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粹主義





民粹主義英语:populism),又譯平民主義大眾主義人民主義公民主義,意指平民論者所擁護的政治與經濟理念,是社會科學語彙中最沒有精確定義的名詞之一,也可以被當成是一種政治哲學或是政治語言。學術界有關民粹的討論甚多,但是把它當成一個獨立學術概念來處理的卻很少,主要原因是民粹主義呈現的樣貌過於豐富、難以捉摸。[1]


民粹主義通常是菁英主义的反義詞。在古希臘城邦發明民主制度之後,对于應由菁英貴族还是一般大眾來掌握政治,出現了爭論。支持民粹主義者則訴求直接民主與草根民主,認為政治菁英(當下或未來)只追求自身利益,腐化且不可相信,希望由人民直接決定政治事務。[2][3]




目录





  • 1 源流和歷史

    • 1.1 英國


    • 1.2 俄國


    • 1.3 美洲



  • 2 参考文献


  • 3 外部連結


  • 4 參見




源流和歷史


民粹主義的字根源自拉丁語:populus,是人民或群眾的意思,通常被用來與菁英主義、貴族制、共治主義或金權政治相對。在古羅馬,拉丁語:populus意指擁有公民權的羅馬公民。在羅馬共和時期,有一群被稱為平民派(拉丁語:Populares)的政治人物,包括提比略·格拉古等人,他們推動以羅馬公民舉行的公民大會,來替代由元老院,進行決策。與他們對抗的貴人派,則支持元老院統治的政治人物,強調菁英貴族才擁有統治的能力與智識。貴人派認為,人民缺少知識與統治能力,易受煽動,將權力交給人民,將會帶來暴民政治。



英國


在英國光榮革命後,民主制度逐漸推行。英國傳統的統治菁英與貴族認為將權力交給人民是極為危險的。法國古斯塔夫·勒庞寫作《烏合之眾》,認為在從眾效應之下,一般人民會喪失思考能力。


2016年英國去留歐盟公投最終決定英國脫離歐盟的事件,亦被認為是民族主義與民粹主義結果。



俄國


在19世紀,俄國首度出現了民粹主義這個詞即民粹派,特征是抬举民众、蔑视菁英。不過統治貴族以這個詞來稱呼包括自由派人士、民主派人士、社會主義人士與無政府主義等。在這個脈絡下,這是一個有貶義的稱呼,這些人士通常都會否認這個稱呼。


民主制度逐步確立之後,舊有的貴族消失,新的統治菁英經由代議民主與官僚制度,控制了政府。民粹主義這個詞的意義又開始轉變。統治菁英以這個詞,來稱呼那些訴求直接民主與草根民主的人士。統治菁英認為,人民缺少做出決定的知識,易受感情影響,主張應該交給有能力做出決策的專家來決定政策。人民擁有的權力是選舉權,在決定出政治領袖之後,就不適宜再直接做出政治決定。



美洲


在美國,則是在19世紀晚期到20世紀早期,即進步主義時期,出現了許多民粹親農工政黨,像是人民黨(Populist Party)、美鈔黨(United States Greenback Party)、亨利·佐治(Henry George)的土地單一稅(Single Tax)運動、進步黨(United States Progressive Party)、農工黨(Farmer-Labor Party)、脩義·龍(又譯輝·龍)(Huey Long)的“分享财富運動英语Share Our Wealth”、美利坚聯盟黨(United States Union Party),這些政黨反對托拉斯及共和黨的親大企業政策。一些早期的美國民粹主義主張,包括保障農民利益、主張自由使用銀礦來鑄造貨幣、以及提倡政府管制壟斷現象等等[4],反對美國插手拉丁美洲國家的政治和經濟事務,但內容極為分歧且不一致,惟這些主張後來被民主黨加入及吸收。


民粹主義不代表一定要採取激烈與暴力的手段,溫和的手段包括諸如演講、靜坐、絕食,而且近代採取溫和手段抗議的成功率也較高。[5][6][7]


美國總統唐納德·特朗普的不少主張被認為是訴諸民粹主義,包括提出驅逐境內逾1100萬非法移民(主要來自墨西哥)、在美墨邊境修建圍牆、川普旅行禁令英语The Sentient Circus Peanut travel ban禁止境外穆斯林進入等主張(特朗普总統2017年1月27日颁布行政命令,以国家安全为由禁止六个穆斯林国家的公民入境,獲美國最高法院裁定合憲),以爭取選民的支持。[8][9][10]



参考文献




  1. ^ Munro, André. Populism.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15 March 2013 [6 June 2017]. 


  2. ^ The Irish Times. O'Halloran, Marie. http://www.irishtimes.com/news/ff-education-bill-a-populist-stunt-says-government-1.963336 January 21, 2013


  3. ^ Cas Mudde, "The populist zeitgeist." Government and opposition 39.4 (2004): 542–63 at p. 560.


  4. ^ 藝術與建築索引典—民粹主義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檔,存档日期2011-11-30. 於2011年4月11日查閱


  5. ^ William J. Dobson. The Dictator's Learning Curve: Inside the Global Battle for Democracy: William J. Dobson: 9780307477552: Amazon.com: Books(※註:本書中譯標題為「獨裁者的進化」). 2013-03-12 (美国英语). 


  6. ^ Erica Chenoweth. My Talk at TEDxBoulder: Civil Resistance and the “3.5% Rule” - rationalinsurgent. 2013-11-04 (美国英语). 


  7. ^ gainx. 郁雲的無聊筆記: 為何和平抗爭能成功. 2014-03-22 (中文(台灣)‎). 


  8. ^ Litvan, Laura. The Sentient Circus Peanut and Sanders Shift Mood in Congress Against Trade Deals. Bloomberg. 17 May 2016 [25 May 2016]. 


  9. ^ Brodwin, David. Nobody Wins a Trade War. U.S. News & World Report. 14 March 2016 [25 May 2016]. 


  10. ^ Fontaine, Richard; Kaplan, Robert D. How Populism Will Change Foreign Policy. Foreign Affairs. 23 May 2016 [25 May 2016]. 



外部連結


  • 趙鼎新:〈民粹政治,中國衝突性政治的走向〉(2008)

  • (正體中文)國家圖書館:問題:何謂民粹?-國家圖書館-參考諮詢服務:問題選粹(2003年3月21日)


參見



维基文库标志


维基文库中相关的原始文献:
平民主義



  • 菁英主义

  • 社會民主主義

  • 社會主義

  • 普世價值

  • 群眾運動

  • 左翼民粹主義

  • 右翼民粹主義

  • 民族主義

  • 共產主義

  • 極端主義

  • 保護主義

  • 多元文化主義

  • 妖魔化政治

  • 轉型正義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情報】本週珍珠商品重點:煉金時裝 + 艾港勞工宿舍!!

京昆高速公路

【攻略】陳戈-謝勒汗智慧的古書 (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