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社会共和国
意大利社会共和国 Repubblica Sociale Italiana | |||||||||
---|---|---|---|---|---|---|---|---|---|
1943年-1945年 | |||||||||
上:國旗 (1943−1946) 下:國旗 (1943−1946) 國徽 (1943−1946) | |||||||||
格言:Per l'onore d'Italia “为了意大利的荣耀” | |||||||||
国歌:《青年》 Giovinezza[1] | |||||||||
1943年,绿色部分法定上属于意大利社会共和国,但是由 納粹德國 实际控制。 | |||||||||
地位 | 纳粹德国扶持的傀儡政权[2] | ||||||||
首都 | 萨罗 (实际) 罗马 (名义) | ||||||||
常用语言 | 意大利语 | ||||||||
宗教 | 罗马天主教 | ||||||||
政府 | 法西斯主义的一党专制共和国 | ||||||||
领袖 | |||||||||
• 1943–1945 | 贝尼托·墨索里尼 | ||||||||
德国全权代表 | |||||||||
• 1943–1945 | 鲁道夫·拉恩 | ||||||||
历史时期 | 第二次世界大战 | ||||||||
• 橡树行动 | 1943年9月12日 | ||||||||
• 轴心行动 | 1943年9月23日 | ||||||||
• 春季攻势 | 1945年4月25日 | ||||||||
货币 | 意大利里拉 | ||||||||
ISO 3166码 | IT | ||||||||
| |||||||||
今属于 | 義大利 |
政治系列 |
法西斯主義 |
---|
核心宗旨 民族主義 · 威權主義 一黨制 · 專政 社會達爾文主義 社會干預主義 · 教化 政治宣傳 · 反智主義 優生學 · 英雄主義 軍國主義 · 經濟干預主義 反共產主義 |
主題 定義 · 經濟 法西斯主義與意識形態 全球法西斯主義 · 象徵 |
思想 階級合作 · 社團主義 未來主義 · 英雄資本主義 納粹主義 · 超国家主義 國家工團主義 · 民粹主義 自給自足 · 國家資本主義 新法西斯主義 · 國家主義 超資本主義 · 極權主義 黃色社會主義 |
運動 箭十字黨 · 奧地利法西斯主義 巴西整合主義 英國法西斯聯盟 · 長槍黨 鐵衛軍 · 義大利法西斯主義 日本法西斯主義 · 納粹主義 · 雷克斯主義 烏斯塔沙 · 修正最大主義 納粹黨 · 法西斯黨 準法西斯: 奧地利法西斯主義 新國家體制 8月4日政權 佛朗哥時期 大政翼贊會 日本國家主義 · 復興黨 克羅埃西亞獨立國 斯洛伐克共和國 塔庫亞拉民族主義運動 |
人物 科爾內留·澤萊亞·科德雷亞努 海因里希·希姆萊 阿道夫·希特勒 貝尼托·墨索里尼 喬瓦尼·秦梯利 康斯坦丁·羅德札耶夫斯基 普利尼奥·薩爾加多 |
著作 法西斯的教條 法西斯宣言 · 我的奮鬥 二十世紀的神話 俄羅斯法西斯的最後遺囑 |
組織 軸心國 · 黑軍旅 黑衫軍 · 藍衫黨 藍衣社 · 紅杉黨 法西斯國際 法西斯大委員會 綠杉黨 · 納粹黨 義大利民族主義協會 黨衛隊 · 納粹衝鋒隊 法西斯黨 · 新納粹 箭十字黨 · 大政翼贊會 |
歷史 法西斯 · 向羅馬進軍 啤酒館政變 · 阿切布法 阿文廷分裂 · 法西斯義大利 納粹德國 · 鋼鐵意志進軍 凡羅拿會議 義大利社會共和國 |
列表 反法西斯主義者 英國法西斯主義者 各國法西斯主義者 納粹空想家 |
相關主題 反法西斯主義 · 教權法西斯主義 秘密法西斯主義 · 生態法西斯主義 歐洲法西斯主義 法西斯 (形容詞) · 納粹禮 左派法西斯主義 · 新法西斯主義 法西斯四巨頭 · 種族主義 · 羅馬式敬禮 社會法西斯主義 再生極端民族主義 |
政治主題 |
意大利社会共和国(意大利文:Repubblica Sociale Italiana),由於其政府所在地於薩羅,亦称薩羅共和国(意大利文:Repubblica di Salò),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贝尼托·墨索里尼在阿道夫·希特勒的扶植下于意大利北部建立的法西斯主義傀儡政权,成立于1943年9月23日,解散滅亡于1945年4月25日。
目录
1 历史
2 外交關係
2.1 領土喪失
3 参考文献
历史
1943年7月随着盟军在西西里岛的成功登陆,意大利国内反对墨索里尼的呼声甚嚣尘上。7月25日在意大利国王維克托·伊曼紐爾三世的支持下,意大利法西斯党举行大法西斯会议,以墨索里尼的女婿加萊阿佐·齊亞諾为首的18名委员均投票同意罢黜墨索里尼(格兰迪决议),次日国王任命佩特羅·巴多格里奥组建政府,着手与盟军谈判,并将墨索里尼关押。
希特勒在得知墨索里尼被罢免后,立即派遣隆美尔率领德軍进入意大利北部,与已经在意大利的阿爾貝特·凱塞林部队对意大利军队强行缴械。
9月3日意大利王国向盟军秘密投降,当日英国将领蒙哥马利率军渡过墨西拿海峡,在意大利本土登陆,9月8日意大利和盟军停战。
9月10日隆美尔攻占意大利首都罗马,控制了南至那不勒斯的意大利全境。9月13日希特勒派遣奧托·斯科爾茲內率领傘兵突击队奇袭墨索里尼的关押地,用滑翔机将其救出。9月23日墨索里尼在意大利北部小城萨罗宣布成立意大利社会共和国,自任领袖兼外长,同南部的意大利王国政府分庭抗礼。墨索里尼将国家法西斯党改组为共和法西斯党,宣布废除君主制,并指责意大利国王维托里奥·埃马努埃莱三世是“无耻的叛徒”。
