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语
body.skin-minerva .mw-parser-output table.infobox captiontext-align:center
壯語 | |
---|---|
Vahcuengh | |
发音 | .mw-parser-output .IPAfont-family:"Charis SIL","Doulos SIL","Linux Libertine","Segoe UI","Lucida Sans Unicode","Code2000","Gentium","Gentium Alternative","TITUS Cyberbit Basic","Arial Unicode MS","IPAPANNEW","Chrysanthi Unicode","GentiumAlt","Bitstream Vera","Bitstream Cyberbit","Hiragino Kaku Gothic Pro","Lucida Grande",sans-serif;text-decoration:none!important.mw-parser-output .IPA a:link,.mw-parser-output .IPA a:visitedtext-decoration:none!important [βa˧ɕuːŋ˧](标准壮语) |
母语国家和地区 | 中国 |
母语使用人数 | 2千万 左右(日期不详) |
語系 | 壮侗语系
|
标准形式 | 标准壮语 |
文字 | 壮文 |
語言代碼 | |
ISO 639-1 | za |
ISO 639-2 | zha |
ISO 639-3 | 分別為: zha-标准壮语 zgn-桂邊壯語 zlj-柳江壯語 zqe-邱北壯语 zgb-桂北壯語 zyj-右江壯語 zch-中紅水河壯語 zeh-東紅水河壯語 zlq-柳黔壯語 zyb-邕北壯語 zln-連山壯語 zhn-硯廣壯語 zyg-德靖壯語 zgm-民讲 zyn-邕南壯語 zzj-左江壯語 zhd-文麻壯語 |
壯語(Vahcuengh;老壯文:Vaƅcueŋƅ;方塊壯字:話僮)是对壮族所说的一系列壯侗語系侗台语族壮傣台语支[1](或称壯傣語支)语言的统称,壯語和泰國的泰語有很大的相似性,之所以會用“傣、台”兩字指代“泰”,是因為中國政府以政治影響語言學的原因。壮语的使用者大部分居住在中国南部的广西壮族自治区,以及与其毗邻的云南省和广东省部分地区。
壮语可以分为北部和南部两组土语群,这两组土语群之间沟通存在困难,因而这些壮语的土语都被国际学术界认定为独立的语言;但在中国大陆,當地學者卻將所有壮话认定为同一种语言,而兩個土語群被視為壯語這種語言的方言,之下又分为若干土语。根据现代学者的研究,壮语并非是单一起源的一组语言。北部的各种壮语与贵州省境内包括布依语在内的壮傣语族语言形成方言连续体——北部台语支;而南部的各种壮语,则与越南境内的侬语、岱依语和高栏语形成方言连续体——中部台语支。[2]所有这些语言的总使用人口接近2000万。
标准壮语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广西壮族自治区承认为少数民族语言之一,广西不少机构的牌匾上都写有新壮文。标准壮语是以南宁市武鸣区双桥镇的壮语为标准音,兼收其他方言的一些词汇而制定的,因而与北部各壮语比较接近。壮语的标准书写系统为壮文,是以标准壮语为基础而制定的一种拉丁文字。
目录
1 历史
2 现状
3 语法结构
4 語音
4.1 聲母
4.2 韻母
4.3 聲調
4.4 語音演變
5 文字
5.1 方塊壯字
5.2 壯文羅馬字
6 方言/土语群
7 影响
7.1 报纸
7.2 广播
7.3 电视
8 与其他语言的关系
9 壮语泰语同源词汇对比
10 参见
11 註釋
12 外部链接
历史
现代学者们认为,壯傣語支语言與古代华南地区原住民的语言相關,后来随着中原政权向华南的扩张,这些语言的使用者逐渐迁居到东南亚。美国语言学家艾杰瑞(Jerold A. Edmondson)注意到,壮语和泰语中同时拥有来自越南语的外来地名kɛɛuA1(A1为声调标号),而这一地名词汇来源于历史上的交趾郡;因此他认为壮语和泰语的分裂不会早于前112年,即汉朝灭南越国、建立交趾郡的年份。艾杰瑞也认为壯傣語支使用者离开华南的时间应该提早到公元5世纪,那时候留在中国的壯傣語支使用者开始使用姓氏。[3]
