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尔特·哥德尔
body.skin-minerva .mw-parser-output table.infobox captiontext-align:center
Kurt Gödel | |
---|---|
哥德爾像,攝於1925年。 | |
出生 | Kurt Friedrich Gödel (1906-04-28)1906年4月28日 奥匈帝国布爾諾 (今捷克布爾諾) |
逝世 | 1978年1月14日(1978-01-14)(71歲) 美國新澤西州普林斯顿 |
居住地 | 奧地利、美國 |
国籍 | 奧地利 |
公民权 | 奧地利、美國 |
母校 | 维也纳大学 |
知名于 | 哥德尔不完备定理、哥德尔完备性定理、Gödel metric、哥德爾本體論證明、中间逻辑 |
奖项 |
|
科学生涯 | |
研究領域 | 数学、数理逻辑 |
机构 | 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 |
论文 | Über die Vollständigkeit des Logikkalküls (On the Completeness of the Calculus of Logic)(1929年) |
博士導師 | 漢斯·哈恩 |
签名 | |
库尔特·弗雷德里希·哥德尔(德語:Kurt Friedrich Gödel,1906年4月28日-1978年1月14日),出生於奧匈帝國的數學家、邏輯學家和哲學家,维也纳学派(维也纳小组)的成员。其最杰出的贡献是哥德尔不完备定理和连续统假设的相对协调性证明。
目录
1 生平
1.1 學術
1.2 逝世
2 性格
3 社交
4 國籍
5 其他
6 參見
7 外部链接
8 参考资料
生平
學術
哥德爾的數學天分極高。他在維也納大學時本來修讀理論物理和基础数学,後來又在漢斯·哈恩的指導下研習數理邏輯、集合論。二十四歲時,完成哥德爾完備性定理,並獲得同校博士學位。但1940年代中就將注意力投放在哲學上。
大學時,哥德爾曾參加石里克小组的聚會。
1930年9月7日,他正式宣布其哥德尔不完备定理,引起當時重要數學家如冯·诺伊曼和希爾伯特等的重視。後來又鑽研連續統假設,但未能完全解決該問題。
逝世
哥德爾自幼多病,而且從小就患了强迫症(疑病症)。他還患過抑鬱症。後來他在普林斯頓的醫院絕食而死,因為他認為那些食物有毒。
性格
哥德爾是個要求嚴格的人。因此,他很多的想法在生前都沒有正式發表甚至記錄,要逝世後從其手稿找出。
哥德爾不喜歡談論自己或受到注目,亦討厭旅行。哥德爾曾要求王浩在死後才可以發表一篇有關他的傳記。他在學術研究之外的東西,都不公開發表意見。
社交
哥德爾的妻子 Adele Nimbursky 比哥德爾大六歲。哥德爾21歲兩人認識時,Adele 已婚且在夜總會 Der Nachtfalter 工作。他們的婚姻遭到哥德爾家人反對,但有情人終成眷屬,在1938年9月20日結婚。他們沒有小孩。
他和家人感情不壞,哥德爾去了美國後還常常跟他們書信,之後接他們到美國。但其家人似乎對他了解不深:讀大學時,哥德爾的兄長研習醫學,從其他人口中才知道他在數學方面頗有名氣。
在普林斯頓時,哥德爾和愛因斯坦成了很好的朋友。後人常將他們比較。哥德爾和愛因斯坦都在自己的範疇有極為重大的貢獻,很聰明,有好奇心,直率。但愛因斯坦性格開朗外向,這點和哥德爾大相径庭。愛因斯坦的死對哥德爾的情緒有很大打擊。
國籍
雖然他的傳記列出很多國家,他通常被視為奧地利人。他出生在奧匈帝國的布爾諾,在十二歲时成為捷克斯洛伐克公民,在二十三歲时成為奧地利公民。當希特勒吞併奧地利时,哥德尔自動成為德國人。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他再次成為奧地利公民,而且取得美國公民權利。
其他
哥德爾的大部分手稿使用加貝爾斯貝格速記法寫成。格言:「有些事實被認知為真,但不必然可證。」
參見
- 哥德爾定理
- 哥德爾完備性定理
- 哥德爾不完備定理
- 哥德尔奖
- 哥德爾本體論證明
外部链接
- 《哥德爾》(Reflections on Kurt),王浩著,康宏逵譯
哥德尔,Kurt Godel(英文)
参考资料
^ Kreisel, G. Kurt Godel. 28 April 1906-14 January 1978. Biographical Memoirs of Fellows of the Royal Society. 1980, 26: 148–126. doi:10.1098/rsbm.1980.0005.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