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爵位


爵位,又称封爵世爵,是古代皇族、贵族的封号,用以表示身份等级与权利的高低。世爵从夏商时期开始,到中华民国建立后结束。




目录





  • 1 先秦

    • 1.1 夏商


    • 1.2 周朝



  • 2 秦朝


  • 3 汉朝


  • 4 魏朝


  • 5 晉朝

    • 5.1 西晉


    • 5.2 東晉



  • 6 南朝

    • 6.1 宋齊


    • 6.2 梁陳



  • 7 北朝

    • 7.1 北魏


    • 7.2 北齐


    • 7.3 北周



  • 8 隋朝


  • 9 唐朝


  • 10 宋朝


  • 11 遼朝


  • 12 金朝


  • 13 西夏


  • 14 元朝


  • 15 明朝

    • 15.1 宗室爵位


    • 15.2 宗室俸祿


    • 15.3 功臣爵位及俸祿



  • 16 清朝

    • 16.1 宗室世爵


    • 16.2 功臣爵位


    • 16.3 蒙古世爵


    • 16.4 额驸



  • 17 官品

    • 17.1 魏晉南朝


    • 17.2 北魏至元朝


    • 17.3 清朝



  • 18 女性爵位


  • 19 中国爵位制度的结束


  • 20 參考文獻


  • 21 外部链接




先秦




夏商


按《通典·职官·封爵》记载,自尧帝、舜帝以及夏朝,置五等爵:公、侯、伯、子、男。商朝置爵三等:公、侯、伯,无子、男二等。《礼记》等文字资料能提供佐证,但是究竟历史事实如何,目前缺乏足够的考古资料。有学者认为远古的五等爵制度只是后世理想化的编纂。从甲骨文来看,商代的公爵通常仅为对死者的尊称,方国国君、诸侯可以有“侯”、“伯”、“子”或“田”的爵称。



周朝


周朝革命,武王克殷而立之际,设立严格的等级分封制,最初设五等爵,三監之亂後改為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世襲罔替。比男爵更低的封国仅为“附庸”,只能依附于其他有五等爵位的诸侯国。
西周时期有爵位的贵族统称诸侯,诸侯皆有封地,其封地相当于地方行政单位;諸侯的封地称“”,按照爵等的不同,诸侯国须对周王室尽贡赋朝见等畿服义务[1]


诸侯作为天子的封臣尽朝觐义务的同时,又作为地方行政单位的君长,拥有自己的属臣附庸。属臣是诸侯国内掌管政务的卿士;附庸则是有土地的卿士,不在诸侯国内主政,但是依附于诸侯。卿士包括卿(可能分上卿、下卿不同等级),大夫(可能有上大夫、中大夫、下大夫不同等级)及士(可能包括元士、中士、庶士不同等级),构成了五等爵体系之外的没有爵位的贵族等级


卿士的封地称作“邑”,在對封邑行使統治權的同时受命於所依附的諸侯。周天子作为天下共主的同时,其本身在理论上也应该是最大的诸侯之一,其直接管辖的领地称为王畿。王畿之内,也设有大夫等官职。由于王畿之内的卿士是直接从属于周天子的属臣,其身份等级高于作为诸侯附庸的同级别附庸;一旦受封土地,王畿之内的大夫身份等级分别视同子男等有爵位的贵族[2]


到了东周的春秋战国时期,各主要诸侯相继称,并普遍废除了卿大夫的采邑制度,有些诸侯国改行郡县制,各国纷纷设置了新的封爵制度,产生了一些有别于之前卿大夫的爵位封号,如徹侯、封君、秦国的二十等爵制等等。这些新设的封爵有些有食邑,有些只有俸禄,大多數都不能世袭。列国内仍然有“卿”、“大夫”、“士”的爵位。楚國统治中心在当时的中原地区以外,周人封给的爵等为但自称为,并且因长期兼并周边小国及部落,国土广大、风俗文化与中原王室及诸侯相异,也不采用五等爵制度,而是另设通侯、執圭、執帛等爵位。



秦朝



秦朝,继续使用自商鞅变法后定下的自公士至彻侯二十等爵,专门用以赏功。彻侯“金印紫绶,功大者食县,小者食乡、亭,得臣其所食吏民。”《通典》卷三十一 其他诸爵得食俸禄如官吏。大庶长到左庶长的主要授予对象是将军,而五大夫开始,则史载“自公士至五大夫,皆军吏也”。没有军功的一般吏民不能获得公乘以上爵位。


张家山汉简出土的《二年律令》记载的各爵位授田亩数如下:关内侯九十五顷,大庶长九十顷,驷车庶长八十八顷,大上造八十六顷,少上造八十四顷,右更八十二顷,中更八十顷,左更七十八顷,右庶长七十六顷,左庶长七十四顷,五大夫廿五顷,公乘廿顷,公大夫九顷,官大夫七顷,大夫五顷,不更四顷,簪袅三顷,上造二顷,公士一顷半顷,公卒、士五、庶人各一顷,司寇、隐官各五十亩。秦始皇創制皇帝尊號後,爵位仍僅限於官員,皇帝、單于等尊號則不屬於爵位,語出《鶡冠子‧備知第十三》與新出土竹簡《繫年》。



汉朝


西汉主要沿袭秦二十等爵,另外吸收東周田齊的爵里都位制度;因为西汉恢复封国制度,又在秦二十等爵制基础上增设了王爵。西漢初開國功臣中,不乏獲封王爵者,高祖时有消滅異姓王方針,诛伐殆尽。此后,王爵仅劉姓皇族可得。早期的诸侯王国大者列郡数十,小的也有数郡,皆由诸侯王自治其国,汉廷仅为之置太傅而已,其余丞相、内史、中尉、御史大夫之类皆王自置。经过七国之乱和汉武帝下推恩令、汉成帝绥和元年改制,诸王仅得食本国租税,不得预国政。尽废内史、御史大夫、郎中令、廷尉、宗正、太仆等与汉朝设置相同的官称,改丞相为相,治事如郡太守,令中尉治事如郡都尉。自此,王国与列郡无异。东汉王国制度与西汉后期一致,国与郡等,唯改太守为相、都尉为中尉,另置傅领王府事。


西汉初大封功臣,受封彻侯(后避汉武帝刘彻讳,改彻侯为列侯)者有一百四十三人,其封地也称为“国”。侯国大者数万户、小者五百户。侯国置国相,等同于县令,受命于所在郡的郡守。彻(列)侯可以自置家丞、庶子、门大夫、洗马、行人等官员治侯府家事;彻(列)侯居京师则主爵中尉领之,就国则郡太守时时巡察之。东汉侯制与西汉无别,唯侯国较小,大者不过四县、小者有仅食一亭者。


汉武帝时,为筹措战费,令卖二十等爵(关内侯以下),致使二十等爵为人所轻。于是为将士立功者另设武功爵十一等(一级造士,二级闲舆卫,三级良士,四级元戎士,五级官首,六级秉铎,七级千夫,八级乐卿,九级执戎,十级政戾庶长,十一级军卫),后亦卖之。



魏朝


漢獻帝建安二十年(215年),曹操對二十等爵制進行了改革,將原來的十八級到十五級爵位分別改為名號侯、關中侯、關外侯、五大夫,以賞軍功。[3]


魏文帝黃初二年(221年),設郡公、縣公二爵,封皇子為郡公、皇弟為縣公。黃初三年(222年),進封諸公為王,王爵始分為郡王、縣王二等,又規定王之庶子封鄉公,嗣王之庶子封亭侯,公之庶子封亭伯。[4]




































































