綏遠省 (中華民國)





















綏遠省

 中華民國的省







1928年-1949年



綏遠位置



首府

歸綏市

歷史

 - 成立

1928年
 - 廢除

1949年

面積
329,397 km²

人口
 - 估計
1,718,089 
     人口密度
5.2 /km² 

現隸屬於

內蒙古自治區
 蒙古東戈壁省、南戈壁省

綏遠省,簡稱,為中華民國時的塞北四省之一,省會歸綏(今呼和浩特市),在今內蒙古自治區中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於1954年廢省,併入內蒙古自治區。




目录





  • 1 省名由來


  • 2 管轄範圍


  • 3 地理


  • 4 人口


  • 5 歷史沿革


  • 6 行政區劃

    • 6.1 道制


    • 6.2 縣、市、局


    • 6.3 行政督察區



  • 7 政府

    • 7.1 省會


    • 7.2 構成


    • 7.3 歷任軍政長官、省政府主席



  • 8 参考文献


  • 9 參見




省名由來


清代時綏遠屬漠南蒙古的一部分,因設有綏遠城將軍駐守此地,故名。



管轄範圍


全省轄境相當於今內蒙古巴彥淖爾市、鄂爾多斯市、包頭市、呼和浩特市及烏蘭察布市大部(化德县、商都县除外)。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底全省土地面積為32萬9397.19平方公里。



地理


全省以高原為主體,可分三部分:


北部是蒙古高原的一部分,主要是戈壁沙漠,富含礦藏,著名的礦都白雲鄂博即位於此。中部有黃河貫通而過,形成河套地區,分前套跟後套,是精華區,包頭、歸綏等大城市多在此區。南部是鄂爾多斯高原為主體,成吉思汗陵為在此區。



人口


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上半年統計為216萬6513人,下半年統計為222萬9945人。



歷史沿革


清代時綏遠屬漠南蒙古的一部分,因設有綏遠將軍駐守此地,故名綏遠。設歸綏道,屬山西省。民國初年,袁世凱政府為加強對蒙古地區的統治,便大力推行民政統治制度,分別在內蒙古劃置3个特別區(熱河、察哈爾、綏遠)。民國二年(1914年)1月,北洋政府公布設置綏遠特別區,將原先由山西省管轄的歸綏道12縣,改由綏遠城將軍管轄,還有歸化城土默特左、右二旗,伊克昭盟和烏蘭察布盟也劃歸綏遠特別區。1928年改稱綏遠省。


1933年熱河被日軍侵佔後,向華北與塞北逼進,1935年傅作義將軍曾在百靈廟擊退日軍,締造百靈廟大捷。


七七事變後,日軍於1937年10月,攻佔歸綏,扶植德王成立蒙疆組織統治,於1939年9月成立「蒙疆聯合自治政府」,改歸綏為「厚和浩特」特別市。抗戰勝利後國府收復失地。並恢復「歸綏」舊稱。


1949年9月19日,國民黨綏遠省黨政軍要員通電宣佈歸順中共,中共解放軍和平佔領綏遠省全境。中華民國的綏遠省政府至此徹底消亡。



行政區劃



道制


歸綏道

民國三年(1914年)7月置,為邊要缺,一等,駐歸綏縣(今內蒙古呼和浩特市),轄歸綏、薩拉齊、清水河、托克托、和林格爾、五原、武川、東勝等縣。後分別增領固陽、包頭(以上後均改置縣)、大佘太、臨河4設治局,民國十六年(1927年)廢。


縣、市、局


民國二年(1913年)置綏遠特別區,民國十七年(1928年)改置綏遠省,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以前,轄有3市、20縣、18旗、4行政督察區。
































































































































































