该国成立后不久,就被迫同德国签订协议,割让南蒂罗尔和的里雅斯特,并同意德国可以在适当的时候占领威尼斯。
10月1日盟军占领那不勒斯,10月13日意大利王国政府转而向德国宣战。
1944年1月11日墨索里尼在维罗纳举行审判,枪决了齐亚诺、德博诺以及其他曾投票反对他的法西斯党领导,这使得他进一步丧失支持,在此之后,他几乎完全依靠德军维系其统治。
5月14日盟军一举突破德军苦心经营的古斯塔夫防线,6月4日盟军占领罗马,此后由于准备诺曼底登陆,盟军在意大利暂时停止了大规模的进攻,使得墨索里尼的政府得以苟延残喘。在此期间,墨索里尼政权在北意大利大肆屠掠,据战后统计,在此期间内超过72,000人遭屠杀,约40,000人被截肢,大量的犹太人被送入集中营,一大批妇女和男孩被强奸或鸡奸,疯狂的统治引发了大规模的反抗,游击队纷纷建立起来。
1945年4月盟军在意大利战场发动大规模攻势,4月23日盟军进抵波河,俘虏30,000名德军,墨索里尼的统治土崩瓦解,共和国政府宣告解散,领导纷纷逃亡。4月26日盟军占领维罗纳,4月27日又占领热那亚,4月28日墨索里尼夫妇在科莫湖畔被游击队抓获并枪决,尸体随即被运回米兰示众。
该共和国存在的时间大约为18个月,在此期间其展示的暴行一直是战后意大利社会反思的对象,成为许多文艺作品的表现对象,其中尤以帕索里尼的电影《索多玛120天》最为有名。
外交關係
領土喪失
1943年9月8日,義大利王國宣布退出軸心國之後,德國奪取並實際掌握一些義大利領土[3]。儘管地方德國官員大力鼓吹,希特勒拒絕正式合併德意志人占多數的[4]南提洛;反而支持義大利社會共和國在這些領土統治上保有正式獨立自主,禁止任何形式上的合併[5]。然而在習慣上,南提洛邊界以內的領土包括特倫托、波札諾和貝盧諾皆被德國劃定為阿爾卑斯前沿地帶行動地帶,實際上被合併至法蘭茲·赫法管理的提洛-福拉爾貝格帝國大區。包括烏迪內、戈里齊亞、第里雅斯特、普拉和阜姆皆被德國劃定為亞德里亞濱海行動地帶,實際上被合併至弗里德里希·雷納管理的克恩頓帝國大區。[6]。
1943年9月10日,克羅埃西亞獨立國(NDH)宣佈於1941年5月18日和義大利王國簽訂的〈羅馬條約〉無效,併吞掉過去義大利王國在〈羅馬條約〉中從南斯拉夫奪取而來的達爾馬提亞[7]。克羅埃西亞試著併吞掉從1919年起就被承認為義大利領土的札拉,但是德國不允許克羅埃西亞這麼做。 [7]因為這些舉動,義大利社會共和國敵視克羅埃西亞獨立國,拒絕和克羅埃西亞建立外交關係,也不承認他們的領土所有權[7]。
義大利結束佔領意屬愛琴海群島之後,該地被德軍佔領(見多德卡尼斯群島戰役)。在德國佔領期間,愛琴海群島名義上的主權仍屬義大利社會共和國,但實際上受德軍控制[8]。
義大利在中國的天津意租界由義大利社會共和國交還給汪精衛政權的中華民國。
参考文献
^ Italy 1922-1943. nationalanthems.info.
^ Pauley, Bruce F., Hitler, Stalin and Mussolini: Totalitarianism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Italy 2nd, Wheeling: Harlan Davidson: 228, 2003, ISBN 0-88295-993-X .
^ "Susan Zuccotti 1996. P. 148"
^ 奧地利重提南提洛問題. 歐洲動態. [2018-09-11].
^ Rolf Steininger. South Tyrol: A Minority Conflict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Pp. 69.
^ Arrigo Petacco. Tragedy Revealed: The Story of Italians from Istria, Dalmatia, and Venezia Giulia, 1943-1956. Toronto, Ontario, Canada: 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 2005. P. 50.
^ 7.07.17.2 Jozo Tomašević. War and Revolution in Yugoslavia, 1941-1945: Occupation and Collaboration: 1941-1945: Occupation and Collaboration.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1. P. 300.
^ Nicola Cospito; Hans Werner Neulen. Salò-Berlino: l'alleanza difficile. La Repubblica Sociale Italiana nei documenti segreti del Terzo Reich. Mursia. 1992: 128. ISBN 88-425-1285-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