现状
壯語在壯族聚居的鄉村地區和部分城鎮仍普遍使用,但壯文由於種種原因至今沒有普及,在廣西和周邊的壯族自治縣中,當地的文字傳播仍然只有中文;現在散居於部分縣城和城市的部分壯族人改以漢語為日常語文,不過城鎮壯族在壯族總人口當中比例不大,總體上以壯語為母語的壯族人仍然占壯族人口的九成以上。同時,越來越多的壯族年輕人學會了熟練使用漢語文,成為壯漢雙語人口。人民幣上印有用壯語文字書寫的中國人民銀行行名及面額。
壮语从当地汉语族語言(北部主要是漢語西南官话,尤其是西南官话桂柳片;南部主要是平话)中吸收了一些现代汉语借词。
语法结构
其語法主體跟漢藏語系漢語族語言近似,但修飾成份後置的構詞法與多數漢語族語言都大為不同。壯語的底層詞彙和發音系統与侗台语族其他语言接近。
語音
聲母
壯文有22个声母。声母的读法在后面加元音a或e,以便分辨。一般把声母编成四组来读:
唇音 | b [p] | mb [ɓ] | m [m] | f [f] | v [β] | ||
舌尖音 | d [t] | nd [ɗ] | n [n] | s [θ] | l [l] | ||
舌根音、喉音 | g [k] | gv [kʷ] | ng [ŋ] | h [h] | r [ɣ] | ||
舌面音、ngv、腭化音 | c [ɕ] | y [ˀj] | ny [ɲ] | ngv [ŋʷ] | by [pʲ] | gy [kʲ] | my [mʲ] |
武鸣双桥话把by和my读成[pl]和[ml]。
韻母
壯語有78個韻母。壯文中字母e寫在a, o之後表示元音縮短,寫在i, u, w之後表示元音增長。aei簡寫成ae。
舒聲韻 | a [aː] | e [eː] | i [iː] | o [oː] | u [uː] | w [ɯː] | |||||
ai [aːi] | ae [ai] | ei [ei] | oi [oːi] | ui [uːi] | wi [ɯːi] | ||||||
au [aːu] | aeu [au] | eu [eːu] | iu [iːu] | ou [ou] | |||||||
aw [aɯ] | |||||||||||
am [aːm] | aem [am] | em [eːm] | iem [iːm] | im [im] | om [oːm] | oem [om] | uem [uːm] | um [um] | |||
an [aːn] | aen [an] | en [eːn] | ien [iːn] | in [in] | on [oːn] | oen [on] | uen [uːn] | un [un] | wen [ɯːn] | wn [ɯn] | |
ang [aːŋ] | aeng [aŋ] | eng [eːŋ] | ieng [iːŋ] | ing [iŋ] | ong [oːŋ] | oeng [oŋ] | ueng [uːŋ] | ung [uŋ] | wng [ɯŋ] | ||
入聲韻 | ap [aːp] | aep [ap] | ep [eːp] | iep [iːp] | ip [ip] | op [oːp] | oep [op] | uep [uːp] | up [up] | ||
at [aːt] | aet [at] | et [eːt] | iet [iːt] | it [it] | ot [oːt] | oet [ot] | uet [uːt] | ut [ut] | wet [ɯːt] | wt [ɯt] | |
ak [aːk] | aek [ak] | ek [eːk] | iek [iːk] | ik [ik] | ok [oːk] | oek [ok] | uek [uːk] | uk [uk] | wk [ɯk] |
a的短元音舌位比长元音高,近似[ɐ]。i、u、w的短元音舌位比长元音低,近似[ɪ]、[ʊ]、[ɤ];长元音后接韵尾时带有流音[ə],例如ieng的读音接近[iəŋ]。
壯文中入聲30韻遇到陽入調時把韻尾字母p, t, k改寫成b, d, g,所以壯文共有108個韻母。