綏遠省
所屬督察區及盟部
代碼
縣市局
駐地
沿革
省直轄地區
23001
歸綏市綏遠城(今呼和浩特市城區)綏遠省省會,1937年11月,蒙古聯盟自治政府改歸綏縣為厚和浩特市。抗戰結束後,於1947年11月正式設市。
歸綏縣綏遠城(今呼和浩特市城區)清代為歸化城直隸廳、綏遠城直隸廳。1912年5月易名歸化縣、綏遠縣。1913年4月綏遠縣併入歸化縣,因與福建省縣名重名,1914年1月易今名,以歸化、綏遠2縣首字命名。
第一行政督察區
23002包頭市包頭鎮(今包頭市东河区)1933年4月析包頭縣城區置。
23003包頭縣包頭鎮(今包頭市东河区)1923年11月析薩拉齊包頭鎮及五原、東勝、固陽3縣部分地置包頭設治局,1925年1月改制縣。
23006武川縣可可以力鎮(今武川縣可鎮)第一行政督察區治所。清代為武川直隸廳,1912年5月改制縣。
23007固陽縣廣義奎(今固陽縣金山鎮)1920年5月分五原縣烏拉特三公旗一部及武川縣茂明安旗置固陽設治局,1923年3月改制縣。
23018薩拉齊縣薩拉齊(今土默特右旗薩拉齊鎮)清代為薩拉齊直隸廳,1912年5月改制縣。
第二行政督察區
23009豐鎮縣今豐鎮市舊城區街道
清代為豐鎮直隸廳,1912年5月改制縣。
23010涼城縣新堂(今涼城縣岱海鎮)清代為寧遠直隸廳,1912年5月改制縣,稱寧遠縣,因與湖南、奉天、甘肅、新疆4省縣名重名,1914年1月易名,以北魏郡名得名。
23011興和縣三道河子(今興和縣城關鎮)清代為興和直隸廳,1912年5月改制縣。
23012集寧縣平地泉(今察哈爾右翼前旗平地泉鎮)第二行政督察區治所。1922年2月析豐鎮、涼城、興和3縣地置集寧招墾設治局,1923年12月改制縣。
23013陶林縣康堡(今察哈爾右翼中旗科布爾鎮)清代為陶林直隸廳,1912年5月改制縣。
第三行政督察區
23008東勝縣羊腸壕(今鄂爾多斯市東勝區)第三行政督察區治所。清代為東勝直隸廳,1912年5月改制縣。
23019清水河縣今清水河縣城關鎮
清代為清水河直隸廳,1912年5月改制縣。
23020托克托縣今托克托縣雙河鎮
清代為托克托直隸廳,1912年5月改制縣。
23021和林格爾縣二十家子(今和林格爾縣城關鎮)清代為和林格爾直隸廳,1912年5月改制縣。
桃力民办事处姆呼尔梢村(今鄂托克旗境)原是绥远省政府第三行政督察区下辖的县级行政机构,后成为行政区代称。因发动汉族民众参加抗日战争的需求而设,于1941年设置桃力民办事室,1943年升为桃力民办事处。与达拉特旗组训处因伊克昭盟各旗的抵制,而未能独立成县。1949年时,管辖七个乡。
达拉特旗组训处耳字壕(在今达拉特旗境),后移丰茂成(今达拉特旗解放滩镇)设置原因、状况与桃力民办事处类似。管辖十个乡。
第四行政督察區
23004五原縣隆興長(今五原縣隆興昌鎮)清代為五原直隸廳,1912年5月改制縣。
23005臨河縣強油房(今巴彥淖爾市臨河區解放街道)1925年6月分五原縣後套豐濟渠以西析置臨河設治局,1929年1月改制縣。
23014安北縣大佘太(今烏拉特前旗大佘太鎮)
東槐木(今烏拉特前旗西北西小召鎮)
1925年7月分五原縣東界及包頭設治局和固陽縣各一部析置大佘太設治局,1931年6月易名安北設治局,1942年4月改制縣。
23015米倉縣三道橋(今杭錦後旗西三道橋鎮)1942年4月分臨河縣部分析置縣。
23016狼山縣永安堡(今五原縣北狼山鎮)1942年4月分臨河縣北部析置狼山設治局,1944年4月改制縣。
23017晏江縣劉長鎮(今五原縣西南)
塔爾湖(今五原縣塔爾湖)
1942年4月分五原縣西部析置晏江設治局,1944年4月改制縣。
23022陝壩市陝壩(今杭錦後旗陝壩鎮)第四行政督察區治所。1943年10月分臨河縣陝壩地區析置。

察哈爾盟
23101察哈爾右翼正黃旗
23102察哈爾右翼正紅旗大土城
紅旗廟

23103察哈爾右翼鑲紅旗
23104察哈爾右翼鑲藍旗今卓資縣卓資山鎮


烏蘭察布盟
23201四子部落旗八王府
今四子王旗查干補力格蘇木
俗稱四子王旗。
23202喀爾喀右翼旗今達爾罕茂明安聯合旗百靈廟鎮北俗稱逵爾罕貝勒旗。
23203茂明安旗白靈淖(今固陽縣白靈淖鄉)
23204烏拉特前旗哈德門
哈拉干補隆
俗稱西公旗。
23205烏拉特中旗俗稱中公旗。
23206烏拉特後旗俗稱東公旗。

伊克昭盟
23301鄂爾多斯左翼前旗西營子(今准格爾旗暖水鎮)
沙圪堵(今准格爾旗沙圪堵鎮)
俗稱準噶尔旗。
23302鄂爾多斯左翼中旗今伊金霍洛旗阿勒騰席熱鎮
俗稱郡王旗。
23303鄂爾多斯左翼後旗今達拉特旗西北大樹灣一帶
樹林召(今達拉特旗樹林召鎮)
俗稱達拉特旗。
23304鄂爾多斯右翼前旗烏審召(今烏審旗東北巴吉代附近)
今烏審旗達布察克鎮)
俗稱烏審旗。
23305
鄂爾多斯右翼中旗[1]

23306鄂爾多斯右翼後旗俗稱杭錦旗。
23307鄂爾多斯右翼前末旗新街(今伊金霍洛旗納林陶亥鎮)俗稱札薩克旗。
特別旗
234
土默特特別旗[2]

