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遼































張遼

前將軍晉陽侯

張遼
清代三國演義中張遼的畫像

征東將軍
國家
中國
時代
曹魏
主君
丁原→董卓→呂布→曹操→曹丕


姓名
張遼

文遠
封爵
關內侯→都亭侯→晉陽
籍貫
雁門馬邑
出生
169年-171年
并州雁门郡马邑县
逝世
222年
江都
諡號
刚侯





張遼(170年前後[1]-222年),字文遠,并州雁門郡馬邑縣(今中国山西省朔州市朔城區大夫庄)人,原為西漢聶壹後人,因避怨而改姓。三國時期曹魏名將,五子良將之首;官至前將軍,諡號為剛侯。活躍於東漢末年,曾跟隨丁原、董卓、呂布等軍閥,後隨曹操。公元215年,與李典、樂進以少量兵馬駐守合肥城,面對東吳孫權親征大軍,以寡勝眾,令孫權無功而返,甚至幾乎擒住孫權。中國著名章回小說《三國演義》中的「威震逍遙津」情節,便是以此事為藍本。




目录





  • 1 生平

    • 1.1 侍從多主


    • 1.2 官渡支援


    • 1.3 勸降昌豨


    • 1.4 北伐袁氏餘黨


    • 1.5 赤壁前夕:內鎮長社


    • 1.6 勇征天山


    • 1.7 當敵制決


    • 1.8 東吳之忌



  • 2 特徵


  • 3 家庭


  • 4 故址


  • 5 評價

    • 5.1 後世評價



  • 6 逸話

    • 6.1 文學創作形象


    • 6.2 《三國演義》裡的張遼


    • 6.3 後世地位


    • 6.4 慣用武器


    • 6.5 動漫遊戲創作


    • 6.6 影視作品



  • 7 備註


  • 8 參考資料




生平



侍從多主


張遼本是聶壹(漢武帝時商人,馬邑之謀的始作俑者)之後人,其家族為了避怨而改張姓。[2]張遼少年時便已舉郡吏。漢季之期,并州刺史丁原以張遼武力過人,召其為從事,命他帶兵往赴京都。到京後,何進又遣張遼往河北募兵,共得千餘人。可是當張遼募兵尚未還時,京中何進已因剿宦失敗而死,因此張遼所領兵盡歸董卓所有。董卓死時,張遼統兵歸屬於呂布,遷任騎都尉(相當於騎兵隊長,地位略低於將軍)。後來,呂布為李傕所擊敗,張遼跟從呂布往東奔至徐州,任北地太守、魯相(即管理當時的魯郡的行政長,在今山东省曲阜市、泗水縣、滕州市一帶)等職,時年二十八歲,成為早期就掌握行政歷練的將領。建安三年,曾奉吕布命与中郎将高顺攻打屯小沛的刘备。


到了曹操破呂布於下邳後,張遼部領呂布軍餘眾歸降,被拜為中郎將,賜爵關內侯。[3][2]



官渡支援



張遼投靠曹操以後,隨軍征討,數有戰功,累遷裨將軍。建安五年(200年),袁紹派顏良襲擊白馬,張遼與關羽被派往救援,大敗袁軍[4]。曹操擊破袁紹的主力部隊後,派遣張遼管轄魯國各縣。



勸降昌豨


後張遼跟隨夏侯淵討伐東海郡的昌豨,二人圍之歷經數月,糧秣將盡,眾人商議先引軍而還,但張遼卻向夏侯淵說:「數日以來,當我每次行於重圍以外時,昌豨都會特別注視著我。而且其軍所發矢石越來越稀少,此必是昌豨心內猶豫不定,所以才不求力戰。我希望能跟他商談,試探一下他的實情。倘若可以成功誘使昌豨下山,豈非更好?」於是命人向昌豨說:「曹公有命,著我前來傳達。」昌豨果然下山與張遼對話。張遼便表示:「曹公正欲以德政懷兼四方之眾,所以先依附曹公者皆能受大賞。」昌豨聽罷答應投降。張遼知其肯降,於是隻身上三公山,入昌豨家中,並拜候其家人。昌豨見張遼如此坦誠相對,心中歡喜,便隨之往見曹操。曹操先遣昌豨回去東海,隨即訓責張遼說:「莽然隻身赴敵巢穴,這不是大將的所為。」張遼答道:「憑著明公昭著四海的威信,我既然奉旨前往,相信昌豨必不敢加害,因此我才會這樣做。」[2]



北伐袁氏餘黨



203年,張遼隨曹操到黎陽討伐袁譚、袁尚聯軍,因戰功而晉升為中堅將軍。但袁尚堅守鄴城,久攻不下,曹操便返回許都,命張遼和樂進攻下了陰安,遷徙當地居民到河南。204年隨曹操成功攻下鄴城,又轉攻趙國、常山,招降緣山多個賊軍及黑山賊孫輕等。[2]


205年,隨曹操成功討滅袁譚,攻下海濱,並擊敗遼東的賊兵柳毅等。還軍到鄴城,曹操親自出城迎接,邀請張遼共乘一車以示榮耀,後曹操上表漢獻帝表功張遼、樂進和于禁三人[5],並任命張遼為盪寇將軍。接著張遼又率軍攻打荊州,平定了江夏各縣,在臨穎屯兵,受封為都亭侯。


