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曲


body.skin-minerva .mw-parser-output table.infobox captiontext-align:center






昆曲 *


UNESCO-ICH-blue.svg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Pekinguniversitykunqu5.jpg
昆曲《牡丹亭》表演片段

国家
中國
地区 **
亞太地區
入册历史
入册历史
2001

*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命名
**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分类地区










昆曲

中华人民共和国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申报地区或单位
中国艺术研究院,江苏省,浙江省,上海市,北京市,湖南省
分类
传统戏剧
序号
145
编号项目
IV-1
登录
2006年

昆曲是中國戲曲的劇種之一,发源於元末明初的苏州府崑山縣(今江苏省苏州市昆山市),起初流行於江南一帶,而後風靡全國;盛清時,上至宮廷貴族、下至販夫走卒皆熱愛崑曲。有俗諺云:「家家『收拾起』,[1]戶戶『不提防』」,[2]即反映當時崑曲廣為普及且深入人心的程度。


昆曲以曲唱為中心,唱念使用之語音為「中州韻」,主要以曲笛、鼓、板等樂器伴奏,風格纏綿婉轉,如石磨中的流水一般細膩,故又有「水磨腔」之雅稱。其舞臺演出形式亦稱「崑劇」,因表演手段豐富、身段具備高度舞蹈性,與唱腔、曲詞扣合得嚴絲合縫,形成精緻的藝術規範,影響所有後出之地方劇種,故素有「百戲之母」之美譽。




目录





  • 1 历史


  • 2 家門劃分


  • 3 文武場


  • 4 地方派别


  • 5 演出團體

    • 5.1 中國大陸


    • 5.2 台灣


    • 5.3 海外



  • 6 相關典籍


  • 7 参考文獻


  • 8 参考書目


  • 9 外部链接




历史




昆山腔创始人顾坚像


杂剧興起於金朝和元朝時的中國北方地区,南戏則源於建炎南渡時期前后的南方地区。明太祖洪武年间,杂剧與南戲交流融會,形成传奇體裁,即為崑曲劇本的主要來源。


元末,南戲演出流傳至崑山地區,與當地民間曲調相結合,形成富有地方特色的聲腔,並在音樂家顧堅推動下而有長足發展,顾坚因此被譽為昆曲之创始人。[3]


明太祖朱元璋曾留意到崑曲的盛行,[4]可見當時崑曲已有一定之發展規模。正德、嘉靖年间,清曲唱家魏良辅继承古来「以文化乐」的传统,改良崑山腔,采用中州韵,依字行腔,「调用水磨,拍捱冷板」,使崑腔發揮其細膩婉轉的特色,因之有「水磨調」、「水磨腔」之稱。而後以崑腔演唱的《玉玦记》、《鸣凤记》、《浣纱记》等传奇新作問世,崑腔始风行大江南北,成為明代戏曲四大声腔之一。


明嘉靖至清乾隆之間二百多年乃崑曲全盛時期,其舞台艺术於此時发展成熟。此后花部兴起,以昆曲为代表的雅部逐渐退出歷史舞台。然薪尽火传,民间曲社唱曲活动绵延不绝,成为保存曲唱傳統的主力。崑曲教學讲究「口传心授」,民国时期苏州昆曲传习所的「传」字辈学员尚可演出四百多齣折子戲。由于战乱和政局动荡,艺随人亡,今日传统剧目的数量急剧减少,保存與傳承成为当务之急。


1956年,浙江昆苏剧团(今浙江崑劇團)根据传奇《双熊梦》改编的《十五贯》登臺,周恩来觀賞演出后發言:「你们浙江做了一件好事,一齣戲救活了一个剧种。《十五贯》有丰富的人民性和相当高的艺术性。」從而發起一連串抢救崑曲的文化活動,並重新整頓了崑曲的剧团体制和人事制度。


2001年,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家門劃分


崑曲腳色以生、旦、净、末、丑、外、贴七個家門為基礎,其中又有更細膩之劃分:「生」又分為巾生、官生、窮生、雉尾生;「旦」分有正旦、刺殺旦(四旦)、閨門旦(五旦)、貼旦(六旦)、老旦、武旦等;淨和丑分有大面、白面、二面、小面等。而後七「家門」又細分為「江湖十二腳色」,意指具備此十二個家門之演員,即可成立戲班闖蕩江湖了。[5]清嘉慶、道光年間,崑曲腳色行當又發展為更加豐富的「二十家門」。



文武場


「文武場」即戲曲的伴奏樂隊。「文場」指管絃樂器,負責襯托演員唱腔;「武場」指打擊樂,負責掌控音樂和戲劇節奏。
崑曲文場主要採笛、笙、簫、提琴、嗩吶、三弦、琵琶,武場則有鼓、板、鑼、鐃鈸等樂器。



地方派别


现存的昆曲地方派别有四種:[6]