爵位始設時間授爵舉例
備註
王(二十郡)
建安二十一年(216年)
晉王司馬昭
專用于封授準備受禪者
公(十郡)
建安十八年(213年)
晉公司馬昭
王(郡王)西漢沛王曹林[5]專用于封授宗室
王(縣王)
黃初三年(222年)
鄄城王曹植[6]
公(郡公)
黃初二年(221年)
秦公曹禮[5]專用于封授宗室、公孫淵
公(縣公)
西漢晚期
平陽公曹琮[5]專用于封授二王後、宗室
侯(縣侯)戰國平原侯甄德[7]
鄉公
黃初三年(222年)
高貴鄉公曹髦[5]專用于封授宗室
鄉侯
東漢前期
博平鄉侯毛嘉[7]
亭侯安陽亭侯郭表[7]
亭伯
黃初三年(222年)
專用于封授宗室
關內侯戰國關內侯鄧艾[8]
名號侯
建安二十年(215年)
崇德侯劉珪[4]
關中侯關中侯孫資[9]
關外侯
五大夫
吏民爵戰國賜天下男子爵,人二級[4]專用於賜予百姓

魏元帝咸熙元年(264年),開建五等,分郡公、縣公、大國侯、次國侯、大國伯、次國伯、大國子、次國子、男九級,縣公以下皆有固定封疆里數和食邑數,自騎督以上六百餘人皆封。[10]



晉朝



西晉


西晋的爵制基本沿襲咸熙之制。泰始元年(265年),新設郡侯一爵。咸寧三年(277年),改封諸王,將王爵分為大國王(二万户以上)、次國王(万户以上)、小國王(又分為五千戶以上、不滿五千户)、縣王(三千户)四等。同時確定了諸王、郡公侯支子的推恩分封之制,大國次國始封王之支子為公、承封王之支子為侯、繼承封王之支子為伯,小國五千戶以上始封王之支子為子,小國不滿五千戶始封王之支子及始封公侯之支子為男,除此之外不得再封授五等爵。[11]太康十年(289年),改王國相為內史,以數郡為國改封或新封皇子為王,其王國支郡太守亦改為內史[12]


晉制,郡公、郡侯之國改太守為相,其餘五等封國在郡縣行政體系之外、具有固定封疆里數,魏制縣公之國改縣令長為公國相,縣侯(列侯)之國改縣令長為侯相[13]。二十等爵沿襲舊制,列侯(縣、鄉、亭侯)、關內侯、名號侯、關中侯、關外侯授予高官或有功者,其餘爵位賜予下層吏民[14]














































































































爵位始設時間
咸熙官品[15]
封地食邑置軍
授爵舉例
王(大國王)西漢第一品數郡或一郡二万户以上三軍(五千人)琅邪王司馬伷[11]
王(次國王)一郡万户以上二軍(三千人)趙王司馬倫[11]
王(小國王)五千户以上一軍(一千一百人)太原王司馬輔[11]
不滿五千户隴西王司馬泰[11]
公(郡公)
咸熙元年(264年)
三千户以上樂陵公石苞[14]
侯(郡侯)
泰始元年(265年)
三千户濟北侯荀勖[16]
王(縣王)
黃初三年(222年)
一縣南宮王司馬承[11]
公(縣公)
咸熙元年(264年)
七十五里一千八百户睢陵公王祥[14]
侯(大國侯)七十里一千六百户睢陵侯王祥[17]
侯(次國侯)六十五里一千四百户济川侯裴秀[18]
伯(大國伯)六十里一千二百户
伯(次國伯)五十五里一千户
子(大國子)五十里八百户
子(次國子)四十五里六百户即丘子王覽[17]
四十里四百户平陵男郭奕[19]
公(魏制縣公)
西漢晚期
一縣不定鄄城公曹志[6]
侯(縣侯)戰國第三品當陽侯杜預[14]
鄉侯
東漢前期
第四品一鄉平陽鄉侯賈模[20]
亭侯第五品一亭部潁陽亭侯荀顯[16]
關內侯戰國第六品關內侯王眾[20]
名號侯
建安二十年(215年)
歸命侯孫皓[14]
關中侯第七品關中侯庾峻[21]
關外侯
吏民爵戰國賜天下爵,人五級[14]


東晉


東晋初期,對爵制進行了大幅調整。停授郡侯、舊制五等爵、魏制縣公。新制五等爵分為實封、虛封兩類,實封者加“開國”,虛封者加“五等”,公封郡、縣,侯伯子男封縣,“開國”者改封地郡太守、縣令長為相[22][13]。開國郡公、縣公為第一品,開國縣侯、伯、子、男為第二品[23]。晉元帝太興元年(318年),規定食邑九分食一[24]



南朝



宋齊


南朝前期的封爵制度承襲東晉之制。宋孝武帝時,革除内史、相向国主稱臣之制[25]























































































































爵位宋官品
冠服[26]
印綬
屬官[24]

授爵舉例
王(二十郡)齊王蕭道成
公(十郡)齊公蕭道成
郡王五時朝服,遠遊冠,三梁進賢冠,佩山玄玉金璽龜紐,纁朱綬師,友,文學,郎中令,中尉,大農,左、右常侍,侍郎,上軍、中軍、下軍將軍,典書、典祠、典衛、學官令,典書令丞,治書,中尉司馬,世子庶子,陵、廟、牧長,謁者,中大夫,舍人,典醫、典府丞南郡王劉義宣
縣王南丰县王劉朗
開國郡公第一品五時朝服,進賢三梁冠,佩山玄玉金章,玄朱綬郎中令,大農,侍郎,典書、典祠、典衛、學官令,治書,世子庶子,陵、廟、牧長,謁者,中大夫,舍人,典醫、典府丞巴东郡开国公柳元景
開國縣公华容县开国公王弘
開國縣侯第二品郎中令,典書、典祠、典衛、學官令,治書,世子庶子,陵、廟、牧長,謁者,中大夫,舍人,典醫、典府丞龙阳县开国侯王镇恶
開國縣伯典書、典祠、典衛令,治書,世子庶子,陵、廟、牧長,謁者,中大夫,舍人,典醫、典府丞乐安县开国伯蔡兴宗
開國縣子重安县开国子王敬则
開國縣男湘南县开国男吕安国
五等縣侯宁陵县五等侯王僧达
五等縣伯山阳县五等伯沈文季
五等縣子南昌县五等子袁湛
五等縣男新阳县五等男庾悦
縣侯第三品朝服,進賢三梁冠金印,紫綬家丞,庶子晋寿县侯萧嶷
鄉侯第四品都乡侯褚湛之
亭侯第五品永安亭侯萧赤斧
關內侯第六品朝服,進賢二梁冠关内侯胡谐之
名號侯高山侯梅式生
關中侯關中侯周山图
關外侯銀印,青綬
吏民爵大赦天下,赐力田爵一级


梁陳


南朝梁時,郡王按世次親疏分為正王、嗣王、蕃王三等,列侯之縣侯改稱湯沐食侯[22]。諸王和公侯伯子男均開國置國官,國官對國主稱臣,對皇帝則稱陪臣,正王另置師、友、文學三位不臣之官,郡縣內史、相之制沿襲前朝。正王加將軍號者均開府置佐史,其餘人督、都督諸軍事者亦開府置佐史,佐史的品秩由府主的身份來決定。列侯置家丞(食邑千戶以上置)、庶子等家臣。南朝陳基本沿襲梁制[27]
























































































