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都市





body.skin-minerva .mw-parser-output table.infobox captiontext-align:center






































宜都市

Yidu administrative map.jpg
宜都市行政区域图
旧称
夷道
概览
国家
 中华人民共和国
隶属行政区
湖北省
区划代码
420581
撤县建枝城市(县级市)
1987年11月30日
毗邻
枝江市、松滋市、五峰土家族自治县等
现任市委书记
罗联峰
现任市长
胡志莉
城市精神
守信、敬业、融合、厉行
方言
西南官话成渝片
地理
中心坐标
30°23′00″N 111°27′00″E / 30.38333°N 111.45000°E / 30.38333; 111.45000
总面积
1357平方千米
气候类型
亚热带季风气候
人口及經濟

39.4125万人

GDP(2016年)

550.5亿元


[1]元人民币
其它
时区
UTC+8(东八区)
市树
香樟树
市花
紫薇花
邮政编码
443300
电话区号
+86 

網站:www.yidu.gov.cn
中国·宜都


宜都市在中國的位置

宜都市

宜都市



宜都市 (中國)




宜都市在湖北省的位置

宜都市

宜都市



宜都市 (湖北省)




宜都市是地处中華人民共和國湖北省西南部的一个县级市,隶属地级宜昌市管辖,位于长江南岸,长江与其支流清江交汇处。素有“楚蜀咽喉,鄂西门户”之称,面积1357平方公里,人口39.3万人。隶属于三峡宜昌“半小时经济圈”,鄂、渝、湘三省市交界处,境内建有两座长江大桥、两座清江大桥,从市区到三峡机场最短距離37.6公里,焦柳铁路贯穿南北,两江可通航。宜都古称夷道,原名枝城市,1998年6月更名為宜都市。


宜都市2006,2007年全省县域经济综合排名第一名,2008,2009,2010年全省县域经济综合排名第二名。宜都市位于湖北省西南部,长江南岸,清江与长江两江交汇处,依山傍水,人杰地灵。地理坐标为东经110°05′-111°36′,北纬30°05′-30°36′。东北隔长江与枝江市相望,东南邻松滋市(有一块飞地在松滋市王家桥镇内),西南、正西与五峰、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交界,北与宜昌市、夷陵区接壤。




目录





  • 1 歷史沿革

    • 1.1 石器時代


    • 1.2 先秦時期


    • 1.3 帝制时代


    • 1.4 中華民國


    • 1.5 中華人民共和國



  • 2 基本情况


  • 3 地理


  • 4 行政区划

    • 4.1 当前行政区划


    • 4.2 歷史行政區劃



  • 5 历史


  • 6 人物


  • 7 事件


  • 8 外部链接


  • 9 参考资料




歷史沿革



石器時代


  • 舊石器時代:九道河遺址的發現,證明十萬年前左右已有人類在此地生息。

  • 新石器時代:有紅花套城背溪遺址、枝城北遗址被發現。


先秦時期


春秋戰國時期,屬楚境。



帝制时代




    • 屬南郡。




    • 西漢,建元六年(前135年)始置縣,名夷道。


    • 東漢:

      • 建安十五年(210年)劉備改臨江郡為宜都郡,據傳取意“宜於建都”,太守張飛。

      •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吳將陸遜取宜都郡,任太守,築城抗蜀。縣治始稱陸城。




  • 三國時代
    • 郡屬吳國荊州,轄秭歸、西陵、夷道及佷四縣。


    • 吳永安三年(260年),景帝孫休析宜都郡置建平郡,改轄西陵、夷道及佷山三縣。




    • 郡屬荊州,轄夷陵、夷道及佷山三縣。

    • 最遲在西晉末年,即305年之前,自夷道縣析置宜昌縣。


    • 東晉太和間,桓溫因避其父桓彝諱,改夷道縣為西道縣,後復名夷道。



  • 南北朝

    • 南朝宋永初元年(420年),宜都郡轄夷陵、宜昌、夷道及佷山四縣。


    • 北朝西魏時屬拓州,轄巴山、夷道、歸化、夷陵四縣。


    • 陈與西梁劃江而治,分為、江南江北夷道夷道。 陈天嘉元年(560年)改江南夷道為宜都縣。





    • 開皇七年(587年)廢宜都郡,廢宜都縣,并移宜昌縣治于故宜都縣城,屬松州。後又廢松州,改屬南郡,江北仍為夷道縣,屬峽州。


    • 大業三年(607年)改峽州為夷陵郡,夷道縣改屬夷陵郡。





    • 唐初,仍為宜昌、夷道二縣。


    • 武德二年(619年),改宜昌縣為宜都縣​​,屬江州。

    • 武德四年(621年),夷道、夷陵及遠安三縣屬峽州。

    • 武德六年(623年),改江州為東松州後屬東松州。


    • 貞觀八年(634年),廢東松州並撤夷道縣入宜都縣,屬荊州都督府峽州郡。


    • 天寶元年(742年),改峽州郡為夷陵郡。


    • 乾元元年(758年),復置峽州。



  • 五代十國
    • 屬峽州,先後屬吳、荊南。



    • 屬荊湖北路峽州夷陵郡。



    • 屬荊湖北道宣慰司山南江北道峽州路,隸河南行省。


    • 天歷初,改屬中心路。




    • 屬湖廣布政使司荊州府夷陵州。




    • 雍正十三年(1735年),改屬荊州府。


中華民國



  • 民初,屬湖北省宜昌專區。


  • 民國十一年(1922年),屬荊宜道。

  •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屬湖北省第九行政督察區。

  •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屬湖北省第六行政督察區。

  • 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七月,於第二次國共內戰中為中共佔領,屬湖北省宜昌專區。