207年,曹操要征討在柳城的袁尚,張遼進諫:「許城,是天子所在的地方。現今天子就在許都,曹公北征甚遠,若劉表派遣劉備攻擊許,佔據它號令四方,您的形勢將會大去。」[6]不過,謀士郭嘉卻不認為劉表會有所行動,曹操遂繼續北伐袁氏。[2]


而後,張遼隨同曹操北伐,途中遇上烏桓軍,張遼鬥志昂揚,力勸曹操接戰。曹操十分欣賞張遼的鬥心,又看見烏桓的軍隊尚未排成陣形,於是將自己的麾旗授予張遼暫用,任命張遼為前鋒出戰,烏桓軍大驚,單于蹋頓更被張遼所斬。[2]



赤壁前夕:內鎮長社


208年,曹操準備南下荊州,先派張遼、于禁和樂進分別駐紮在潁川郡的長社縣、潁陰縣和陽翟縣。但三人彼此不和,曹操於是命趙儼參三軍軍事,事事都有訓喻,令到三人和睦。後張遼與于禁作為趙儼護送的七軍之一參與了赤壁之戰。[7]


臨出發前,軍中有人謀反,趁夜中製造動亂起火,全軍混亂。張遼對左右說:「不要亂動。這不會是全營的人都發生動亂,必定有製造叛亂的人,想要引起其他人的騷動而已。」便令軍中不是反叛的人立刻安靜坐下。接著張遼率領數十親兵,立於陣中。不一會,即查獲生事者的頭領,並將其斬殺。[2]



勇征天山


建安十四年[8](209年),廬江人陳蘭、梅成在灊縣、六縣一帶造反,曹操派遣于禁、臧霸等討伐梅成,而張遼則督張郃、牛蓋等討伐陳蘭。梅成向于禁詐降,于禁便即帶著梅成班師。然而梅成卻乘隙出走,率眾會合陳蘭軍,兩軍更逃進灊山中最險要的天柱山[9]依山防守。張遼想要強行進攻,眾將領均表示:「我們兵少而道路險要,難以深入。」張遼卻認為:「在這種狹窄的險道上進行一對一的決戰,只有勇敢的人才可以取勝向前。」於是進入山中安營,突擊敵軍,成功斬下陳蘭、梅成的首級,擄獲其軍。曹操談論到各將領戰功時說:「登上天山,踏過險峻,成功討取陳蘭、梅成,都是盪寇將軍(張遼)的功勞。」戰後張遼獲增封邑、受假節。征討天柱山一役,是張遼軍旅生涯早期的代表作。[2]經歷赤壁之戰後,曹操派張遼、樂進、李典和七千餘兵卒駐守合肥。



當敵制決



215年八月,孫權乘著曹操征張魯的時機,率領十萬人圍攻合肥。曹操曾於合肥護軍薛悌留函,並吩咐合肥守將張遼等人「當賊兵來侵時便打開此信」。張遼等打開信件後,發現曹操留下了守備合肥的行軍指令:「如果孫權來犯,張遼、李典兩位將軍出戰,樂進將軍守城,護軍薛悌不得參戰。」可是合肥的眾多將領都認為目前形勢敵眾我寡,難以抵敵孫權軍隊,因此都對曹操的指示有所懷疑。張遼卻說:「曹公遠征在外,如果一味等待救兵,孫權他們一定會攻破此城。所以曹公的指示是希望我們趁孫權軍勢尚未完整的時候便出戰迎擊,摧折其鼎盛的軍勢,為守軍建立足夠的信心,事後才可以設法守住此城。」對於張遼的分析,樂進等人沒有給予回應。張遼發怒說:「是成是敗,就視乎這一戰。大家還要疑慮什麼?」結果,李典率先附和張遼,其他眾將亦不再有異議。[10]


於是張遼依照曹操的函信提示,與李典和樂進合作大敗吳軍,更於逍遙津一度包圍孫權。當時張遼被甲持戟,帶領部將直衝敵陣,殺掉數十人,斬二將,並於陣中大呼自己的名字,然後繼續突擊衝入重圍,直闖至孫權麾旗之下,孫權大驚,身邊的衛隊均不知所措,只好登上高地以長戟自守。張遼叱喝孫權下來決戰,孫權被震懾得不敢動。後來他發現張遼兵少,便下令軍隊包圍張遼。張遼與左右一起奮力衝殺,攻破重圍,可是仍有部屬在重圍之中,向張遼呼救,張遼便又翻身殺入重圍,救出餘眾。張遼在敵軍中往來衝突,如入無人之境,孫權軍中無人能阻,兩軍奮戰半天,孫權軍隊士氣喪失,張遼才引軍回合肥城中加緊防守,守軍於是對此戰充滿信心,眾將都很佩服張遼的判斷和勇猛。孫權攻打了十餘日,攻不下合肥,又發生流行病,於是退兵。張遼見狀率軍追擊,幾乎活捉孫權。[11]不過孫權在吳將呂蒙、凌統、甘寧等人的拚死掩護下最後還是成功逃出。


