾在晚清时与《新世纪》报吴稚晖等人争论汉字前途,反对在中国采用“万国新语”(世界语)。乃依漢字偏旁创造「紐文」「韻文」等記音符號,作为汉字初学的注音手段,以保存汉字。1914年,由其弟子錢玄同、許壽裳、周樹人促成教育部通过,作为国语的標音符号,即今日仍在台湾通用之注音符号前身。
  • 章太炎一直不肯相信殷墟甲骨文真的是古文字,认为龟甲不可能在地下埋藏数千年而不朽烂。他在《国故论衡》中写了一篇《理惑论》,是专门抨击金文和甲骨文的。讲到龟甲文时,他说:“近有掊得龟甲者,文如鸟虫,又与彝器小异。其人盖欺世豫贾之徒。国土可鬻,何有文字?而一二贤者信以为真,斯亦通人之蔽。……夫骸骨入土,未有千年不坏,积岁少久,故当化为灰尘。……龟甲何灵而能长久若是哉!”著名甲骨学家董作宾在其遗著《甲骨学六十年》中亦曾论及此事,说“章氏小学功深,奉《说文》为金科玉律。不容以钟鼎甲骨,订正《说文》之讹误”。
  • 章太炎精通醫學,著有《霍亂論》、《章太炎醫論》(原名《猝病新論》)。曾有人问章太炎:“先生的学问是经学第一,还是史学第一?”他答道:“实不相瞒,我是医学第一。”
  • 章太炎早年在日本主编《民报》时,曾主张社会主义,与片山潛等日本社会主义者过从甚密,并由此反思西方的进化论及现代文明,撰写了《俱分进化论》、《五无论》等著作。

  • 1915年章太炎被袁世凱軟禁期間,被迫寫“劝进书”,书云:“某忆元年四月八日之誓词,言犹在耳。公今忽萌野心,妄僭天位,非惟民国之叛逆,亦且清室之罪人。某困处京师,生不如死!但冀公见我书,予以极刑,较当日死于满清恶官僚之手,尤有荣耀!”口中猶罵聲不絕,以粗話辱袁。据说,袁極為生氣,又自嘲说:“彼一疯子,我何必与之认真也!”時称章太炎为“民国之祢衡”。[來源請求]
  • 太炎有一致胡適之的白話文書信,抬頭刻意寫曰:「適之你看」,蓋直譯舊時信函「某某大鑑」之體也。
  • 受劉歆《七略》的影響,以《國故論衡》中《原學》等篇為代表,章太炎主張「九流皆出王官」說,而後來胡適著《諸子不出於王官論》,提出相反的意見。[3]

  • 章太炎也是最早刊登征婚启事的名人之一,有人问他择偶的条件,他說:“人之娶妻当饭喫,我之娶妻当药用。两湖人甚佳,安徽人次之,最不适合者为北方女子,广东女子言语不通,如外国人,那是最不敢当的。”[來源請求]后经过蔡元培做媒人,与汤国梨女士结为夫妇,婚禮當天,皮鞋左右颠倒,一時大窘。
  • 章太炎逝世的時候,只願以五色旗覆蓋棺木,不承認青天白日满地紅旗。
  • 章太炎逝世后,因抗日战争爆发,暂厝于苏州锦帆路寓所水池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浙江省人民政府按其遗愿,葬于杭州西湖南屏山南明遗臣张苍水墓旁。“文革”初期遭暴尸,后又重新安葬。汤国梨卒后,亦一并安葬于此。今设有章太炎纪念馆。

  • 文化大革命後期的「評法批儒」運動中,章太炎被當作法家體系在晚清的代表而得到發掘,當時上海人民出版社組織並「解放」了一批學者,編輯了若干章太炎詩文、著作的選本和注釋本。這一系列工作,雖然受到政治風潮的影響,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1980年代以後編校《章太炎全集》和重建章學研究的人員基礎。


章太炎在台灣




廣州黃花崗七十二烈士墓內的「締結民國七十二烈士紀功坊」,由章炳麟書。


1898年12月4日,避禍流亡到當時為日本國土的台灣台北,主編《台灣日日新報》漢文欄,與日人館森鴻(袖海)等相往來。次年6月10日由基隆轉赴東京。太炎在台論文計有41篇,詩文評、詩16篇,多數刊在《台灣日日新報》,同情康有為、梁啟超的變法,抨擊慈禧太后為首的清政府,這些論文佔章氏著作份量並不多,卻是研究章氏早期思想相當重要的資料,《正疆論》謂「以支那與日本較,則吾親支那;以日本與滿洲較,則吾寧親日本。」文中並推崇延平王鄭氏,貶抑降清將領洪承疇、李光地,反映章氏雖厠身台灣,反滿的漢族民族意識仍甚為急切。在台亦參加玉山吟社[4]的唱和,與法院長水尾晚翠、報館主筆籾山逸「以文字訂交」,來往甚密。中國白話文運動之後,章氏寫給大眾閱覽的文字轉變為通俗的文筆,曾做為張我軍鼓吹台灣新文學運動的理由之一,台灣日治時期新舊文學論戰時,新舊雙方各執章氏文字風格之一端以彰顯己方立論的正確性。