武鸣双桥话实际不区分ae和ei,aeu和ou。
聲調
壯語有九個聲調,其中舒聲調有六個,入聲調有三個。壯文中把聲調標在音節的最後。
編號 | 名稱 | 調值 | 符號 |
---|---|---|---|
1 | 陰平 | 24 | |
2 | 陽平 | 31 | z |
3 | 陰上 | 55 | j |
4 | 陽上 | 42 | x |
5 | 陰去 | 35 | q |
6 | 陽去 | 33 | h |
7 | 短陰入 | 55 | (p, t, k) |
9 | 長陰入 | 35 | (p, t, k) |
8 | 陽入 | 33 | (b, d, g) |
浊塞音声母mb和nd只出现在阴调的音节裡。
现代汉语借词一般从西南官话中的桂柳话借入。
西南官话调类 | 陰平 | 陽平 | 上聲 | 去聲 |
借词壮语调类 | 陽去h | 陽平z | 陰上j | 陰平 |
語音演變
本段使用国际音标。
原始侗台語的濁音聲母清化(*b變成p,*d變成t,*g變成k),送气音消失。聲調分裂成陰調和陽調。
原始侗台語聲母 | *ˀn、 *n̥ | *ˀd | *t | *dʱ、 *d | *n |
壯語聲母 | n | ɗ | t | t | n |
陰調 | 陽調 |
文字
壯語早先跟越南語一樣,借用漢字的偏旁部首来创造方块文字書寫自己的语言,並發展出類似字喃的方塊壯字。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後,依其民族政策,建立广西壯族自治区,並創制基於拉丁字母的拼音文字,于1957年推行。這種拼音文字至今没有得到有力的推廣,使用的范围不大。除了政府機構的門口掛上漢、壯雙語的門牌以外,在當地的日常生活甚少。再加上區政府在各級政府大力推動普通話,使壯語可以使用的地方很少,一般致力保存壯語的人只能在家裡與家人用壯語交流。1982年,由於社會開始資訊化,政府為方便壯語文字資訊化,把原來使用特殊字母的拼音文字改為只用拉丁字母的新文字,即新壮文。壮文拼写的是壮语标准语,以壮语北部方言为基础方言,以武鸣县双桥镇的壮话为标准音,兼收其他方言的一些词汇。
方塊壯字
一千多年前,壮人就利用汉字的偏旁、部首和发音、语义,创造了方块壮字(壯俗字),民间使用的壯俗字据《古壮字字典》(苏永勤等编)统计大约为4800个,宋•范成大《桂海虞衡志》载:“边远俗陋,牒诉券的,专用土俗书,桂林诸郡皆然。 ”但由于各地的字形不一,没有形成统一的规范,笔划过繁,书写不易,使用起来很不方便,没有为行政公文和正规教育所采用。
壯文羅馬字
1957年以后,壮语有了应用罗马字的壮文,几乎不使用方块壮字,但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一些地名上还沿用着岜(山的意思)或崬(森林的意思)等方块壮字,也有不少汉字字典收录这些字。1981年,由于壮文的特殊字符在当时的技术水平来说,对壮文打字、印刷造成了妨害,政府又制定了《壮文方案(修订案)》,将特殊字符用一个或两个拉丁字母来表示。这套方案于1982年3月20日由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颁布。这就是现时的壮语文字。
方言/土语群
壮语按照语音特征可以分为北部方言和南部方言两大方言。
- 北部方言,1000餘萬人使用。
邕北壯语(武鸣、邕宁北部小部、横县、宾阳、平果),200萬人使用。- 红水河壯语:可以进一步分为东红水河(上林南部、忻城南部、兴宾区南部、贵港市北部、桂平西部、武宣南部,120万人)、中红水河(都安、马山、上林北部,110万人)和柳黔(武宣北部、象州、鹿寨,40万人)三种。
- 柳江壯语(柳江、来宾北部、宜州、柳城、忻城),160万人使用。
- 桂北壯语(河池、南丹、天峨、东兰、巴马、融水、罗城、环江、永福、融安、三江、龙胜),150万人使用。
- 右江壯语(田东、田阳、百色),90万人使用。
- 桂边壯语(田林、隆林、西林、凌云、乐业、凤山、及云南省的富宁和广南自称布约依[pu4ˀjui4]的那部分壮族的语言),100万人使用。
丘北壯语(云南省丘北县和砚山县、师宗县的自称布依[pəu4ʔi4]的那部分壮族的语言),20万人使用