  • 南昆:流行于江南,柔婉缠绵,抒情性强。

  • 北昆:流行于北京,兼唱高腔,激越豪壮,慷慨悲歌。

  • 湘昆:流行于湖南郴州,深受当地祁剧、湘剧音乐影响,富有地方色彩。

  • 永昆:流行于浙江温州(古称永嘉),继承早期昆曲简洁、古朴、明快的风格。


演出團體



中國大陸


中国现有專業崑曲劇團包含上海之上海崑劇院、南京之江蘇省演藝集團崑劇院、蘇州之江苏省苏州昆剧院(原江苏省苏崑剧团,2001年更名建院)、杭州之浙江崑劇團(另與浙江京劇團合組為浙江京崑藝術劇院)、北京之北方崑曲劇院、郴州之湖南省崑剧團等,另有永嘉之永嘉崑曲传习所,並称为「六团(院)一所」。此外還有2015年新成立的崑山當代崑劇院。



台灣



臺灣唯一由公部門設立之專業崑曲劇團為臺灣京崑劇團(原國立復興國劇團、國立臺灣戲曲學院京劇團),然而各專業京劇團皆時常貼演崑曲劇目。民間曲會活動、劇團組織亦十分興盛:如同期曲會(又稱「大同期」)、蓬瀛曲集(又稱「小同期」)、臺北崑曲研習社、水磨曲集崑劇團、臺灣崑劇團、蘭庭崑劇團、二分之一Q劇場、拾翠坊崑劇團、台北崑劇團、風城崑劇團、大音雅集、東寧雅集、詠風劇坊、幽蘭樂坊等;此外,大專院校現存之學生崑曲社團包含臺灣大學崑曲研究社、臺灣師範大學崑曲研究社、成功大學國劇研究社、東吳大學雙溪崑曲清唱雅集、輔仁大學崑曲雅集等,至今皆仍有定期教學課程及公開演出。



海外


日本亦有崑曲組織日本崑劇之友社,美國則有紐約海外崑曲研習社、美西崑曲研究社、崑曲藝術研習社等。



相關典籍


崑曲音樂具有「南曲」與「北曲」之分,南曲用韻遵《洪武正韻》,北曲則遵《中原音韻》。


崑曲記譜方式乃傳統的「工尺譜」,曲唱名家多著有曲譜,如《納書楹曲譜》、《遏雲閣曲譜》、《六也曲譜》、《崑曲大全》、《集成曲譜》、《粟廬曲譜》等。



参考文獻




  1. ^ 出自《千鍾祿‧慘睹》中建文帝所唱之〔傾杯玉芙蓉〕:「 收拾起大地山河一擔裝,四大皆空相。歷盡了渺渺程途、漠漠平林、壘壘高山、滾滾長江。但見那寒雲慘霧和愁織,受不盡苦風淒雨帶怨長。雄城壯,看江山無恙。誰識我一瓢一笠到襄陽。」


  2. ^ 出自《長生殿‧彈詞》中李龜年所唱之〔一枝花〕:「 不提防餘年值亂離,逼拶得岐路遭窮敗。受奔波風塵顏面黑,嘆衰殘霜雪鬢鬚白。今日個流落天涯,只留得琵琶在。揣羞臉上長街、又過短街。哪裡是高漸離擊築悲歌?倒做了伍子胥吹簫也那乞丐。」


  3. ^ 文征明手录之魏良辅《南词引正》:「元朝有顾坚者,虽离昆山三十里,居千墩(今千灯镇),精于南辞,善作古赋。扩廓帖木儿闻其善歌,屡招不屈。善发南曲之奥,故国初有『昆山腔』之称。」


  4. ^ 參見周玄暐《涇林續記》。


  5. ^ 李斗《揚州畫舫錄》:「梨園以副末開場,為領班。副末以下,老生、正生、老外、大面、二面、三面七人,謂之男腳色;老旦、正旦、小旦、貼旦四人,謂之女腳色;打諢一人,謂之雜。此江湖十二腳色。」


  6. ^ 声腔剧种. 中国大百科全书 第二版. 北京: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2009. ISBN 978-7-5000-7958-3. 



参考書目


  • 洪惟助:《崑曲辭典》,宜蘭縣:國立傳統藝術中心,2002年。

  • 白先勇:《白先勇說崑曲》,台北市:聯經,2004年。

  • 余秋雨:《極品美學:書法‧崑曲‧普洱茶》,臺北市:遠見天下 ,2015年。

  • 陳均:《空生巖畔花狼籍:京都聆曲錄》,臺北市:秀威資訊科技,2011年。

  • 張衛東、陳均:《賞花有時‧度曲有道:張衛東論崑曲》,臺北市:秀威資訊科技,2012年。

  • 二十九位崑曲藝術家主講;大師說戲工作室製作:《崑曲百種‧大師說戲》,長沙市:湖南電子音像出版社,2015年。




外部链接


  • 中国昆曲网

  • 昆曲戏迷网

  • 中央電視臺:《世界遗产在中國──昆曲》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京昆高速公路

【情報】本週珍珠商品重點:煉金時裝 + 艾港勞工宿舍!!

【攻略】陳戈-謝勒汗智慧的古書 (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