章太炎在日本


1898年12月4日,章太炎為避政府的追捕,離開中國首度前往日本,先到台灣,1899年六月前往日本本土,在京都、東京活動,認識孫文,不久後回中國,擔任上海《亞東時報》主筆。1901年,至蘇州東吳大學任教,宣揚民族民主革命,引起江蘇巡撫恩銘注意。


1902年,為避追捕,於二月第二次渡日本,曾計劃在東京舉辦「支那亡國二百四十二年紀念會」。「支那亡國」意指南明永曆帝政權的滅亡,預定的舉辦日期為明思宗殉國之日,但是紀念會在清廷向日本政府施壓下被禁止。此次東渡,章太炎住在梁啟超主持的新民叢報館,為《新民叢報》潤色譯文,並曾試圖調解孫逸仙、康南海二派的關係。當年夏回上海。1903年六月底,章太炎因為「蘇報案」被捕入獄,被判刑3年。


1906年,章太炎六月自上海出獄後,立即由同盟會迎至日本東京,第三度到日本。在東京留學生歡迎會上發表演說,主張發揚「國粹」、「宗教」,成為《民報》主編。由於梁啟超在《新民叢報》主張立憲,反對暴力的革命,章太炎在《民報》撰文批駁。1907年,因《民報》經費問題與孫文有矛盾。四月,章太炎與張繼等人在東京成立「亞洲和親會」,主張反對帝國主義而自保其邦族。1908年,四月開始,為留學生開設講座。10月,《民報》因宣傳中國革命被查禁。1909年,因《民報》復刊及籌款等事,與孫中山發生衝突,章太炎指復刊之《民報》不合法,並攻擊孫中山。1910年,二月,章太炎、陶成章等於東京重組「光復會」,章太炎任會長,陶成章任副會長,與同盟會正式分裂。1911年,繼續在東京講學。10月10日,中國武昌起義消息傳到東京,章氏中斷講學。11月15日,章太炎回到上海。



章門弟子名錄


東京時期:錢玄同(疑古)、許壽裳、朱希祖、黃侃(季剛)、汪東(旭初)、沈兼士、马裕藻、龔寶銓、陳寅恪、周樹人(魯迅)、周作人(啟明)、胡以魯、易培基、陶煥卿、钱家治、朱宗莱、余云岫等


北京時期:吳承仕等


上海时期:马宗霍


蘇州時期:龐俊(石帚)、沈延國、徐復、朱季海、王仲荦等



家庭


1892年,23岁的青年章太炎,奉父母之命,娶妻王氏(章太炎自订年谱说是“纳妾王氏”),育有三女。1903年,王氏病故。


1912年,特立独行的章太炎在在40多岁的时候,在北京、上海的各大报章公开刊登征婚启事,择偶条件是“人之娶妻当饭吃,我之娶妻当药用。两湖人甚佳,安徽人次之,最不适合者为北方女子,广东女子言语不通,如外国人,那是最不敢当的。”


后经过蔡元培介绍,1913年,44岁的章太炎与时年30岁的浙江人汤国梨(1883年9月24日-1980年7月27日)在上海哈同花园结为夫妇。婚礼当天,章太炎过于兴奋,把皮鞋都左右穿反了。


章太炎夫妇育有二子。[5]


儿子[6]


  • 长子章导(1917年—1990年,母汤国梨),经前国务总理李根源介绍,曾娶苏州尚书第彭氏长女彭雪亞为妻,后离异。共成婚二次,婚生子女五人,非婚生子女三人。
    • 章念祖

    • 章念辉(女)


    • 章念驰,现为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 章念靖(女)

    • 章念翔


  • 次子章奇(1924年—,母汤国梨),单身无子女

女儿


章太炎共育有四個女兒,都是古字命名,艱深難懂。三個女兒到了適婚年齡,都沒人提親,原是因為想提親的人不懂讀她們的名字,不敢提親。章太炎得悉此事後,在宴會中「無意間」說出她們名字的唸法,三個女兒的婚事才不至於因為「不會唸名字」而耽誤[7]