爵位
陳官品[27]

朝服[28]

祭服[28]

印綬[28]

授爵舉例
王(二十郡)十二旒冕服陳王陳霸先
公(十郡)陳公陳霸先
郡王(正王)第一品遠遊冠,介幘,朱衣,絳紗袍,皁緣中衣,素帶,黑舄,佩山玄玉,垂組,大帶,虎頭鞶,腰劍平冕九旒,青玉珠,有前無後,以綬色為組纓,旁垂黈纊。
衣裳玄上纁下,畫山、龍、華蟲、火、宗彝、藻、粉、米、黼黻九章,備五采。
大佩,赤舄,絇屨。
金璽龜鈕,纁朱綬长沙郡王蕭懿
嗣王第二品衡阳嗣王萧元简
蕃王长沙蕃王萧韶
開國郡公進賢三梁冠,紗朱衣,佩山玄玉,虎頭鞶,腰劍金章龜鈕,玄朱綬永宁郡开国公王僧辩
開國縣公重安县开国公程文季
開國縣侯第三品進賢三梁冠,紗朱衣,佩水蒼玉,虎頭鞶,腰劍金章龜鈕,青朱綬长宁县开国侯王僧辩
開國縣伯第四品临沮县开国伯江淹
開國縣子第五品金章龜鈕,青綬巴山县开国子黄法氍
開國縣男第六品益昌縣開國男程虔
湯沐食侯第七品進賢二梁冠,虎頭鞶,腰劍金印龜鈕,紫綬
鄉侯第八品西乡侯萧劝
亭侯武阳亭侯王通
關內侯金印珪鈕,紫綬
名號侯
關中侯第九品關中侯陈庆之
關外侯銀印珪鈕,青綬關外侯楊忠
吏民爵孝悌力田赐爵一级

諸王和公侯伯子男所置國官及其官班(梁)、官品(陳)、官秩(陳)、冠服、印綬如下[27][28]




















































































































國官正王國嗣王國蕃王國二王後國郡公國縣公國王子侯國一般侯國伯國子國男國冠服
印綬
郎中令五班,第八品,六百石四班,第九品,四百石三班,第九品,二百石一班流外七班流外六班流外五班朝服,進賢兩梁冠,虎頭鞶銅印環鈕,青綬
大農四班,第八品,六百石三班,第九品,四百石二班,第九品,二百石流外七班流外六班

中尉三班,第八品,六百石二班,第九品,四百石一班,第九品,二百石流外六班流外五班流外四班朝服,武冠,虎頭鞶
常侍二班,第九品一班,第九品流外七班流外五班朝服,武冠,簪筆,腰劍

侍郎一班,第九品流外七班流外六班流外四班流外三班流外二班

上軍將軍流外七班流外六班流外五班朝服,武冠銅印環鈕,青綬(梁)/墨綬(陳)
中軍將軍
下軍將軍
典書令流外六班流外五班流外四班流外二班流外一班流外朝服,進賢一梁冠,簪筆,腰劍銅印
典書長流外

典書丞流外
典祠令流外五班流外四班流外三班流外一班流外

典祠長流外
學官令流外五班流外四班流外三班流外一班

典衛令朝服,武冠
典衛長流外

典衛丞流外

中尉司馬流外

食官長朱服,進賢一梁冠
陵長
廟長
典醫丞
典府丞
謁者

舍人
中大夫
世子庶子


北朝



北魏


道武帝登国元年(386年)始賜五等爵,皇始元年(396年)增設王爵,天赐元年(404年)废伯、男二爵,王封大郡,公封小郡,侯封大縣,子封小縣。王第一品,公第二品,侯第三品,子第四品。除皇子外,功臣也得封王。爵位均為虛封,分為正爵、假爵兩類,正爵可世襲,假爵不可世襲。后复伯、男二爵。[29][30][31]


孝文帝太和十六年(492年),推行爵制改革,廢除假爵,將爵位分為實封、虛封兩類。王爵和開國爵為實封,享有食邑,開國置官屬,郡為王國者改太守為內史,郡、縣為五等封國者改郡太守、縣令為相。郡王按世次親疏分為親王、始蕃王、二蕃王、三蕃王四等。散爵為虛封,無食邑和官屬。非太祖子孫及異姓為王者皆降為公,公降為侯,侯降為伯,子男仍舊。太和十八年(494年),制定租税分食制,王食半,公三分食一,侯、伯四分食一,子、男五分食一。太和二十三年(499年)制定的《後職員令》中又規定了爵位的官品。[32]


















































































爵位官品
食邑[33][34]

授爵舉例[32]
郡王(親王)第一品二千户彭城郡王元勰
郡王(始蕃王)一千户城阳郡王元鸾
郡王(二蕃王)五百户阳平郡王元冏
郡王(三蕃王)三百户阳平郡王元宗胤
開國郡公一百戶至七千户山阳郡开国公尉元
開國縣公从第一品五百户至二千户真定县开国公贺拔胜
散郡公赵郡公李育
散縣公臨涇公胡寧
開國郡侯(後廢)三百户至八百户荥阳郡开国侯李冲
開國縣侯第二品四百户至一千二百户武阳县开国侯侯刚
散郡侯从第二品酒泉侯唐钦
散縣侯凉城侯崔元珍
開國縣伯第三品三百户至一千户城平县开国伯裴炯
散郡伯从第三品滎陽伯鄭懿
散縣伯长子伯李业兴
開國縣子第四品下階二百户至五百户历城县開國子韩麒麟
散縣子从第四品下階高陽子常景
開國縣男第五品下階二百戶当利县开国男崔延伯
名號侯从第五品下階一百戶崇圣侯孔灵珍
散縣男弘农男杨仲宣
鄉男一百戶平乡男杨绍
吏民爵赐民为人后者爵一级,为公士;曾为吏属者爵二级,为上造

諸王和開國公侯伯子男所置國官及其官品如下[29]









































國官親王國蕃王國、公國侯國、伯國
子國、男國
郎中令第六品上階第七品上階第八品上階第九品上階
大農從第六品上階從第七品上階從第八品下階從第九品下階
中尉第七品上階第八品下階第九品下階流外
常侍從第七品下階從第八品下階

侍郎第八品下階第九品下階
上軍將軍從第八品下階從第九品上階
中軍將軍
下軍將軍
中大夫
典書令第九品上階流外
典祠令從第九品上階
學官令
典衛令
陵長

廟長
食官長流外
廄牧長
典府丞
執書
謁者
舍人


北齐


北齊爵制基本沿襲北魏、東魏之制,王爵分親王、嗣王、庶姓王三等[35],五等爵分開國爵、散爵兩類。王爵與開國爵為實封,所置國官沿襲北魏之制[36],但廢除了郡縣內史、相之制[37]。食邑分食比例為諸王三分食一,開國公侯伯子男四分食一。文宣帝即位後,改用食幹給予諸侯租稅,食幹制逐漸取代了食邑制,但食幹不能傳及子孫[22]






































爵位官品
印綬[38]
郡王(親王)第一品金章,纁朱綬
郡王(嗣王)銀章,纁朱綬
郡王(庶姓王)
開國郡公從第一品金章,玄朱綬
散郡公第二品
開國縣公
散縣公從第二品
開國縣侯金章,青朱綬
散縣侯第三品銀章,青朱綬
開國縣伯第三品
散縣伯從第三品
開國縣子第四品銀章,素朱綬
散縣子從第四品下階
開國縣男第五品下階
名號侯從第五品下階
開國鄉男
散縣男
吏民爵