大戰過後曹操對張遼的表現大加讚許,並拜張遼為征東將軍[2]張遼大敗孫權一事震驚孫吳勢力,計《三國志·吳志》連裴注中,述及此事的列傳有七篇。[12]經此一役,張遼威震敵國,聲名大噪,成為歷代推崇的名將之一,「張遼止啼」更成為民間流傳的傳奇故事。[13]「威震逍遙津」的事跡也成為《三國演義》中的經典情節之一。[14]


216年,曹操再征孫權,到達合肥時,沿着張遼當年所戰之處走,讚歎了很久。後至濡須口與孫權戰,臧霸與張遼同為前鋒,當時遇上霖雨,孫軍船隻稍稍移動,大軍不安,張遼想要撤退,但被臧霸勸止。後與孫權議和,曹操便增加張遼之兵,多留數個軍隊,並徙到居巢屯兵。[2]



東吳之忌


219年,關羽圍攻於樊城的曹仁,當時孫權剛依歸曹操,張遼及眾軍便前往解救曹仁。張遼未至,徐晃已經打敗關羽。張遼便與曹操會師摩陂,曹操乘車出來慰勞他,並派他屯於陳郡。曹丕接任王位後,改遷張遼為前將軍,封其兄張汎及子張虎為列侯。不久孫權再叛,張遼還屯合淝,進爵都鄉侯,曹丕賜輿車予其母以示榮寵,並派兵馬送其家人到他駐軍的地方,又預先在當地告示張遼家人將要到臨,命令所有守軍出迎,眾軍士將吏都列隊出候拜迎張遼家人,連旁觀的人都為張遼感到榮耀。後曹丕稱帝,再封張遼為晉陽侯,增食邑至二千六百戶。221年,張遼到洛陽宮朝拜,曹丕在建始殿引見張遼,親自問他破吳軍的情況。曹丕聽後對左右讚歎道:「這真是古代的召虎般。」特別為張遼建造屋舍,替其母興建殿室,另外也把跟隨張遼的將士們封為虎賁。[2]


孫權再次向曹魏稱臣後,張遼回到雍丘駐守,不幸在此時得了疾病。曹丕便遣侍中劉曄帶太醫應診,虎賁衛士們往來傳達張遼病況,為張遼問病的使者經常在路上互相遇見,可見曹丕遣使頻密,心憂如焚。梁章鉅《三國志旁證》中提到「漢三公病,遣中黃門問病。魏、晉則黃門郎,尤重者或侍中。(張)遼位未至公,而遣侍中,蓋寵之也。」可見曹丕如何重視張遼。不久後,曹丕甚至親到張遼軍營執其手問候,賜其御衣,更派太官送御食。病情稍有好轉後,張遼便返回其屯軍之所駐軍,忠於職守。[2]


後來孫權再次背叛魏國,曹丕派張遼乘舟至海陵與曹休會合,孫權甚懼,對各將領說:「張遼雖然有病,但仍勢不可擋,要十分謹慎!」同年,張遼和其他將領打敗孫權的將領呂範。但他的病情卻也日漸嚴重,最後終於在江都逝世。曹丕知道之後,非常傷心,諡為剛侯。225年,曹丕追念張遼和李典在合肥的功勞,下詔道:「合肥之役,張遼、李典以步卒八百人,大破十萬賊軍,自古用兵,未有如此。使賊至今奪氣,可謂國之爪牙矣。其分遼、典邑各百戶,賜一子爵關內侯。」其子張虎嗣爵,位至偏將軍。張虎死後,其子張統嗣爵。[2]正始四年(243年)秋七月,曹芳下詔追祀功臣,當中包括「前將軍張遼」。[15]



特徵


張遼為人勇猛善戰,多次戰役都身先士卒,其合肥的勇武事跡令他留下「止啼」的威名。張遼為人也十分盡忠,當年關羽投於曹操營下,張遼與關羽為好友,曹操便派張遼問關羽去留之心,關羽表明只會跟隨劉備,張遼想到如果照實說給曹操,怕曹操殺關羽。但不說,又不是事君之道,便歎息:「曹公,是如父親般的君上;關羽,是兄弟而已。」最後選擇了照實說給曹操。此舉被後世認為是為臣下者懂分輕重、能識大體的表現,如南朝宋左僕射劉穆之曾說:「我蒙公(指劉裕)恩,義無隱諱,此張遼所以告關羽欲叛也。」[16]尚書右僕射何尚之亦曾言:「臣思張遼之言,關羽雖兄弟,曹公父子,豈得不言?」[17]


此外,張遼感悟必改。當年他與護軍武周不和。後來受胡質勸解,便與武周和好。[18]與李典、樂進等雖然有不和[19],但在面對東吳大軍之際,同樣能以大局為重。不只李典和樂進,張遼任帥以來與之共同駐兵防守的副將皆有與張遼不睦的紀錄,這在魏國高級將領中十分罕見。