中華人民共和國


  • 1955年,並枝江縣入宜都縣。

  • 1958年,屬宜都工業區。

  • 1961年,复屬湖北省宜昌專區。

  • 1963年,析置枝江縣。

  • 1970年,屬宜昌地區。

  • 1987年11月30日,撤銷宜都縣設立枝城市,屬宜昌地區。

  • 1992年,撤宜昌地區併入宜昌市後,屬宜昌市。

  • 1998年6月11日,枝城市更名為宜都市。


基本情况


宜都市位于长江与清江交汇处,是湖北省38个山区县市之一,面积1357平方公里,是一座具有2100多年历史的古城。1992年至今属宜昌市管辖。政府驻陆城街道。



地理


宜都市地处长江中游近三峡出口、鄂西南部,处于江汉平原向鄂西山区的过渡地带。版图面积1357平方公里,东北隔长江与枝江市接界,东南与松滋市相邻,西南与五峰县接壤,西北与长阳、宜昌两县市相连。














宜都市处于鄂西山地和江汉平原过渡地带,地势西南高、东北低,由西南向东北倾斜,是一个丘陵起伏的半山区。最高点为五峰接壤的帽子尖,海拔1064.6米,最低点为枝城镇的官洲,海拔仅38米。西南地势高竣,群山连绵,高程在250-800米之间,约占总面积的40%。东部丘陵,海拔在50-250米,沿长江及清江出口地势平坦,土地肥沃,中部丘陵、冲沟与岗地交错,但坡度较缓,形成平畈,是宜昌市粮油和农特产品的主要产地。


宜都市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光照充足,严冬酷暑时间短。全市的农业气候条件比较优越。



行政区划



当前行政区划


宜都市下辖1街道、8镇、1乡、1民族乡:



歷史行政區劃



  • 清同治四年(1865年),分為14鋪(縣總鋪、蓮花鋪、橫磧鋪、漢洋鋪、紅花鋪、興善鋪、善溪鋪、新添鋪、雅石鋪、峰山鋪、安福鋪、泰山鋪、青泥鋪及青莊鋪)與13市鎮(西門長街、聶家河市、栗樹垴市、白田市、觀音橋市、灣市、茶店、紅花套市、白洋市、虎腦背市、安福寺市、北觀音橋市及林家渡市)。


  • 民國十九年(1930年),分為4區:一區署駐陸城,二區署駐聶家河,三區署駐古老背,四區署駐白洋。

  • 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轄3個區、29個鄉鎮,同年縮減為26個鄉鎮。

  • 民國三十年(1941年),裁為18個鄉鎮,第一區轄6個、第二區轄7個、第三區轄5個鄉鎮。撤銷3個區署。同年長江以北因日軍侵略淪陷,江南劃為毛湖埫、潘家灣、青匯、柳津灘、漢泉、鄢家沱、松木坪、樂津、王家畈、甘愛、觀音橋11個鄉及陸城、紅花套、聶家河3個鎮。

  • 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縣政府組建江北淪陷區辦事處,轄吳二溪、武魁場、顧家店、紫荊嶺、安福寺、古老背及白洋7個鄉鎮。

  • 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縣參議會決議,將21個鄉鎮合併為17個:江南12個(陸城鎮、蓮花鄉、文英鄉、文萃鄉、文華鄉、漢中鄉、漢源鄉、漢泉鄉、紅安鄉、紅蘭鄉、紅花鄉及紅岩鄉),江北5個(猇亭鎮、新善鄉、福山鄉、雅峰鄉及青泥鄉)。

  • 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紅安鄉易名為青匯鄉,紅蘭鄉易名為青平鄉,紅花鄉易名為青蘭鄉,紅岩鄉易名為青岩鄉。

  • 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5月,撤江北淪陷區辦事處。 6月全縣劃為3個區和1個督導區,各區設辦事處,仍分為17個鄉鎮。 7月16日,全縣於第二次國共內戰中再次爲中共佔領,人民政府初期仍保留了保甲組織。

  • 1950年(民國三十九年)3月,撤銷鄉、保、甲,建立鄉人民政府。

  • 1953年,劃分為9個區(姚店區、白洋區、安福寺區、古老背區、紅花套區、石門區、聶家河區、潘灣區及王畈區)和1個鎮(城關鎮)。

  • 1955年2月,省枝江入宜都,區劃為13個區(姚店區、白洋區 、安福寺區、古老背區、紅花套區、聶家河區、潘灣區、枝城區、茶園區、百裡洲區、新場區、問安區及仙女區)和2個鎮(城關鎮及江口鎮)。