连山壯语(广东省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怀集县),3萬3000人使用。
- 南部方言,500萬人使用。
- 邕南壯语(邕宁南部大部、隆安、扶绥、上思、钦州),180萬人使用。
- 左江壯语(龙州、宁明、凭祥、崇左、大新和天等两县东部大部、越南北部如谅山等省),170萬人使用。
- 德靖壯语(德保、靖西、那坡、天等和大新两县西部小部、越南北部如高平等省),90萬人使用。
- 砚广壯语(云南省砚山、广南、麻栗坡、马关、文山等县内自称布侬[pʰu3noŋ2]的壮族语言,以及越南北部靠近其的某些岱侬语),50萬人使用。
- 文麻壯语(云南省文山、麻栗坡、马关和开远等地自称布岱[pʰu3dai2]的壮族语言),12萬人使用。该方言的语音特征是声母保留古台语全浊音,韵母完全失去了入声。
- 民講(Gangj Minz,云南省富宁县田蓬镇一些村落),2600人使用。
不同方言音系有一定對應關係,參見侗台語族語音演變。
影响
报纸
目前,壮文纸质媒体仅有《广西民族报》(壯語:Gvangjsih Minzcuz Bau)壮文版和《三月三》(壯語:Sam Nyied Sam)杂志两种。
广播
1957年11月11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壮语节目开始播音。“文革”期间大部分民族语广播中断,“文革”结束后,蒙、藏、维、哈、朝等少数民族广播事业获得国家重视,不断发展壮大。现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已将蒙、藏、维、哈、朝5种少数民族语言广播由原来的每天播音2小时,调整为每个语种各办一套节目,24小时播音。此外,中央还给西藏、新疆、青海、四川等省区划拨专项经费,以加强各自的少数民族语言广播。目前,壮语仅有广西人民广播电台有少许广播时间,与壮语众多使用人口不相协调。
电视
- 鉴于蒙、藏、维、哈等多个民族均拥有一个或多个民族语卫视,许多壮族人也希望能开通壮语卫视,以满足广大壮族人的母语需求,许多网民甚至在网络上表达了强烈的愿望,希望政府部门能开办壮语频道,但目前中国无壮语频道。
- 广西卫视(汉语台)有短短的《壮语新闻》节目,但也是掺杂了大量汉语的播读汉语稿件,不少人士担忧长此以往壮语的发展情况。
- 一些县级电视台有壮语节目
- 如田阳电视台有《壮语新闻》,但事实上使用的是汉壮混合语,甚至是用壮文拼读的汉语
- 文山电视台综合频道《文山壮语新闻节目》则在招聘壮语节目的主持、播音及翻译时就写明“限文山州世居壮族,男女各1人”[4]
- 广南电视台正在筹备[5]
与其他语言的关系
壮语与泰语、老挝语、傣语、掸语等语言有着十分密切的亲缘关系。壮语北部方言和布依语均属于台语支北部组,壮语南部方言和越南的岱-侬语都属于台语支中部组。另外,泰语、老挝语、傣语、掸语等组成了台语支西南组。
虽然壮语与上述语言关系密切,但中国广西和泰国地理距离较远,民间也不了解壮语和泰语同属壯傣語支。
壮语泰语同源词汇对比
1988年壯族學者覃聖敏赴泰參訪,竟發現泰語與他所講的南部壯語方言可以互通[6][7]。壮、泰语的元音、辅音基本相同;在1000个较古老的基本词汇中相同或相近的占75%以上,在语法结构上,壮、泰语也基本相同[8]。
1998年曼谷亚运会,中国的壮族记者前往采访,再一次注意到壮语和泰语的相似性。
1.壮语泰语的【人称代词】
人称 | 壮语 | 泰语 泰文 | |
我 | pêr【尊称、诗】 | pêr【古、诗】 | เผือ |
我 | gòu【一般用法】 | gu【贬】 | กู |
我 | kói【谦称】 | kói【谦称】 | ค่อย |
我 | hâ/râ【在下】 | kà/râ【在下】 | ข้า หรา |
我们 | rǒu【不包括受话者】 | rou【不包括受话者】 | เรา |
我们 | dou【包括受话者】 | du【包括受话者】 | ตู |
我俩 | sông rǒu【我们二,诗】 | sông rou【我们二】 | สองเรา |
你 | jòu【主人,诗】 | jòu【古、主人】 | เจ้า |
你 | ge【本意为老】 | ge【本意为老】 | แก |