張遼亦十分重視部下,合肥役中,張遼率領部下闖進浩大的吳軍部隊中。張遼突擊衝出,包圍被打開缺口,張遼麾下的數十人得以逃出,其餘軍士呼喚道:「將軍棄我乎!(將軍拋棄我們了嗎?)」張遼因此再度衝進包圍網,再次突圍救出其他人。[2]



家庭


兄弟

  • 張汎,張遼之兄。因張遼功績被封侯。

  • 張虎,張遼之子。在張遼死後嗣繼其爵位,後來任至偏將軍。

  • 張統,張虎之子。在張虎死後嗣繼其爵位。


故址


現安徽省合肥市中心逍遥津公园有張遼的衣冠冢,園中有張遼持刀立馬的青銅塑像。[20]另外,據《宋高僧傳·卷十·唐揚州華林寺靈坦傳》載:「元和五年相國李公墉之理廣陵也……召居華林寺,寺內有大將軍張遼墓。」此段記載則稱張遼墓位於廣陵(今揚州市廣陵區)一帶的華林寺內。



評價


在《三國志》中,張遼為魏國建立了殊多的功勳,曹操、曹丕兩父子曾多次以表、詔稱頌其功績。


  • 曹操:
    • 206年,上表漢獻帝表彰張遼、樂進及于禁:「武力既弘,計略周備,質忠性一,守執節義,每臨戰攻,常為督率,奮強突固,無堅不陷(此句指樂進),自援枹鼓,手不知倦。又遣別征,統御師旅,撫眾則和,奉令無犯(此句指于禁),當敵制決,靡有遺失。論功紀用,宜各顯寵。」[21]其中張遼的稱讚語是“武力既弘,計略周備,質忠性一,守執節義”,指其有勇有謀。

    • 209年,稱讚其征天柱山之勇:「登天山,履峻險,以取蘭、成,盪寇功也。」[2]


  • 曹丕:「此亦古之召虎也。」「合肥之役,遼、(李)典以步卒八百,破賊十萬,自古用兵,未之有也。使賊至今奪氣,可謂國之爪牙矣。其分遼、典邑各百戶,賜一子爵關內侯。」[2]

  • 孫權:「張遼雖病,不可當也,慎之!」[2]

  • 張遼大戰合肥後,威震東南。他在孫權軍中往來衝突,既能殺入重圍救出部屬,又敢於進取幾乎擒住孫權,其勇猛表現受到後世稱頌。孫權在讚揚吳將甘寧時,亦以張遼為譬喻,說:「孟德有張遼,孤有甘興霸,足相敵也。」[22]

  • 《三國志》載陳壽總評,指出張遼是曹操時期當先行軍建功的勇者之一:「太祖建茲武功,而時之良將,五子為先。」

  • 宋李昉等撰的《太平御覽·人事部》有兩條張遼止啼的記載:〈第一百二十九○啼〉引《魏略》和〈第七十五○勇二〉引《魏書》。

    • 魚豢:「张辽为孙权所围,辽溃围出,复入,权众破走,由是威震江东。儿啼不肯止者,其父母以辽恐之。」


    • 王沈《魏書》則更為詳細:「孫權率十萬衆圍合肥,遼募其敢死者八百人,登鋒陷陣,大破之。太祖遣遼屯合肥,給遼母車輿兵馬,遂夷瓮所。敕遼母至所在,令道從迎,觀者榮之。江東小兒啼,恐之曰:“遼來,遼來!”無不止矣。」



  • 裴松之注《三國志·魏武帝紀》引《魏書》評曹操時亦提到:「知人善察,難眩以偽,拔于禁、樂進於行陳之間,取張遼、徐晃於亡虜之內,皆佐命立功,列為名將。」


後世評價



  • 賀長齡《皇朝經世文編·兵政·兵法百言中·揭暄》講述將領的「鎮」字原則時,例子亦提到「張遼令不反者皆坐」一事。

  • 《全唐文》:「张文远身先士卒,果立殊功。」

  • 《舊五代史·李存孝傳》載:「存孝每臨大敵,被重铠橐弓坐槊,仆人以二骑从,阵中易骑,轻捷如飞,独舞铁楇,挺身陷阵,萬人闢易,蓋古張遼、甘寧之比也。」[23]

  • 《智证传》:「魏将张辽,唐将王彦章皆有威名。当时小儿啼不止。其母呼两人者名。而儿啼止。」


  • 傅玄在《傅子》中曾稱「曹大司馬之勇,賁、育弗加也。張遼其次焉」。[24]

  • 除了勇猛外,張遼的軍事才能亦極受認同。以兩件事跡最為後世軍事家或小說家所稱頌,其一為208年長社鎮亂,其二為215年合肥之戰。杜佑《通典·兵典·兵三》「料敵制勝」篇中曾引張遼屯長社時擒拿造反者之事為例,注釋說明「張遼審計,立擒賊首,亦同料敵之義」。


  • 張仲宣:「張遼運籌之方,可以歸之於先軌;關羽搴旗之效,可以論之於後塵。」(《對知合孫吳可以運籌決勝策》)


  • 张预:「设若奋寡以击众,驱弱以敌强,又不选骁勇之士使为先锋,兵必败北也。凡战,必用精锐为前锋者,一则壮吾志,一则挫敌威也。故《尉缭子》曰:‘武士不选,则众不强。’曹公以张辽为先锋而败鲜卑,谢玄以刘牢之领精锐而拒苻坚,是也。」