  • 1956年,撤銷13個區公所設立16個指導組。

  • 1957年11月,撤銷指導組,設12個區。

  • 1958年,“人民公社化”運動中,劃為姚店、紅花套、白洋、安福寺、聶家河、潘灣、王畈、枝城、新場、百里洲、問安及仙女12個人民公社和城關、枝江2個鎮。

  • 1961年5月,撤人民公社建區,增設江口鎮。

  • 1962年10月22日,復置枝江縣。 次年11月,宜都、枝江分署辦公。宜都縣劃為6個區(姚店、紅花套、聶家河、潘灣、王畈及枝城和2個鎮(城關和枝城)。

  • 1975年11月5日,撤銷原6個區,建11個人民公社:姚店公社、紅花套公社、古老背公社、聶家河公社、潘灣公社、毛湖埫公社、王畈公社、松木坪公社、五眼泉公社、枝城公社、黎坪公社。城關鎮和枝城鎮仍為縣轄鎮。

  • 1981年6月,城關鎮易名為陸城鎮。

  • 1982年12月7日,古老背鎮劃歸枝江縣。

  • 1984年,撤人民公社建8個區(姚店、紅花套、枝城、 松木坪、聶家河、王畈、毛湖埫及潘灣區)和2個鎮(陸城鎮和枝城鎮)。

  • 1985年11月16日,調整為5個鎮(陸城、枝城、紅花套、聶家河及松木坪和4個區(姚店、毛湖埫、潘灣、王畈)。

  • 1987年9月,撤4個區,設7個鄉:姚家店、曾家崗、黎家坪、王家畈、毛湖埫、潘家灣和五眼泉鄉。

  • 1988年2月,撤陸城鎮、枝城鎮設陸城街道辦事處、枝城街道辦事處和洋溪街道辦事處,全縣轄3個街道辦事處、3個鎮和7個鄉。

  • 1998年1月,撤曾家崗鄉建為高壩洲鎮。

  • 2001年2月,毛湖埫鄉并入王家畈鄉,洋溪鎮、黎家坪鄉并入枝城鎮。


历史


宜都市是一座有着2100多年历史的古城,中华早期文明的发祥地之一,红花套城背溪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发现,证明7000多年前,中华民族的祖先曾在这里农牧渔猎。春秋战国时期,境属楚地,秦朝时县域属南郡,西汉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置县,名夷道县,至今已有2138年的建制史。
境内有7000多年前的红花套城背溪新石器时代遗址。春秋战国时期,境属楚地,秦时县域属南郡,西汉武帝建元六年 (公元前135年)置县,名夷道县。东汉建安十五年(210年)刘备改临江郡为宜都郡,宜都之名即始于此,取“宜于建都”之意,并派大将张飞为宜都太守。建安二十四年(219年),东吴大将陆逊占领宜都郡,获取夷道、夷陵、秭归等县,并任宜都太守在此筑城抗蜀,历史上著名的“夷陵之战”就发生在境内。
   东汉建安十五年(210年)刘备改临江郡为宜都郡,宜都之名即始于此,取"宜于建都"之意,并派大将张飞为宜都太守。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吴大将陆逊占领宜都郡,获取夷道、夷陵、秭归等县,并任宜都太守在此筑城抗蜀,历史上著名的"夷陵之战"就发生在境内。市府所在地故称"陆城"。自古以来,宜都就有“楚蜀咽喉”、“鄂西门户”、“三峡门城”的美誉,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宜都是晚清著名学者杨守敬的故乡,杨守敬在历史地理、书法、金石、版本目录、藏书等多个领域著述宏丰、学高品富,被日本书法界尊称为“开山鼻祖”,今天长江三峡的名称,就是由他所定,杨守敬纪念馆座落清江之滨。宜都还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独臂将军贺炳炎、宜昌市第一个共产党员胡敌、湖北医科大学创始人朱裕壁的故乡。



人物



  1. 清代文學家王永彬(1792-1869)


  2. 晚清学者杨守敬(1839-1915);


  3. 晚清民初地理学家曹廷杰(1850-1926);


  4. 当代诗人余地(1977-2007)


  5. 醫學家朱裕壁(1903-1986)


  6. 天文學家李啟斌(1936-2003)


  7. 美女鎮長牟陽(1986-)


  8. 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上将贺炳炎(1913-1960)


事件



  1. 反贪局长高登喜离奇死亡事件:宜都市人民检察院反贪污贿赂局副局长高登喜自2010年1月27晚失踪,2月24日上午现尸长江。警方尸检后发现其胃内有很多水而称其为落水溺亡,但家属感到疑惑。[2]


外部链接


  • 宜都市人民政府
地图
  • Google地图 - 宜都市


参考资料




  1. ^ 宜都市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宜都市人民政府网站. 2009-01-01 [2009-09-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7-30) (中文(简体)‎). 


  2. ^ 宜都失踪28天检察官尸现长江 三峡新闻网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情報】本週珍珠商品重點:煉金時裝 + 艾港勞工宿舍!!

京昆高速公路

【攻略】陳戈-謝勒汗智慧的古書 (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