北周


孝閔帝元年(557年)据《周礼》進行改制,在開國郡公之上增設國公一爵,採用周代國名和漢代州名封高官、宗室為國公。武帝建德三年(574年),在郡王之上增設國王一爵,進封宗室諸公為王。北周廢除了散爵,郡公至县男皆加“開國”,但開國爵卻走向虛散化,國官大量減省,食邑虛指,只有寄食別地者才享有實封收入[22]。郡縣內史、相之制也不復存在[37]












































爵位命數
冠服[38]

授爵舉例[39]
王(國王)谯王宇文俭
郡王河间郡王宇文质
縣王永康县王宇文贯
國公九命方冕、袞冕、山冕、鷩冕、火冕、毳冕、韋弁、皮弁、玄冠唐国公李昞
開國郡公晋原郡开国公独孤浑贞
開國縣公云宁县开国公拓跋虎
開國縣侯八命方冕、山冕、鷩冕、火冕、毳冕、韋弁、皮弁、玄冠永安县开国侯韦无漏
開國縣伯七命方冕、鷩冕、火冕、毳冕、韋弁、皮弁、玄冠安邑县开国伯韦霁
開國縣子六命方冕、火冕、毳冕、韋弁、皮弁、玄冠建安县开国子韦瓘
開國縣男五命方冕、毳冕、韋弁、皮弁、玄冠阴槃县开国男韦彪
鄉男安定乡男来和


隋朝


隋文帝基本沿袭北周之制,置九等爵。[40]



































爵位[40]

官品[40]

授爵舉例[39]
王(親王)正一品晋王杨广
王(嗣王)滕王杨诜
郡王從一品长宁郡王杨俨
國公唐国公李渊
開國郡公河东郡开国公李椿
開國縣公安平县开国公李敬族
開國縣侯正二品岢岚县开国侯姬威
開國縣伯正三品南皮县开国伯韦瓒
開國縣子正四品文安县开国子张奫
開國縣男正五品上階伯阳县开国男崔大善
吏民爵赐民子孙承後者爵一级

諸侯加不同散實官者,所置國官及其人數不同,如下:[40]


































































國官
二王後
郡王
公a
侯a
伯a
子a
男a
公b
侯b
伯b
子b
男b
公c
國公e
侯c
伯c
子c
男c
郡縣公d
侯d
伯d
郡公f

子d
男d
縣公f


a:加上柱國或柱國;b:加上大將軍或大將軍;c:加上開府儀同三司或開府儀同三司;
d:加上儀同三司或儀同三司;e:無開府儀同三司以上官;f:無儀同三司以上官。

1人

大農1人
2人1人

典衛8人6人4人3人2人

常侍2人1人

侍郎4人2人1人

廟長1人
學官長1人

食官長2人1人

食官丞2人

廄牧長2人1人

廄牧丞2人1人

典府長1人
典府丞1人
舍人4人3人2人

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推行官制改革,廢除舊爵,新置王、公、侯三等爵,不再加“國”或“開國”。國令改為家令,其餘國官均廢除。[40]



唐朝


唐初,廢除了隋煬帝時的爵制,恢復了隋文帝時的九等爵制,王封國、郡,公封國、郡、縣,侯、伯、子、男封縣,封郡、縣者皆加“開國”。承袭亲王者封嗣王,承袭郡王者封國公,嗣王與公侯伯子男均原級世襲,襲爵順位依次為嫡子、嫡孫、嫡子同母弟、庶子、嫡孫同母弟、庶孫[41]


唐朝的封爵有食邑,但往往为虚封,唯加实封者可以收取封戶的租賦(唐玄宗時改为领取俸禄)。除了食邑,另有永业田。







































































爵位官品食邑
永业田[42]

授爵舉例[43]

備註
王(亲王)正一品一万户百顷秦王李世民

嗣王從一品五千户嗣曹王李皋
專用於封授承襲親王者
郡王五十顷汾阳郡王郭子仪

國公三千戶四十顷梁国公房玄齡

開國郡公正二品二千户三十五顷魏郡開國公李琯

開國縣公從二品一千五百户二十五顷雁門縣開國公薛莫

開國縣侯從三品一千户十四顷襄武县开国侯权德舆

開國縣伯正四品上階七百户十顷赞皇县开国伯李德裕

開國縣子正五品上階五百户八顷博陵县开国子崔铉

開國縣男從五品上階三百户五顷彭阳县开国男令狐綯

古爵百姓为户者,赐古爵一级專用於賜予百姓

安史之亂後,封爵進一步虛散化,出現了無法襲爵、降級襲爵、襲爵等待期增長、郡縣混稱的現象,開啟了宋朝爵位不能世襲的先聲[44]。唐朝晚期,增設開國郡侯一爵[45],郡王之上增設以郡名命名卻無“郡”字的王爵[46]


五代時期,王、公國名出現等級之分,親王之上增設國王(分為一國、二國)。[46]



宋朝


五代後期到宋初,對晚唐以來混亂的爵制進行了調整,王、公封國或郡,侯封郡,伯、子、男封縣,封郡、縣者皆加“開國”。另有專用於追贈宗室的不加“開國”一詞的特設爵位郡公、侯[43][45]。宋朝的爵位一般为终身爵,为象征性尊荣,不可傳于子孫。只有奉祀入繼皇帝生父的嗣王一爵可以傳襲,但採用兄終弟及制。


宋朝保留了唐制的“封君食邑”等级,自—万户到二百户,共十四等;然而宋朝的食邑数字只是虚衔,唯实封才可以领取相应的补贴;其实封最多千户,少者百户,每户每月折钱二十五文,随官俸发给,收入颇低。






































































爵位官品食邑
授爵舉例[43]

備註
王(亲王)正一品景王赵宗汉

嗣王從一品嗣榮王趙與芮
專用於封授入繼皇帝生父的奉祀者
郡王广陵郡王赵宗谊
國公萬戶以上兗國公歐陽修

郡公博陵郡公趙仲伋專用於追贈宗室
縣公巴陵縣公趙竑
專用於封授被貶宗室諸王
新興侯趙從郁專用於追贈宗室
開國郡公正二品二千户以上京兆郡開國公杜衍

開國郡侯正三品一千户以上武功郡開國侯蘇頌

開國縣伯正四品七百户以上廣平縣開國伯宋偓

開國縣子正五品五百户以上宣城縣開國子劉敞

開國縣男從五品三百户以上吴縣開國男范成大

公士赐诸州高年爵公士賜予百姓年長者

王、公國名分為大國、次國、小國三等,每等內部亦有高低順序。景祐三年(1036年)章得象曾制定封爵所用的郡國名,南宋後期新修訂的郡國名如下:[47]
















































































































































































































































































































































































































