你 | hêr【尊称、诗】 | kêr【古、诗】 | เขือ |
你 | mengh,may【一般用法】 | mengh【贬】 | มึง |
你们 | su【可指单数】 | su【可指单数】 | สู |
他/她/它/ | mǐn【一般用法】 | man【一般用法】 | มัน |
他/她/它/ | dè【方言】 | teh【书】 | เธอ |
他们 | hôu | kôu | เขา |
注:诗=山歌
泰语其他人称代词
chánh ฉัน我,女性用词,源自梵语,壮语无
khun คุณ 您,尊称,源自梵语,壮语无
ganh 我们,源自ganh กัน(名词,一起),亲密朋友中用,壮语对应为gành(一起)。
pûm 我,男性用词ผม,源自pûm(名词,头发),壮语对应为plûm(头发)
2.壮语泰语的【亲属称谓】
壮语 | 泰语 | 汉语 |
po | pò | 爸爸 |
me | mè | 妈妈 |
bu | bǔ | 爷爷 |
ya | yà | 奶奶 |
dai | yai | 外婆 |
da | da | 外公 |
bá | bà | 伯母 |
lǔng | lung | 伯父 |
pi | pi | 兄长 |
nóng | nóng | 弟妹 |
au/a | a | 叔叔 |
na | nā | 阿姨 |
pi mbau | pi chai/pì mbau | 哥哥 |
pi sâu | pì sâu | 姐姐 |
nóng mbau | nong chai/nóng mbau | 弟弟 |
nóng sâu | nóng sâu | 妹妹 |
lân mbau | lanchai/lân mbau | 孙子 |
lân sâu | lân sâu | 孙女 |
luk keôi | luk keôi | 女婿 |
lân keôi | lân keôi | 孙女婿 |
me | miě | 妻子 |
po | puó | 丈夫 |
3.壮语泰语的【身体部位名词】
壮语 | 泰语 | 汉语 | |
hâmh | หำ | hâmh | 男根 |
hāe hâmh | ไข่หำ | kāe hâmh | 睾丸 |
hî | หี | hî | 女阴 |
kûn | ขน | kôn | 毛 |
ndàng | ร่าง | ràng | 身体 |
kēung | เครื่อง | kēung | 躯干 |
nângh | หนัง | nângh | 皮 |
piěu | ผิว | piû | 皮肤 |
leurd | เลือด | leurd | 血 |
nér | เนื้อ | nér | 肉 |
plûm | ผม | pûm | 发 |
vuô | หัว | huô | 头 |
mom | หม่อม | mom | 头中 |
ná | หน้า | ná | 面 |
ná plark | หน้าผาก | ná park | 额头 |
gém | แก้ม | gém | 脸颊 |
hû | หู | hû | 耳朵 |
mark dâ | มะตา | mark dâ | 目 |
kûn dâ | ขนตา | kûn dâ | 眼毛 |
ndàngh | ดัง | ndàngh | 鼻 |
sânh ndàngh | สันดัง | sânh ndàngh | 鼻梁 |
kǎng | คาง | kang | 下巴 |
ngeurk/heurk | เหงือก | ngeurk/heurk | 腮 |
niêng | เหนียง | niêng | 喉结 |
hǒ | คอ | ko | 脖 |
barg | บาก | barg | 口 |
piěu barg | ผิว | piû barg | 嘴唇 |
lín | ลิ้น | lín | 舌 |
kéu | เคี้ยว | kéu | 牙齿 |
fǎnh | ฟัน | fǎnh | 门牙 |
ná èrg | หน้าอก | ná òg | 胸部 |
nǔm | นม | num | 奶 |
tóng | ท้อง | tóng | 腹 |
rǎg ré | หรักแร่ | rǎg ré | 腋下 |
háng | ข้าง | háng | 腰 |