  • 《續資治通鑑》記載:「二月,丁未朔,夏人圍蘭州,數十萬眾奄至,已據兩關,李浩閉城拒守。鈐轄王文郁請擊之,浩曰:『城中騎兵不滿數百,安可戰?』文郁曰:『賊眾我寡,正當折其鋒以安眾心,然後可守,此張遼所以破合肥也。』」[25]


  • 苏籀:「错捐金带子舆台,李典张辽安在哉。济溺我应知大略,摧锋人自得高才。」


  • 洪邁《容齋隨筆》亦提到:「張遼走孫權於合肥,郭淮拒蜀軍於陽平,徐晃卻關羽於樊,皆以少制眾,分方面憂。」


  • 叶适:「孙权十万攻合肥,守者七千。旁无近援,固已不自保。而辽乃募士八百,击其未合,以至尾追,几获大丑。非操之智,无以使张辽;非辽之勇,而明亦不能自任。胜负成败,盖诚以人,不在众寡。士常如此,则立于积衰甘弱之地,为预怯莫前之说,以自附于明哲者,可察矣。」


  • 南宋陳元靚《事林廣記·後集·卷四》有贊語頌張遼:「天造草昧,君子經綸。篤生晉侯,為魏元臣。千載嘉會,一代偉人。風雲千載,孰繼後塵。」


  • 郝经:「张辽、徐晃诸将壮猛有谋,亦关张之亚匹;然失身于操,终为勇而无义。」


  • 朱元璋:「王保保以铁骑劲兵,虎踞中原,其志殆不在曹操下,使有谋臣如攸、彧,猛将如辽、郃,予两人能高枕无忧乎。」


  • 罗贯中:「諕杀江南众小儿,张辽名字透深闺。才闻乳母低声说,夜静更阑不敢啼。」


  • 宋徵璧:「張遼、趙雲出入敵壘,使敵披靡,以英風猛氣自足懾敵,敵不敢害也,然非大將之道。」(《左氏兵法測要》)


  • 黄道周:「魏围昌豨,粮尽欲归。辽请少缓,当中有机。屡视以目,发矢又稀。似可挑诱,因示德威。先附大赏,豨降不违。军中忽乱,绝不惊疑。不反安坐,反者自知。有顷有定,首谋杀之。魏恐贼至,封教相遗。贼来开教,教意颇微。唯辽有识,力战破围。孙权败走,安守合肥。为将若此,方称出奇。」


  • 袁枚:「然而公始则霁云断指,继乃公孙洞胸。小白未僵,大黄犹射。又典韦临危之戟,横贯数人。冲张辽已出之围,再呼残卒。浅色黄衫,盖棺之衣早备。玄緌新箧,归元之面如生。可以谓之勇矣,可以谓之烈矣。」


  • 毛宗崗:「(徐)晃之戰沔水,與張遼之戰合淝,仿佛相類。兩人皆有大將才,故關公與之友善。」[26]「张辽之守合淝,其真大将之才乎!大将之才三:既胜而能惧,是其慎也;闻变而不乱,是其定也;乘机以诱敌,是其谋也。宜其为关公之器重欤!惟大将不惧大将,亦惟大将能知大将。」


  • 邵之棠《皇朝經世文統編·經武部》載趙翼《古來用兵兵多者敗》:「其以少擊眾,戰功最著者,如合肥之戰,張遼李典以步卒八百,破孫權兵十萬。」


  • 錢基博《近百年湖南學風》載曾國藩語:「孫仲謀之攻合肥,受創於張遼;諸葛武侯之攻陳倉,受創於郝昭;皆初氣過銳,漸就衰竭之故。」


  • 陳忠倚《皇朝經世文三編·治體》載鄭觀應《儲將才論》:“古之所谓将才者,曰儒将、曰大将、曰才将、曰战将。英布、王霸、张辽、刘牢之、曹景宗、高敖曹、周德威、扩廓贴木儿等,战将也。”,提到不同類型的將領時,將張遼列為戰將,與英布、王霸、劉牢之、曹景宗、高敖曹、尉遲敬德、周德威、擴廓帖木兒等並列。以上評價均對張遼的將才予以肯定。


  • 王歆:「曹魏多名将,而张辽为第一。从征柳城,格斩蹋顿;并镇合肥,突权麾下。以八百破十万众,贲育不过其勇也。合肥之战,胜不侥幸,乃得‘急’、‘裂’二字。急者,料敌于先,乘敌不备,破敌未合。权以重兵来犯,以为当者披靡,城守皆深沟高垒,不敢出应,是以惰将统骄卒。逆而击之,安得不破?裂者,募敢死士,以寡凌众,以强践弱,前指渠魁,立夺三军气也。设权杖槊当道,被矢不退,小大之势在,则辽必无功矣。不体天,不察地,不知我,不料敌,是权在合肥之谓也。辽既破贼,长屯居巢,以慑吴人,是魏武之能用人也。世多名将,鲜能终始,时移势易,胜负难以逆料。而‘张辽虽病,不可当也’语,是真畏敌也。辽能全功,或端赖权之功耶?一笑。」