類別來源
國名、郡名
大國旧為大國
旧為次國
旧為大國
次國旧為次國
旧為小國广宿
小國旧為小國

旧為次國
旧為小國春秋国名

秦汉以来公侯

周唐以来封公
唐及五代封王


河南河内河池西河清河睢阳济阳饶阳汧阳歴阳濮阳滏阳山阳池阳鄱阳
桂阳衡阳澧阳潭阳蒙阳徳阳永阳资阳潮阳真阳邵阳阳安东牟东莱东海
巴东南充南溪南宾南浦陇西巴西平原平凉平乐髙平恩平广平博平乐平
西平江华江油清江浔江海丰海康海陵临海淮安临淮安化安乡安岳安城
齐安新安信安咸安乐安文安宁浦宁越咸宁大宁防宁巴川通川维川淄川
临川庐陵零陵景陵毗陵夷陵涪陵陵水昌元昌化盛山连山卢山隣山同谷
富水上洛上饶临汀临贺临封临邛和义通义感义和政顺政新兴始兴漳浦
剑浦合浦卢溪彭原汉源乐源通化清化龙城金城永嘉蕲春宜春
雁門蒲陰钟离定襄武都缙云苍梧怀泽高凉郁林楼烦仁壽


遼朝


遼朝的封爵制度基本沿襲晚唐五代之制,分國王(二國)、國王(一國)、王、郡王、国公、開國郡公、開國縣公、開國侯(開國郡侯、開國縣侯)、開國伯(開國郡伯、開國縣伯)、開國子(開國郡子、開國縣子)、開國男(開國郡男、開國縣男)十一等十五種。王、公國名分為大國、次國、小國三等,每等內部亦有高低順序。封爵皆有食邑,只有加實封者才享有賦稅收入。[48]











































爵位食邑
封授舉例[48]
國王(二國)秦晉國王耶律隆慶
國王(一國)一萬戶以上齊國王蕭孝穆
五千戶以上晉王蕭孝先
郡王三千戶以上漆水郡王耶律海里
國公豳国公耶律合里只
開國郡公一千户以上漆水郡开国公耶律琮
開國縣公清河县开国公张绩
開國郡侯天水郡开国侯趙孝嚴
開國縣侯太原县开国侯王鼎
開國郡伯七百户巨鹿郡开国伯耿延毅
開國縣伯隴西縣開國伯李知順
開國郡子五百户漆水郡开国子耶律兴公
開國縣子京兆县开国子杜公謂
開國郡男三百户范阳郡开国男王鸣凤
開國縣男陇西县开国男李君裕


金朝


金朝的封爵制度基本沿襲遼制,追贈的爵位不加“開國”,海陵王正隆二年(1157年)廢除國王。[49]























































爵位官品食邑
封授舉例[49]
國王(二國)梁宋国王完颜宗干
國王(一國)越国王萧仲恭
萬户以上(實封一千戶以上)楚王完颜允恭
郡王正从一品五千户以上(實封五百戶以上)金源郡王完颜习不失
國公三千户以上(實封三百戶以上)郜国公蔡松年
開國郡公正从二品二千户以上(實封二百戶以上)金源郡开国公夹谷撒合
開國縣公一千户(實封一百戶)彭城县开国公刘恩
開國郡侯正从三品武威郡开国侯段铎
開國縣侯南阳县开国侯韩昉
開國郡伯正从四品七百户漆水郡开国伯耶律重哥
開國縣伯清河县开国伯张愿恭
開國郡子正五品五百户广平郡开国子徒单子澄
開國縣子太原县开国子王瑀
開國郡男从五品三百户清河郡开国男张茂
開國縣男汾阳县开国男郭长倩

金朝王、公國名基本沿襲遼制,仍然分為大國、次國、小國三等,每等內部亦有高低順序。[49]













































































































































類別制定時間
國名
大國
天眷元年(1138年)


大定七年(1167年)


明昌二年(1191年)

次國
天眷元年(1138年)


大定七年(1167年)
寿

明昌二年(1191年)

小國
天眷元年(1138年)
宿

大定七年(1167年)


明昌二年(1191年)


西夏


西夏爵位於舊史並未記載,後人根據出土文獻如《官階封號表》、《天盛改舊新定律令》考證出有國王、太王、平王、郡王、嗣王以及東院王、南院王、西院王、北院王等王爵[50]



元朝


元朝置八等爵。王爵唯皇族、蒙古贵族可封,国公封赐甚滥,郡公以下僅用於追赠。[51]





































爵位
官品[51]

封授舉例
王(金印獸紐)正一品燕王真金[52]
王(金印螭紐)安西王忙哥剌[52]
王(金印駝紐)河間王兀魯帶[52]
王(金鍍銀印駝紐)西平王奧魯赤[52]
王(金鍍銀印龜紐)寧遠王闊闊出[52]
郡王(銀印龜紐)从一品宣寧郡王帖木兒不花[52]
國公正二品寿国公王守道[53]
郡公从二品天水郡公赵柔[54]
郡侯正从三品清河郡侯张子良[54]
郡伯正从四品陇西郡伯董文蔚[55]
縣子正五品
縣男从五品象山县男俞述祖[56]


明朝


明朝初期參閱前朝之制,列爵五等以封功臣外戚。後來又革除子、男二爵,只留公、侯、伯三等,並定制:「凡爵非社​​稷軍功不得封,封號非特旨不得予。」明朝爵位分兩種,一是只授終身(不世),二是可以世襲(世)。爵位的「世」與「不世」,以軍功大小而定,均給誥券。除有軍功者外,可得爵號的還有曲阜孔子後裔衍聖公及駙馬都尉、外戚等因恩澤受封者,但只是給誥而不給券。與前朝不同的是,明朝的公、侯、伯只有爵號和食祿,並無封邑。



宗室爵位



明朝,王爵为皇族专享(开国诸大将死后有追封郡王者),王爵均世袭罔替:



  • 皇帝諸子,除太子外,一律封親王。其正妻稱太子妃、親王妃。

  • 皇太子的嫡長子封皇太孫,其餘諸子并封郡王。親王嫡长子年十岁立王世子[57]长孙立为世孙,也有封世曾孫的例子(如晉王朱知烊);其餘诸子年十岁,则封为郡王。

  • 親王和太子的子孫未封者皆稱王子、王孫,言語皆稱裔旨。其正妻稱世子妃、世孫夫人、郡王妃。

  • 郡王嫡长子为郡王長子;嫡长孙则授长孙,也有封曾长孙及玄长孙的例子;其正妻稱長子夫人、長孫夫人。其餘诸子则授镇国将军(亦有濫妾所生之子降等為輔國將軍)。其正妻稱鎮國將軍夫人。鎮國將軍以下,降等襲爵。

  • 鎮國將軍之子封辅国将军[58]。其正妻稱輔國將軍夫人。

  • 輔國將軍之子封奉国将军。其正妻稱淑人。

  • 奉國將軍之子封镇国中尉。其正妻稱恭人。

  • 鎮國中尉之子封辅国中尉。其正妻稱宜人。

  • 輔國中尉之子封奉国中尉,以後永為奉國中尉,不再降等。其正妻稱安人。

皇族女性稱號:


  • 皇姑稱大長公主[59]

  • 皇姊妹稱長公主。

  • 皇帝之女稱公主。自公主以上俱授金冊,其夫稱駙馬都尉,賜誥命。

  • 親王之女稱郡主。自郡主以下俱授誥命,其夫稱儀賓。

  • 郡王之女稱縣主。

  • 鎮國將軍之女稱郡君。

  • 輔國將軍之女稱縣君。

  • 奉國將軍之女稱鄉君。

  • 中尉之女,一律稱宗女[60]


宗室俸祿


俸祿為本色糧、折色糧、折鈔(即紙幣)等所組成:



  • 亲王岁禄約一萬石(因人而異,亦有八千、六千、三千、兩千石的;嘉靖後多為九千石)。


  • 郡王兩千石〈郡王長子襲封之後俸祿一律折半;俸祿因所在的親王府而異,亦有初封即為一千石或五百石的,繼承時不折半〉。


  • 镇国将军一千石。


  • 辅国将军八百石。


  • 奉国将军六百石。


  • 镇国中尉四百石。


  • 辅国中尉三百石。


  • 奉国中尉兩百石。

  • 公主及駙馬兩千石。

  • 郡主及儀賓八百石。

  • 縣主及儀賓六百石。

  • 郡君及儀賓四百石。

  • 縣君及儀賓三百石。

  • 鄉君及儀賓兩百石。


功臣爵位及俸祿






明朝另有公、侯、伯三等爵專授功臣和外戚,三等爵一般世襲罔替,也有降等襲爵〈子孫襲爵比本人低一等,但世襲罔替〉或不能繼承〈流爵〉者。功臣則給鐵券,封號四等:


  • 佐太祖定天下者,曰「開國輔運推誠宣力武臣」[61]、「開國輔運守正文臣」。

  • 從成祖起兵者,曰「奉天靖難推誠宣力武臣」。

  • 或曰「奉天翊運推誠宣力」和「奉天翊衛推誠宣力武臣」或曰「欽承祖業推誠奉義」。[62][63]

公侯伯爵中,武臣曰宣力武臣,文臣曰守正文臣。[64]


受封而領鐵券者,為世襲封爵,否則為流爵。襲封則還其誥券,核定世流降除之等。爵位世襲,或降等以襲。公、侯、伯封號分四等歲祿以功為差,可掌參五府總六軍,出則可領將軍印為大帥督,轄漕綱,但不得預九卿事。


郡公、郡侯、郡伯、縣子、縣男这五等封爵並不屬於明朝建立後的正式封爵体系,係明朝建立前,明太祖朱元璋給戰死的功臣追贈的封爵。


明朝建立後,確立的正式爵位為:國公、侯、伯。


公侯伯爵的俸祿[65]


以下為《明會典》所述萬曆年間的規定。


公爵:不定,因人而異。


  • 魏國公 年俸五千石〈兩千本色,三千折鈔〉。

  • 黔國公 三千石〈一千五百本色,一千五百折鈔〉。

  • 成國公 四千二百石〈一千四百本色,二千八百折鈔〉。

  • 英國公 三千二百石〈一千五百本色,一千七百折鈔〉。

  • 定國公 二千五百石〈一千五百本色,一千折鈔〉。

侯爵:亦不定,以年俸一千石〈五百本色,五百折鈔〉居多。亦有五百石或一千五百石者。


伯爵:以年俸一千石(三百至五百本色,五百至七百折鈔)居多。亦有七百石或一千一百石者。



清朝


清朝爵位按授予的对象分宗室、功臣、蒙古(回部、哈萨克)三种。清朝的封爵,与前代不同的是,所有的封爵只加美号,不加国号、邑号,如睿亲王、勇毅侯之类。



宗室世爵


清朝宗室从高到低共十二级:
“和硕”、“多罗”、“固山”都是满语转音。“固山”就是“旗”(gūsa),“多罗”指一角(doro),“和硕”指一方(hošo),都是指所担当方面范围的大小,以“和硕”为最大。


  1. 和硕亲王

  2. 多罗郡王

  3. 多罗贝勒

  4. 固山贝子

  5. 奉恩鎮國公

  6. 奉恩辅国公

  7. 不入八分镇国公

  8. 不入八分辅国公


  9. 镇国将军,分一至三等镇国将军,正一品;


  10. 辅国将军,分一等辅国将军兼一云骑尉及一至三等辅国将军,正二品;


  11. 奉国将军,分一等奉国将军兼一云骑尉及一至三等奉国将军,正三品;


  12. 奉恩将军,分奉恩将军兼一云骑尉及奉恩将军,正四品。

奉恩辅国公之前等称入八分公,与之后的不入八分镇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等爵位不同。冊封嫡子共二級,分別為世子(亲王嫡子)、與长子(郡王嫡子)。没有爵位的宗室成员统称为“闲散宗室”,可穿着四品武官官服。


除了清初受封的八大鐵帽子王礼亲王代善、郑亲王济尔哈朗、睿亲王多尔衮、豫亲王多铎、肃亲王豪格、承泽亲王硕塞、克勤郡王岳托、和顺承郡王勒克德浑、以及後來的雍正时怡亲王胤祥、同治时恭亲王奕訢、光绪时醇亲王奕譞、庆亲王奕劻共十二个王可以世袭罔替外,其余宗亲世爵只能遞降世袭。


宗室爵俸禄:


  1. 亲王岁俸银万两,禄米万斛;[66]

  2. 世子岁俸银六千两,禄米6千斛;

  3. 郡王岁俸银5千两,禄米5千斛;

  4. 长子岁俸银3千两,禄米3千斛;

  5. 贝勒岁俸银2500两,禄米2500斛;

  6. 贝子岁俸银1300两,禄米1300斛;

  7. 镇国公岁俸银700两,禄米700斛;

  8. 辅国公岁俸银500两,禄米500斛;

  9. 一等镇国将军岁俸银410两,禄米410斛;

  10. 二等镇国将军岁俸银385两,禄米385斛;

  11. 三等镇国将军岁俸银360两,禄米360斛;

  12. 一等辅国将军兼一云骑尉岁俸银335两,禄米335斛;

  13. 一等辅国将军岁俸银310两,禄米310斛;

  14. 二等辅国将军岁俸银285两,禄米285斛;

  15. 三等辅国将军岁俸银260两,禄米260斛;

  16. 一等奉国将军兼一云骑尉岁俸银235两,禄米235斛;

  17. 一等奉国将军岁俸银210两,禄米210斛;

  18. 二等奉国将军岁俸银185两,禄米185斛;

  19. 三等奉国将军岁俸银160两,禄米160斛;

  20. 奉恩将军兼一云骑尉岁俸银135两,禄米135斛;

  21. 奉恩将军岁俸银110两,禄米110斛。


功臣爵位



乾隆十六年定制,功臣爵位为以下二十七等:



  1. 公,分一至三等公,超品


  2. 侯,分一等侯兼一云骑尉及一至三等侯.超品;


  3. 伯,分一等伯兼一云骑尉及一至三等伯,超品;


  4. 子,分一等子兼一云骑尉及一至三等子,正一品;


  5. 男,分一等男兼一云骑尉及一至三等男,正二品;


  6. 轻车都尉,分—等轻车都尉兼一云骑尉及—至三等轻车都尉,正三品;


  7. 骑都尉,分骑都尉兼一云骑尉及骑都尉,正四品;


  8. 云骑尉,正五品;


  9. 恩骑尉,正七品。

功臣爵位俸禄


  1. 一等公岁支俸银七百两 [67]