  • 長女,章(止也。系也。音纚[8],1893年—1915年,母王氏),丈夫龚宝铨,无子女

  • 二女,章(聮也。音輟[9],1897年—1992年,母王氏),随章太炎长兄章籛生活[5][10]

  • 三女,章(「展」的古字,俗作展[11],1899年—1973年,母王氏),丈夫朱铎民(镜宙),一女

  • 四女,章(雷古字。[12])。


著作



丛书、全集类


  • 《章氏丛书》,1915年右文社铅印本,1919年浙江图书馆木刻本,1924年上海古书流通处木刻本。

  • 《章氏丛书续编》,北平1933年。

  • 《章氏丛书三编》,1939年章氏国学讲习会铅印本。

  • 《章太炎全集》1-8集(尚未出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94年点校本。


尚未收入丛书、全集类


  • 《国学讲习会略说》,1906年东京秀光社。

  • 《国故论衡》,1910年东京秀光社本,丛书增订本。陈平原点校本,朱维铮点校本(《全集》第9集,对照本)。

  • 《国学概论》,曹聚仁笔记本(又有张冥飞本,劣)。1922年泰东图书馆排印本。

  • 《菿汉三言》,虞雲国校點,辽宁教育出版社。

  • 《国学略说》,涂小马校點,上海文化出版社。

  • 《章炳麟论学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2年

  • 《章太炎书信集》,马勇编。

  • 《章太炎的白话文》,1921年泰东图书馆排印本。

  • 《章太炎政论选集》,汤志钧编于1961年,中华书局,1977年点校本。

  • 《章太炎說文解字授課筆記》,朱希祖、錢玄同、周樹人筆記,王寧整理抄錄,影印謄鈔本,中華書局,2008年11月。

  • 《章太炎演講集》,章念馳編訂,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


年谱及学術自述


  • 《太炎先生自定年谱》,1928年撰(同治七年至民国十一年),手稿本,章氏国学讲习会删改排印本。1986年上海书店影印本。

  • 《章太炎年谱长编》,汤志钧编,中华书局,1979年。

  • 《章太炎年谱摭遗》,谢樱宁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

  • 《章太炎学術年谱》,姚奠中、董国炎编,山西古籍出版社,1993年。

  • 学術自述:《自述学術次第》,1913年;《菿汉微言》末条,1915年;诸祖耿《记本师章公自述治学之功夫及志向》,1933年。


章太炎著作的注疏


  • 《国故论衡疏证》,庞俊注,1940年华西大学铅印本。仅含中、下卷;郭誠永補注上卷,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全排印本。

  • 《齐物论释注》,缪篆注,油印本。未见。

  • 《齐物论释训注》,荒木见悟注,九州大学文学部哲学研究会《哲学年报》29-31。未见。

  • 《章太炎选集》(注释本),朱维铮、姜义华注,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

  • 《訄書详注》,徐復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注名物。

  • 《文学总略注》,程千帆《文论十笺》,朱东润《中国历代文论选》。


译作



  • 英国斯宾塞尔(Herbert Spencer)著,曾广铨、章太炎译《斯宾塞尔文集》,上海《昌言报》第1至7本,1898年。


  • 日本岸本能武太著、章太炎译《社会学》,上海广智书局,1902年铅印本。


主笔刊物


《时务报》、《昌言报》、《经世报》、《实学报》、《译书公会报》、《亚东时报》、《台湾日日新报》、《民报》、《国粹学报》、《教育今语杂志》、《大共和日报》、《华国》、《制言》等



評價


當時的北京大學,有名的教授,大多出之於章太炎的門下,如:黃侃、朱希祖、錢玄同、周樹人(魯迅)、沈兼士等。章太炎為人戲謔,以太平天国為例,封黃侃為天王,汪東為東王,朱希祖為西王,錢玄同為南王,吳承仕為北王。當年二十七歲的胡適獨樹一幟,在大師環伺的北京大學,教起《中國哲學史》,其講義《中國哲學史大綱》頗多沿襲章太炎在《國故論衡》下卷「諸子學」諸篇的觀點。胡適實為章太炎中年以前學術衣鉢的繼承者。但此時章太炎本人的學術已經有所轉向,故對胡適的中國哲學史研究不甚滿意(參見章太炎《與柳詒徵書》)。胡適則在《五十年來中國之文學》(1922)中說:“章炳麟的古文學是五十年來的第一作家,這是無可疑的。但他的成績只夠替古文學做一個很光榮的下場,仍舊不能救古文學的必死之症,仍舊不能做到那‘取千年朽蠹之餘,反之正則’的盛業。”


