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隆市 (州轄市)
1932年完工的舊基隆市役所,現由基隆市政府使用 | |
名稱 | |
---|---|
日文原名 | 基隆市 |
平假名 | きいるんし |
羅馬拼音 | Kiirunshi |
廢除資料 | |
理由 | 日本投降、撤離台灣 改制為基隆市 |
時間 | 1945年 |
現所屬 | 中華民國(臺灣)基隆市 |
廢除時地理位置 | |
國家 | 日本 |
都道府縣 | 臺北州 |
政府編號 | 消滅時尚未使用 |
鄰近行政區 | 萬里庄、七堵庄、瑞芳街 |
廢除時相關數據 | |
面積 | 46.7624km² |
人口 | 10萬7683人(1942年數據) |
人口密度 | 2,302.8人/km² |
象徵 | |
市章 | |
原基隆市役所 (以下資料現在可能已無法使用) | |
地址 | 臺北州 基隆市日新町1丁目1番地 |
基隆市(日语:基隆市/きいるんし Kiirun shi */?)是臺灣日治時期中期(1924年至1945年間)存在之行政區,隸屬臺北州,由基隆街升格而來。管轄範圍包含今基隆市的中山、中正、仁愛、信義區,及安樂區部分地區。
目录
1 行政區劃
2 市尹
3 教育
3.1 小學
3.1.1 小學校
3.1.2 公學校
3.2 中學
3.2.1 中學校
3.2.2 高等女學校
3.2.3 實業學校
4 設施
4.1 醫療機關
4.2 圖書館
4.3 警察
5 大事記
6 參考資料
7 參見
行政區劃
基隆市之下在1931年10月1日正式劃分為町與大字[1],轄域內有壽町、義重町、日新町、入船町、幸町、綠町、曙町、東町、田寮町、天神町、双葉町、玉田町、元町、福德町、高砂町、旭町、明治町、寶町、西町、觀音町、大正町、昭和町、瀧川町、堀川町、仙洞町、眞砂町、濱町、社寮町各町以及大水窟、八斗子、深澳坑、大武崙、大竿林、外木山、內木山、基隆嶼、花瓶嶼、棉花嶼、彭佳嶼等大字[2][3]。
市尹
任數 | 姓名 | 肖像 | 出身 | 就任 | 離任 |
---|---|---|---|---|---|
1-3 | 佐藤得太郎 | 東京 | 1925年 | 1928年 | |
4-6 | 加藤守道 | 新潟 | 1928年 | 1931年 | |
7 | 吉富保之 | 熊本 | 1931年 | 1932年 | |
8-12 | 桑原政夫 | 琦玉 | 1932年 | 1937年 | |
13 | 川添修平 | 宮崎 | 1937年 | 1938年 | |
14 | 矢野謙三 | 福岡 | 1938年 | 1939年 | |
15 | 橫山竹男 | 香川 | 1939年 | 1940年 |
教育
小學
1941年3月,日本發布國民學校令,將小學校、蕃人公學校與公學校一律改稱為國民學校。
小學校
- 基隆高等小學校(今銘傳國中)
- 基隆第一尋常小學校→雙葉國民學校(今仁愛國小)
- 基隆第二尋常小學校→日新國民學校(今中正國小)
- 基隆第三尋常小學校→仙洞國民學校(今仙洞國小)
公學校
- 基隆第一公學校→壽國民學校(今信義國小)
- 基隆第二公學校→寶公國民學校(今安樂國小)
- 基隆第三公學校→八斗子國民學校(今八斗國小)
- 基隆第四公學校→瀧川國民學校(今南榮國小)
中學
中學校
臺北州立基隆中學校(1929年10月遷至基隆郡七堵庄)
高等女學校
- 台北州立基隆高等女學校
實業學校
- 台北州立基隆水產學校
設施
醫療機關
- 府立基隆醫院
- 州立基隆婦人病院
- 市立港東醫院:今基隆市立醫院前身。
- 市立仁療院
- 基隆衙戌病院
- 基隆陸軍病院
- 基隆博愛醫院
- 財團法人台北仁濟院基隆診療所
圖書館
- 基隆市立基隆圖書館
警察
- 基隆警察署
大事記
- 1928年,台北、基隆縱貫公路舉行開通典禮。
- 1929年,成立總督府水產水產試驗所。
- 1931年,田寮港運河開通,市區街名改換日式町名。
- 1934年,正濱漁港竣工。基隆港合同廳舍(今海港大樓)落成。
- 1935年,完成橫跨「八尺門水道」的基隆橋(今和平橋)。
- 1937年,北部火力發電所(後北部發電廠)興工,台灣船渠株式會社(今台船基隆廠)成立。
- 1939年,北部火力發電所完工,是日本也沒有的最新式大型火力發電廠。
參考資料
- 1983年《基隆市志》(各町範圍)
- 洪英聖. 《基隆市地名探索》. 情歸故鄉4 (臺北市: 時報文化). 2004-10-11 [2004]. ISBN 957-134-211-4 (中文). (繁体中文)
參見
^ 《臺灣總督府府報》〈府令第四十三號〉,1931年7月21日
^ 《臺灣總督府行政區域便覽》
^ 《新舊對照管轄便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