  2. 二等公六百八十五两

  3. 三等公六百六十两

  4. 一等侯又一云骑尉六百三十五两

  5. 一等侯六百一十两

  6. 二等侯五百八十五两

  7. 三等侯五百六十两

  8. 一等伯又一云骑尉五百三十五两

  9. 一等伯五百一十两

  10. 二等伯四百八十五两

  11. 三等伯四百六十两

  12. 一等子又一云骑尉四百三十五两

  13. 一等子四百一十两

  14. 二等子三百八十五两

  15. 三等子三百六十两

  16. 一等男又一云骑尉三百三十五两

  17. 一等男三百一十两

  18. 二等男二百八十五两

  19. 三等男二百六十两

  20. 一等轻车都尉又一云骑尉二百三十五两

  21. 一等轻车都尉二百一十两

  22. 二等轻车都尉一百八十五两

  23. 三等轻车都尉一百六十两

  24. 骑都尉又一云骑尉一百三十五两

  25. 骑都尉一百一十两

  26. 云骑尉八十五两

  27. 恩骑尉四十两

不列等世职俸禄


  1. 闲散公二百五十五两

  2. 闲散侯二百三十两

  3. 伯品级世职二百零五两

  4. 子品级世职一百八十两

  5. 男品级世职一百五十五两

  6. 轻车都尉品级世职一百三十两

  7. 骑都尉品级世职一百零五两

  8. 云骑尉品级世职八十两

凡在京八旗世爵,每俸银一两,兼支给米一斛。



蒙古世爵


  1. 亲王  

  2. 郡王  

  3. 贝勒   

  4. 贝子  

  5. 镇国公  

  6. 辅国公


  7. 札萨克台吉  

  8. 一等台吉(塔布囊)  

  9. 二等台吉(塔布囊)

  10. 三等台吉(塔布囊) 

  11. 四等台吉(塔布囊) 


额驸




  1. 固伦额驸  


  2. 和硕额驸 

  3. 郡主额驸  

  4. 县主额驸  

  5. 郡君额驸  

  6. 县君额驸


官品



魏晉南朝





































官品魏・西晉東晉・宋
第一品王・公・侯・伯・子・男開国郡公・開国縣公郡王
第二品開国縣侯・開国縣伯・開国縣子・開国縣男嗣王・蕃王・開国郡公・開国縣公
第三品縣侯開国縣侯
第四品鄉侯開国縣伯
第五品亭侯開国縣子
第六品關內侯・名號侯開国縣男
第七品關中侯・關外侯汤沐食侯
第八品鄉侯・亭侯
第九品關中侯・關外侯


北魏至元朝







































































官品北魏北齐
正一品郡王・開国郡公郡王郡王・国公
从一品開国縣公・散郡公開国郡公郡王・国公・開国郡公・開国縣公嗣王・郡王・国公郡王
正二品開国縣侯散郡公・開国縣公開国縣侯開国郡公開国郡公・開国縣公国公
从二品散郡侯・散縣侯散縣公・開国縣侯開国縣公郡公
正三品開国縣伯散縣侯・開国縣伯開国縣伯開国郡侯開国郡侯・開国縣侯郡侯
从三品散縣伯開国縣侯
正四品開国縣子開国縣伯開國郡伯・開國縣伯郡伯
从四品散縣子
正五品開国縣男開国縣子開国郡子・開国縣子縣子
从五品散縣男開国乡男・散縣男開国縣男開国郡男・開国縣男縣男


清朝












































官品
天命5年(1620年)

天聰8年(1634年)

順治元年(1644年)

乾隆元年(1736年)
乾隆16年(1751年)
超品五備御之总兵官一等公一等-三等公
 一等-三等侯一等侯兼一雲騎尉・一等-三等侯
一等-三等伯一等伯兼一雲騎尉・一等-三等伯
正一品一等-三等总兵一等-三等昂邦章京一等-三等精奇尼哈番一等子兼雲騎尉・一等-三等子
正二品一等-三等副将一等-三等梅勒章京一等-三等阿思哈尼哈番一等男兼一雲騎尉・一等-三等男
正三品一等-二等参将一等-三等甲喇章京一等-三等阿達哈哈番一等轻車都尉兼一雲騎尉・一等-三等轻車都尉
游撃
正四品備御一等-二等牛録章京一等-二等拜他喇布勒哈番一等騎都尉兼一雲騎尉・騎都尉
正五品 拖沙喇哈番雲騎尉
正七品 恩騎尉


女性爵位


中国历代受封女性通称为命妇,细分为内命妇和外命妇。



中国爵位制度的结束


爵位制度是世袭制度的一部份。1912年,中國最後一個王朝清朝滅亡,中華民國建立,世爵制度除衍聖公保留到1935年之外,不再實施。


袁世凱稱帝時,曾短暫恢復爵位制度。



參考文獻




  1. ^ 《尚书·禹贡》中记载了周初的贡赋制度:
    “(王畿之外)五百里甸服:百里赋纳总,二百里纳銍,三百里纳秸,服四百里粟,五百里米。
    (甸服之外)五百里侯服:百里采,二百里男邦,三百里诸侯。
    (侯服之外)五百里绥服:三百里揆文教,二百里奋武卫。
    (绥服之外)五百里要服:三百里夷,二百里蔡。
    (要服之外)五百里荒服:三百里蛮,二百里流。”



  2. ^ 依據《孟子‧萬章篇》所述,“天子之製,地方千里。公侯皆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凡四等。(封地)不能五十里,不達於天子,附於諸侯曰附庸。天子之卿受地視侯,大夫受地視伯,元士受地視子男。”


  3. ^ 《三國志 卷一 魏書一 武帝紀第一》:“冬十月,始置名號侯至五大夫,與舊列侯、關內侯凡六等,以賞軍功。”裴註:“魏書曰:置名號侯爵十八級,關中侯爵十七級,皆金印紫綬;又置關外侯十六級,銅印龜紐墨綬;五大夫十五級,銅印環紐,亦墨綬,皆不食租,與舊列侯關內侯凡六等。”


  4. ^ 4.04.14.2 《三國志 卷二 魏書二 文帝紀第二》


  5. ^ 5.05.15.25.3 《三國志 卷二十 魏書二十 武文世王公傳第二十》


  6. ^ 6.06.1 《三國志 卷十九 魏書十九 任城陳蕭王傳第十九》


  7. ^ 7.07.17.2 《三國志 卷五 魏書五 后妃傳第五》


  8. ^ 《三國志 卷二十八 魏書二十八 王毌丘諸葛鄧鍾傳第二十八》


  9. ^ 《三國志 卷十四 魏書十四 程郭董劉蔣劉傳第十四》


  10. ^ 《晉書 卷十四 志第四 地理上》


  11. ^ 11.011.111.211.311.411.5 《晉書 卷二十四 志第十四 職官》


  12. ^ 姚乐. 略论两晋统县政区长官之官名问题[C]. 中古社会文明论集, 2010:27-44.


  13. ^ 13.013.1 姚乐. 《晋书·地理志》县级封国考论[J].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2012, 27(2):143-150.


  14. ^ 14.014.114.214.314.414.5 《晉書 卷三 帝紀第三》


  15. ^ 《通典 卷第三十六 職官十八》


  16. ^ 16.016.1 《晉書 卷三十九 列傳第九》


  17. ^ 17.017.1 《晉書 卷三十三 列傳第三》


  18. ^ 《晉書 卷三十五 列傳第五》


  19. ^ 《晉書 卷四十五 列傳第十五》


  20. ^ 20.020.1 《晉書 卷四十 列傳第十》


  21. ^ 《晉書 卷五十 列传第二十》


  22. ^ 22.022.122.222.3 王安泰:《再造封建——魏晉南北朝的爵制與政治秩序》


  23. ^ 《通典 卷第三十七 職官十九》


  24. ^ 24.024.1 《宋書 卷四十 志第三十》


  25. ^ 《宋書 卷四十二 列傳第二》:“先是郡縣為封國者,內史、相並於國主稱臣,去任便止。至世祖孝建中,始革此制,為下官致敬。”


  26. ^ 《宋書 卷十八 志第八》


  27. ^ 27.027.127.2 《隋書 卷二十六 志第二十一》


  28. ^ 28.028.128.228.3 《隋書 卷十一 志第六》


  29. ^ 29.029.1 《魏書 卷一百一十三 官氏志九第十九》


  30. ^ 张鹤泉. 北魏前期虚封爵的等级问题[J]. 社会科学战线, 2014(1).