  • 梅公毅:「为将之道,胆欲大而心欲细;胆大则勇,心细则智,所以能战胜攻取,即有不利,亦不至一败涂地。三国时将材,可当此者,魏之张辽,汉之赵云而已。」


  • 韓兆琦《中國古代文學名著人物形象辭典》提到張遼時稱其「不僅智勇雙全,而且為人忠厚坦誠。在曹魏武將群中,是一個堂堂正正的人格典範。」


逸話



文學創作形象


三國時繁欽作品《征天山賦》,主要描寫張遼征討陳蘭、梅成時的狀況。賦題寫明:「丞相武平侯曹公東征,臨川未濟,群舒蠢動,割有灊、六,乃俾上將盪寇將軍張遼治兵南岳之陽。」清末民初時期學者古直《曹子建詩箋》指出,陳思王曹植的作品《白馬篇》中的主角,是以張遼於207年征討烏桓時的形象為創作原型的。南北朝時的文學作品中,庾信《哀江南賦》有「張遼臨於赤壁,王濬下於巴丘。乍風驚而射火,或箭重而回舟。未辨聲於黃蓋,已先沈於杜侯。落帆黃鶴之浦,藏船鸚鵡之洲」之句。元代雜劇中,張遼主要有兩個身份:一是呂布手下「八健將」之一,二是曹操的親隨軍師,更有「百計張遼」之稱。托名關漢卿所作的雜劇《關雲長千里獨行》中,張遼的開場白就已道出其出身:「筆頭掃出千條計,腹內包藏七字書。小官姓張名遼,字文遠。幼習儒業,頗看韜略之書。先曾在呂布之下為健將,後在於曹丞相手下為參謀。」[27]而在不少雜劇劇目,張遼與許褚分別擔任曹操軍中重要的文武代表,二人經常作為曹操的心腹愛將而並列。如《劉玄德醉走黃鶴樓》中有「曹操以雄兵百萬,虎將千員。左有百計張遼,右有九牛許褚,獨霸許,虎視中原」句[28],《諸葛亮博望燒屯》中則有「則仗著主公前關將張飛,那裏怕他曹操下張遼許褚,更共那孫權行魯肅周瑜」句。[29]《三國志平話》中,張遼仍然擔任曹軍軍師,有「智囊先生」的稱號。[30]



《三國演義》裡的張遼





黃龜理「張文遠約三事」木雕,左為關羽,右為張遼。


在著名章回小說《三國演義》中的張遼,歷程大概依循正史而為。《三國演義》有兩個回目出現張遼的名字,分別是第五十三回《關雲長義釋黃漢升,孫仲謀大戰張文遠》,與及第六十七回《曹操平定漢中地,張遼威震逍遙津》。他先為呂布部將,多番令曹軍陷於苦戰,其武勇連關羽亦甚稱道,他曾對張飛說:「此人(張遼)武藝,不在你我之下。」後來呂布戰敗遭擒,張遼亦成為戰俘,於白門樓上表現剛烈,罵呂布為「匹夫」,大呼曹操為「國賊」,視死如歸。曹操下令絞殺呂布後,劉備、關羽為張遼求情,曹操便待張遼以上賓之禮。張遼感其恩情,於是投降,自此成為曹操將領。第二十五回中,曹操在下邳城外的土山上包圍關羽,張遼請纓勸說關羽暫降曹軍,以報關羽白門樓相救之恩。關羽降曹期間,張遼一直擔任曹操與關羽之間的協調者與斡旋者。後來關羽過五關斬六將,被夏侯惇追趕糾纏,亦賴張遼趕至拆解二人紛爭,讓關羽可以順利離開曹營。張遼跟隨曹操後,一直隨軍征討,不久參與官渡之戰,先後大戰張郃,斬蔣奇,大敗袁尚、沮鵠。在追擊袁熙、袁尚時張遼受曹操任命,秉持軍麾,擔任首將,率領許褚、于禁、徐晃迎擊烏桓軍,張遼更親斬烏桓單于蹋頓,建立諸多戰功。


曹操南下追擊劉備於長坂時,張飛據橋拒守,並威脅曹操如不退兵便深入軍中取其首級,曹操一時被其氣燄嚇退。張遼從後追上曹操,分析張飛只有一人,不足深懼,宜重新追擊。赤壁之戰時,張遼與許褚一起擔任「護衛往來監戰使」,當孫權軍中的黃蓋以詐降計發動火攻時,曹操形勢艱險,張遼親載小舟渡曹操脫難,並射傷黃蓋。曹軍戰敗撤退期間,張遼一直護衛著曹操,為其抵敵呂蒙、張飛,最後曹軍受關羽堵截,張遼的出現令關羽動故舊之情,放過曹操,曹操才得免於難。赤壁戰後,曹操命張遼為主將,引李典、樂進等守合肥,以禦孫權。第五十三回中,孫權親臨合肥戰線,與張遼經歷多場戰爭,均未能攻克合肥,其將領太史慈更於此役中被張遼將計就計射殺。第六十七回,孫權乘曹操遠在漢中的時機,再次引軍進攻合肥,張遼在曹操密令的指示下,靈活調動軍隊,並親自領軍迎擊孫權。最終大敗孫權軍隊,更幾乎擒住孫權。張遼因是役而威震逍遙津,名揚天下。