mba | บ่า | mba | 肩 |
kên | แขน | kên | 手臂 |
sok | ศอก | sok | 手肘 |
mǐy | มือ | mǐy | 手 |
lângh mǐy | หลังมือ | lângh miy | 手背 |
pâ mǐy | ฝามือ | fâ miy | 手掌 |
niú mǐy | นิ้วมือ | niú miy | 手指 |
kó mǐy | ค่อมือ | kó miy | 指关节 |
lěb mǐy | เล็บมือ | lěb miy | 指甲 |
gún | ก้น | gún | 屁股 |
kâ | ขา | kâ | 腿 |
nong | หน่อง | nong | 小腿 |
vuô kōu | หัวเข่า | vuô kōu | 膝盖 |
dìn | ติน | din | 脚 |
pâdìn | ฝาติน | fâdin | 脚掌 |
lěb kâ | เล็บขา | lěb kâ | 脚甲 |
sérn | ส้น | sérn | 脚后跟 |
ndug | ดูก | ndug | 骨 |
sânh | สัน | sânh | 脊背 |
sáe | ไส้ | sáe | 肠 |
dàb | ตับ | dàb | 肝 |
berd | ปอด | bod | 肺 |
mám | ม้าม | mám | 脾 |
dày | ใต | dày | 胃 |
jǎy | ใจ | jae | 心 |
ndì | ดี | ndì | 胆 |
mug | มูก | mug | 鼻涕 |
lǎi | ลาย | lai | 口水 |
kí | ขี้ | kí | 屎 |
dòd | ตด | dòd | 皮 |
hēr/ngēr | เหงื่อ | ngēr | 汗液 |
kí dâ | ขี้ตา | kí dâ | 眼屎 |
námh dâ | น้ำตา | námh dâ | 眼泪 |
kí hû | ขี้หู | kí hû | 耳屎 |
kí ndàngh | ขี้ดัง | kí ndàngh | 鼻屎 |
参见
- 壯文
- 標準壯語
註釋
^ 一些中国大陸學者将壯侗語族归类于漢藏語系
^ Bradley, David. East and Southeast Asia. (编) Moseley, Christopher. Encyclopedia of the World's Engangered Languages. Routledge. 2007: 349–422. ISBN 978-1-135-79640-2. p. 370.
^ Edmondson, Jerold A. The power of language over the past: Tai settlement and Tai linguistics in southern China and northern Vietnam (PDF). (编) Jimmy G. Harris, Somsonge Burusphat and James E. Harris. Studies in Southeast Asian languages and linguistics. Bangkok, Thailand: Ek Phim Thai Co. Ltd. 2007. (see page 15)
^ 前政府官方招聘网址[永久失效連結]
^ 政府官方答复[永久失效連結]
^ 覃圣敏结缘壮泰民族文化比较研究,始于16年前的一次泰国之旅
^ 覃聖敏. 《壮泰民族传统文化比较研究》. 中國: 广西人民出版社. 2003. ISBN 9787219049150 (中文(简体)).
^ 中泰专家认为,泰国泰族与中国壮族“同源异流”
外部链接
维基百科提供如下语言版本: 壮语维基百科 |
维基孵育场的維基百科語言試驗版: 右江壮语試驗版 |
- 民族语文应用 / 在线学壮文
- 民族语文翻译 / 新词术语规范发布
- 壮汉在线词典
壯語方言的概況[永久失效連結]- 人民网壮语版
- 壮语红水河方言互通程度调查
- 中国文山州中部台语社会语言概况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