  31. ^ 张鹤泉. 北魏假爵制度考[J].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9(5):52-59.


  32. ^ 32.032.1 张鹤泉. 论北魏实封爵的实行及其爵位等级的确立[J]. 河北学刊, 2013, 33(6):62-68.


  33. ^ 张鹤泉, 苏鑫. 北魏开国爵食邑数量问题的考察[J].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5(6):119-128.


  34. ^ 张鹤泉. 孝文帝爵制改革后的北魏散爵封地[J]. 古代文明, 2016(4):40-50.


  35. ^ 《隋書 卷二十四 志第十九 食貨》


  36. ^ 《隋書 卷二十七 志第二十二 百官中》


  37. ^ 37.037.1 徐美莉. 两晋十六国南北朝的封国内史与相[J]. 山东高等教育, 2010, 27(3):52-56.


  38. ^ 38.038.1 《隋書 卷十一 志第六 禮儀六》


  39. ^ 39.039.1 罗新. 新出魏晋南北朝墓志疏证[M]. 中华书局, 2005.


  40. ^ 40.040.140.240.340.4 《隋书 卷二十八 志第二十三》


  41. ^ 《唐律疏議 卷第四 名例(凡八條)》


  42. ^ 《通典 卷第二 食货二》引《大唐开元二十五年令》


  43. ^ 43.043.143.2 陳希豐. 再談宋代爵的等級[J]. 文史, 2016(3):235-255.


  44. ^ 葉煒. 唐代異姓爵的襲封問題[J]. 国学研究, 2011(27).


  45. ^ 45.045.1 郭桂坤. 《宋史·职官志》“爵一十二”试解——兼析宋代《官品令》中的爵位序列[J]. 中国史研究, 2016(3).


  46. ^ 46.046.1 曾成. 唐末五代王爵考[J]. 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 2012.


  47. ^ 《玉海》卷十八


  48. ^ 48.048.1 李忠芝. 辽代封爵制度研究[D]. 吉林大学, 2016.


  49. ^ 49.049.149.2 孙红梅. 金代汉制封爵研究[D]. 吉林大学, 2014.


  50. ^ 《從〈天盛律令〉看西夏皇族》《西夏研究》,2010年02期


  51. ^ 51.051.1 《元史 志第四十一上 百官七》


  52. ^ 52.052.152.252.352.452.5 《元史 卷一百〇八 表第三》


  53. ^ 《元史 卷一百五十三 列传第四十》


  54. ^ 54.054.1 《元史 卷一百五十二 列传第三十九》


  55. ^ 《元史 卷一百四十八 列传第三十五》


  56. ^ 《元史 卷一百九十五 列传第八十二 忠义三》


  57. ^ 《皇明祖訓》規定,若無嫡子,則當親王五十歲時,可立庶長子。


  58. ^ 《明會典·卷五十五·封爵》


  59. ^ 《皇明祖訓·職制》


  60. ^ 《明會典·卷五十五·封爵》


  61. ^ 洪武三年至洪武十三年封號,奉天開國推誠宣力武臣


  62. ^ 大明會典卷之六


  63. ^ 例:定國公徐景昌授欽承祖業,推誠奉義武臣,特進榮祿大夫,右柱國,食祿二千五百石,子孫世襲。武功伯徐有貞授奉天翊衛推誠宣力守正文臣,祿千一百石,世錦衣指揮使,給誥券。顧成授奉天翊運推誠宣力武臣、特進榮祿大夫、柱國、後軍都督府右都督、鎮遠侯,食祿一千五百石,子孫世襲。


  64. ^ 《明史》卷七十六


  65. ^ 《明會典·卷三十八·廩祿》


  66. ^ 《欽定大清會典事例》卷五十一 宗室俸禄。親王嵗給俸銀萬兩。世子六千兩。郡王五千兩。長子三千兩。貝勒二千五百兩。貝子千三百兩。鎮國公七百兩。輔國公五百兩。一等鎮國將軍四百十兩。二等鎮國將軍三百八十五兩。三等鎮國將軍三百六十兩。一等輔國將軍兼一雲騎尉三百三十五兩。一等輔國將軍三百十兩。二等輔國將軍二百八十五兩。三等輔國將軍二百六十兩。一等奉國將軍兼一雲騎尉二百三十五兩。一等奉國將軍二百十兩。二等奉國將軍一百八十五兩。三等奉國將軍一百六十兩。奉恩將軍兼一雲騎尉一百三十五兩。奉恩將軍一百有十兩。宗室雲騎尉八十五兩。宗室雲騎尉品級八十兩以上每銀一兩給米一斛○順治七年議準親王歲給俸銀萬兩禄米萬二千斛郡王銀四千兩米八千斛貝勒銀二千兩米二千八百斛貝子銀千兩米千六百斛公銀五百兩米千二百斛○八年議準親王俸銀仍舊郡王嵗給銀五千兩貝勒三千兩貝子二千兩公千兩以上每俸銀二兩給祿米三斛○九年議準給親王世子俸銀六千兩郡王長子三千兩○十年議準親王等俸銀仍舊貝勒嵗給銀二千五百兩貝子千三百兩鎮國公七百兩輔國公五百兩一等鎮國將軍四百十兩以下各遞減二十五兩每俸銀一兩給禄米一斛


  67. ^ 《欽定大清會典事例》卷五十一 世爵俸禄。一等公七百兩。二等公六百八十五兩。三等公六百六十兩。一等侯兼一雲騎尉六百三十五兩。一等侯六百十兩。二等侯五百八十五兩。三等侯五百六十兩。一等伯兼一雲騎尉五百三十五兩一等伯五百十兩二等伯四百八十五兩三等伯四百六十兩一等子兼一雲騎尉四百三十五兩一等子四百十兩二等子三百八十五兩。三等子三百六十兩。一等男兼一雲騎尉三百三十五兩一等男三百十兩。二等男二百八十五兩。三等男二百六十兩。一等輕車都尉兼一雲騎尉二百三十五兩。一等輕車都尉二百十兩。二等輕車都尉一百八十五兩。三等輕車都尉一百六十兩騎都尉兼一雲騎尉一百三十五兩騎都尉百有十兩雲騎尉八十五兩恩騎尉四十五兩閒散公二百五十五兩閒散侯二百三十兩伯品級官二百五兩子品級官一百八十兩男品級官一百五十五兩輕車都尉品級官一百三十兩騎都尉品級官百有五兩雲騎尉品級官八十兩以上每銀一兩給禄米一斛○......。三年議準八旗世爵二十嵗以下者於各該旗官學敎習清漢文繙譯竢學習三年後該旗都統考列等第引見如有賦性愚魯習於便安者發囘本旗仍照年幼襲爵例只給半俸令其効力行走如行走勤謹三年無過者奏。聞準給全俸其在學三年賦性聰明因年未及十八歳未便請



外部链接


  • 中国封爵制度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京昆高速公路

【情報】本週珍珠商品重點:煉金時裝 + 艾港勞工宿舍!!

【攻略】陳戈-謝勒汗智慧的古書 (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