最後,張遼隨曹丕以大船征伐江東,軍隊被徐盛所擊敗。曹丕登岸逃亡時,吳將丁奉從岸邊殺至,張遼為保護曹丕上前迎敵,卻被丁奉以箭射其腰,回營後不治身亡,曹丕厚葬之。及至魏將曹真、司馬懿主理對蜀戰爭之時,以張遼之子張虎及樂進之子樂綝二人為軍鋒,可惜二人表現平庸。



後世地位


張遼的軍事表現受歷代所尊崇。唐代李翰所撰《蒙求》中有「張遼止啼」一語。[31]建中三年(公元782年),禮儀使顏真卿向唐德宗建議,追封古代名將六十四人(「武成王廟六十四將」),並為他們設廟享奠,當中就包括「魏征東將軍晉陽侯張遼」。同時代被列入廟享名單的只有關羽、張飛、周瑜、呂蒙、陸遜、鄧艾、陸抗而已。[32]及至宋代宣和五年,宋室依照唐代慣例,為古代名將設廟,七十二位名將中即包括張遼。[33]在北宋年間成書的《十七史百將傳》中,張遼亦位列其中。另外,日本俗語中有所謂「遼來來(遼来々)」一語,正是來自張遼止啼的典故。[34]



慣用武器


《三國志》曾有張遼「披甲持戟」的記載。[35]而在《三國演義》裡,張遼的武器主要是大刀,如在第五十三回就有「張遼揮刀來迎」語。[36]



動漫遊戲創作


  • 在日本遊戲及動畫中的不少「三國」題材作品裡,張遼經常都有八字鬍,並戴著方形、寬闊的頭盔或氈笠,成為張遼形象化的特色,且各項能力值都有相當水準(如正子公也筆下的張遼[37]

  • 《三國志》

  • 《三國演義》

  • 《橫山光輝三國志》(橫山光輝)

  • 日本遊戲生產商光榮公司所製作的《真·三國無雙》系列[38]、《三國志》[39]


  • 卡普空開發的街機遊戲《吞食天地II 赤壁之戰》,張遼作為其中一關的關主。


  • BB戰士三國傳中的張遼格魯古古[40]等。

  • 一些動漫作品中,張遼都與故主呂布、好友關羽有著親厚的信賴關係,如漫畫《火鳳燎原》和《蒼天航路》。

  • 在日本特攝作品《五星戰隊大連者》中,有一角色名為「鐵面臂張遼」,就是以張遼為創作原型的。[41]


影視作品



  • 麗的電視本港台電視劇集《三國春秋》(1976年):由宋嘉豪飾演張遼。

  • 亚洲电视(ATV)電視劇《諸葛亮》(1985年):由郑恕峰飾演張遼。

  • 電影《關公》(1992年):由艾长绪飾演張遼。

  • 中國中央電視台電視劇《三國演義》(1994年):由徐少華、張亞坤、王衛國飾演張遼。

  • 電視劇《三國英雄傳之關公》(1996年):由黄仲裕飾演張遼。

  • 電影《诸葛孔明》(1996年):由刘新春飾演張遼。

  • 電影《一代枭雄曹操》(1999年):由刘新春飾演張遼。

  • 電視劇《曹操》(1999年):由孙长江飾演張遼。

  • 中國電視劇《呂布和貂蟬》(2001年):由赵毅飾演張遼。

  • 电视剧《武圣关公》(2004年):由高天昊飾演張遼。

  • 電影《赤壁》(2008年)/電影《赤壁:決戰天下》:由徐豐年飾演張遼。

  • 中國電視劇《三国》(2010年):由程相銀飾演張遼。

  • 電影《關雲長》(2011年):由邵兵飾演張遼。

  • 香港無綫電視台電視劇《回到三國》(2012年):由黃文標飾演張遼。

  • 中國電視劇《新洛神》(2013年):由栗小原飾演張遼。

  • 中國電視劇《曹操》(2013年):由丁俊飾演張遼。

  • 中國電視劇《武神趙子龍》(2015年):由孙浩然飾演張遼。

  • 中國電視劇《大軍師司馬懿之軍師聯盟》(2017年):由劉旭飾演張遼。


備註




  1. ^ 張遼生年只能憑《三國志‧張遼傳》中載:「從布東奔徐州,領魯相,時年二十八。」推測,但根本無法斷定出呂布到底是建安元年至三年間哪一年讓張遼遙領魯相,即張遼生年笵圍為169年-171年間。


  2. ^ 2.002.012.022.032.042.052.062.072.082.092.102.112.122.132.142.152.16 《三國志‧張遼傳》。


  3. ^ 陈琳《檄吴将校部曲文》:吕布作乱,师临下邳,张辽侯成,率众出降。【《魏志》曰:张辽,字文远,雁门人也,以兵属吕布。太祖破吕布於下邳,辽将其众降,拜中郎将,爵为关内侯。】