梁啟超《清代學術概論》(1922)稱章太炎為清學正統派的「殿軍」。


鲁迅在1936年臨終時回憶其師章太炎:“考其生平,以大勋章作扇坠,临总统府之门,大诟袁世凯包藏祸心者,并世无第二人;七被追捕,三入牢狱,而革命之志终不屈挠者,并世亦无第二人。这才是先哲的精神,后生的楷模。”強調其革命精神和思想深度,而相對忽略其學術業績,奠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至1980年代大陸評價與研究章太炎的主調。[13]



纪念


  • 太炎文学院


  • 章太炎故居,位于今杭州市余杭区仓前街道章太炎出生地


参考文献



引用




  1. ^ 湯志鈞. 章太炎傳


  2. ^ 2.02.1 王汎森. 章太炎的思想-兼論其對儒學傳統的衝擊. 台北市: 時報文化. 1985-05-10. ISBN 957130395X. 


  3. ^ 胡適:〈致章行嚴書兩封〉,見姜義華編《胡適學術文集-語言文字研究》


  4. ^ http://xdcm.nmtl.gov.tw/twp/pclub/srch_list_result.aspx?PID=000027


  5. ^ 5.05.1 章太炎遺囑. 中国评论新闻网,原文:寫於1994年4月16日,發表於《學術集林》第一捲,上海遠東出版社,1994年8月版,第1~12頁。. [2012-12-23] (简体中文). 


  6. ^ 记者:邹金灿. 章念驰祖父不需要刻意纪念. 南方人物周刊,稿源:南方人物周刊. 2012-11-13 [2012-12-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2-16) (简体中文). 


  7. ^ 关之英:《谈名字》,载2008年1月31日《明报》F8“生活语文”专栏


  8. ^ 㸚康熙字典


  9. ^ 叕康熙字典


  10. ^ 原文:1893年因“伯兄(章籛)年四十七,無所出,撫叕爲己女以歸”(章太炎《自定年譜》,1928年。),從此隨太炎先生長兄生活。恐为1903年之误。王氏在1903年去世后,幾個孩子“喪母後均依其伯父居”。


  11. ^ 㠭康熙字典


  12. ^ 㗊康熙字典


  13. ^ 鲁迅:《章太炎先生二三事》,载《且介亭杂文末编》



来源


书籍
  • 1928年撰:《太炎先生自定年谱》,1986年上海书店影印本。

  • 汤志钧 编:《章太炎年谱长编》,中华书局,1979年。

  • 谢樱宁 编:《章太炎年谱摭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

  • 姚奠中、董国炎 编:《章太炎学术年谱》,山西古籍出版社,1993年。

  • 汪榮祖:《章太炎散論》,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 姜义华:《章太炎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 陈平原、杜玲玲 编:《追忆章太炎》,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4年。

  • 陈平原:《中国现代学术之建立——以章太炎、胡適之为中心》,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

文章
  • 汪榮祖:〈章太炎對現代性的迎拒與文化多元思想的表述〉。

  • 汪榮祖:〈康有為章炳麟合論〉。

  • 黃克武:〈章太炎的早年生涯:一個心理的分析〉。

  • 嚴壽澂:〈章太炎思想儒道淵源略論〉。

  • 罗志田:〈中外矛盾与国内政争:北伐前后章太炎的“反赤”活动与言论〉。

  • 丘為君:〈批判的漢學與漢學的批判:章太炎對考據學的反省及對戴震漢學的闡釋〉。

  • 慕唯仁:〈重新思考章太炎與現代性〉。

  • 慕维仁:〈章太炎对“公理”的批判及其“齐物”哲学〉。

  • 坂元弘子:〈章太炎與道家思想——有關進化、種族、民族認同問題〉。

  • 楊際開:〈章太炎与辛亥革命——以清学史的政治困境为线索〉。

  • 劉紀蕙:〈勢‧法‧虛空:以章太炎對質朱利安〉。

  • 劉紀蕙:〈莊子、畢來德與章太炎的「無」:去政治化的退隱或是政治性的解放?〉。


外部链接









  • 章太炎年谱简编

  • 杭州章太炎纪念馆


  • 苏州章太炎故居[永久失效連結]

  • 北京钱粮胡同章太炎被袁世凯囚禁处


  • 章太炎全集前六卷电子本[永久失效連結]

  • 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藏章太炎手稿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情報】本週珍珠商品重點:煉金時裝 + 艾港勞工宿舍!!

京昆高速公路

【攻略】陳戈-謝勒汗智慧的古書 (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