其他
沃野設治局楊柜1930年8月於鄂托克旗析置沃野設治局,旋因與寧夏省爭界,省府飭令該局「晢緩丈放」。


行政督察區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11月,設3行政督察區。抗戰結束後,改劃為4區,歸綏縣市由省府直轄,中華民國行政院於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6月核准:


綏遠省政府直轄區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領包頭1市。抗戰結束後,第一區歸綏縣劃為省政府直轄。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11月核准歸綏市設市,計轄1市1縣。

第一行政督察區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11月置,專署駐歸綏縣,轄歸綏、武川、薩拉齊、清水河、托克托、和林格爾6縣。抗戰結束後,綏縣縣劃屬省政府直轄;清水河、托克托、和林格爾3縣劃屬新組建的第三區,自舊第三區劃入包頭、固陽2縣,原省政府直轄的包頭市劃屬本區,計轄1市4縣,專署改駐武川縣。

第二行政督察區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11月置,專署駐豐鎮縣,轄豐鎮、集寧、涼城、興和、陶林5縣。抗戰結束後,專署改駐集寧縣。

第三行政督察區

抗戰結束後,以第一區清水河、托克托、和林格爾3縣及舊第三區東勝縣組成新「綏遠省第三行政督察區」,計轄4縣,專署駐東勝縣。

第四行政督察區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11月置「綏遠省第三行政督察區」,專署駐五原縣,轄五原、臨河、包頭、固陽、東勝5縣及安北設治局。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3月增領米倉縣;4月改安北設治局為縣,增領狼山、晏江2設治局(後均升為縣)。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10月增領陝霸市。抗戰結束後,改稱「綏遠省第四行政督察區」,包頭、固陽2縣劃屬第一區,東勝劃屬新第三區,計轄1市6縣,專署改駐陝霸市。


政府




省會


治歸綏縣,抗戰時期一度遷往臨河縣,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10月因析臨河縣陝壩地區置陝壩市而改為此地。抗戰結束後遷回歸綏縣,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11月設置歸綏市,省會改為此地。



構成


民國元年(1912年)4月,中華民國政府沿襲清朝制度,設綏遠城將軍,並將原清朝綏遠城將軍衙門改為綏遠將軍府。民國3年(1914年)1月,中華民國政府設綏遠特別行政區,與山西正式分治。同年7月,綏遠城將軍改為綏遠都統,綏遠將軍府改稱綏遠特別行政區都統署。此「綏遠特別行政區」即後來成立的綏遠省之前身。[3]



歷任軍政長官、省政府主席


綏遠城將軍

  • 堃岫(清朝-1912年10月12日)


  • 張紹曾(署)(1912年10月12日-1914年4月)


  • 潘榘楹(署)(1914年4月21日-1914年7月6日)

綏遠都統

  • 潘榘楹(署)(1914年7月6日-1916年10月)


  • 蔣雁行(1916年10月7日-1917年6月)屬直系


  • 王丕煥(篡權)(1917年6月-1917年7月)趁蔣雁行赴北京參加督軍團會議期間篡權


  • 申葆亨(代理)(1917年7月20日-1917年7月27日)在王丕煥逃離後代理蔣雁行的都統職務


  • 陳光遠(1917年7月27日-1917年8月)


  • 蔡成勳(1917年8月6日-1921年5月)屬直系


  • 馬福祥(1921年5月26日-1925年1月)


  • 李鳴鈡(1925年1月4日-1926年1月)屬國民軍馮玉祥部下


  • 劉郁芬(未到任)(1926年1月9日-)屬國民軍


  • 蔣鴻遇(代理)(1926年1月-1926年7月)屬國民軍,高級將領


  • 宋哲元(代理)(1926年7月-1926年9月)


  • 商震(1926年9月-1927年9月)屬晉軍閻錫山部下


  • 滿泰(代理)(1927年9月-1927年11月)


  • 郭希鵬(代理)(1927年11月-1928年3月)屬奉軍張作霖部下


  • 汲金純(1928年3月-1928年5月)屬奉軍張作霖部下


  • 商震(1928年5月-1928年6月)


  • 李培基(1928年6月-1928年10月)

綏遠省政府主席

  • 徐永昌 (1928年10月-1929年8月)


  • 李培基 (1929年8月-1931年8月)


  • 羅暐翔(代理)(1931年8月-1931年10月)


  • 傅作義 (1931年10月-1932年12月)


  • 馮曦(代理)(1932年12月- )


  • 傅作義 (-1946年10月)


  • 董其武 (1946年10月-1949年9月)


参考文献



  1. ^ 傅林祥,鄭寶恆著《中國行政區劃通史 中華民國卷》將此旗歸入寧夏省。


  2. ^ 傅林祥,鄭寶恆著《中國行政區劃通史 中華民國卷》作「歸化土默特旗」,屬伊克昭盟。


  3. ^ 內蒙古自治區志,第一章 中華民國政府時期地方政府 第一節 綏遠特別行政區都統署主官


參見



  • 中華民國行政區劃

  • 绥远抗战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京昆高速公路

【情報】本週珍珠商品重點:煉金時裝 + 艾港勞工宿舍!!

【攻略】陳戈-謝勒汗智慧的古書 (完成)