  4. ^ 此處僅見於《三國志·魏武帝紀》:使張遼、關羽前登,擊破,斬良。


  5. ^ 《樂進傳》


  6. ^ 裴松之注引《傅子》。


  7. ^ 《三國志·趙儼傳》:時于禁屯潁陰,樂進屯陽翟,張遼屯長社,諸將任氣,多共不協;使儼并參三軍,每事訓喻,遂相親睦。太祖征荆州,以俨领章陵太守,徙都督护军,护于禁、张辽、张郃、朱灵、李典、路招、冯楷七军。


  8. ^ 繁欽《征天山賦》題序明文記載當時為十二月甲辰日,但此月沒有甲辰。


  9. ^ 《三國志》及繁欽《征天山賦》提到的天山,是指現今位於潛山縣西北的天柱山,而非位於新疆的天山山脈。


  10. ^ 《資治通鑑·卷六十七·孝獻皇帝壬建安二十年》。


  11. ^ 《三國志·吳主傳》裴松之注引《獻帝春秋》載:「張遼問吳降人:『向有紫髯將軍,長上短下,便馬善射,是誰?』降人答曰:『是孫會稽(即孫權)。』遼及樂進相遇,言不早知之,急追自得,舉軍歎恨。」


  12. ^ 計有《吳主傳》(權與淩統、甘寧等在津北為魏將張遼所襲)、《呂蒙傳》(師還,遂征合肥,既徹兵,為張遼等所襲)、《蔣欽傳》(從征合肥,魏將張遼襲權於津北)、《甘寧傳》(從權逍遙津北。張遼覘望知之,即將步騎奄至)、《凌統傳》(時權徹軍,前部已發,魏將張遼等奄至津北)、《潘璋傳》(合肥之役,張遼奄至,諸將不備,陳武鬭死,宋謙、徐盛皆披走)、《賀齊傳》裴注引《江表傳》(權征合肥還,為張遼所掩襲於津北,幾至危殆)。


  13. ^ 見評價【《太平御覽》】


  14. ^ 見《三國演義》第六十七回:「曹操平定漢中地,張遼威震逍遙津」。


  15. ^ 《三國志‧三少帝紀》。


  16. ^ 見沈約等著《宋書·卷四十二·劉穆之傳》。


  17. ^ 見沈約等著《宋書·卷五十三·庾炳之傳》。


  18. ^ 《三國志·卷二十七·胡質傳》。


  19. ^ 《三國志·卷十八·李典傳》:「進、典、遼皆素不睦。」


  20. ^ 旅遊網:逍遙津公園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檔,存档日期2011-12-04.


  21. ^ 《樂進傳》


  22. ^ 《三國志·甘寧傳》。


  23. ^ 《舊五代史·卷五十三·李存孝傳》


  24. ^ 《三國志·卷九·曹仁傳》裴松之注引《傅子》。


  25. ^ 《續資治通鑒‧北宋紀‧第七十七卷‧神宗元豐六年》


  26. ^ 見毛本《三國演義》第七十六回:「徐公明大戰沔水,關雲長敗走麥城」。


  27. ^ 全元曲:關雲長千里獨行


  28. ^ 全元曲:劉玄德醉走黃鶴樓


  29. ^ 全元曲:諸葛亮博望燒屯


  30. ^ 開放文學:全相平話《三國志平話卷中》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載「(曹操)即便立智囊先生張遼為軍師,夏侯惇為先鋒,曹仁為大將」句。


  31. ^ 古德聖訓:蒙求


  32. ^ 宋代歐陽修、宋祁等《新唐書·卷十五·志第五·禮樂五·吉禮五》。


  33. ^ 元代脫脫等《宋史·卷一零五·志第五十八·禮八·吉禮八》。


  34. ^ (日文)二松学舎大学《三国志の英雄 人気の秘密》:張遼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35. ^ 《三國志·卷十七·張遼傳》:「平旦,遼被甲持戟,先登陷陳,殺數十人,斬二將,大呼自名。」


  36. ^ 《三國演義》第五十三回《關雲長義釋黃漢升,孫仲謀大戰張文遠》:「權綽鎗欲自戰,陣門中一將挺鎗驟馬早出,乃太史慈也。張遼揮刀來迎,兩將戰有七八十合,不分勝負。」


  37. ^ 正子公也:張遼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檔,存档日期2015-02-08.


  38. ^ 真·三國無雙6:張遼[永久失效連結]


  39. ^ 三國志12:張遼. [2012-01-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2-08). 


  40. ^ BB戰士三國傳:張遼格魯古古玩具模型封面


  41. ^ (日文)戦隊・ライダー:怪人まとめ@ ウィキ:鉄面臂張遼



參考資料



维基文库标志


维基文库中相关的原始文献:
張遼



  • 《三國志·魏書·卷十七·張遼傳》

  • 《資治通鑑·卷六十四》至《卷六十八》

  • 《三國演義》

  • 《三國志平話》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京昆高速公路

【情報】本週珍珠商品重點:煉金時裝 + 艾港勞工宿舍!!

【攻略】陳戈-謝勒汗智慧的古書 (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